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慧,别樣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自古以來,“天”就是老百姓信仰的對象,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神秘的東西。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就是要求人們順應天的旨意。
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的旨意,上天就會給予獎勵;如果不符合天的想法或本性,那就要予以制裁。
董仲舒還認為,“天”既為人世安排了正常的秩序,就有權監督這種秩序的正常實現。
于是人間便有了執行“天”意的人——天子,因此“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但是天子的權力也不是不變的,董仲舒說:“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意思就是,天子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樂,那麼天就讓他當統治者;如果他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損害了天的尊嚴和形象,就要被收回權力。
這就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也是其政治哲學的核心,它使皇權統治變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
◎一個儒者的自白 作為西漢今文經學的創始人、第一儒學大師,董仲舒又被稱為“群儒首”“儒者宗”。
他多見博聞,知道許多稀見奇怪之物。
再加上,他“言中規,行中倫”的道德修養,“進退容止,非禮不行”的言談舉止,很多有志青年慕名而來,拜在他的門下。
史書上說,因為求學的學生太多,董仲舒講學都是“下帷講誦”,即在講堂裡挂上一幅帷簾,他在裡面講,學生在簾外聽。
隻有那些資質優異,學問好的學生才能夠登堂入室,得到董仲舒的親傳,其餘學生都是董氏門下高足轉相傳授。
秦焚書坑儒以後,人們的思想被禁锢了将近一個世紀。
漢武帝時期,朝廷下诏書征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認為要維護政治統一,必須在思想上統一,于是他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
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沿襲。
儒家的倫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為“三綱五常”。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三綱和五常那是“天”的意志的體現,三綱的主從關系是絕對不可改變的,而五常是用來調整這種關系的一些基本原則。
董仲舒還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強調深入研究名、号的重要性。
他對名号的起源、作用以及名與号的區别作了探讨,并對各種名号如王、君、諸侯、大夫、士、民、人性等進行了正名。
在人性論問題上,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
他的性三品說借鑒了荀子的性惡論,但基本傾向實質上與孟子性善說一緻。
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鬥筲之性。
聖人之性是天生的善,鬥筲之性是天生的惡,都是不可改變的,不能稱之為性。
他說:“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他認為人性雖包含了善的素質,但不經過教化還不能成為善,隻有中民之性,是可以經過教化成為善性,是人性的典型代表,可以叫做性。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啟朱熹,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複興了被扼殺長達百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融會貫通了先秦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提出一種基于“天人感應”思想基礎之上、适應當時封建統治需要的學說。
他根據時代需要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仁義誠信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觀念,這不僅有利于集權統一、安定社會,還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對儒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董仲舒一生著述甚豐,大部分著作彙集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漢書·董仲舒傳》載有《對賢良文學策》,其他作品散見于《史記·儒林傳》《漢書》的《五行志》《藝文志》《食貨志》《匈奴傳》等。
◎天人三策[1](節選) 陛下發德音,下明诏,求天命與情性[2],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謹案[3]《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4]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5]乃至。
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自非大亡[6]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強勉學習,則聞見博而知[7]益明;強勉行道[8],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9]而有效者也。
《詩》曰“夙夜匪解[10]”,《書》雲“茂哉茂哉[11]”皆強勉之謂也。
【注釋】 [1]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因文中着重講到天人感應問題,又稱“天人三策”。
漢武帝即位以後,多次要各地推舉賢良和文學的人才到朝廷參加對策,董仲舒也在其中。
漢武帝策問三次,董仲舒對策三次。
當時受推薦的文士有數百人,唯董氏之對策被漢武帝推為舉首
董仲舒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就是要求人們順應天的旨意。
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的旨意,上天就會給予獎勵;如果不符合天的想法或本性,那就要予以制裁。
董仲舒還認為,“天”既為人世安排了正常的秩序,就有權監督這種秩序的正常實現。
于是人間便有了執行“天”意的人——天子,因此“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但是天子的權力也不是不變的,董仲舒說:“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意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意思就是,天子的德行如果使人民安樂,那麼天就讓他當統治者;如果他危害到了老百姓的身家性命,損害了天的尊嚴和形象,就要被收回權力。
這就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論,也是其政治哲學的核心,它使皇權統治變得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
◎一個儒者的自白 作為西漢今文經學的創始人、第一儒學大師,董仲舒又被稱為“群儒首”“儒者宗”。
他多見博聞,知道許多稀見奇怪之物。
再加上,他“言中規,行中倫”的道德修養,“進退容止,非禮不行”的言談舉止,很多有志青年慕名而來,拜在他的門下。
史書上說,因為求學的學生太多,董仲舒講學都是“下帷講誦”,即在講堂裡挂上一幅帷簾,他在裡面講,學生在簾外聽。
隻有那些資質優異,學問好的學生才能夠登堂入室,得到董仲舒的親傳,其餘學生都是董氏門下高足轉相傳授。
秦焚書坑儒以後,人們的思想被禁锢了将近一個世紀。
漢武帝時期,朝廷下诏書征求治國方略。
董仲舒認為要維護政治統一,必須在思想上統一,于是他進“天人三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
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
從此儒學開始成為官方哲學,為此後兩千餘年的封建統治者所沿襲。
儒家的倫理思想被董仲舒概括為“三綱五常”。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三綱和五常那是“天”的意志的體現,三綱的主從關系是絕對不可改變的,而五常是用來調整這種關系的一些基本原則。
董仲舒還繼承發展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強調深入研究名、号的重要性。
他對名号的起源、作用以及名與号的區别作了探讨,并對各種名号如王、君、諸侯、大夫、士、民、人性等進行了正名。
在人性論問題上,董仲舒提出了“性三品”說。
他的性三品說借鑒了荀子的性惡論,但基本傾向實質上與孟子性善說一緻。
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即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鬥筲之性。
聖人之性是天生的善,鬥筲之性是天生的惡,都是不可改變的,不能稱之為性。
他說:“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性未可謂善也。
”他認為人性雖包含了善的素質,但不經過教化還不能成為善,隻有中民之性,是可以經過教化成為善性,是人性的典型代表,可以叫做性。
董仲舒上承孔子,下啟朱熹,在新的曆史條件下,複興了被扼殺長達百年之久的儒家文化,并融會貫通了先秦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提出一種基于“天人感應”思想基礎之上、适應當時封建統治需要的學說。
他根據時代需要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德治國、仁義誠信等具有現實意義的觀念,這不僅有利于集權統一、安定社會,還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對儒學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董仲舒一生著述甚豐,大部分著作彙集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漢書·董仲舒傳》載有《對賢良文學策》,其他作品散見于《史記·儒林傳》《漢書》的《五行志》《藝文志》《食貨志》《匈奴傳》等。
◎天人三策[1](節選) 陛下發德音,下明诏,求天命與情性[2],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謹案[3]《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4]之際,甚可畏也。
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5]乃至。
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
自非大亡[6]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強勉學習,則聞見博而知[7]益明;強勉行道[8],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9]而有效者也。
《詩》曰“夙夜匪解[10]”,《書》雲“茂哉茂哉[11]”皆強勉之謂也。
【注釋】 [1]天人三策:又稱“舉賢良對策”,因文中着重講到天人感應問題,又稱“天人三策”。
漢武帝即位以後,多次要各地推舉賢良和文學的人才到朝廷參加對策,董仲舒也在其中。
漢武帝策問三次,董仲舒對策三次。
當時受推薦的文士有數百人,唯董氏之對策被漢武帝推為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