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惡的分别。
惡就是人欲,和“天理”是對立的,因此要“存天理,滅人欲”。
二程創天理論哲學,把哲學本體論與儒家倫理學直接統一于天理,在理學各派中,最能體現理學的基本特征。
這一理論也成為宋代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
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但程颢是以“心”解理,開了日後的“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啟了“朱學”一派。
聖人當以道心為主 ◎格物緻知 1167年,朱熹應書院張轼的邀請,不遠千裡從福建來到湖南嶽麓書院,和他一起會講,曆時兩個月,史稱“朱張會講”。
這次會講吸引了各地的學子。
據記載,人多時,書院的井水都被學生喝光了。
此後,嶽麓書院逐漸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被越來越多的學子奉為“高等學府”,形成了獨特的“書院文化”。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等,别号紫陽,今江西婺源人。
他19歲進士及第,多次擔任地方官職,但每次的時間都不長。
他為政期間,申明敕令,懲治奸吏,清正有為,但多次遭到排擠,仕途坎坷,很不順利。
朱熹不僅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還是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稱其為朱子,贊他是孔孟以來弘揚儒學最傑出的大師。
“格物緻知”是《大學》一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個階段中最初始的兩個階段(見《大學》一則),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标。
到了南宋,朱熹将“格物緻知”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格物”是到達事物的極緻,窮盡事物的本然之理。
認識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深入淺的過程。
窮理就是探究社會普遍永恒的道德法則。
“緻知”就是把自己已知的加以推廣,以此物推及彼物,從有窮推及無窮。
朱熹探讨了知行的關系,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存天理,滅人欲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這副對聯被高高地挂在湖南嶽麓書院的門口,向世人昭示這裡人才濟濟,是無數潇湘子弟的驕傲。
嶽麓書院被稱為“四大書院”之一,它的興盛和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有着密切的關系,現在書院正堂還供奉着朱熹的半身塑像,牆壁上還有朱熹手書的“忠、孝、節、廉”四個大字。
在理學發展史上,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颢、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
“理”先于萬物,并決定萬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萬物,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客觀自然的存在,無情意,無造作。
在理與氣、理與物的關系上,朱熹主張理氣統一,他認為理通過氣産生了萬事萬物,是萬物的根據和本質。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繼而提出了“道心”“人心”的理論。
“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表現為恻隐、羞惡、是非、辭讓,是善。
“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
聖人以“道心”為主,不以“人心”為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
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讨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險;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他又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
從元朝開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其他經學注釋就被定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他的言論幾乎成了判斷是非善惡的最高标準。
◎朱熹詩選(兩首) 觀書有感 半畝[1]方塘[2]一鑒開[3],天光雲影共徘徊[4]。
問渠[5]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6]來。
【注釋】 [1]半畝:形容池塘之小。
[2]方塘:方形的水塘。
[3]一鑒開:像一面鏡子似的被打開,這裡形容池塘中水非常清澈。
[4]共徘徊:指陽光和雲影都在如鏡的水中來回閃動蕩漾,就像人在徘徊。
[5]渠:它,指方塘。
[6]活水:指流動不息的水,在這裡比喻不斷更新的知識。
春日 勝日[1]尋芳[2]泗水[3]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4],萬紫千紅[5]總是春。
【注釋】 [1]勝日:晴天。
[2]尋芳:尋覓美好的景色。
[3]泗水:地名,在南宋時被金人占領,這裡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講學,教授弟子。
因此這裡的“尋芳”是指尋找、學習聖人之道。
[4]東風面:借指春天。
[5]萬紫千紅:這裡形容孔學的豐富多彩。
詩人将聖人之道比作催發萬物的春風。
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 ◎教人做個人 在南宋,陸九淵是與朱熹齊名的思想家,史稱“朱陸”。
陸九淵是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開山之祖,字子靜,号存齋,江西金溪縣人,因曾在象山講學,人稱“象山先生”。
陸九淵出生于一個傳統世家之中,其家族擁有深厚的學術、禮教傳統。
他自幼聰明好學,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擁有作為一位思想家的天分。
三四歲時,陸九淵就問父親:“天地何所窮際?”父親沒有告訴他答案,他就苦思冥想,幾乎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在第一次學習《論語》時,他就質疑其中有錯誤的地方,這種質疑學問的精神對他日後專研學問有很大的幫助。
陸九淵曆任靖安縣主簿、台州崇道觀主管、荊門軍知軍等職。
他為官清廉、不喜空談、務求實幹,認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是醫治國家疾病的“四君子湯”。
