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關燈
古人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有張無弛不行,有弛無張也不行。

    張弛結合,斯乃正道。

    提倡糊塗一點,潇灑一點,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的。

     ——季羨林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系主任、副校長 萬物亦有亦無 ◎玄學應運而生 東漢末年,黃巾大起義失敗後,各地諸侯割據,經過長期混戰,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80年,西晉政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但是隻維持了非常短暫的幾十年,就被少數民族統治者推翻。

     從東漢末年到西晉,戰亂幾乎持續了近百年,在這段時期中,儒學一家獨尊、至高無上的地位發生動搖,一種新的崇尚老莊、調和儒道的哲學——玄學應運而生。

     “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老子》一書:“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說:“玄,謂之深者也。

    ”玄學,即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學說。

     魏晉玄學以簡約、精緻的思辨哲學而著稱,一方面它在政治上繼承了漢儒尊崇孔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改造了老莊哲學,可以說是儒家名教思想和道家自然思想的綜合。

    它以《老子》《莊子》和《周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以《老子》《莊子》批注《周易》。

    例如:王弼寫作的《周易注》與《周易略例》兩書,就是以老莊學說解釋《周易》的代表作。

     “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魏晉玄學貫穿不變的核心議題。

    “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級名分和道德規範,也可以理解為通過上定名分來教化天下。

    “自然”是指所謂人的本初狀态或自然本性,同時也指天地萬物的自然狀态。

     ◎玄學的發展 魏晉玄學的發展大緻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其一為魏代的“正始之音”,這時期是玄學的開創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與王弼,他們以《周易》《老子》為理論論據,盛倡“貴無”,鼓吹“言不盡意”,主張“名教出于自然”,為門閥士族利益服務。

     他們認為,整個世界“以無為本”“以有為末”,認為“無”是世界的本體,“有”是各種具體的存在物,是本體“無”的表現。

    并認為世界的本體“無”是絕對靜止的,現象的“有”是千變萬化的,運動着的“萬有”最後必須反本,歸于“虛靜”。

     在政治方面,何晏與王弼崇尚老子“無為而治”的觀點,認為治理國家應該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本,以儒家的名教為末。

     其二為竹林時期,主要代表人物為阮籍與嵇康。

    他們從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出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帶有強烈的反對儒學的傾向,與何王學派對立。

    同時他們又都對莊子隐世逍遙的思想非常欣賞,并以消極的方式拒絕與司馬氏政權合作。

     其三為西晉元康時期,是玄學的綜合期和完成期,代表人物是郭象。

    郭象的玄學,是在魏晉之際向秀《莊子注》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郭象的玄學,以莊學為主,反對何晏﹑王弼的學說,提出了自己的玄學崇有論思想。

    他主張名教即自然的儒道合一說,認為逍遙世外與從事名教世務本是一回事,因此逍遙遊并不要遁世。

     其四為東晉時期,代表人物是僧肇,核心思想是“萬物是亦有亦無,有無雙遣而并存的”。

     自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後,從永嘉之亂到東晉政權建立,社會處于動蕩與分裂中,這給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東晉一朝為清談後期,清談隻為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已失去了政治上的實際作用,轉變為名士身份的裝飾,并且與佛教結合,呈現出儒、道、佛三位一體的發展趨勢,因此,這一時期也可以稱為“玄佛合流”。

     天人之際是奇才 ◎玄學理論的奠基人 魏晉玄學開創階段的代表人物是王弼,可以說他就是魏晉玄學理論的奠基人。

     王弼出身于官僚世家,他的曾外祖父是東漢末年号稱“八俊”之一的荊州牧劉表,繼祖父則是“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

    優越的成長環境,再加上他個人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代少年奇才。

     王弼小的時候非常勤奮好學,對于儒、道兩家的學說都有獨到的見解。

    他還是個少年的時候,就為《老子》作注。

    當時正值玄學的領袖何晏也為《老子》作注,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便親自去翻閱。

    看過之後,何晏自愧不如,将自己的著作改名為《道》《德》二論。

     當時的何晏已官居吏部尚書,年齡比王弼大将近四十歲,其學術、政治地位都非常顯赫,但仍對這個二十歲不到的少年在學術上的見解贊歎不已,認為王弼是可以與自己探讨“天人之際”這樣哲學難題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少年王弼在學術見解方面,已壓倒了他的前輩。

    說他是玄學理論的奠基人,名副其實。

     之後,何晏推薦王弼擔任台郎一職。

    不過王弼高傲不群,為人有些刻薄,時常以自己的優點和别人的缺點比較,而且說話從來不給别人留餘地,得罪了不少人。

    加之他也不善于打理政務,沒多久便把官職丢了。

     同年秋天,王弼身染重病,最終不治而亡,年僅24歲。

     ◎萬物以無為本 雖然王弼的人生很短暫,但其學術成就卓著,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論語釋疑》等。

    他的哲學思想歸結為一點,就是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以“無”為本,在有形有象的事物背後,有一個無形無象但更重要的東西在支配着它們,這個無形無象的東西稱為“無”。

     “無”即自然,因此名教出于自然。

    王弼将名教的産生也看做是自然而然的。

    既然名教出于自然,那麼統治者就應該根據“自然”的原則來管理國家,即“無為而治”。

     根據“以無為本”的原則,在王弼的哲學裡還衍生出“得意忘象”——隻重視精神而忽視形式——的思考方式,這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就深得這種思考方式的精髓。

    他的名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完整地體現了這一意境。

    采菊東籬、悠然見山、日夕鳥歸等情景的美好,以及觸景生情的感悟,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已忘言”三字将讀者帶入了一個新的高遠的哲學境界。

     放浪形骸皆自然 ◎無聲的抗争 一篇《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曲《廣陵散》,讓後人記住了“嵇康”這個名字。

     嵇康,字叔夜,因曾在朝中擔任中散大夫的官職,後人又稱他為“嵇中散”。

    嵇康年輕的時候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無師自通,但是個性驕縱,超然不群,這種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

     音樂中寄托着嵇康清靜無為、崇尚自然的思想。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