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關燈
心要成就一番事業,在考中進士後他走上了仕途。

     此後,他先後在刑部、兵部、吏部任職,不僅在實踐中鍛煉了才幹,還對之前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别人都認為他的前途一片光明時,朝廷發生了一件大事——皇帝駕崩了。

    小皇帝剛剛即位,朝政被宦官劉瑾把持,王守仁因反對其專權,被廷杖四十,貶到貴州龍場。

     環境的變化和内心的動蕩,使王守仁對之前所學的知識有了新的認識。

    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先知求理于事物者誤也”,這次思想轉變,被史上稱為“龍場悟道”。

     當地人敬重王守仁的學問,為他修建了龍岡書院,于是,王守仁便安心待了下來,開始收徒講學,樂此不疲。

    在這安靜且困難的環境裡,王守仁的學說逐漸成為當時主流的哲學思想,也就是後來的“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 在王守仁的“心學”體系中,“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是三個比較重要的命題。

    “心即理”是王守仁哲學的邏輯起點,也可以說是他的宇宙觀。

    他認為“心”便是天理,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又是萬事萬物變化的歸宿。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論,肯定人的能動作用,認為知和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

    既然知道這個道理,就要去實踐,如果不去實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道。

     在方法論方面,王守仁認為朱熹的“格物緻知”是錯誤的,應該是“緻良知”。

    人們應當用自我的“心之本體”,即“良知”,來主宰和支配一切行為,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他相信自我的力量和潛在的能力,否定用現成的規範和教條來束縛身心,主張人們将道德準則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賊”。

    隻有去掉内心世界的惡欲和私欲,才能拯救個人,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

     當時正值明朝中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貪官污吏肆意橫行,農民起義不斷湧現,明代潛伏已久的社會矛盾越來越明朗。

    “知行合一”和“緻良知”是王守仁為大明王朝想出的藥方。

     王守仁晚年的時候将自己的學說總結為四句話:“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便是“王門四句教”。

     王守仁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

    他以弘揚“聖學”為己任,一生誨人不倦。

    在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理論,提出了學習要循序漸進、身體力行,教學要因材施教等觀點。

    同時,他還注重培養學生獨立與自主的治學精神,為學生确立了“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項準則。

     作為我國“心學”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創立的“陽明學派”是明代中後期一個思想活躍、影響深遠的學派,成為我國理學發展的又一高峰。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亡國與亡天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名言,意思是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人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顧炎武,名绛,字忠清,明朝滅亡後改名炎武,江蘇昆山人,号亭林,後人尊稱他為亭林先生。

    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并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清朝剛剛建立,顧炎武認為明朝滅亡僅僅是換了一個皇帝,這叫“亡國”,但是清朝的統治是要更換原來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這叫“亡天下”。

    他号召人們不必為某個皇室的興亡而戰鬥,要為民族的存亡而戰鬥。

    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進步意義,這句話也成為激勵中華民族不斷奮進的精神力量。

     清軍入關後,顧炎武在朋友的推薦下,在南明朝廷任職。

    他殚精竭慮,積極為朝廷出謀劃策,希望可以光複大明。

    1645年,他奔赴南京就職,但尚未到達,南京便被清兵攻占。

    南明軍崩潰後,顧炎武仍堅持抗清。

     國仇家恨使顧炎武的思想産生了激烈的震動。

    和其他進步思想家一樣,他開始遍訪名山大川,潛心治學,反思社會的痼疾和明朝滅亡的原因。

    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顧炎武對土地兼并和賦稅繁重不均等社會積弊進行了批判。

    他還大膽懷疑君權,認為“君”并不是封建帝王的專稱,并提出了“衆治”的主張,即“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

    他的這些思想均具有早期民主啟蒙色彩。

     ◎學要經世緻用 明末清初,是理學發展的最後一個時期,即自我批判時期。

    當時,出現了很多重要思想家,他們既學習理學,又對其進行批判。

    如:黃宗羲完成了《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等著作,對理學作了總結;王夫之提出了系統的唯物主義理論,在理氣論、人性論、認識論、知行觀等方面突破了理學的局限,達到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

     而顧炎武擇提出了經世緻用的主張。

    “自少至老手不釋書”的典故也源自顧炎武。

    他出身名門,少年時勤奮讀書,10歲的時候就跟着祖父閱讀《資治通鑒》。

    他每天給自己規定相應的篇數,不僅讀完還要背誦,堅持了三年,終于讀完了這部巨著。

     顧炎武對待讀書做學問非常踏實、嚴謹,喜歡閱讀那些有實用價值的書籍,不以科舉考試作為唯一目标。

    他認為學習、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應以研究實際問題為急務,理學家不切實際的空虛之學應予以批判。

    他将天下、邦國、生民之事都作為“當世之務”的具體内容,提倡勇于任事、獨立思考、努力創新的精神,以完成儒家“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

     每次外出,顧炎武都有許多馬和騾子載書随行。

    到了一個地方,他就會向附近的居民打聽當地的地形、風俗等情況,并記錄下來。

    如果這個地方沒什麼值得留意的,顧炎武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背誦之前讀過的内容。

    他還四處搜集農田、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書籍,一邊閱讀,一邊校正。

    正是以這樣的精神,顧炎武完成了長達120卷的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該書記載了明代各地區社會政治經濟的基本狀況,對于邊疆形勢和沿革也作了詳細的叙述。

     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國家的軍事侵略和文化政治思想的傳入,康有為等人紛紛響應“經世緻用”的号召,試圖在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找到一條民族自強的道路。

     ◎日知錄(節選) 有亡國,有亡天下。

    亡國與亡天下奚辨[1],曰: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

     ……自正始[2]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于天下。

    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韪而不顧。

    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使謂紹為忠,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

    何怪[3]其相率臣于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4]而不以動其心者乎?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5]之賤,與有責焉耳。

     【注釋】 [1]辨:辨别。

     [2]正始:三國時期魏齊王曹芳的年号。

     [3]怪:責怪。

     [4]青衣行酒:指晉懷帝被俘受辱的事。

    漢朝以後,地位低下的人穿青色或者黑色的衣服。

     [5]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

     最完備的政治 ◎戴震難師 戴震是清代中葉最具個性的儒學大師,他在學術和思想上都卓有建樹,對後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

    胡适這樣評價他:“戴震的哲學,從曆史上看來,可說是宋明理學的根本革命。

    ” 戴震,字東源,一字慎修,号杲溪,今安徽黃山人,是我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曾被召為《四庫全書》的編纂官。

    戴震的學識非常廣博,語言文字、曆法算數、天文地理等都非常精通。

    對于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想來說,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懷疑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據記載,戴震10歲的時候才學會說話,但是非常聰明。

    跟随老師學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一次,老師教大家學習《大學》,戴震就問老師:“怎麼就知道這是曾子記載的孔夫子的話呢?又怎麼知道是曾子的學生記載曾子的思想呢?” 老師回答他:“這是朱文公說的。

    ” 戴震馬上又問道:“朱文公是宋朝人,孔子和曾子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人,他們之間相隔了差不多兩千年,朱文公是怎麼确定的呢?” 老師不知該如何回答了。

     這個故事被後人總結為“戴震難師”,體現了少年戴震敢于質問、獨立思考的精神。

     ◎聖人如何治天下 清朝中期一個很重要的學術思潮是樸學。

    樸學興起于明末清初,興盛于乾隆、嘉慶年間,因此又稱“乾嘉學派”。

    可以說,樸學是在與宋明理學的對立和鬥争中發展起來的,因為當時的學者認為宋明理學隻是空談義理的書本學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