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慧,别樣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馮友蘭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黃老之學的興盛 ◎在等待中積蓄力量 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
“黃”,是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是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黃老”即是二人的合稱。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法家的政治思想是當時的主流,其他各家學派莫不受其影響。
在這種背景之下,道家當中分化出一派——黃老學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為主幹,假托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同時還兼收了其他各派如陰陽、儒、墨等諸家的觀點。
這一學派主要的思想特點,便是“無為而治”。
《史記·樂毅列傳贊》記載,黃老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和安期生,這兩個人都是當時著名的隐士。
最初,黃老之學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平平,并不引人注意。
直到西漢初年,由于它契合當時政治的需要,逐漸成為當世顯學。
陸賈是漢初黃老思想的最早倡導者。
他對劉邦說:“陛下雖然是在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治理國家,應該文武并用,才是長久之計。
”劉邦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令他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
經秦末戰亂,整個社會一片瘡痍,民無蓋藏,人無作業。
當時百姓急需休養生息,恢複生産。
而黃老之學所強調的“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正符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
陸賈以黃老學說為指導,結合漢初的政治、經濟狀況,寫了一本名為《新語》的書,提出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思想。
他主張統治者對百姓不要過多地幹涉,要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這樣才可以減少人們對統治者的反抗,才能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
陸賈的這些主張,得到了劉邦的稱許,全部記載在他寫的十二篇《新語》裡。
黃老學派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此後惠帝、呂後和文帝、景帝在統治期間,都有意識地将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加以推廣運用,才出現了後來“文景之治”的盛世。
◎蕭規曹随的智慧 推行黃老學說最為著名的是曹參。
曹參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當年他跟着漢高祖起兵,帶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勞,可劉邦做皇帝後,卻任用蕭何當了開國丞相。
劉邦死後,漢惠帝繼位,此時,蕭何也病得隻剩下一口氣了。
漢惠帝親自去看他,請他推薦丞相人選,蕭何毫無保留地推薦了曹參。
曹參繼任丞相後,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變革、舉措,一切都依照蕭何制定的政策。
對原有的法令,全部照章執行;對蕭何時所任用的官員,也沒有罷免擢升。
由此,有人在漢惠帝面前進讒言,說曹參有私心,不精心治國。
漢惠帝也很奇怪,便叫來曹參議事。
曹參說:“請問皇上,您跟先帝比,哪個英明呢?” 惠帝說:“我還年輕,哪比得上先帝!” 曹參又問:“要談治理國家的謀略,我與蕭丞相比,皇上您看哪一個更賢明呢?” 惠帝微笑着說:“恐怕你比不上蕭相國吧?” 曹參乘機懇切地說:“皇上說得完全對,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蕭相國。
那麼,先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難道我不應該好好地繼承下去嗎?還要随意更改嗎?” 這就是曹參“蕭規曹随”的從政謀略。
這種政治看似消極,實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曹參在任三年,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老百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齊如畫一。
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靜,民以甯一。
” 從黃老政治的實際情況看,黃老之術本身是較為溫和的法家路線,它是對秦王朝極端暴力政治路線的糾正,自高祖起一百多年裡,開創了“文景之治”政治局面,更是成就了漢武帝的千秋霸業。
東漢時,黃老之術與谶緯之說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無為也有為 ◎福兮,禍兮 《淮南子》是創作于西漢時期的一部論文集,因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著的,所以又名《劉安子》《淮南鴻烈》。
