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天下,放眼世界

關燈
社會現實漠不關心,隻強調個體的“修身”,把儒家“治國平天下”的責任丢掉了,所以他們認為要想真正理解儒家精神,隻有從儒家原典中探尋。

     樸學注重儒家原典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要從事文獻審訂、校勘謬誤、注疏和诠釋文字、典章制度以及考證地理沿革,等等。

    他們不注重文采而是以儒經說為宗。

     作為當時有名的樸學大師,戴震和其他學者隻知專研前人典籍不同,他既反對程朱理學空談義理的虛玄無物,又反對乾嘉考據的矯枉過正。

    他認為義理、考據、辭章都是學習的途徑,其中義理是最重要的,考據和辭章隻是通向義理的手段。

    但是,他所說的義理并不是程朱理學中的義理——他認為儒家的原始精神已經被宋命理學家弄得晦而不彰,所以他主張在考據的基礎上重新發展儒家的義理之學。

     戴震的“義理之學”主要反映在他的三部“義理之書”中:《原善》《緒言》與《孟子字義疏證》。

    在這三部著作中,戴震對儒家的哲學體系進行了新的闡述,他認為“理”既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的規律也是人類道德的準則。

    和宋明理學家将“理”和“欲”對立起來不同,他主張兩者的統一,認為欲望的适當滿足就是理。

     戴震反對理學家片面強調“理”和“欲”對立的觀點,批判程朱理學的“以理殺人”,從而提出“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進民之欲,而王道備”的觀點,意思是最完備的政治是讓人們的需求得到必要的滿足。

     他認為理學和封建統治的結合,造成理,即綱常名教,成為尊者、長者、貴者用來壓迫卑者、幼者、賤者的工具,是違背先秦儒家思想的。

     可惜,他的學說在當時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到了近代,經過章太炎、胡适等學者的推崇,才被認同。

    現代也有很多學者将他的思想看做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先聲。

     我勸天公重抖擻 ◎思想大變革 有學者将清代思想文化的發展進程形容為絢爛多姿、波瀾壯闊。

    從明清之際“經世緻用”思潮的興起、耶稣會士東來傳教,到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等諸多傑出思想家和學者的湧現,諸家思潮并濟開啟了清代哲學思想發展的進程。

     随着清朝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漢學”的複興,考據學在學術思想界占據了支配地位。

    統治者運用“文字獄”、科舉考試等手段對思想領域的控制逐步加強,對學術思想的參與也逐漸增多,清代學術進入了一個對既往成果進行全面清理、總結的時代。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纂,其中康熙、雍正年間編纂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和乾隆時期完成的叢書《四庫全書》,集我國古代經、史、子、集之大成,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文獻典籍。

     而經過顔元﹑戴震等人批判的宋明理學,到清中期以後,日益沒落。

    加上,大批耶稣會傳教士跟随殖民者的腳步來到中國傳教,帶來了西方的科技文化,形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交流的高潮。

     中西方文化有相互交融的方面也沖突的方面,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清朝統治者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切斷中外文化交流的官方渠道,緻使當時的中國處于愚昧保守的狀态下。

     到了清朝中後期,科舉考試中八股文對年輕學子的思想禁锢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也越來越突出。

    一批開明的思想家目睹清朝統治急劇衰落,深感社會矛盾深重、危機四伏,終于發出了自己的呐喊——“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 這是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的名篇。

    龔自珍,字爾玉,号定庵,浙江杭州人。

    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曾任内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新政治,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煙。

    後因厭惡官場,龔自珍在48歲的時候辭官歸家。

    在往返京杭的途中,他寫下了組詩《己亥雜詩》,共315首。

    上文提到的是第125首,詩中用“萬馬齊喑”比喻當時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殺,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局面;用“風雷”比喻銳意革新的力量,将天下的陰霾全部清除。

