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百種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同的概念,兩者存在着特殊和一般的差别,但由于他過分誇大這種差别性,而看不見概念反映事物的同一性,這一命題也就成了形而上學詭辯論的代表。
在莊子看來,公孫龍花言巧語、能言善辯,但“白馬非馬”這樣的辯論,沒有實際的意義,不僅自身存有很大的邏輯問題,還把語言本身遮蔽掉了,最後隻能越辯越糊塗。
客觀地說,公孫龍的哲學思想和這些詭辯故事,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能看到作為事物屬性的一般,是某一類事物所共有的,這種觀點是正确的。
但由此得出結論說,一般可以脫離個别而獨立存在,就是把一般和個别割裂開來,那就成為客觀唯心主義了。
現存的《公孫龍子》一書,僅流傳下來六篇論文,首篇為《迹府》,是後人對公孫龍事迹的集錄,其他五篇為《白馬論》《指物論》《變通論》《堅白論》《名實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宇宙盡在我心中 ◎事實勝于雄辯 鄒衍,戰國時期齊國人。
著名哲學家,陰陽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
他思想宏大,學識淵博,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又喜歡談天說地,内容無所不包,因此後世人又稱其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當時的鄒衍在各國已經享有很高的聲望,行至各國都享受到了上等的禮待,這與孔孟二賢周遊列國時的境遇大不相同。
鄒衍行至梁國,梁惠王親自出城迎接,并對他行賓主之禮;行至燕國,燕昭王為他掃路,并為他造了一座宮殿,希望做他的弟子,親自去聽他講課;行至趙國,平原君趙勝走在路旁,在他入座前為他擦拭座位上的灰塵…… 鄒衍路過趙國時,公孫龍也在平原君趙勝處,被尊為座上賓。
平原君想讓他們來辯論辯論,看看誰更厲害。
誰知鄒衍并不買賬。
鄒衍直接對平原君說:“所謂的辯論,就是區别不同的類型,不相損害;排列不同的概念,不相混淆;闡明自己的觀點,讓别人理解,而不是越辯越迷惘。
像這樣的辯論是可以參與的,辯論中勝出的一方能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挫敗的一方也可繼續追求真理。
“但用花言巧語來偷換概念,用繁文缛節來作論據,甚至用互相诋毀來吸引别人的辯論,隻求咄咄逼人、糾纏不休,讓别人不認輸不罷休,這不僅妨礙了治學的根本道理,還有傷君子風度,我鄒衍是絕不會參與的。
” 在座的人聽了鄒衍的這番話,不禁拍手稱道。
從此,公孫龍在平原君那裡就受到了冷落,最終離開了趙國。
鄒衍這種“不辯”的态度,很受後人稱道和學習。
有些事情,事實勝于雄辯,何必浪費時間與精力與睜着眼睛說瞎話的人徒費口舌呢? 可見,鄒衍做學問,追求的是經世緻用之學——不管是鑽研學問,還是治理國家,務實才是最根本的,這也充分體現了鄒衍匡世濟民的入世精神。
◎五德終始說與明堂制度 鄒衍之前的五行學說,隻是用陰陽來解釋已見的現象,用蔔筮來探求未知的現象,而鄒衍在繼承了古代陰陽五行說的基礎上,還将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五行生勝”的理論,并據此提出“五德終始說”,開創了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學派。
鄒衍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疊也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順序進行的。
他說,自黃帝(土德)以來,已經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并預言“代火者必将水”。
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鄒衍還将季節劃分為五季,認為天子要在相對應的方位穿着相應顔色的衣服。
而且,天子應住在一間特别的大院子裡,院子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個正廳和兩個廂房,這些屋子統稱為“明堂”。
天子每個月應換一個正廳居住,天子的衣服、食材、音樂、所祭的神等都需要遵照這個月特有的規定去安排,十二個月為一個輪回。
這個大院子中間還有一廳,供天子在季夏之月時居住。
“東、南、中、西、北”的方位與“春、夏、季夏、秋、冬”的時令相配,天子則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去做“天人相應”的事情,這便是明堂制度。
這種以五行相克說解釋王朝政權的興廢,以五行相生說解釋自然季節的轉移的說法,雖然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但在當時深受民衆的認可和統治者的重視,為齊闵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充實的理論基礎。
由此,鄒衍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也是不難理解的。
“五德終始說”的影響很大,被曆代新王朝的統治者視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結論,将秦文公獵獲黑龍當做水德興起的符瑞,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合乎天意的,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五德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來解釋,就陷入了周而複始的機械論,毫無發展的觀點可言。
鄒衍對宇宙空間有着廣闊性的聯想,遂提出了“大九州”說,他以“先驗後推”法推論世界有九大州,中國所在為其中之一,名赤縣神州。
這種對世界地理的推論性假說,在當時及後世有擴大人們地理視野的意義。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鄒衍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不過均已失傳。
