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東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将白馬寺的修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标志事件。
佛教在傳入初期,被當成神仙道術一類,流傳并不是很廣。
西晉末年,動蕩的社會為佛教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已經普及社會的各個階層。
西域僧人佛圖澄被後趙統治者尊為“大和尚”,他除了宣傳佛教以外,還參與軍政大事的決策。
佛教在南北朝時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
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多數崇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蕭衍尤為突出。
他既是皇帝,又是佛教信徒,既是佛教實踐家,又是佛教理論家。
蕭衍自稱“三寶(佛、法、僧)奴”,四次舍身入寺,都由朝廷用重金贖回。
他親自下令修建了大批寺廟,親自講經說法,著書立說,舉行盛大的齋會。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梁朝有佛寺2846座,僧尼82700餘人,隻都城建康的大寺廟就有700多所,僧尼信衆達萬人。
北朝雖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北朝曆代帝王也都竭力扶植佛教,并熱衷于鑿窟雕像。
北魏文成帝就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親,營造了龍門石窟。
在當朝帝王和士大夫的支持下,佛教的傳播更加深入。
頓悟漸悟的辯論、神滅神不滅的鬥争,盛行一時,出現了涅槃、成實、三論等學派。
南北朝的佛教也因地域等原因,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北方偏重崇信禅學,注意修行;南方則偏于玄談義理。
佛教哲學蘊藏着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闡述,對人類理性的反省,有着深刻的見解。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消化和發展,佛教已在中國紮下根來,逐漸融入中國人的思想,奠定了中國思想界“儒、釋、道”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基礎。
挑戰神學統治 ◎人生就如同一樹花 南北朝時期,佛教經曆了爆發式的傳播,形成一股重要的社會勢力。
寺廟通過香客、皇室、政府等捐贈的金錢、土地,開始依附農民,經營商業,從中獲得巨大财富,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寺院經濟。
一方面,寺院經濟的無節制發展,引發出很多新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矛盾。
另一方面,靈魂不死、輪回報應等已經“變形”的佛教消極思想彌漫于朝野,籠罩着社會的各個角落。
當時的統治者将佛教作為統治民衆的工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建寺廟,勞民傷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著作——《神滅論》誕生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缜。
範缜的父親去世得比較早,家裡隻有他和母親兩個人,生活很是清貧。
20歲以前,他一直跟随當時著名的學者劉瓛學習。
範缜性格直爽,能言善辯,喜歡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且總是習慣穿着草鞋,步行外出。
由于他對學習和生活的态度都與衆不同,對世間事物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授業的老師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并親自為他舉行标志成年的加冠禮。
長大以後,範缜博通儒家經典,尤其精于“三禮”,即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
範缜生活的年代,從皇帝到平民都笃信佛教,南齊的宰相蕭子良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郊外有一幢别院,常常在那裡招待文人墨客,喝酒談天。
有時候,他也會邀請一些佛教法師,宣揚佛法。
那些法師宣傳,人死之後靈魂是不會一起消失的;一個人的富貴或者貧賤都是注定的,是前世的因果報應,今生無法改變。
這些說法是一種非常消極的人生觀,會極大阻礙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
于是,範缜大膽地站出來,号召大家不要相信那一套。
蕭子良聽說後,親自質問範缜:“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富貴,而有的人生來就貧困呢?” 範缜答道:“打個比方,人生就如同一樹花,雖然同在一根樹枝上,但突然刮起了大風,有的花瓣就随風飄到富貴人家的坐墊上,有的就飄到人家的廁所裡。
” 蕭子良一時間沒明白,範缜接着解釋:“落在坐墊上的就像您,落在廁所裡的就像我。
貧賤富國就是這麼回事,和因果報應沒有絲毫關系。
” 回到家後,範缜專門寫了《神滅論》,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神滅論》中,範缜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觀點。
他認為人的形體和精神是不分離的整體,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隻是形體的作用;精神和形體的關系,好比一把刀和鋒利的關系,沒有刀,就不能起鋒利的作用;沒有形體,自然精神是無法存在的。
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
在文章的最後,範缜還譴責揭露了當時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引發的社會危機。
範缜那堅持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和為捍衛真理勇于鬥争的無畏精神,在千百年來的中國哲學史上始終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神滅論(節選) 問曰:“子雲[1]神[2]滅,何以[3]知其滅也?” 答曰:“神即[4]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5]形存則神存,形謝[6]則神滅也。
” 問曰:“形者無知[7]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
” 答曰:“形者神之質[8],神者形之用[9],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10]也。
” 問曰:“神故[11]非質,形故非用,不得為異,其義安在?” 答曰:“名殊[12]而體一也。
” 問曰:“名既已殊,體何得一?” 答曰:“神之于質,猶[13]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猶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14]利無刃,舍刃無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 【注釋】 [1]子雲:你說。