    這首詩反映出詩人針砭時弊,要求改革的願望。

     龔自珍對公羊三世說哲學體系實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論證了封建統治的演變規律為“治世—衰世—亂世”,并以此作為變革、救亡圖強的有力的哲學思想武器。

     ◎病梅館記(節選) 江甯[1]之龍蟠[2],蘇州之鄧尉[3],杭州之西溪[4],皆産梅。

    或[5]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6]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态。

    ”固[7]也。

    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8]诏[9]大号以繩[10]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11]直,删密,鋤正,以夭梅病梅[12]為業以求錢也。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13],斫其正,養其旁條,删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14],而江浙之梅皆病。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縛[15];以五年為期,必複之全之。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诟厲[16],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注釋】 [1]江甯:地名,舊江甯府所在地,在今江蘇南京。

     [2]龍蟠:地名,龍蟠裡,在今南京清涼山下。

     [3]鄧尉: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

     [4]西溪:地名。

     [5]或:有人。

     [6]欹:傾斜。

     [7]固:本來。

     [8]明:公開。

     [9]诏:告訴,一般指上級告知下級。

     [10]繩:約束。

     [11]斫:砍削。

     [12]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态。

    夭,使……摧折(使……彎曲)。

     [13]孤癖:特殊的嗜好。

    隐:隐衷,隐藏心中特别的嗜好。

    鬻:賣。

     [14]重價:大價錢。

     [15]棕縛:棕繩的束縛。

     [16]诟厲:辱罵。

     睜眼看世界 ◎跳出前人的坑 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洪秀全、洪仁玕等人從西方基督教那裡吸取了“上帝”“平等”的觀念和思想,提出了要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

    被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先行者的魏源,他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以抵禦西方國家的侵略,并将這種思想總結為“師夷長技以制夷”。

     這些思想在清朝中後期得到了空前發展,為近代哲學的發展拉開序幕。

     魏源,原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号良圖,湖南邵陽隆回人。

    21歲的時候,魏源跟着父親一起進京,認識了林則徐、龔自珍等人。

    此後他們交往密切,經常在一起談論國事。

     考中進士後,魏源踏入官場,任高郵知州。

    魏源見解獨到,經常跳出前人的思維模式,語驚四座。

    也正因為他與衆不同的個性和思想,使得他的仕途并不順暢。

    大多數的時間裡,他還是做幕僚和學術研究。

     中英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清軍處于非常不利的局面,魏源愛國心切、義憤填膺,毅然投筆從戎,為兩江總督、抵抗派将領裕謙擔任幕府,并到定海前線參謀戰事。

    在鎮江,魏源遇到了因禁煙被革職的林則徐,兩人促膝長談。

    他受林則徐的囑托,決心編寫一部啟蒙世人、反對外來侵略的著作。

     當時林則徐曾主持編譯了《四洲志》,介紹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的地理、曆史和政治狀況。

    魏源就以這部著作為基礎,編寫成了《海國圖志》50卷。

    此後,他又不斷對《海國圖志》加以增補,十年後,全書達到100卷。

     ◎師夷長技以制夷 《海國圖志》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較為詳盡、系統地介紹世界曆史、地理、文化的著作,給封閉了近百年的國人帶來全新的近代世界觀念。

    這部著作就像望遠鏡一樣,幫助國人看到了西方國家的工業、交通、教育等情況,認識到了很多新鮮事物。

    在書中魏源不僅介紹了西方的自然科學技術,還包括近代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在此基礎上,魏源總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想,積極要求清政府進行改革。

    他還提出了一些關于水利、交通、賦稅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和方案,以有利于“國計民生”。

    他的這些觀點對後來維新變法和洋務運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魏源晚年辭官歸隐,潛心治學。

    他的著作除《海國圖志》外,還有《聖武記》《元史新編》《清夜齋詩稿》《古微堂詩集》和《默觚》等。

     鴉片戰争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着深刻的危機,促使了民族的覺醒。

    以魏源等為代表的先知開啟了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艱難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