盡人事再聽天命 ◎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荀子自幼聰慧,學問很好,有“神童”的美譽。
據說他曾到齊國稷下遊學,在稷下學風的熏陶下勤奮學習研究。
後因戰事離齊去楚,被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令”。
在他晚年時期,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而出名,所以荀子又回到齊國。
荀子知識淵博,很受齊王尊敬,被賜封為“列大夫”,又因年齡較大,三度被衆人推選擔任“祭酒”一職。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均已出現,并趨于成熟,這使得荀子能廣集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在他的思想體系裡,不僅有儒家思想的枝葉,還有法家思想的萌芽,其中還間雜一些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
荀子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以德服人,反對用強力來壓人,認為治國就應當“平政愛民”。
他曾遊經秦國,拜見秦昭王,并對其宣揚自己的學說。
可惜,當時的秦昭王正在和範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以求攻伐天下,對他的大道理一點興趣都沒有。
荀子隻好悻悻地去了趙國。
到了趙國,荀子見到了趙孝成王,得以和楚将臨武君辯論軍事問題。
荀子認為決定戰争勝負的不是權謀詭計、士卒兵刃,而是百姓的趨向;用兵的目的不是為了“争奪”,而是為了“禁暴除害”。
如果戰争得不到百姓的支持,那麼,即使是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也終歸要失敗。
最後,荀子說:“兵要在乎善附民。
”認為争取民心才是用兵之道的關鍵。
這正與他“王道”思想的具體内容即禮義和仁政相契合。
他還作了個比喻:君主就好比行駛在水中的“舟”,庶民就好比“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對庶民施以暴政,那便會遭到覆舟的危險。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但二人沿着不同的方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倫理思想。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有“四端”。
荀子則相反,提出了一種以性惡論為基礎,以禮為核心,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倫理學說。
荀子從人的自然欲望上尋找道德的根源,認為人性本“惡”。
他還擺脫了天命論的影響,強調“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行貴于知”等觀點。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他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就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喜歡聲色。
這是先天而生、不學而能的。
隻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
否則,順着人性發展,就會出現暴亂。
因此,荀子主張“禮義師法”,增益身心;若不能如此,便不足為學。
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
”這也揭示了荀子教育學說是趨向“積善”的。
荀子認為,天有固定不變的規律,地也有固定不變的法則,這些并不因為人的好惡而有所改變,這也就意味着,天不能幹預人事,自然界的規律也不會決定社會的變化。
從而強調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
同時,荀子明确指出,社會國家的治亂興廢,與天無關,與時無關,與地無關。
他還舉例說:天、時、地等自然界的條件,在禹的時代和桀的時代是相同的,并沒有因為一治一亂而發生改變。
繼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義”之後,荀子提出了“禮”。
他認為禮在調節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所謂“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即“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是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的。
他還認為“禮治”與“法治”應相互結合,這樣才能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中有恰當的地位。
荀子是先秦哲學的總結者,他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峰,對以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漢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劉禹錫等都繼承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
荀子晚年積極從事教學和著述,主要思想都反映在《荀子》一書中。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其中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對漢賦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為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所以,後人将他和屈原一起尊稱為“辭賦之祖”。
