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之言,百種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名和道,都出自同一個事物,一個是客觀存在,一個是對存在的認識。
他認為天地以下都是具體事物,都可以用“名”來表示,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而天地又是從“道”裡産生出來的,“道”是無形無體的,沒法用名來表達,所以“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樸素的辯證法是其學說的精華,主要見于《老子》這本書。
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世人創立道教後,将老子尊稱為道教至高無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學說,以聲匿迹隐、不求聞達為主旨。
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便決定騎着青牛離開這裡。
函谷關令尹喜在夜觀天象時,發現東方有紫氣缭繞,越來越近,形似蛟龍,便知這是有聖人要來臨的祥瑞,于是齋戒沐浴在此靜候。
幾個月後,老子騎着青牛而來。
尹喜見後驚喜萬分,誠懇地請求賜教,好讓老子的思想得以流傳下來。
老子見尹喜氣宇非凡,學識和修養都非常不錯,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後出關而去。
至此,沒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
而他留下的這“五千言”,便是《老子》一書,世稱《道德經》。
《老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德經》,闡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變化的規律;下篇《道經》,闡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進退的方法。
書中包含了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才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無為而無不為、以自身為法的本體存在。
老子雖沒有說過“無為而治”這句話,但他卻是最早系統論述這一哲學思想的人。
老子生活在一個戰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我保全,大國又互相争霸不止。
他親眼目睹了時勢的此消彼長,又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知道以暴制暴、動用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而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的政治思想。
他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老子認為,許多社會問題的産生,是統治者個人私欲的膨脹,也就是“有為”政治。
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野心,所以才戰禍連年,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會增加賦稅徭役……因而他強調君主要清心寡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所以,這裡所謂的“無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為,而是順其自然不妄為。
統治者應該少一點欲望,少一點作為,對百姓有所聽從,這樣統治才能鞏固。
也就是說,“無為”的結果恰恰是“無不為”。
在此,他作了一個比喻: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魚,不能過多地撥動,否則魚就會被攪爛,這就是“無為”;可是,魚還是要烹制的,國家還是要治理的,而且還要烹得好,治得好,這又是“為”。
如果能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順其自然,便可以把魚烹制得很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這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典故。
老子還主張君主要以民為本。
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所在,是達官貴族得以存在的根本;無民,則國家無政權可言,是以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的觀點。
除了對君主的要求,老子對常人也有一套人生修為哲學。
他常勸人要知足,強調“不争”的好處。
他說:“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他認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
水,澤被萬物而不與之争奪名利,停留在衆人不喜歡的地方,卻更接近“道”。
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居下,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隻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也正因為這樣,才有:“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正是因為它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引申到統治者治理國家上,就是說:想要在上面治理百姓,就必須到百姓當中去;想要先于百姓享受,就必須身體力行先為百姓考慮。
因為你不争搶,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麼能和你争搶的。
《老子》對我國春秋以前古代辯證法的發展,作了曆史性的總結,不僅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還為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人物所津津樂道。
◎老子(一則) 其政悶悶[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5]?其無正[6]也。
正複為奇[7],善複為妖[8]。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注釋】 [1]悶悶:遲鈍、不清楚、不誇誇其談的樣子,含有寬厚寬泛的意思。
[2]淳淳:淳樸厚道的樣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計較的樣子,有嚴厲、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詐,不滿足。
[5]極:終點、盡頭。
[6]無正:沒有标準,不能下定論。
[7]正:正常的。
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
妖:邪惡的。
[9]方:方正,有原則。
割:堅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
刿:傷害到别人。
[11]直:正直。
肆:胡作非為。
[12]光:光芒,做事有個性、有鋒芒。
耀:刺眼、耀眼。
用愛己之心愛他人 ◎以德服人,順應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中,孔子是唯一一個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迹,大多人都了解。
他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其曾祖父為了躲避宋國的内亂,逃到了魯國。
父親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母親生孔子時,因曾在尼丘祈禱,所以起名為丘,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稱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時,家境不是很好,為了養家糊口,他做過很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
他學無常師,曾學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
後來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
他做過魯國的司空,當他做上魯國的司寇時,已經年近五十歲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仁”即“愛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