[2]神:指精神活動,也含有靈魂的意思。
[3]何以:怎樣,怎麼樣。
[4]即:就,這裡指相連,離不開。
[5]是以:因此,所以。
[6]謝:衰亡凋零。
[7]知:感覺,知覺。
[8]質:物質,有時專指人體。
[9]用:作用。
[10]異:不同,分離。
[11]故:本來。
[12]殊:不同。
[13]猶:如同,好像。
[14]舍:舍棄,離開。
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将白馬寺的修建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标志事件。
佛教在傳入初期,被當成神仙道術一類,流傳并不是很廣。
西晉末年,動蕩的社會為佛教傳播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境。
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已經普及社會的各個階層。
西域僧人佛圖澄被後趙統治者尊為“大和尚”,他除了宣傳佛教以外,還參與軍政大事的決策。
佛教在南北朝時獲得了空前的大發展。
宋、齊、梁、陳各代帝王大多數崇信佛教,其中以梁武帝蕭衍尤為突出。
他既是皇帝,又是佛教信徒,既是佛教實踐家,又是佛教理論家。
蕭衍自稱“三寶(佛、法、僧)奴”,四次舍身入寺,都由朝廷用重金贖回。
他親自下令修建了大批寺廟,親自講經說法,著書立說,舉行盛大的齋會。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梁朝有佛寺2846座,僧尼82700餘人,隻都城建康的大寺廟就有700多所,僧尼信衆達萬人。
北朝雖然在北魏世祖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時發生過禁佛事件,但總的說來,北朝曆代帝王也都竭力扶植佛教,并熱衷于鑿窟雕像。
北魏文成帝就在大同開鑿了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紀念母親,營造了龍門石窟。
在當朝帝王和士大夫的支持下,佛教的傳播更加深入。
頓悟漸悟的辯論、神滅神不滅的鬥争,盛行一時,出現了涅槃、成實、三論等學派。
南北朝的佛教也因地域等原因,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北方偏重崇信禅學,注意修行;南方則偏于玄談義理。
佛教哲學蘊藏着極深的智慧,它對宇宙人生的闡述,對人類理性的反省,有着深刻的見解。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吸收、消化和發展,佛教已在中國紮下根來,逐漸融入中國人的思想,奠定了中國思想界“儒、釋、道”三分天下的格局的基礎。
挑戰神學統治 ◎人生就如同一樹花 南北朝時期,佛教經曆了爆發式的傳播,形成一股重要的社會勢力。
寺廟通過香客、皇室、政府等捐贈的金錢、土地,開始依附農民,經營商業,從中獲得巨大财富,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寺院經濟。
一方面,寺院經濟的無節制發展,引發出很多新的社會矛盾和經濟矛盾。
另一方面,靈魂不死、輪回報應等已經“變形”的佛教消極思想彌漫于朝野,籠罩着社會的各個角落。
當時的統治者将佛教作為統治民衆的工具,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修建寺廟,勞民傷财。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非凡意義的著作——《神滅論》誕生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缜。
範缜的父親去世得比較早,家裡隻有他和母親兩個人,生活很是清貧。
20歲以前,他一直跟随當時著名的學者劉瓛學習。
範缜性格直爽,能言善辯,喜歡直言不諱地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且總是習慣穿着草鞋,步行外出。
由于他對學習和生活的态度都與衆不同,對世間事物也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所以授業的老師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并親自為他舉行标志成年的加冠禮。
長大以後,範缜博通儒家經典,尤其精于“三禮”,即儒家經典《儀禮》《周禮》《禮記》。
範缜生活的年代,從皇帝到平民都笃信佛教,南齊的宰相蕭子良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郊外有一幢别院,常常在那裡招待文人墨客,喝酒談天。
有時候,他也會邀請一些佛教法師,宣揚佛法。
那些法師宣傳,人死之後靈魂是不會一起消失的;一個人的富貴或者貧賤都是注定的,是前世的因果報應,今生無法改變。
這些說法是一種非常消極的人生觀,會極大阻礙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
于是,範缜大膽地站出來,号召大家不要相信那一套。
蕭子良聽說後,親自質問範缜:“你不相信因果報應,那麼,為什麼有的人生來富貴,而有的人生來就貧困呢?” 範缜答道:“打個比方,人生就如同一樹花,雖然同在一根樹枝上,但突然刮起了大風,有的花瓣就随風飄到富貴人家的坐墊上,有的就飄到人家的廁所裡。
” 蕭子良一時間沒明白,範缜接着解釋:“落在坐墊上的就像您,落在廁所裡的就像我。
貧賤富國就是這麼回事,和因果報應沒有絲毫關系。
” 回到家後,範缜專門寫了《神滅論》,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在《神滅論》中,範缜提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觀點。
他認為人的形體和精神是不分離的整體,形體是精神的本質,精神隻是形體的作用;精神和形體的關系,好比一把刀和鋒利的關系,沒有刀,就不能起鋒利的作用;沒有形體,自然精神是無法存在的。
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
在文章的最後,範缜還譴責揭露了當時帝王和世家大族佞佛所引發的社會危機。
範缜那堅持唯物主義的無神論思想和為捍衛真理勇于鬥争的無畏精神,在千百年來的中國哲學史上始終閃爍着耀眼的光芒。
◎神滅論(節選) 問曰:“子雲[1]神[2]滅,何以[3]知其滅也?” 答曰:“神即[4]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5]形存則神存,形謝[6]則神滅也。
” 問曰:“形者無知[7]之稱,神者有知之名,知與無知,即事有異,神之與形,理不容一,形神相即,非所聞也。
” 答曰:“形者神之質[8],神者形之用[9],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10]也。
” 問曰:“神故[11]非質,形故非用,不得為異,其義安在?” 答曰:“名殊[12]而體一也。
” 問曰:“名既已殊,體何得一?” 答曰:“神之于質,猶[13]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猶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
然而舍[14]利無刃,舍刃無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
” 【注釋】 [1]子雲:你說。
[2]神:指精神活動,也含有靈魂的意思。
[3]何以:怎樣,怎麼樣。
[4]即:就,這裡指相連,離不開。
[5]是以:因此,所以。
[6]謝:衰亡凋零。
[7]知:感覺,知覺。
[8]質:物質,有時專指人體。
[9]用:作用。
[10]異:不同,分離。
[11]故:本來。
[12]殊:不同。
[13]猶:如同,好像。
[14]舍:舍棄,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