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關燈
愛好音律,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娴熟,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還被隋炀帝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

    此外,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也很高。

     嵇康不但才華出衆,而且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他的好朋友山濤形容他:站立時就如孤松獨立;醉态時猶如玉山将崩。

    最讓後人銘記的,還是嵇康放浪形骸的性格和不畏權貴的态度。

    當時司馬氏把控朝綱,對文人采取“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态度。

    嵇康堅決不順從,為此還寫下了《與山巨源絕交書》的千古名篇。

     他家門前有一棵大樹,他就在樹下架起個爐子打鐵,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幫他拉風箱。

    本來風度翩翩的美男子落魄為滿身髒汗的打鐵漢子。

    為了免遭迫害,嵇康正是用這種玩世不恭的态度,作着無言的痛苦抗争。

     ◎廣陵一曲成絕響 在哲學方面,嵇康崇尚自然,認為“自然”是宇宙本來的狀态,是一個有規律的、和諧的統一整體,其中沒有任何矛盾沖突,而人類社會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應是一個無利害沖突的和諧整體。

    他認為名教破壞了這種和諧狀态,因此在人與社會關系方面,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

     怎麼才能做到這樣呢?嵇康主張,一個人心神安甯,内心就不會充滿欲望;一個人思想豁達,情感就不會受到欲望的約束。

    内心不求名利,就可以超越名教的牽絆而處于自然的狀态中;情感不受欲望束縛,就能夠透徹地了解事物。

     這就是說一個人不僅要沖破傳統的道德規範的羅網,而且要抛棄功名、利祿和其他一切個人欲望、個人得失。

     嵇康另一個比較著名的觀點是“非湯武而薄周孔”,這個觀點帶有鮮明的曆史特色,明确地扛起了反對儒家的大旗。

     當時司馬氏集團為了篡奪曹魏政權,将虛僞的儒家禮教作為實行政治陰謀的工具。

    嵇康對當權派這種卑鄙的手段非常反感,因此,他反對的名教,是司馬氏集團提倡的虛僞名教,并不反對維護封建綱常的名教,所以他又強調儒家禮樂的作用,認為真正的禮樂教化可以達到移風易俗的目的。

     這些主張為嵇康招來了禍端,他最終遭到鐘會陷害,被當權者判處死刑。

     在臨刑的時候,三千太學生前來拜嵇康為師,并向當權者請願,希望能夠赦免嵇康,但被當權者拒絕。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嵇康為前來送行的人們彈奏了一曲《廣陵散》,之後便從容不迫地引頸就刑了,時年39歲。

     随着一代大師的遠去,《廣陵散》也成為當世絕曲。

     ◎贈秀才[1]入軍(其二) 息徒蘭圃[2],秣馬[3]華山。

    流磻[4]平臯[5],垂綸[6]長川。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俯仰自得,遊心太玄[7]。

     嘉彼釣叟,得魚忘筌[8]。

    郢[9]人逝矣,誰與盡言。

     【注釋】 [1]秀才:指地方推薦給朝廷的有才德之人。

    一般認為,此處“秀才”指的是嵇康的哥哥嵇喜。

     [2]蘭圃:長着蘭草的野地。

     [3]秣馬(mò):飼養馬匹。

     [4]磻(bō):指在系箭的繩子上系一塊石頭。

     [5]臯(gāo):水邊的陸地。

     [6]綸:釣魚的漁線。

     [7]太玄:大道。

     [8]筌(quán):捕魚的竹器。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得魚忘筌”比喻得意忘言的樣子。

     [9]郢(yǐng):古地名,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

     多一點随意,少一點羁絆 ◎擁有絕對自由的人 在我國曆史上,有一位用眼睛來表達内心強烈情感的人,他就是阮籍。

     阮籍,字嗣宗,魏晉思想家、文學家,因曾做過步兵校尉,後世又稱他為阮步兵。

     阮籍與嵇康齊名,同為“竹林七賢”中著名人物。

     曆史記載,阮籍有一項稀奇的本事,就是能為“青白眼”。

    遇到不喜歡的人,阮籍就隻瞪出白眼球;遇上他尊敬贊賞的人,他才露出黑眼珠。

     阮籍的母親去世,嵇康的哥哥嵇喜前來吊唁,阮籍就翻着白眼,緻使嵇喜不快離去。

    嵇康知道後,由于了解阮籍的性格,就幹脆拿着酒壇和琴去看他,阮籍果然高興。

    其豪放不羁、不拘俗禮的個性由此可見一斑。

     才華橫溢的阮籍,深處政治黑暗的年代,抱負難以實現,内心異常苦悶。

    在司馬氏和曹魏之間,阮籍選擇了一條中間道路,他一方面巧妙地和司馬氏周旋,不敢明顯地頂撞,另一方面又用嬉笑怒罵、利落鋒利的筆調諷刺司馬氏的陰險與虛僞。

     被壓抑的個性反映到阮籍的文學作品中,塑造了他隐晦曲折的文風。

    八十二首五言《詠懷詩》是阮籍文學成就的代表。

    其中,有對人生困境的思考,有對自由境界的追求,有玄遠曠達的情懷,也有人與自然水乳交融的終極目标。

     在思想上,阮籍是推崇道家的學說的,他反對統治者利用儒家的禮教來壓迫下層民衆。

    這些哲學思想則主要體現在《達莊論》《通老論》和《大人先生傳》等作品中。

     在《通老論》中,阮籍總結了老子的哲學觀點,他說:“《易》謂之太極,《春秋》謂之元,《老子》謂之道。

    三皇依道,五帝仗德,三王施仁,五霸行義,強國任智,蓋優劣之異,薄厚之降也。

    ”阮籍認為,道家的“道”是要勝過儒家的“仁”“義”的,而且今人不如古人。

     《達莊論》是阮籍對莊子思想的闡發。

    他虛構了一個故事,假托一群信奉儒家的青年人和一位領悟宇宙人間大道的“先生”之間的一場辯論,闡述了莊子的思想。

    阮籍受當時最流行的老莊思想和玄學的影響,在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困境的同時,吸收老莊的理論,構築自己理想的精神境界。

     阮籍一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自由的追求。

    在他的理想中,隻有内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精神才能得到徹底的解脫,擁有絕對的自由。

    他高貴的人格魅力和獨特的生命存在方式,令其在中國人文曆史的時空中熠熠生輝。

     ◎詠懷(節選) 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1]。

     孤鴻号外野,翔鳥鳴北林[2]。

     徘徊将何見,憂思獨傷心! 【注釋】 [1]帷:帷幔。

    鑒:照。

    襟:衣襟。

     [2]孤鴻:離群的大雁。

    翔鳥:飛翔的鳥。

     其三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1]。

     秋風吹飛藿[2],零落從此始。

     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

     驅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3]。

     一身[4]不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