◎勸學(節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1]。
故不積跬步[2],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骐骥[3]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4],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5],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釋】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到達很高的精神境界。
得:獲得。
[2]跬: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兩腳為“步”。
[3]骐骥:駿馬。
[4]驽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
驽馬:劣馬。
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5]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
跪:蟹腳。
螯:蟹鉗。
立法為規矩 ◎韓非上書 韓非,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成者。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後世又稱其韓非子。
當時的韓國是一個小國,在秦國強大勢力摧殘下,近乎亡國。
韓非多次上書,要求變法圖存,但均未被韓王采納。
于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退而開始專心著書。
韓非雖然口吃不善言語,但是文采卻很出衆,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等一系列文章,字裡行間,閱盡天下。
這些作品流傳到秦國,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贊賞。
秦國派兵攻打韓國,迫使韓王派韓非做使臣來到秦國。
韓非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得到秦王的再次賞識。
兩人相談甚歡,秦王想要重用他,但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起設計陷害韓非。
秦王聽信讒言,将韓非關入監獄。
等到秦王想要放他出來時,韓非已被迫服毒自殺,秦王後悔不疊。
一生懷才不遇的韓非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推行下得以實踐。
◎刑不避大夫 韓非贊同“人性本惡”的觀點,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并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
他以法治思想為中心,對戰國後期複雜多變的現實作了哲學概括,從而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之集大成者,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韓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因勢利導,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即“畏誅而利慶賞”,僅靠道德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維持社會穩定的。
即“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前樂而後窮;聖人權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
隻有憑借強大的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才能将“惡”限制住,而君主的職責就在于利用“刑”和“德”,讓人們避惡從善,立公棄私。
他還認為“法、術、勢”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他說:“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
天則不非,鬼則不困。
勢行教嚴逆而不違。
”君主沒必要像儒家要求的那樣,必須具備特殊的學識和高尚的情操并憑借個人的影響力來統治百姓。
君主隻要将賞罰大權緊握在手中,找适當的人幫助他管理百姓,懂得辨别忠奸就可以了。
隻有牢牢掌握權力,執法嚴明,君主才能将法治推行下去,且知人識人,才會赢得群臣的忠心,收服衆人,讓百姓遵紀守法。
韓非還是先秦哲學倡導“矛盾之說”的第一人,對辯證法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以楚人出售矛和盾的故事為例,說明:“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這便是“矛盾”一詞的由來。
随着戰争的持續和“禮義”的衰微,大的諸侯國通過侵略和征服等手段,試圖組建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強有力的政府,用以維持統治和擴充地盤。
為了适應中央集權封建專制政權的需要,韓非提出必須統一國民的思想。
此外,韓非還主張獨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學說;反對藏書,主張焚書。
他說:“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
”這直接導緻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事件。
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的愚民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和繼承。
