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江湖,随性生活

關燈
何況戀妻子。

     凝霜被野草,歲暮亦雲已[5]。

     【注釋】 [1]嘉樹:東園的桃李樹。

    蹊:小路。

     [2]藿:豆葉。

     [3]西山:這裡指首陽山,相傳是叔齊和伯夷隐居的地方。

    趾:腳邊,這裡的意思是山腳下。

     [4]一身:自身。

     [5]被:覆蓋。

    亦雲已:也已經完了。

     享受天然人生 ◎口若懸河的郭象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陽人,西晉時期玄學家,做官的職位是黃門侍郎、太傅主簿。

    郭象喜好老莊的學說,非常善于清談。

    他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對于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現象,他都會仔細觀察,然後思考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的知識十分豐富,對于事情總有獨到的見解。

     成年後,很多人推薦郭象去做官,他都拒絕了,而是把研究學問和談論哲學作為人生的追求。

    過了些年,朝廷又派人來聘請他。

    無奈之下,他隻能答應了,擔任了黃門侍郎一職。

    到了京城,郭象專心讀書,知識淵博,他講解問題時不僅把事情的道理講得非常透徹,還常深入淺出地附上自己的見解,因此人們聽他談論學問時,都覺得受益匪淺。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非常欣賞郭象的口才,經常在别人面前稱贊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好比懸在山上的河流奔瀉,直往下灌,從來沒有枯竭的時候。

    ”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談吐流利,能言善辯。

     可見,郭象的口才和學問在當時都是一流的,這都體現在他留給後人的主要著作《莊子注》一書。

     ◎名教與自然的統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受到當時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帶着鮮明的時代特點。

     司馬炎繼承了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幾個月後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讓給自己,國号大晉,建都洛陽。

    沒多久,西晉王朝就實現了全國統一。

     政治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對人們的思想也産生了重大影響,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就是,儒道對立漸漸發展成為儒道調和。

    這個觀點的代表人物就是郭象。

    他認為道家的自然與儒家的名教是一緻的。

     當時的玄學讨論離不開“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問題。

    和他的前輩不同,郭象不贊成把名教與自然對立起來,他認為名教完全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而人的本性的自然發揮也一定合于名教。

    他說,仁義等道德規範就在人的本性之中,一切貴賤高下等級,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們如果按照“天性”來生活,那麼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

    因此,名教與自然兩者是不矛盾的。

     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郭象形成了自己的“獨化論”體系,主張名教即自然,自然即名教,天地間一切事物都是獨自生成變化的。

    如果萬物沒有一個統一的根源或共同的根據,那麼萬物之間也沒有任何的資助或轉化的關系了。

     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郭象的理論還有很多不足,但是符合當時主流的思想趨勢,撐起了魏晉玄學發展的重要階段。

     我欲成仙 ◎藏在金丹中的長生不老術 道教,在魏晉時期稱太平道,它的傳播因黃巾起義的失敗而走向低谷,到了東晉,道教逐漸從低谷中崛起,道教的神仙理論也初成體系。

    這以倡導神仙道教的理論家和實踐家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内篇》為标志。

     葛洪,字稚川,号抱樸子,東晉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道教理論家和實踐家。

    葛洪一生頗為坎坷傳奇,他生于一個破落的官僚貴族家庭,童年生活無憂無慮,終日騎馬、習武、遊玩。

    13歲時,父親遭到排擠,郁郁不得志而去世,家道從此中落,葛洪隻得依靠耕田砍柴奉養母親。

     困苦的生活令葛洪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他深知讀書的重要性,開始借書覽閱,問學解疑。

    16歲便開始讀《孝經》《論語》《易經》《詩經》等經史書籍。

     西晉末年,政治黑暗,葛洪報國無門,逐漸産生了修道煉丹的想法。

    于是他隐居在羅浮山,開始精研道術,終成為當時博學多聞的學者。

     葛洪的著作很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抱樸子》一書,全書分為《内篇》和《外篇》。

    後人通常将《外篇》作為他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内篇》作為他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在《抱樸子·外篇》中,葛洪暢談時政得失,托古諷今,評論民間世俗,主張任賢舉能。

    他認為在亂世中,當權者應該對儒、墨、名、法諸家兼收并蓄。

    他還認為,文章應該與德行并重,立言應當有助于教化。

    《外篇》流傳下來的有五十篇,魯迅先生閱讀之後,稱贊其為“論及晉末社會狀态”的代表。

     在《抱樸子·内篇》中,葛洪不僅對戰國以來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作了全面總結,還将道教的戒律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也就是說修仙必須積累善行、慈悲為懷,不能隻重視修行。

    他還強調人不能單純地将隐世山林作為唯一的人生目标,要想真正的得道成仙還要建功立業,完成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

     另外,葛洪也是煉丹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家,他在《金丹》和《黃白》兩篇中,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煉丹成就,記載了大量的古代丹經和丹法,具體地介紹了一些煉丹方法,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原始實驗化學的資料。

     《抱樸子》将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儒學與仙學,丹鼎與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歸納,從而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系,在我國道家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衆神的傳說 道教的神仙體系經曆了一個由多到少,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漢魏兩晉是道教神仙體系的初創時期,兩宋是其最後的“編訂”時期。

     其中,我們比較熟知的有“三清、四禦、五老君”。

     “三清”的總稱謂是“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是指天神所居住的三處聖境,即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也指居于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此外,“三清”還是道家哲學“三一”的象征。

    《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是渾然天成的一個整體,它逐漸幻化生成陰陽二氣。

    陰陽二氣相互作用,生成天地萬物。

    道家認為“用則分三,本則常一”,後來道教根據這個衍化出居于三清勝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神仙體系中地位最為尊貴。

     “四禦”是道教天界尊神中輔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稱“四輔”。

    他們的全稱是:紫微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