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表現突出,在當時算是一位清官。
正如他在《愛蓮說》中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宇宙生于無極 周敦頤一面做官,一面潛心于對儒家學說的研究和傳授。
可以說,他既是一名官員,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學大師。
他融合佛道兩家的思想,糅合《周易》,初步建立了一套綜合探讨宇宙本原、萬物生成、人性、封建倫常等問題的理論體系,為日後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核心骨架。
他的著作《太極圖說》和《易通》也成為理學的經典文獻。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系統地闡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論。
他認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無極”——一種尚未分化成形的處于混沌狀态的物質材料。
“太極”是具有最初時空界限、分化機能和動靜性能的有形物質,由“無極”演化而來。
“太極”的動靜機能又分别分化為陰陽,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
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萬物,萬物變化無窮盡。
人類的生成和萬物是一樣的,因為受了“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從而具有了高于萬物的思考和語言等能力。
《易通》是對《太極圖說》的具體補充,除進一步闡述宇宙論之外,還着重闡述了人性和道德問題。
在書中,作者提出“誠”是從陽氣得來的,是絕對至善的,是人的一種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這兩部著作相輔相成,共同展現了周敦頤的理學思想。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1]。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2]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3]清漣[4]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遠益清[8],亭亭淨植[9],可遠觀而不可亵[10]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11]!菊之愛[12],陶後鮮[13]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14]?牡丹之愛,宜乎衆矣[15]。
【注釋】 [1]蕃:很多。
[2]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3]濯:洗滌。
[4]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澈的水。
[5]妖:漂亮而不莊重。
[6]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
[7]不蔓不枝: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
[8]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顯清芬。
[9]亭亭淨植:筆直、潔淨地直立在那裡。
[10]亵:親近而不莊重。
[11]噫:歎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唉”。
[12]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13]鮮:很少。
[14]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15]宜乎衆矣:應該是非常多了。
萬物是我的朋友 ◎天地之間為氣 說到古時的科舉考試,曆屆學子都必須讀一位名家的作品。
這位名家的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也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作,他就是張載。
張載,字子厚,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人稱橫渠先生。
他是程颢和程頤的表叔,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颢,合稱“北宋五子”。
他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氣”。
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
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
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系,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
在認識論方面,張載提出“見聞之知”與“德行之知”的區别,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行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
在社會倫理方面,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别,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盡性”。
因此,他提倡溫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制,實現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貧者“不失其貧”。
張載還提倡“民胞物與”思想。
他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源于“氣”,人的本性也和萬物一樣,因此人們要愛一切人,如同愛同胞手足一樣,并進一步擴大到天地萬物。
這一主張将儒家的倫理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準則。
此外,張載還嚴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确地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更是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概括為“橫渠四句”一直被人們傳誦不衰。