但法家學說的出現,“富國強兵”“法不阿貴”等觀點的提出,還是給當時的統治者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宋人酤酒[1] 宋人有酤[2]酒者,升概甚平[3],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而不售[4],酒酸。
怪其故,問其所知闾長者楊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5]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龁[6]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注釋】 [1]故事用惡犬、猛狗來比喻那些傷害忠臣、阻擋忠谏的佞臣,指出正是這些邪惡小人蒙蔽了君主,使他們親近不了敬獻忠言的賢臣。
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2]酤:同“沽”,賣。
[3]升概甚平:容器量酒量的很平,意思是“分量很足”。
升:量酒的器具。
概:作“量”解。
[4]不售:賣不出去。
[5]挈:攜帶。
[6]龁:咬。
在莊子看來,公孫龍花言巧語、能言善辯,但“白馬非馬”這樣的辯論,沒有實際的意義,不僅自身存有很大的邏輯問題,還把語言本身遮蔽掉了,最後隻能越辯越糊塗。
客觀地說,公孫龍的哲學思想和這些詭辯故事,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能看到作為事物屬性的一般,是某一類事物所共有的,這種觀點是正确的。
但由此得出結論說,一般可以脫離個别而獨立存在,就是把一般和個别割裂開來,那就成為客觀唯心主義了。
現存的《公孫龍子》一書,僅流傳下來六篇論文,首篇為《迹府》,是後人對公孫龍事迹的集錄,其他五篇為《白馬論》《指物論》《變通論》《堅白論》《名實論》,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學和邏輯思想。
宇宙盡在我心中 ◎事實勝于雄辯 鄒衍,戰國時期齊國人。
著名哲學家,陰陽家學派的代表人物,陰陽五行學說的集大成者。
他思想宏大,學識淵博,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又喜歡談天說地,内容無所不包,因此後世人又稱其為“談天衍”,又稱“鄒子”。
當時的鄒衍在各國已經享有很高的聲望,行至各國都享受到了上等的禮待,這與孔孟二賢周遊列國時的境遇大不相同。
鄒衍行至梁國,梁惠王親自出城迎接,并對他行賓主之禮;行至燕國,燕昭王為他掃路,并為他造了一座宮殿,希望做他的弟子,親自去聽他講課;行至趙國,平原君趙勝走在路旁,在他入座前為他擦拭座位上的灰塵…… 鄒衍路過趙國時,公孫龍也在平原君趙勝處,被尊為座上賓。
平原君想讓他們來辯論辯論,看看誰更厲害。
誰知鄒衍并不買賬。
鄒衍直接對平原君說:“所謂的辯論,就是區别不同的類型,不相損害;排列不同的概念,不相混淆;闡明自己的觀點,讓别人理解,而不是越辯越迷惘。
像這樣的辯論是可以參與的,辯論中勝出的一方能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挫敗的一方也可繼續追求真理。
“但用花言巧語來偷換概念,用繁文缛節來作論據,甚至用互相诋毀來吸引别人的辯論,隻求咄咄逼人、糾纏不休,讓别人不認輸不罷休,這不僅妨礙了治學的根本道理,還有傷君子風度,我鄒衍是絕不會參與的。
” 在座的人聽了鄒衍的這番話,不禁拍手稱道。
從此,公孫龍在平原君那裡就受到了冷落,最終離開了趙國。
鄒衍這種“不辯”的态度,很受後人稱道和學習。
有些事情,事實勝于雄辯,何必浪費時間與精力與睜着眼睛說瞎話的人徒費口舌呢? 可見,鄒衍做學問,追求的是經世緻用之學——不管是鑽研學問,還是治理國家,務實才是最根本的,這也充分體現了鄒衍匡世濟民的入世精神。
◎五德終始說與明堂制度 鄒衍之前的五行學說,隻是用陰陽來解釋已見的現象,用蔔筮來探求未知的現象,而鄒衍在繼承了古代陰陽五行說的基礎上,還将自然規律和社會法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五行生勝”的理論,并據此提出“五德終始說”,開創了戰國時期的陰陽家學派。
鄒衍認為,每一朝代都有五德中的一種與其相配合,每一德都有德運盛衰,德運便決定這個朝代的命運,朝代的更疊也是按照五行相克的順序進行的。
他說,自黃帝(土德)以來,已經夏(水德)、商(金德)、周(火德)三代,并預言“代火者必将水”。
按照五行相生的順序,鄒衍還将季節劃分為五季,認為天子要在相對應的方位穿着相應顔色的衣服。
而且,天子應住在一間特别的大院子裡,院子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個正廳和兩個廂房,這些屋子統稱為“明堂”。
天子每個月應換一個正廳居住,天子的衣服、食材、音樂、所祭的神等都需要遵照這個月特有的規定去安排,十二個月為一個輪回。
這個大院子中間還有一廳,供天子在季夏之月時居住。
“東、南、中、西、北”的方位與“春、夏、季夏、秋、冬”的時令相配,天子則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去做“天人相應”的事情,這便是明堂制度。
這種以五行相克說解釋王朝政權的興廢,以五行相生說解釋自然季節的轉移的說法,雖然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但在當時深受民衆的認可和統治者的重視,為齊闵王稱東帝,燕昭王稱北帝奠定了充實的理論基礎。
由此,鄒衍受到他們的禮遇和重用也是不難理解的。
“五德終始說”的影響很大,被曆代新王朝的統治者視為一種改朝換代的理論工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根據鄒衍“水德代周而行”的結論,将秦文公獵獲黑龍當做水德興起的符瑞,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合乎天意的,成為“五德終始說”的第一個實踐者。
“五德終始說”認為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來解釋,就陷入了周而複始的機械論,毫無發展的觀點可言。
鄒衍對宇宙空間有着廣闊性的聯想,遂提出了“大九州”說,他以“先驗後推”法推論世界有九大州,中國所在為其中之一,名赤縣神州。