“仁者人也”,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便是仁。
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自己都不希望别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樣的言行對待他人。
這就是所謂的“恕”。
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就是所謂“忠”。
綜合來講,“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為仁之方。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說起來很容易,實行起來困難,因為人們都是有欲望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态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宣揚天命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他把天命、大人、聖人之言并列起來,認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貧富,以及成功、失敗,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承認有天命,順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幫助保護了。
《論語》記載,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學生子路向“上天”禱告,請求幫助保護。
孔丘病好後,問子路有這件事沒有,子路說有。
孔丘說:“丘之禱久矣。
”意思就是說,他向來做事都是合乎禮的,他畏天命,順天命,這就是禱告。
他一直都在禱告,所以無需在有病時禱告。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活了72歲,這段話,講了他70歲以後的精神境界:“從容中道,聖人也。
”也就是說他的精神完全達到了自覺的程度。
◎教書育人,萬世師表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這個時代的大緻情形,就是“天下無道”的樣子。
所以孔子才來回奔走,想要把無道變成有道。
他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十三年,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後來他見時勢不合,根本沒有行道的機會,便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全身心緻力于教育事業,創造了一整套教學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态度,強調“學”與“思”的重要性,總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學習方法。
他認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老實态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次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同時,學與思兩者缺一不可。
有學無思,隻可記得許多沒有頭緒條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識。
有思無學,便沒有思的材料,隻是胡思亂想,也算不得知識。
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諸多建樹,他整理了《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并删定《禮經》《樂經》,為《周易》作序,還編修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使其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 相傳孔子先後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賢人者七十二。
現存的《論語》一書,便記載了他和這些弟子的對話問答,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史料。
自西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深遠。
他在世時已被世人認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贊譽其為“天縱之聖”“千古聖人”,後世又尊稱其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
◎論語(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為人謀[2]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乎?” 子曰:“弟子[6]入[7]則孝,出[8]則弟,謹[9]而信,泛[10]愛衆而親仁[11]。
行有馀力[12],則以學文[13]。
” 【注釋】 [1]三省:三,這裡是多次的意思。
古人對于頻率密集,或是數量多,而且持續時間久的數字,都會用“三”來表示。
省:檢查、查看,這裡是檢查自己的作為,查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的意思。
[2]謀:謀的本義是考慮、謀劃。
這裡當作辦事講。
[3]忠:本義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
這裡是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夠按照禮制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守信用。
“信”被儒家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内容之一。
[5]傳:這裡作名詞講,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6]弟子:這個詞在文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學生,另一種是年紀小,身為兒子或是弟弟的人。
在這裡,采用第二種解釋比較合适。
[7]入:古時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入”就是進入父母的住處。
[8]出:是相對與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間,或是出外求學。
[9]謹:在《說文解字》中,“謹”被解釋為“慎”。
文中帶有謹慎、少說話的意思。
[10]泛:廣泛。
[11]親仁:親,親近。
仁,指有仁德的人。
[12]行有馀力:有剩餘的精力、閑暇的時間。
[13]學文:這裡不單單指學習文字,還包括古代文獻,詩、書、禮、樂等方面的文化知識。
君子成人之美 ◎孝義行天下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
他在16歲時拜入孔子門下,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
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國太子的後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
大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國,後為莒國所滅,所以,其後代用去掉偏旁的“曾”為姓氏,表示離開故城之意,這也是“曾”被用為姓氏的開始。
曾子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行著稱,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點則被後人稱頌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點,字皙,太子巫的曾孫,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擁有狂者的氣質,行為不拘一格,敢作敢為。
曾點對兒子寄予厚望,從小就對他嚴加管教,不僅傳授他“六藝”知識,還常帶他去田間勞作。
一次,曾子在地裡鋤瓜,不小心鏟斷了瓜根。
曾點認為他做事不認真,很生氣,用棍子把他打倒在農地裡。
曾子起來後,沒有絲毫怨言,還詢問父親是否因為教育自己,而氣壞了身體。
随後曾子又彈琴唱歌,向父親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并沒有受傷。
