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慧,别樣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其原因在于他提出的理論适應于當時時代的需要。
[2]情性:情況和本質。
[3]案:同“按”,審查、研求。
[4]相與:相互之間的關系,相關聯的所在。
[5]傷敗:國家出現天災人禍或動亂挫折。
[6]亡:通“無”。
[7]知:同“智”。
[8]行道:遵循“天命”治理國家。
[9]還至:很快恢複到原來國家大治的局面。
[10]夙夜匪解:朝夕不懈。
《大雅·烝民》中的詩句:“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大意是,日夜工作不松懈,為了周王一個人。
[11]茂哉茂哉:引自《尚書·咎繇谟》。
茂,奮勉,努力。
模仿大師 ◎棄辭賦,歸哲學 揚雄,又作“楊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
他自幼好學,勤于思考,“博覽無所不見”“默而好深湛之思”,酷好辭賦,不為章句所限。
他和韓非一樣,有些口吃,但他的文章比他的言論更出名。
年輕的時候,揚雄非常崇拜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外憂内患的漢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但他自認為自己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因為揚雄的辭賦成就可以媲美于司馬相如,後世将兩人合稱“揚馬”。
不過,到了晚年,揚雄對賦又有了新的認識。
他首倡“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指出“辭人賦”有“虛辭爛說,勸百諷一”的弊端,應視其為“雕蟲小技”,壯夫不宜為之”,于是,他轉而研究哲學。
揚雄曾師從著名學者嚴君平。
嚴君平精通先秦老莊哲學,他所著的《道德指歸》一書,内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體現了較強的哲學思辨性,這對揚雄的影響很大。
漢朝政權被王莽篡奪後,政治變得黑暗。
身處亂世的揚雄便辭官歸隐,自甘淡泊,潛心著述。
他仿照《論語》著《法言》,仿照《易經》著《太玄》,在這兩本書裡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觀。
◎《法言》與《太玄》 《法言》是一部模仿《論語》體裁寫成的道德格言集,通過問答的方式就當時思想家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當時,經學一統天下,陰陽災異學說十分盛行。
但揚雄沒有局限于此,而是重新闡釋了傳統儒學的一些基本觀念,批判了流行的錯誤認識。
他主張文學應該以儒家著作為典範,應當征聖宗經,并提出了天數是曆史演變的必然趨勢,天地的變化及其規律是可知的,人能用精神研究外物,同時,他還對天人關系作出了新的解釋。
《太玄》是揚雄一生最耗心血,也是最得意的一部著作。
這本書不僅體現了揚雄卓越的哲學創造力,還體現了他高超的玄思水平。
它模仿《周易》而作,主要談論了天地人三者的相關問題:“玄者,天玄也、地玄也、人玄也。
天渾行無穹不可見也,地不可形也,人心不可測也。
故玄,深廣遠大矣。
” 揚雄認為,“玄”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天地萬物和現實世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而陰陽二氣就産生于“玄”。
在《太玄》中,他還糅合了《易傳》中的陰陽學說和《老子》的天道觀,并吸收了當時宇宙理論和天文曆法方面的思想資料,建立起了一整套關于宇宙形式和變化的體系。
他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從而批駁了社會上借以宣揚谶緯迷信的天命論。
他自诩《太玄》是關于宇宙構造的縮影。
揚雄融會儒道兩家思想,創造了一個嚴謹而精細的哲學體系,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與此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流行于世的天人感應、鬼神圖識等宗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企圖恢複先秦儒學注重理性和道德實踐的精神,對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有較大的影響。
而揚雄竟然比拟聖人而創作了《法言》和《太玄》兩部著作,使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挑戰“天人感應” ◎真理是在争論中确立的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在我國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王充的先祖曾因軍功而受封,級别雖然不高,但可以坐食其稅,算是個中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長,一次突發事變,祖上失去了爵位和地位,家産也被沒收。
家族無爵可繼,又有家難歸,于是,王充一家人在封地附近安置下來,以轉手倒賣、賈販經商為業。
後因王充的父親王誦好勇任氣,得罪了地方的豪強,又舉家遷走,從此,家族走向衰落。