這種對世界地理的推論性假說,在當時及後世有擴大人們地理視野的意義。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鄒衍著有《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不過均已失傳。
盡人事再聽天命 ◎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 荀子,名況,字卿,又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教育家。
荀子自幼聰慧,學問很好,有“神童”的美譽。
據說他曾到齊國稷下遊學,在稷下學風的熏陶下勤奮學習研究。
後因戰事離齊去楚,被楚國春申君任為“蘭陵令”。
在他晚年時期,許多學者都前往齊國講學,加上齊國以藏書豐富而出名,所以荀子又回到齊國。
荀子知識淵博,很受齊王尊敬,被賜封為“列大夫”,又因年齡較大,三度被衆人推選擔任“祭酒”一職。
戰國末期,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均已出現,并趨于成熟,這使得荀子能廣集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在他的思想體系裡,不僅有儒家思想的枝葉,還有法家思想的萌芽,其中還間雜一些道家和陰陽家的思想。
荀子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宣揚儒家的王道思想,主張以德服人,反對用強力來壓人,認為治國就應當“平政愛民”。
他曾遊經秦國,拜見秦昭王,并對其宣揚自己的學說。
可惜,當時的秦昭王正在和範雎設計“遠交近攻”的陰謀,以求攻伐天下,對他的大道理一點興趣都沒有。
荀子隻好悻悻地去了趙國。
到了趙國,荀子見到了趙孝成王,得以和楚将臨武君辯論軍事問題。
荀子認為決定戰争勝負的不是權謀詭計、士卒兵刃,而是百姓的趨向;用兵的目的不是為了“争奪”,而是為了“禁暴除害”。
如果戰争得不到百姓的支持,那麼,即使是齊國的“技擊”,魏國的“武卒”,秦國的“銳士”,也終歸要失敗。
最後,荀子說:“兵要在乎善附民。
”認為争取民心才是用兵之道的關鍵。
這正與他“王道”思想的具體内容即禮義和仁政相契合。
他還作了個比喻:君主就好比行駛在水中的“舟”,庶民就好比“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即提醒君主,如果對庶民施以暴政,那便會遭到覆舟的危險。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與孟子同是儒家,但二人沿着不同的方向,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倫理思想。
孟子主張性善論,認為人有“四端”。
荀子則相反,提出了一種以性惡論為基礎,以禮為核心,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倫理學說。
荀子從人的自然欲望上尋找道德的根源,認為人性本“惡”。
他還擺脫了天命論的影響,強調“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行貴于知”等觀點。
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
”他認定人性生來本“惡”,就是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就是好利、嫉妒、喜歡聲色。
這是先天而生、不學而能的。
隻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才可以為善。
否則,順着人性發展,就會出現暴亂。
因此,荀子主張“禮義師法”,增益身心;若不能如此,便不足為學。
他說:“性也者,吾所不能為也,然而可化也。
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為也。
”這也揭示了荀子教育學說是趨向“積善”的。
荀子認為,天有固定不變的規律,地也有固定不變的法則,這些并不因為人的好惡而有所改變,這也就意味着,天不能幹預人事,自然界的規律也不會決定社會的變化。
從而強調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
同時,荀子明确指出,社會國家的治亂興廢,與天無關,與時無關,與地無關。
他還舉例說:天、時、地等自然界的條件,在禹的時代和桀的時代是相同的,并沒有因為一治一亂而發生改變。
繼孔子推行“仁”,孟子推行“義”之後,荀子提出了“禮”。
他認為禮在調節社會上人與人的關系中起重要作用。
所謂“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即“禮”是社會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則,是每個人都得遵守,不能選擇,不許懷疑的。
他還認為“禮治”與“法治”應相互結合,這樣才能使社會上每個人在貴賤、長幼、貧富中有恰當的地位。
荀子是先秦哲學的總結者,他提出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達到了先秦哲學的最高峰,對以後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漢代的王充、唐代的柳宗元、劉禹錫等都繼承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
荀子晚年積極從事教學和著述,主要思想都反映在《荀子》一書中。
《荀子》的文章論題鮮明,結構嚴謹,說理透徹,有很強的邏輯性,對後世說理文章有一定影響。
其中五篇短賦,開創了以賦為名的文學體裁,對漢賦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因為荀子是第一個使用賦的名稱和用問答體寫賦的人,所以,後人将他和屈原一起尊稱為“辭賦之祖”。
◎勸學(節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1]。
故不積跬步[2],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骐骥[3]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4],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5],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注釋】 [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到達很高的精神境界。
