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智慧,别樣境界
關燈
小
中
大
。
也就是說,在這個家裡,迎接王充降臨的,不僅沒有任何财産、名譽地位,而且更讓他背上了一個先人無德、祖宗無行的沉重包袱,以緻後來王充成名後,還有人以此來譏諷他。
家裡窮沒有書可以讀,王充就經常逛書店,閱讀人家賣的書。
他遊學洛陽,在班彪門下學習,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很多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加之讀的書又比較雜,很快便精通了百家之言。
當時的洛陽是東漢的帝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王充在此地“入太學,訪名儒,閱百家,觀大禮”的經曆,使其大開眼界,增進了不少學問,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實的學術風格。
可是,王充一生業儒,仕路不亨,隻做過幾任郡縣僚屬,終因與上級争論、不合而離職,回到鄉裡,在家教書。
王充是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
“氣”和“氣化”可以說明萬物、人及各種自然現象的産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他認為,物之生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複歸于元氣,猶如水凝而為冰,冰釋而複為水一樣。
王充認為,天地之氣能感動人物,人物卻不能感動天地之氣,是因為前者是“本”而後者為“末”。
他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應人。
”又說:“人,物也;物,亦物也。
”這樣就割斷了天人之間的聯系。
關于萬物之間的關系,王充認為:“同氣相成,殊氣相革。
”即不同性質的東西才能互相作用、革化。
他把這看做普遍規律,用它來解釋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
王充還把這種“鬥争”觀點試圖用于分析某些社會矛盾現象。
他舉例說:“一堂之上,必有論者;一鄉之中,必有訟者。
訟必有曲直,論必有是非;非而曲者為負,是而直者為勝。
” 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王充建立了唯物主義認識論。
他已經初步認識到,真理是在争論中确立的,是在和謬誤的鬥争中出現的;這種鬥争是不破不立,異常尖銳的。
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沒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什麼根據說古人總是勝于今人,所以,沒有必要“頌古非今”。
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神 董仲舒之後的神學目的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把自然界萬物說成是天有意創造的。
對于這種說法以及人世間傳說的鬼神,王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人們自己“思念存想”的産物,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
王充強調,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抹殺了天和人的差别。
他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着的自然界,是沒有意志的;而人是動物中最具有智慧的,是有感情欲望的,所以才能進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
他說:隻有有口有眼的東西,才是有意志作為的。
口要吃東西,眼要看東西,這是因為他内心有欲望,欲望要表達出來,口眼就去尋找了,找到了,才會滿足,這些都是欲望的所作所為。
所以,福和禍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祭祀不過是“主人自盡思勤”而已,并不能真正因此而避禍得福。
推之于鬼神,是蠢人的行為,亂世的現象。
那些災異和人生病一樣,都是自然現象,與政治、皇帝無關。
同時,王充還認為,如果隻根據感覺來認識事物,那就會被外在的虛像迷惑,以假為真。
所以,要分辨是非曲直,必須“不徒耳目,必開心意”。
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王充是重視實際經驗對于認識的作用的。
他提出隻有通過實際經驗才能熟能生巧,并舉例說:“齊都世刺繡,恒女無不能。
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
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
”相反,如果沒有實際經驗,不去實踐,那麼即使再聰明也不會達到的。
王充擅長辯論,他的話開始看上去很詭異,最後的結論卻又很實在。
他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反對将儒家經典變為教條,所以,他的文章強調内容,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拟和“浮華虛僞之語”。
王充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去做學問,大多會失去儒家的本質,于是,他選擇閉門思考,謝絕了一切慶賀、吊喪等禮節性的事宜,潛心著述。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有八十五篇,二十萬字左右,書中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的疑惑,也更正了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神的認識,是中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他還寫了《儒增》《書虛》《問孔》和《刺孟》等篇,對傳統的儒學,特别是漢代經學,進行了論難。