在學習方法上,陸九淵鮮明地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觀點。
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至于沒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隻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經注我”。
陸九淵還熱心于講學授徒,倡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根據曆史記載,在象山向他求學的學子和向他求教的學者多達數千人。
在長期實踐中,陸九淵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做個人”。
那麼,怎麼才能做一個“天理純全,仁我、禮、智”的人呢?首先,要分清利和義,能夠為了義,不為物欲所引誘;其次,還要立志。
他針對當時學生隻知背誦空洞文章的弊病,提出學以緻用的治學觀點,主張通過為社會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來改變南宋小朝廷苟安的命運。
◎“心”“理”之争 在哲學上,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并以此為核心,創立“心學”,将自然的普遍規律與封建綱常倫理合二為一,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
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理”就是每個人心中的“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心”是陸九淵哲學的基本範疇,“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須通過“心”來證明。
在倫理思想方面,陸九淵用心學論證封建綱常的合理性。
在他看來,“本心”就是仁義禮智之心,是人心和宇宙的“理”。
“立心”要求人們從利欲事物的纏繞中超脫出來,去認識、實踐“本心”的善。
著名學者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兩派之間在學術上的矛盾,邀請他們在江西鵝湖寺舉行學術交流,史稱“鵝湖之會”。
這次大會進行了三天,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雖然學術上的分歧沒能得到解決,但是這次讨論會影響很大,是中國哲學史上堪稱典範的一次學術讨論會,而且開啟了書院會講的先河。
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的陸九淵,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一些書信、奏表、序文等。
他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着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項全能的大儒 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中,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屈指可數,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是其中之一。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号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不僅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而且能夠率軍作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
他的思想在日本、朝鮮半島等地都有深遠的影響。
王守仁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據記載,他的遠祖父是東晉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
自幼便聰慧過人的王守仁,學文習武都比較勤奮,讀書也不限于四書五經,但是他的思想有點怪癖,行為也有些不循規蹈矩。
十一二歲在讀私塾時,他問老師,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告訴他,讀書考取功名。
他補充說,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成年之後,王守仁以諸葛亮自喻,決
惡就是人欲,和“天理”是對立的,因此要“存天理,滅人欲”。
二程創天理論哲學,把哲學本體論與儒家倫理學直接統一于天理,在理學各派中,最能體現理學的基本特征。
這一理論也成為宋代理學發展的主要趨勢。
雖然二程都以“理”作為哲學的最高範疇,但程颢是以“心”解理,開了日後的“陸王心學”一派;程頤一般是把理與氣相對來論述的,開啟了“朱學”一派。
聖人當以道心為主 ◎格物緻知 1167年,朱熹應書院張轼的邀請,不遠千裡從福建來到湖南嶽麓書院,和他一起會講,曆時兩個月,史稱“朱張會講”。
這次會講吸引了各地的學子。
據記載,人多時,書院的井水都被學生喝光了。
此後,嶽麓書院逐漸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被越來越多的學子奉為“高等學府”,形成了獨特的“書院文化”。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等,别号紫陽,今江西婺源人。
他19歲進士及第,多次擔任地方官職,但每次的時間都不長。
他為政期間,申明敕令,懲治奸吏,清正有為,但多次遭到排擠,仕途坎坷,很不順利。
朱熹不僅是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還是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稱其為朱子,贊他是孔孟以來弘揚儒學最傑出的大師。
“格物緻知”是《大學》一書所提出的儒者求學八個階段中最初始的兩個階段(見《大學》一則),是儒家學派為實現自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階段性行為目标。
到了南宋,朱熹将“格物緻知”提高到了特别崇高的位置。
“格物”是到達事物的極緻,窮盡事物的本然之理。
認識是一個由表及裡、由深入淺的過程。
窮理就是探究社會普遍永恒的道德法則。
“緻知”就是把自己已知的加以推廣,以此物推及彼物,從有窮推及無窮。
朱熹探讨了知行的關系,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
◎存天理,滅人欲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這副對聯被高高地挂在湖南嶽麓書院的門口,向世人昭示這裡人才濟濟,是無數潇湘子弟的驕傲。
嶽麓書院被稱為“四大書院”之一,它的興盛和南宋理學大師朱熹有着密切的關系,現在書院正堂還供奉着朱熹的半身塑像,牆壁上還有朱熹手書的“忠、孝、節、廉”四個大字。
在理學發展史上,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颢、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