◎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1]民,吾同胞;物,吾與[2]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3];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4]。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5];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6]。
不愧屋漏為無忝[7],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8]。
不弛勞而厎豫[9],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注釋】 [1]此句的大意為,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2]與:黨與,同伴。
[3]大君:帝王。
宗子:古代宗法制中享有繼承權的嫡長子。
[4]疲癃:曲腰高背之疾。
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
惸獨:孤苦伶仃的人。
颠連:狼狽困苦。
無告:無處訴說,即無可依靠。
[5]于時:此時,在這個時候。
翼:幫助,輔佐。
[6]知化:通曉事物變化之理。
窮神:窮究事物之神妙。
[7]無忝:不玷辱,不羞愧。
[8]旨酒:美酒。
錫類:以善施及衆人。
[9]厎豫:得以歡樂。
萬物皆隻有一個天理 ◎程門立雪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有一對兄弟是必須要提到的——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颢和程頤。
兩人是嫡親兄弟,都是河南洛陽人。
在十四五歲時,程颢和程頤便跟随儒學大師周敦頤學習。
程颢,字伯淳,是程頤的兄長,學者稱明道先生,他的哲學專著并不多,主要作品有《識仁篇》和《定性書》。
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文集》《經說》等。
後人将他二人合稱“二程”,兩人在明代後期合編有《二程全書》。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就來自宋代理學家楊時向程頤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非常聰慧,7歲就能寫詩,8歲就能作賦,大家都稱他為“小神童”。
他一生著書立說,孜孜以求,在很多地方講學,受到很多人的稱贊。
有一年,楊時要趕去浏陽縣出任縣令。
為了要向程頤拜師,他不辭勞苦,專程繞道洛陽。
一天,他與他的學友遊酢在辯論一個問題,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他們決定去向程頤請教。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天上下着鵝毛大雪,寒風凜冽。
楊時來到程家的時候,先生正在打坐養神。
他們不敢驚擾先生,于是就在門外恭恭敬敬地站着。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程頤醒來,從窗戶看到門口站着幾乎變成雪人的兩人,趕忙請他們進屋。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尊敬師長,也從側面反映出程頤的博學多識。
◎二程創天理論哲學 在哲學上,二程繼承并改造了先秦哲學中“理”的範疇,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理學體系。
他們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學範疇,陰陽二氣和五行隻是“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即“萬物皆隻有一個天理”。
之後,“理”或者“天理”被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使用,也被稱為是世界的本體。
二程還提出“理”在人類社會相對應的道德規範。
在人性論方面,他們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性善論,回答了為什麼人性本善,為什麼會産生惡等問題。
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别。
前者是“理”在人性中的表現,沒有受到任何損害,是善良無瑕的;後者是“氣”化而生的,因“氣”有清濁厚薄,阻礙了“理”的正常發揮,所以有賢愚、善
正如他在《愛蓮說》中寫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宇宙生于無極 周敦頤一面做官,一面潛心于對儒家學說的研究和傳授。
可以說,他既是一名官員,又是一位出色的儒學大師。
他融合佛道兩家的思想,糅合《周易》,初步建立了一套綜合探讨宇宙本原、萬物生成、人性、封建倫常等問題的理論體系,為日後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學的建立提供了核心骨架。
他的著作《太極圖說》和《易通》也成為理學的經典文獻。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系統地闡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論。
他認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無極”——一種尚未分化成形的處于混沌狀态的物質材料。
“太極”是具有最初時空界限、分化機能和動靜性能的有形物質,由“無極”演化而來。
“太極”的動靜機能又分别分化為陰陽,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
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萬物,萬物變化無窮盡。
人類的生成和萬物是一樣的,因為受了“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從而具有了高于萬物的思考和語言等能力。
《易通》是對《太極圖說》的具體補充,除進一步闡述宇宙論之外,還着重闡述了人性和道德問題。
在書中,作者提出“誠”是從陽氣得來的,是絕對至善的,是人的一種最高超、最理想的道德境界。
這兩部著作相輔相成,共同展現了周敦頤的理學思想。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1]。
晉陶淵明獨愛菊。
自李唐[2]來,世人甚愛牡丹。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3]清漣[4]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遠益清[8],亭亭淨植[9],可遠觀而不可亵[10]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噫[11]!菊之愛[12],陶後鮮[13]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14]?牡丹之愛,宜乎衆矣[15]。
【注釋】 [1]蕃:很多。
[2]李唐:指唐朝,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
[3]濯:洗滌。
[4]清漣:水清而有微波,這裡指清澈的水。
[5]妖:漂亮而不莊重。
[6]中通外直:(它的莖)内空外直。
