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百種人生

關燈
孔子、孟子、顔子、子思并稱為“五大聖人”。

     ◎《大學》《中庸》裡的生存智慧 《大學》和《中庸》都是《禮記》中的文章,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所作。

     《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内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

     《中庸》同《易經》相似,但是沒有《易經》影響大、涵蓋面廣。

    宋朝以後,它逐漸成為儒家學者的研讀重點,很多儒學、理學的概念和命題都出自《中庸》。

    許多思想家也都堅持“中庸”的信條,開始用“中庸”的方法論思考問題。

     這以北宋哲學家程颢、程頤為主要代表。

    他們兩兄弟竭力尊崇《大學》《中庸》在儒家經典中的地位。

    加之後來,南宋哲學家朱熹又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直至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就是治國安邦的學問,後人将《大學》的主要内容概括為“三綱領”和“八條目”。

    “三綱領”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這是“大學之道”的總綱,意思就是,做治國安邦這種大學問的方法在于,提倡和發揚正大光明的德行和德政,廣泛地親近民衆和尊重民意,以至善至美為奮鬥目标。

     “八條目”即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這是有關道德修養的具體方法,是一步步實現“三綱領”的具體步驟。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國家;要治理好國家的人,要先整頓好自己的家;要整頓好家的人,要先進行自我修養;要進行自我修養的人,要先端正思想……思想端正了,才能完善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完善了,才能讓家庭整頓有序;家庭有序了,才能國家安定繁榮;推而廣之,達到天下平定。

     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知識分子尊崇的信條。

    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無數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

     如果說《大學》是指導人實現政治理想的啟蒙書,那麼《中庸》便是指導人實現完美修養的啟蒙書。

    《中庸》的思想,主要集中表現在“中庸”和“誠”這兩個範疇上。

     何謂“中庸”?“中庸”并不是“中立、平庸”,而是“執中、中和”的意思。

    所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時的平靜情緒為“中”,表現出情緒之後經過調整而符合常理為“和”。

     “中庸”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準,是對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傳承,是對儒家學者世代相傳的“忠恕之道”的發展,其主旨在于通過自我教育,達到“至誠”的境界。

     “誠”是充分表達個人的本性,所以《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人的天性本來是誠的,若能依着這天性去做,若能充分發展天性的誠,便是“教”,便是“誠之”的功夫。

     在儒家思想體系裡,政治和倫理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但是,從論述的角度出發,兩者卻有不同的着重點。

     《大學》比較通俗平易,強調各種倫理規範對于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意義,實踐性很強;《中庸》比較高深微妙,把這些倫理規範提升到了天人關系的高度加以考察,思辨性很強。

     《大學》和《中庸》都是儒家學派的經典代表著作,長處都在于方法明白、條理清楚。

    數千年來,這兩部著作已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初窺儒家之門的必讀書目。

     ◎大學(一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1];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2];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3]。

    緻知在格物[4]。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注釋】 [1]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

     [2]修其身:修養自己的身心品性。

     [3]緻其知:使自己獲取知識。

     [4]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之所以異于禽獸 孟子,名轲,字子輿,戰國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出生的年代,恰逢周王朝的最後階段:國家四分五裂,諸侯争霸。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

    孟母守節沒有改嫁,對他要求十分嚴格。

     最初,孟子一家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号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

    孟母看到了,就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便帶着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讨價還價,表演得有模有樣。

    孟母聽說後,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了。

    這個時候,孟母很滿意地點着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人們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要接近好的人和事物,才能養成好的習慣。

     孟母的教育,深深地影響了孟子。

    因為深信人性本善,所以孟子不主張被動和逼迫的教育。

    他認為,教育的宗旨隻是要使這本來的善性充分發揮,因此提倡自覺自發的教育。

     他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人和禽獸的差異就那麼一點兒,一般人抛棄它,君子卻保存它。

    教育隻是要保存這“人之所以異于禽獸”的人性罷了。

     孟子還将教育比作“有如時雨化之者”,認為不耘苗不好,揠苗也不好,最好的是及時的雨露。

    也就是說,标準的教育雖是自動的,卻不可沒有标準。

     他說:“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

    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

    ”前人出了多少力氣,才制定出這種種标準。

    我們用了這些标準,便是不勞而獲了前人的益處,這才是标準的教育法,才是教育的捷徑。

     總的來說,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是天。

    他認定個人不能單獨存在,一切行為都是人和人相互關系的行為,都是倫理的行為。

    所以,他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

    同時他還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凡是人力所不能做到的事,孟子都歸結為天的作用。

     孟子說:“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

    若夫成功,則天也。

    ”因此,他主張人應順從地接受天的安排,做到“樂天”“畏天”“事天”,由此可見,孟子的哲學思想頗具客觀唯心主義的味道。

     ◎仁政才是保障 孟子師從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一直是孔子學說和理想的強大支持者。

    他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他不僅遊曆于宋、滕、魏等國,還曾在齊國為卿。

     民心的向背是孟子十分重視的,因此,他的政治哲學帶着很強的民權意味。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意思是說,百姓最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和谷神的重要性要低于百姓,而國君的重要性最低。

    因此,得到百姓擁戴的人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的人能做諸侯國的國君,得到諸侯國國君信任的人能做大夫。