劉安,西漢皇族,是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他自幼好讀書,善文辭,才思敏捷,喜歡鼓琴。
他的父親劉長因謀反罪被廢除王位,不久便絕食而死。
所以,16歲的他便被冊封為淮南王,從此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
漢初,文帝、景帝等都以黃老之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主要大臣蕭何、曹參也都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将道家的“無為而
——馮友蘭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黃老之學的興盛 ◎在等待中積蓄力量 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
“黃”,是指傳說中的黃帝;“老”,是指春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
“黃老”即是二人的合稱。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中,法家的政治思想是當時的主流,其他各家學派莫不受其影響。
在這種背景之下,道家當中分化出一派——黃老學派,其思想宗旨以道家思想為主幹,假托黃帝的名義,引進法家學說,同時還兼收了其他各派如陰陽、儒、墨等諸家的觀點。
這一學派主要的思想特點,便是“無為而治”。
《史記·樂毅列傳贊》記載,黃老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和安期生,這兩個人都是當時著名的隐士。
最初,黃老之學在諸子百家中地位平平,并不引人注意。
直到西漢初年,由于它契合當時政治的需要,逐漸成為當世顯學。
陸賈是漢初黃老思想的最早倡導者。
他對劉邦說:“陛下雖然是在馬上得天下,但不能在馬上治天下,治理國家,應該文武并用,才是長久之計。
”劉邦聽後,覺得很有道理,便令他總結秦亡漢興的經驗教訓。
經秦末戰亂,整個社會一片瘡痍,民無蓋藏,人無作業。
當時百姓急需休養生息,恢複生産。
而黃老之學所強調的“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正符合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
陸賈以黃老學說為指導,結合漢初的政治、經濟狀況,寫了一本名為《新語》的書,提出必須實行“無為而治”的黃老政治思想。
他主張統治者對百姓不要過多地幹涉,要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這樣才可以減少人們對統治者的反抗,才能鞏固西漢王朝的統治。
陸賈的這些主張,得到了劉邦的稱許,全部記載在他寫的十二篇《新語》裡。
黃老學派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通過“無為”而達到“有為”。
此後惠帝、呂後和文帝、景帝在統治期間,都有意識地将黃老思想作為統治思想加以推廣運用,才出現了後來“文景之治”的盛世。
◎蕭規曹随的智慧 推行黃老學說最為著名的是曹參。
曹參與漢高祖劉邦是同鄉,當年他跟着漢高祖起兵,帶兵打仗立下不少功勞,可劉邦做皇帝後,卻任用蕭何當了開國丞相。
劉邦死後,漢惠帝繼位,此時,蕭何也病得隻剩下一口氣了。
漢惠帝親自去看他,請他推薦丞相人選,蕭何毫無保留地推薦了曹參。
曹參繼任丞相後,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變革、舉措,一切都依照蕭何制定的政策。
對原有的法令,全部照章執行;對蕭何時所任用的官員,也沒有罷免擢升。
由此,有人在漢惠帝面前進讒言,說曹參有私心,不精心治國。
漢惠帝也很奇怪,便叫來曹參議事。
曹參說:“請問皇上,您跟先帝比,哪個英明呢?” 惠帝說:“我還年輕,哪比得上先帝!” 曹參又問:“要談治理國家的謀略,我與蕭丞相比,皇上您看哪一個更賢明呢?” 惠帝微笑着說:“恐怕你比不上蕭相國吧?” 曹參乘機懇切地說:“皇上說得完全對,皇上比不了先帝,我不如蕭相國。
那麼,先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制定出的政策,難道我不應該好好地繼承下去嗎?還要随意更改嗎?” 這就是曹參“蕭規曹随”的從政謀略。
這種政治看似消極,實際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曹參在任三年,遵照蕭何制定好的法規治理國家,使西漢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
老百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齊如畫一。
曹參代之,守而勿失。
載其清靜,民以甯一。
” 從黃老政治的實際情況看,黃老之術本身是較為溫和的法家路線,它是對秦王朝極端暴力政治路線的糾正,自高祖起一百多年裡,開創了“文景之治”政治局面,更是成就了漢武帝的千秋霸業。
東漢時,黃老之術與谶緯之說相結合,演變為自然長生之道,對道教的形成産生了不小的影響。
無為也有為 ◎福兮,禍兮 《淮南子》是創作于西漢時期的一部論文集,因是西漢淮南王劉安主持編著的,所以又名《劉安子》《淮南鴻烈》。
劉安,西漢皇族,是高祖劉邦的孫子,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我國西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他自幼好讀書,善文辭,才思敏捷,喜歡鼓琴。
他的父親劉長因謀反罪被廢除王位,不久便絕食而死。
所以,16歲的他便被冊封為淮南王,從此潛心治國安邦,著書立說。
漢初,文帝、景帝等都以黃老之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主要大臣蕭何、曹參也都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将道家的“無為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