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慧,别樣境界

關燈
治”由理論推向實踐。

     劉安深受他們的影響,與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政策相悖,以“無為而治”為主要治國思想,對道家思想加以改進,遵循自然規律制定了一系列鼓勵生産、輕刑薄賦的政策。

     他禮賢下士,體恤百姓,善用人才,使淮南地區呈現國泰民安的景象,并日漸成為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

     不過,他和他父親一樣,有“心在天下”。

    為了能在發生動亂時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劉安一邊廣置門客進行學術思想交流,一邊集聚金錢,制作軍事裝備,不斷積蓄力量。

     後來,事情有所敗露,在朝廷追查的時候,劉安直接起兵,謀反叛亂。

    漢武帝派兵攻入淮南,很快便将叛亂平定了。

    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被迫自殺。

     《淮南子》一書于漢景帝後期開始撰著,在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進獻于朝廷。

     在當時的皇室貴族裡面,淮南王劉安是學術修養較為深厚的人,他廣集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著書立說,作《内篇》二十一篇,《外篇》更多,又作《中篇》八卷,主要講神仙黃白之術,有二十萬字左右,著成《淮南子》一書。

     這部文化巨著内容包羅萬象,涉及範圍十分廣泛,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其中内篇論道,外篇雜說,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緻用之學。

    然而留傳下來的隻有二十一篇《内篇》。

    其中最後一篇名《要略》,是全書的序言。

    從《要略》看,全書寫作有統一的計劃和安排,但從現有的内容看,并未完全統一。

     《淮南子》在政治上還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

    書中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

    ”如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發明醫藥,“一日而遇七十毒”;堯積極從事政治管理與社會教化;舜“辟地樹谷,南征三苗,道死蒼梧”;湯夙興夜寐,勤于政務。

    這些古聖先王,一生緻力于興利除害,屢建奇功。

     書中還主張循理而舉事,反對離道而妄為,提出因自然之勢加以主觀努力而有所作為。

    這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淮南子》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裡面“塞翁失馬”蘊涵的哲學思想聞名古今。

     ◎淮南子(二則) 夫大寒[1]至,霜雪降,然後知松柏之茂也。

     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為[2];君子行義,不為莫知而止休[3]。

     【注釋】 [1]大寒: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那時天氣是最冷的時候。

     [2]莫服、莫乘:沒有人佩帶、乘坐。

     [3]不為莫知而止休:不因沒有人知道而停止,是說君子行仁義之事不求名不避寵。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天亦有道 董仲舒,西漢時期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

    他的學說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繼承了周代的傳統思想,雜以陰陽五行說,兼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墨家的精華,将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串為一,形成了較系統的封建神學體系。

     董仲舒自幼便在多種文化熏陶中成長,為學異常勤奮,數十年如一日。

    專心攻讀的他,曾“三年不窺園”。

     據說董仲舒讀起書來常常忘記吃飯、睡覺。

    父親董太公知道後非常擔心,為了能讓兒子勞逸結合,他決定在書房後面修築一個花園,希望董仲舒讀書累了,可以去花園散散心。

    不曾想董仲舒三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竟沒有進園觀賞一眼,真正地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當時的很多儒生都隻學一經,而且不能觸類旁通,董仲舒卻不然,他學通五經,義兼百家,而且擅長議論,文章作得尤其好。

    東漢著名哲學家王充說:“董仲舒者,文之烏獲也。

    ”贊譽他是“文章聖手”“著作的大力士”。

     《漢書·匈奴傳》記載:“仲舒親見四世之事。

    ”由此可知,董仲舒一生曾四朝為官,曆經漢代孝惠、文帝、景帝、武帝。

     這段時間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國力空前強盛,人民安居樂業。

    在思想文化方面,漢初社會思想文化政策也是寬舒自如的。

     “天人感應”是董仲舒政治哲學思想的理論基礎和前提。

    他認為,君之為君,乃是上承天意;君之為君,又當效法上天之道。

    為此,他試圖為統一的皇權專制統治創立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從而提出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獨尊儒術、三綱五常、陽尊陰卑等一系列主張。

     董仲舒說:“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他認為“天”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

    自然界的萬物及其變化,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都是“天”神“陽貴而陰賤”的意志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