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關燈
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

     一般認為“三清”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四禦”是統率天地的萬神。

     在“四禦”之中,玉皇大帝是最受崇拜的。

    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統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衆神;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人間壽天禍福;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南北極與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間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祇協助玉皇大帝執掌陰陽生育、萬物生長和大地河山。

     “五老君”是指地位與“三清”平齊的五位天神,即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君、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君、中央玉寶元靈元老君、西方寶金門皓靈皇老君、北方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君。

     “五老君”是道教早期尊奉的神靈,據說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的綿山就是五方神靈會見群仙的地方。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八仙,是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八位神仙。

     在明代以前,關于八位神仙的名字有很多種說法。

    明代作家吳元泰的小說《東遊記》問世以後,八仙的名字基本确定為:鐵拐李、漢鐘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鐵拐李,姓李,名玄,又叫李凝陽、李洪水、李孔目。

    傳說他出生于唐朝開元年間,儀表堂堂,在終南山學道。

    有一次他元神出竅,肉身被老虎吃掉,無奈之下投身于一個跛腳乞丐,于是就變成了一個蓬頭卷須、黑臉巨眼的醜陋漢子。

    鐵拐李經常背一葫蘆,據說裡面裝着仙丹妙藥,專門治病救人。

     八仙中名氣僅次于鐵拐李的是漢鐘離。

    傳說,他一出生就有3歲孩童那麼大,天生福相,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成人後,他官居朝廷的谏議大夫一職,後來隐居終南山,得道成仙。

    他的形象常常是袒胸露乳,手搖大扇,頭上紮兩個小髻,悠然自若,十足一個閑散的漢子。

     張果老是八仙中年老的一位,本名“張果”,因年紀最高,人們尊稱其為“張果老”。

    傳說中他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遊八方,勸化度人。

     呂洞賓可以稱得上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一位了,全真道奉他為“純陽祖師”。

    同時,他也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英俊潇灑,手持寶劍,為民除暴安良,斬妖除怪。

     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是何仙姑,相傳她出生的時候紫雲缭繞,頭頂上有六道霞光,從小智慧敏捷,聰敏過人。

    13歲時,何仙姑在山中遇到了呂洞賓,吃了呂洞賓贈送的一隻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如燕,并能預知人生禍福。

    她的形象是一位手挎花籃的姑娘。

     藍采和是一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神仙。

    他身穿破衣衫,手持三尺多長的大拍唱闆,在城市裡邊走邊唱。

    他唱的最多的是: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

    紅顔三春樹,流年一擲梭。

     手持長笛的英俊斯文少年就是韓湘子了,據說他是唐朝大文豪韓愈的侄子,生性放蕩不羁,不好讀書,隻愛飲酒,後來呂洞賓化名“官無上”,前來傳道,點化韓湘子,助他成仙。

     八仙中排名最後的是曹國舅,他的形象和其他七位迥然不同,他頭戴紗帽,身穿紅袍官服,手持玉闆。

    相傳,他是宋朝皇帝宋仁宗曹皇後的長弟,名景休,志在清虛,不慕虛榮,不喜富貴,後來因弟弟枉害人命,羞愧之下,隐居山林,由漢鐘離、呂洞賓點化,列入仙班。

     八位神仙的形象、穿着各有特色,傳說是分别代表着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他們手中的寶物,檀闆、扇、拐、笛、劍、葫蘆、拂塵、花籃八物被稱為“八寶”,代表八仙之品。

    因為八仙都是凡人得道成仙,所以在民間受到普通大衆的廣泛喜愛。

     思想界三分天下 ◎無法驗證的來世幸福 晉武帝死後不久,“八王之亂”爆發了。

    匈奴貴族趁機攻進洛陽,俘虜晉懷帝,并将洛陽洗劫一空,西晉王朝從此元氣大傷。

    同時,曹魏以來遷居塞内的遊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動蕩和混戰的社會大環境,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但卻給佛教的傳播培植了良好的土壤。

    佛教所宣傳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思想,把人們的眼光從痛苦的現實轉移到無法驗證的來世幸福上,讓民衆得以從現實的苦痛中得到些許解脫。

     佛教的大乘空宗思想和老莊玄學思想有很多共同點,它們一個講“空”,一個講“無”。

    當時,玄學思潮盛行,佛教徒們為使佛教得到更廣的傳播,紛紛以玄學來解釋印度的佛學,于是佛教玄學就此産生了。

     後人還用了一個學術名詞“玄佛合流”來概括這種現象,這一階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安﹑支遁﹑僧肇等,其中,以僧肇的思想影響最大。

     僧肇俗家姓張,陝西西安人,小時候家裡很窮,所以靠傭書為生。

    他經常幫别人謄寫、編錄典籍,因此得以博覽群書。

     少年時代,僧肇非常喜愛玄理,對于老子和莊子的文章愛不釋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維摩經》,經過仔細的閱讀和思考,僧肇确定了自己畢生的追求和目标,因此出家為僧。

     僧肇出家之後,對佛經進行了深入辟理的研究,21歲的時候,已經得到了廣泛認可。

     當時,天竺高僧鸠摩羅什接受姚興的邀請,在甘肅地區傳播佛法,僧肇便慕名前往,兩人由此結緣。

    之後,他跟随鸠摩羅什來到長安,開始參與佛經的繁雜翻譯工作。

     在追随鸠摩羅什的十多年裡,僧肇是其門下最年輕的、在學術上最有成就的弟子。

    由他參與并編訂的經論,千百年來成為佛教徒衆公認的權威版本。

    另外,他本人還著有《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和《涅槃無名論》。

     他的這四部著作,以佛教的思想為宗旨,并結合了老莊的哲理,闡述了一系列哲學命題。

     不僅如此,僧肇還對魏晉玄學作了總結,最後完成了魏晉玄學思維從“貴無”到“崇有”再到“合有無為一”的認識過程。

     僧肇認為玄學的“貴無”思想與“崇有”思想都是偏頗的理論,“合有無為一”才是真谛。

    他說,客觀世界從其本體的角度來看,是虛幻不實的,因此是“空”便是“無”,但這虛幻不實的客觀世界又是可以用各種現象表現出來的,所以從現象的角度來看,又是“有”,隻是這種“有”是虛假的,是“假有”。

    這樣,“有”和“無”就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所以現象和本體應當結合起來看,不能偏執于一方。

     可惜的是,他隻有31年的生命。

    如果僧肇能享有高壽,那麼他對佛教思想理論上的貢獻肯定會更大。

     ◎禅學大行其道 坐落在洛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