[7]不蔓不枝:沒有纏繞的蔓,也沒有旁逸的枝。
[8]香遠益清:香氣遠播,更顯清芬。
[9]亭亭淨植:筆直、潔淨地直立在那裡。
[10]亵:親近而不莊重。
[11]噫:歎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唉”。
[12]菊之愛:對于菊花的喜愛。
[13]鮮:很少。
[14]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15]宜乎衆矣:應該是非常多了。
萬物是我的朋友 ◎天地之間為氣 說到古時的科舉考試,曆屆學子都必須讀一位名家的作品。
這位名家的學術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以後的思想界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他的著作也一直被明清兩代政府視為哲學的代表作,他就是張載。
張載,字子厚,北宋哲學家,理學創始人之一,理學支脈“關學”創始人,人稱橫渠先生。
他是程颢和程頤的表叔,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颢,合稱“北宋五子”。
他提出宇宙的本原是“氣”。
他說:“太虛無形,氣之本體。
”氣有聚散而無生天,氣聚則有形而見形成萬物,氣散則無形可見化為太虛。
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浮與沉、升與降、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
他還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系,認為兩與一互相聯系、互相依存,“有兩則有一”“若一則有兩”。
在認識論方面,張載提出“見聞之知”與“德行之知”的區别,見聞之知是由感覺經驗得來的,德行之知是由修養獲得的精神境界。
在社會倫理方面,張載提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區别,主張通過道德修養和認識能力的擴充去“盡性”。
因此,他提倡溫和的社會變革,實行井田制,實現均平,富者“不失其富”,貧者“不失其貧”。
張載還提倡“民胞物與”思想。
他認為人和萬物一樣,都是源于“氣”,人的本性也和萬物一樣,因此人們要愛一切人,如同愛同胞手足一樣,并進一步擴大到天地萬物。
這一主張将儒家的倫理轉化為現實生活中的準則。
此外,張載還嚴格區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确地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更是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概括為“橫渠四句”一直被人們傳誦不衰。
◎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1]民,吾同胞;物,吾與[2]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3];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4]。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5];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6]。
不愧屋漏為無忝[7],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8]。
不弛勞而厎豫[9],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注釋】 [1]此句的大意為,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就是我的形色之體;而引領統帥天地萬物以成其變化的,就是我的天然本性。
[2]與:黨與,同伴。
[3]大君:帝王。
宗子:古代宗法制中享有繼承權的嫡長子。
[4]疲癃:曲腰高背之疾。
泛指年老多病或年老多病之人。
惸獨:孤苦伶仃的人。
颠連:狼狽困苦。
無告:無處訴說,即無可依靠。
[5]于時:此時,在這個時候。
翼:幫助,輔佐。
[6]知化:通曉事物變化之理。
窮神:窮究事物之神妙。
[7]無忝:不玷辱,不羞愧。
[8]旨酒:美酒。
錫類:以善施及衆人。
[9]厎豫:得以歡樂。
萬物皆隻有一個天理 ◎程門立雪 在中國哲學發展史上,有一對兄弟是必須要提到的——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颢和程頤。
兩人是嫡親兄弟,都是河南洛陽人。
在十四五歲時,程颢和程頤便跟随儒學大師周敦頤學習。
程颢,字伯淳,是程頤的兄長,學者稱明道先生,他的哲學專著并不多,主要作品有《識仁篇》和《定性書》。
程頤,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主要哲學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文集》《經說》等。
後人将他二人合稱“二程”,兩人在明代後期合編有《二程全書》。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就來自宋代理學家楊時向程頤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非常聰慧,7歲就能寫詩,8歲就能作賦,大家都稱他為“小神童”。
他一生著書立說,孜孜以求,在很多地方講學,受到很多人的稱贊。
有一年,楊時要趕去浏陽縣出任縣令。
為了要向程頤拜師,他不辭勞苦,專程繞道洛陽。
一天,他與他的學友遊酢在辯論一個問題,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他們決定去向程頤請教。
當時正值隆冬季節,天上下着鵝毛大雪,寒風凜冽。
楊時來到程家的時候,先生正在打坐養神。
他們不敢驚擾先生,于是就在門外恭恭敬敬地站着。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程頤醒來,從窗戶看到門口站着幾乎變成雪人的兩人,趕忙請他們進屋。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要尊敬師長,也從側面反映出程頤的博學多識。
◎二程創天理論哲學 在哲學上,二程繼承并改造了先秦哲學中“理”的範疇,建立了以“天理”為核心的理學體系。
他們認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最高的哲學範疇,陰陽二氣和五行隻是“理”創生萬物的材料,即“萬物皆隻有一個天理”。
之後,“理”或者“天理”被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範疇使用,也被稱為是世界的本體。
二程還提出“理”在人類社會相對應的道德規範。
在人性論方面,他們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性善論,回答了為什麼人性本善,為什麼會産生惡等問題。
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的區别。
前者是“理”在人性中的表現,沒有受到任何損害,是善良無瑕的;後者是“氣”化而生的,因“氣”有清濁厚薄,阻礙了“理”的正常發揮,所以有賢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