     孟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治觀點,是因為他的學說的出發點是“性善論”。

    孟子把個人看得十分重要,相信人生來都有一種不忍人之心和種種“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也稱“四端”。

    他認為,有的人可以擴充“善端”,加強道德修養;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境所陷溺。

     因此,孟子同時強調道德修養的自覺性,并提出這主要在于人的主觀方面。

    做人的确不容易,但人的崇高性和自身價值就體現在這裡,所以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一說。

     孟子主張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觀點,并使之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應用于政治,認為百姓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便能引導人們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他對當時的君主說道:“你好色沒關系,好貨沒關系,好田獵、好遊玩、好音樂都沒關系。

    但是你好色時,要想想國家的怨女曠夫們;你好貨時,要想想那些窮苦的百姓;你好田獵、好遊玩時,要想想天下有多少父子不得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總之,你要善推其所為,要實行仁政。

    ” 對于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裡,文王以百裡。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也就是說,憑借武力又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天下,所以稱霸者必須具備自身是大國的條件。

    依靠道德而施行仁義的人也可以稱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須是大國。

    商湯憑借七十裡的國土面積稱王天下,周文王憑借一百裡面積的國土稱王。

    用武力讓别人屈服,别人未必是真心屈服,隻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罷了;用道德讓别人順從,别人才會心悅誠服地順從。

     不過,當時的幾個大國都緻力于富國強兵,期望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一,所以,孟子的這種德政學說,被統治者認為是“遇遠而闊于事情”,根本不可實行。

    最終,孟子選擇退而著書,與弟子們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語言和政治觀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

    其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暢達,并長于論辯。

    孟子也終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因孔子是聖人,所以世人尊稱其為“亞聖”,将兩人的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一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2],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3]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4]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5]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注釋】 [1]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指适合出兵打仗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有利條件;人和指人心的團結與和睦。

     [2]城、郭:城指“内城”,郭指“外城”。

    内城和外城的比例一般是三比七,因此稱“三裡之城,七裡之郭”。

     [3]委:放棄、棄城。

     [4]域民:限制百姓。

    域,本指界限,這裡引申為限制。

     [5]畔:同“叛”,背叛。

     賤民的博愛 ◎平民教父的哲思 墨子,姓墨名翟,是我國春秋末、戰國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關于墨子的出生地,一直都有争議:《史記·孟荀列傳》說他是“宋之大夫”;《呂氏春秋·當染》認為他是魯國人;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

     出身平民的墨子,是小工業者的代表,他自稱“今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見,他屬于當時的“士”階層,但他又承認自己是“賤人”。

    墨子始終保持着勞動者的本色,甘于清貧,樂于奉獻,具有相當豐富的生産工藝技能,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

     墨子主要在魯國活動,又生活在孔門學說正盛的時期,所以他的思想學說處處和儒家有關系。

    他曾從師于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尚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他漸漸不滿儒家“禮”的煩瑣,最恨那些儒家一面不信鬼神,一面卻講究祭禮喪禮。

    他說:“不信鬼神,卻要學祭禮,這不是沒有客卻行客禮嗎?這不是沒有魚卻下網嗎?” 最終,他舍棄儒學,另立新說,聚徒講學,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學派,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也是先秦時代唯一能與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相抗衡的“世之顯學”。

     墨家與儒家的根本不同,在于兩家的哲學方法和“邏輯”。

    儒家隻注意行為的動機,不注意行為的效果,墨子的方法卻恰與此相反,處處要問一個“為什麼”。

    比如,造一所房子,墨子先要問為什麼要造房子。

    知道了“為什麼”,才能知道“怎樣做”。

    知道房子的用處是“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為男女之别”,才會知道該怎樣布置構造,使其能避風雨寒暑、分别男女内外。

     或許是因為出身的關系,墨子的思想總體而言,可以看成一種平民哲學。

    墨子在他的體系中,始終以下層的普通民衆作為原點,進而衍生出其他。

    墨子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作為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為,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

     在墨子看來,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聽到的為依據。

    對于學習得到的知識,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并融會貫通,使之成為自己的知識。

    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

    這種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方法,使得墨子的認識論在我國古代哲學領域裡獨樹一幟。

     墨子的弟子衆多,他們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特别重視艱苦實踐,服從紀律。

    《墨子》一書是墨子的學生對他思想言論的記錄,現存五十三篇。

    全書分為《墨經》《墨論》《雜篇》三類,内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

     ◎用愛拯救世界 墨子認為當時的社會之所以那麼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人們不“兼愛”,一個是天下人沒有正确統一的思想為指導。

    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

    墨子認為隻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不會有強淩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

    其中,“非攻”的思想,也反映了當時百姓反對戰争的意向。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亂則得治”。

    而百姓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不辭勞苦、熱心救世的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他看見當時各國征戰的慘禍,心中不忍,不僅積極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還不遺餘力地将其付諸實際。

     位于長江中遊的楚國,地廣人衆,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而在它北部的宋國則是個人寡地少的小國。

    當時的楚王請巧匠魯班制造了雲梯等攻城器械,準備攻打弱小的宋國。

    墨子得知這個消息後,一面派自己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