“理”先于萬物,并決定萬物的存在,它是超越天地萬物,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客觀自然的存在,無情意,無造作。
在理與氣、理與物的關系上,朱熹主張理氣統一,他認為理通過氣産生了萬事萬物,是萬物的根據和本質。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繼而提出了“道心”“人心”的理論。
“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表現為恻隐、羞惡、是非、辭讓,是善。
“人心”出于形氣之私,是指饑食渴飲之類。
聖人以“道心”為主,不以“人心”為主,“人心”須聽命于“道心”。
朱熹從心性說出發,探讨了天理人欲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險;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他又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張。
從元朝開始,朱熹的《四書集注》和其他經學注釋就被定為科舉考試的依據,他的言論幾乎成了判斷是非善惡的最高标準。
◎朱熹詩選(兩首) 觀書有感 半畝[1]方塘[2]一鑒開[3],天光雲影共徘徊[4]。
問渠[5]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6]來。
【注釋】 [1]半畝:形容池塘之小。
[2]方塘:方形的水塘。
[3]一鑒開:像一面鏡子似的被打開,這裡形容池塘中水非常清澈。
[4]共徘徊:指陽光和雲影都在如鏡的水中來回閃動蕩漾,就像人在徘徊。
[5]渠:它,指方塘。
[6]活水:指流動不息的水,在這裡比喻不斷更新的知識。
春日 勝日[1]尋芳[2]泗水[3]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4],萬紫千紅[5]總是春。
【注釋】 [1]勝日:晴天。
[2]尋芳:尋覓美好的景色。
[3]泗水:地名,在南宋時被金人占領,這裡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講學,教授弟子。
因此這裡的“尋芳”是指尋找、學習聖人之道。
[4]東風面:借指春天。
[5]萬紫千紅:這裡形容孔學的豐富多彩。
詩人将聖人之道比作催發萬物的春風。
宇宙是吾心,吾心是宇宙 ◎教人做個人 在南宋,陸九淵是與朱熹齊名的思想家,史稱“朱陸”。
陸九淵是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開山之祖,字子靜,号存齋,江西金溪縣人,因曾在象山講學,人稱“象山先生”。
陸九淵出生于一個傳統世家之中,其家族擁有深厚的學術、禮教傳統。
他自幼聰明好學,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擁有作為一位思想家的天分。
三四歲時,陸九淵就問父親:“天地何所窮際?”父親沒有告訴他答案,他就苦思冥想,幾乎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
在第一次學習《論語》時,他就質疑其中有錯誤的地方,這種質疑學問的精神對他日後專研學問有很大的幫助。
陸九淵曆任靖安縣主簿、台州崇道觀主管、荊門軍知軍等職。
他為官清廉、不喜空談、務求實幹,認為任賢、使能、賞功、罰罪是醫治國家疾病的“四君子湯”。
在學習方法上,陸九淵鮮明地提出了“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觀點。
意思是,不明白那些客觀的道理,甚至于沒有了解古人的意思,而隻在語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經”;自己明白客觀的道理,借前人的理解闡發自己的思想,就是“六經注我”。
陸九淵還熱心于講學授徒,倡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根據曆史記載,在象山向他求學的學子和向他求教的學者多達數千人。
在長期實踐中,陸九淵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做個人”。
那麼,怎麼才能做一個“天理純全,仁我、禮、智”的人呢?首先,要分清利和義,能夠為了義,不為物欲所引誘;其次,還要立志。
他針對當時學生隻知背誦空洞文章的弊病,提出學以緻用的治學觀點,主張通過為社會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來改變南宋小朝廷苟安的命運。
◎“心”“理”之争 在哲學上,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并以此為核心,創立“心學”,将自然的普遍規律與封建綱常倫理合二為一,即“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有理,心即理也”。
宇宙中萬事萬物的“理”就是每個人心中的“理”,因此他有一句名言:“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心”是陸九淵哲學的基本範疇,“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須通過“心”來證明。
在倫理思想方面,陸九淵用心學論證封建綱常的合理性。
在他看來,“本心”就是仁義禮智之心,是人心和宇宙的“理”。
“立心”要求人們從利欲事物的纏繞中超脫出來,去認識、實踐“本心”的善。
著名學者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兩派之間在學術上的矛盾,邀請他們在江西鵝湖寺舉行學術交流,史稱“鵝湖之會”。
這次大會進行了三天,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雖然學術上的分歧沒能得到解決,但是這次讨論會影響很大,是中國哲學史上堪稱典範的一次學術讨論會,而且開啟了書院會講的先河。
一生不注重著書立說的陸九淵,現在流傳下來的隻有一些書信、奏表、序文等。
他的思想經後人充實、發揮,成為明清以來的主要哲學思潮,一直影響着近現代中國的思想界。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三項全能的大儒 在我國數千年的曆史中,能做到“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人屈指可數,明代的大儒王守仁是其中之一。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号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不僅精通儒釋道三家學問,而且能夠率軍作戰,是罕見的全能大儒。
他的思想在日本、朝鮮半島等地都有深遠的影響。
王守仁出生于書香門第、官宦世家,據記載,他的遠祖父是東晉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
自幼便聰慧過人的王守仁,學文習武都比較勤奮,讀書也不限于四書五經,但是他的思想有點怪癖,行為也有些不循規蹈矩。
十一二歲在讀私塾時,他問老師,什麼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師告訴他,讀書考取功名。
他補充說,應該是讀書學做聖賢。
成年之後,王守仁以諸葛亮自喻,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