在書中,他甚至懷疑古經、上問孔孟,公然向神聖的經典挑戰,後人對其多存質疑。
近七十歲的時候,王充被好朋友推薦出去做官。
漢肅宗特诏派公車去聘請,但他終因體力、腦力都衰弱了,還生着病,未能去,在家創作了《養性書》十六篇,倡導要節制欲望,守住原神等觀念。
也就是說,在這個家裡,迎接王充降臨的,不僅沒有任何财産、名譽地位,而且更讓他背上了一個先人無德、祖宗無行的沉重包袱,以緻後來王充成名後,還有人以此來譏諷他。
家裡窮沒有書可以讀,王充就經常逛書店,閱讀人家賣的書。
他遊學洛陽,在班彪門下學習,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很多書看一遍就能夠背誦,加之讀的書又比較雜,很快便精通了百家之言。
當時的洛陽是東漢的帝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王充在此地“入太學,訪名儒,閱百家,觀大禮”的經曆,使其大開眼界,增進了不少學問,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實的學術風格。
可是,王充一生業儒,仕路不亨,隻做過幾任郡縣僚屬,終因與上級争論、不合而離職,回到鄉裡,在家教書。
王充是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元氣”是天地萬物的原始的物質基礎。
“氣”和“氣化”可以說明萬物、人及各種自然現象的産生,“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他認為,物之生是元氣的凝結,死滅則複歸于元氣,猶如水凝而為冰,冰釋而複為水一樣。
王充認為,天地之氣能感動人物,人物卻不能感動天地之氣,是因為前者是“本”而後者為“末”。
他說:“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應人。
”又說:“人,物也;物,亦物也。
”這樣就割斷了天人之間的聯系。
關于萬物之間的關系,王充認為:“同氣相成,殊氣相革。
”即不同性質的東西才能互相作用、革化。
他把這看做普遍規律,用它來解釋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
王充還把這種“鬥争”觀點試圖用于分析某些社會矛盾現象。
他舉例說:“一堂之上,必有論者;一鄉之中,必有訟者。
訟必有曲直,論必有是非;非而曲者為負,是而直者為勝。
” 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王充建立了唯物主義認識論。
他已經初步認識到,真理是在争論中确立的,是在和謬誤的鬥争中出現的;這種鬥争是不破不立,異常尖銳的。
王充反對“奉天法古”的思想,認為今人和古人相“齊”,沒有什麼不同,也沒有什麼根據說古人總是勝于今人,所以,沒有必要“頌古非今”。
這種見解與“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是神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神 董仲舒之後的神學目的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把自然界萬物說成是天有意創造的。
對于這種說法以及人世間傳說的鬼神,王充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人們自己“思念存想”的産物,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
王充強調,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抹殺了天和人的差别。
他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着的自然界,是沒有意志的;而人是動物中最具有智慧的,是有感情欲望的,所以才能進行有意志、有目的的活動。
他說:隻有有口有眼的東西,才是有意志作為的。
口要吃東西,眼要看東西,這是因為他内心有欲望,欲望要表達出來,口眼就去尋找了,找到了,才會滿足,這些都是欲望的所作所為。
所以,福和禍都是人們自己招來的,祭祀不過是“主人自盡思勤”而已,并不能真正因此而避禍得福。
推之于鬼神,是蠢人的行為,亂世的現象。
那些災異和人生病一樣,都是自然現象,與政治、皇帝無關。
同時,王充還認為,如果隻根據感覺來認識事物,那就會被外在的虛像迷惑,以假為真。
所以,要分辨是非曲直,必須“不徒耳目,必開心意”。
這也從另一方面表明,王充是重視實際經驗對于認識的作用的。
他提出隻有通過實際經驗才能熟能生巧,并舉例說:“齊都世刺繡,恒女無不能。
襄邑俗織錦,鈍婦無不巧。
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
”相反,如果沒有實際經驗,不去實踐,那麼即使再聰明也不會達到的。
王充擅長辯論,他的話開始看上去很詭異,最後的結論卻又很實在。
他力主“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反對将儒家經典變為教條,所以,他的文章強調内容,提倡通俗,反對崇古、模拟和“浮華虛僞之語”。
王充認為庸俗的讀書人去做學問,大多會失去儒家的本質,于是,他選擇閉門思考,謝絕了一切慶賀、吊喪等禮節性的事宜,潛心著述。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有八十五篇,二十萬字左右,書中解釋了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的疑惑,也更正了社會上流行的對鬼神的認識,是中國曆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
他還寫了《儒增》《書虛》《問孔》和《刺孟》等篇,對傳統的儒學,特别是漢代經學,進行了論難。
在書中,他甚至懷疑古經、上問孔孟,公然向神聖的經典挑戰,後人對其多存質疑。
近七十歲的時候,王充被好朋友推薦出去做官。
漢肅宗特诏派公車去聘請,但他終因體力、腦力都衰弱了,還生着病,未能去,在家創作了《養性書》十六篇,倡導要節制欲望,守住原神等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