得:獲得。
[2]跬: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兩腳為“步”。
[3]骐骥:駿馬。
[4]驽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
驽馬:劣馬。
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
[5]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
跪:蟹腳。
螯:蟹鉗。
立法為規矩 ◎韓非上書 韓非,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成者。
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韓國貴族世家,後世又稱其韓非子。
當時的韓國是一個小國,在秦國強大勢力摧殘下,近乎亡國。
韓非多次上書,要求變法圖存,但均未被韓王采納。
于是他“觀往者得失之變”,退而開始專心著書。
韓非雖然口吃不善言語,但是文采卻很出衆,寫出了《孤憤》《五蠹》《說難》等一系列文章,字裡行間,閱盡天下。
這些作品流傳到秦國,得到了秦王嬴政的贊賞。
秦國派兵攻打韓國,迫使韓王派韓非做使臣來到秦國。
韓非上書秦王,勸其先伐趙而緩伐韓,得到秦王的再次賞識。
兩人相談甚歡,秦王想要重用他,但李斯嫉妒韓非的才能,與姚賈一起設計陷害韓非。
秦王聽信讒言,将韓非關入監獄。
等到秦王想要放他出來時,韓非已被迫服毒自殺,秦王後悔不疊。
一生懷才不遇的韓非雖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思想卻在秦始皇和李斯的推行下得以實踐。
◎刑不避大夫 韓非贊同“人性本惡”的觀點,繼承了荀子的唯物主義思想,并總結了前期法家的經驗,吸收了儒、墨、道諸家的一些觀點。
他以法治思想為中心,對戰國後期複雜多變的現實作了哲學概括,從而形成了以法為中心的法、術、勢相結合的政治思想體系,成為法家之集大成者,為秦國統一天下提供了思想武器。
韓非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利害關系,因勢利導,人人都是有私心的,即“畏誅而利慶賞”,僅靠道德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維持社會穩定的。
即“法之為道,前苦而長利;仁之為道,前樂而後窮;聖人權其輕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棄仁人之相憐也”。
隻有憑借強大的法律去約束人們的行為,才能将“惡”限制住,而君主的職責就在于利用“刑”和“德”,讓人們避惡從善,立公棄私。
他還認為“法、術、勢”三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他說:“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
天則不非,鬼則不困。
勢行教嚴逆而不違。
”君主沒必要像儒家要求的那樣,必須具備特殊的學識和高尚的情操并憑借個人的影響力來統治百姓。
君主隻要将賞罰大權緊握在手中,找适當的人幫助他管理百姓,懂得辨别忠奸就可以了。
隻有牢牢掌握權力,執法嚴明,君主才能将法治推行下去,且知人識人,才會赢得群臣的忠心,收服衆人,讓百姓遵紀守法。
韓非還是先秦哲學倡導“矛盾之說”的第一人,對辯證法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以楚人出售矛和盾的故事為例,說明:“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這便是“矛盾”一詞的由來。
随着戰争的持續和“禮義”的衰微,大的諸侯國通過侵略和征服等手段,試圖組建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強有力的政府,用以維持統治和擴充地盤。
為了适應中央集權封建專制政權的需要,韓非提出必須統一國民的思想。
此外,韓非還主張獨尊法家,禁止其他各家學說;反對藏書,主張焚書。
他說:“知者不以言談教,而慧者不以藏書。
”這直接導緻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事件。
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實行思想文化專制的愚民政策,嚴重阻礙了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和繼承。
但法家學說的出現,“富國強兵”“法不阿貴”等觀點的提出,還是給當時的統治者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方案,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宋人酤酒[1] 宋人有酤[2]酒者,升概甚平[3],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然而不售[4],酒酸。
怪其故,問其所知闾長者楊倩。
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5]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龁[6]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 夫國亦有狗。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龁之。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注釋】 [1]故事用惡犬、猛狗來比喻那些傷害忠臣、阻擋忠谏的佞臣,指出正是這些邪惡小人蒙蔽了君主,使他們親近不了敬獻忠言的賢臣。
這便是“狗猛酒酸”的深刻道理。
[2]酤:同“沽”,賣。
[3]升概甚平:容器量酒量的很平,意思是“分量很足”。
升:量酒的器具。
概:作“量”解。
[4]不售:賣不出去。
[5]挈:攜帶。
[6]龁: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