到王充出世時,家裡已經是“貧無一畝庇身”“賤無鬥石之秩”,再加“宗祖無淑懿之德”,王充一家被稱為“孤門細族”
[2]情性:情況和本質。
[3]案:同“按”,審查、研求。
[4]相與:相互之間的關系,相關聯的所在。
[5]傷敗:國家出現天災人禍或動亂挫折。
[6]亡:通“無”。
[7]知:同“智”。
[8]行道:遵循“天命”治理國家。
[9]還至:很快恢複到原來國家大治的局面。
[10]夙夜匪解:朝夕不懈。
《大雅·烝民》中的詩句:“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大意是,日夜工作不松懈,為了周王一個人。
[11]茂哉茂哉:引自《尚書·咎繇谟》。
茂,奮勉,努力。
模仿大師 ◎棄辭賦,歸哲學 揚雄,又作“楊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
他自幼好學,勤于思考,“博覽無所不見”“默而好深湛之思”,酷好辭賦,不為章句所限。
他和韓非一樣,有些口吃,但他的文章比他的言論更出名。
年輕的時候,揚雄非常崇拜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外憂内患的漢王朝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但他自認為自己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因為揚雄的辭賦成就可以媲美于司馬相如,後世将兩人合稱“揚馬”。
不過,到了晚年,揚雄對賦又有了新的認識。
他首倡“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指出“辭人賦”有“虛辭爛說,勸百諷一”的弊端,應視其為“雕蟲小技”,壯夫不宜為之”,于是,他轉而研究哲學。
揚雄曾師從著名學者嚴君平。
嚴君平精通先秦老莊哲學,他所著的《道德指歸》一書,内容博大精深,在探索宇宙方面,體現了較強的哲學思辨性,這對揚雄的影響很大。
漢朝政權被王莽篡奪後,政治變得黑暗。
身處亂世的揚雄便辭官歸隐,自甘淡泊,潛心著述。
他仿照《論語》著《法言》,仿照《易經》著《太玄》,在這兩本書裡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觀。
◎《法言》與《太玄》 《法言》是一部模仿《論語》體裁寫成的道德格言集,通過問答的方式就當時思想家們所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當時,經學一統天下,陰陽災異學說十分盛行。
但揚雄沒有局限于此,而是重新闡釋了傳統儒學的一些基本觀念,批判了流行的錯誤認識。
他主張文學應該以儒家著作為典範,應當征聖宗經,并提出了天數是曆史演變的必然趨勢,天地的變化及其規律是可知的,人能用精神研究外物,同時,他還對天人關系作出了新的解釋。
《太玄》是揚雄一生最耗心血,也是最得意的一部著作。
這本書不僅體現了揚雄卓越的哲學創造力,還體現了他高超的玄思水平。
它模仿《周易》而作,主要談論了天地人三者的相關問題:“玄者,天玄也、地玄也、人玄也。
天渾行無穹不可見也,地不可形也,人心不可測也。
故玄,深廣遠大矣。
” 揚雄認為,“玄”是宇宙萬物的根源,如實地認識自然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天地萬物和現實世界的一切生命,都是由陰陽二氣生成的,而陰陽二氣就産生于“玄”。
在《太玄》中,他還糅合了《易傳》中的陰陽學說和《老子》的天道觀,并吸收了當時宇宙理論和天文曆法方面的思想資料,建立起了一整套關于宇宙形式和變化的體系。
他說:“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
”從而批駁了社會上借以宣揚谶緯迷信的天命論。
他自诩《太玄》是關于宇宙構造的縮影。
揚雄融會儒道兩家思想,創造了一個嚴謹而精細的哲學體系,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與此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流行于世的天人感應、鬼神圖識等宗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判,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企圖恢複先秦儒學注重理性和道德實踐的精神,對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有較大的影響。
而揚雄竟然比拟聖人而創作了《法言》和《太玄》兩部著作,使他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
挑戰“天人感應” ◎真理是在争論中确立的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在我國哲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王充的先祖曾因軍功而受封,級别雖然不高,但可以坐食其稅,算是個中小地主。
可惜好景不長,一次突發事變,祖上失去了爵位和地位,家産也被沒收。
家族無爵可繼,又有家難歸,于是,王充一家人在封地附近安置下來,以轉手倒賣、賈販經商為業。
後因王充的父親王誦好勇任氣,得罪了地方的豪強,又舉家遷走,從此,家族走向衰落。
到王充出世時,家裡已經是“貧無一畝庇身”“賤無鬥石之秩”,再加“宗祖無淑懿之德”,王充一家被稱為“孤門細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