這件事被後人傳誦下來,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
此外,“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故事,講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學好問,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計地弄明白。
孔子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參也魯”,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質樸、憨厚。
孔子曾問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樣能做到“一以貫之”。
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非常滿意,認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傳。
作為後入門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學說比孔門其他弟子的學說成熟得晚,但他沉穩的性情與不懈的堅持,又使得孔子的學說得到了豐富與發展,比如“孝”與“禮”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時期發揚光大的。
他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 除了主張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外,曾子還十分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
他認為個人的修養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提出了“修齊、治平、省身、慎獨”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他說:“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盡心力去幫助别人了?是否對朋友真誠相待了?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溫習了?” 和孔子一樣,曾子也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
他認為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所以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為官。
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樣,充滿坎坷。
此時,他想起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把自己的主張應用于政治,也就是參與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裡,專心講學,晚年仍堅持踐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書、病中教徒、守禮至終三件頗具影響的事。
曾子離世前對弟子說:“君子愛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而小人愛人,則是沒有原則的寬容,我能夠合情合理地死去,還能有什麼奢望呢?這就足夠了。
” 一代“宗聖”曾子,在留下他對老師的敬仰和《大學》《孝經》等儒家傳世經典後,就這樣故去了。
到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發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儒家學派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世儒家将他與
他認為天地以下都是具體事物,都可以用“名”來表示,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而天地又是從“道”裡産生出來的,“道”是無形無體的,沒法用名來表達,所以“無名天地之始”。
老子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樸素的辯證法是其學說的精華,主要見于《老子》這本書。
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後世人創立道教後,将老子尊稱為道教至高無上的天神——太清道德天尊,民間都尊他為“太上老君”。
◎《老子》的人生哲學 老子的學說,以聲匿迹隐、不求聞達為主旨。
他在周都居住久了,見周朝的王道日漸衰微,便決定騎着青牛離開這裡。
函谷關令尹喜在夜觀天象時,發現東方有紫氣缭繞,越來越近,形似蛟龍,便知這是有聖人要來臨的祥瑞,于是齋戒沐浴在此靜候。
幾個月後,老子騎着青牛而來。
尹喜見後驚喜萬分,誠懇地請求賜教,好讓老子的思想得以流傳下來。
老子見尹喜氣宇非凡,學識和修養都非常不錯,便留下了“五千言”,然後出關而去。
至此,沒有人再知道他的下落。
而他留下的這“五千言”,便是《老子》一書,世稱《道德經》。
《老子》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德經》,闡述了宇宙的根本和天地變化的規律;下篇《道經》,闡述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和進退的方法。
書中包含了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等等。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才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認為道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是無為而無不為、以自身為法的本體存在。
老子雖沒有說過“無為而治”這句話,但他卻是最早系統論述這一哲學思想的人。
老子生活在一個戰禍連年的時代——小國不能自我保全,大國又互相争霸不止。
他親眼目睹了時勢的此消彼長,又深受當時思潮的影響,知道以暴制暴、動用武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因而提出了“無為”“無事”“無欲”的政治思想。
他說:“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老子認為,許多社會問題的産生,是統治者個人私欲的膨脹,也就是“有為”政治。
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野心,所以才戰禍連年,因為君主要滿足自己的私欲,所以才會增加賦稅徭役……因而他強調君主要清心寡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 所以,這裡所謂的“無為”并不是不要任何作為,而是順其自然不妄為。
統治者應該少一點欲望,少一點作為,對百姓有所聽從,這樣統治才能鞏固。
也就是說,“無為”的結果恰恰是“無不為”。
在此,他作了一個比喻:治理國家就像烹小魚,不能過多地撥動,否則魚就會被攪爛,這就是“無為”;可是,魚還是要烹制的,國家還是要治理的,而且還要烹得好,治得好,這又是“為”。
如果能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順其自然,便可以把魚烹制得很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這就是“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典故。
老子還主張君主要以民為本。
百姓是一個國家的根基所在,是達官貴族得以存在的根本;無民,則國家無政權可言,是以有“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的觀點。
除了對君主的要求,老子對常人也有一套人生修為哲學。
他常勸人要知足,強調“不争”的好處。
他說:“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他認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
水,澤被萬物而不與之争奪名利,停留在衆人不喜歡的地方,卻更接近“道”。
所以,上善的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居下,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隻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
也正因為這樣,才有:“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正是因為它處在下遊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引申到統治者治理國家上,就是說:想要在上面治理百姓,就必須到百姓當中去;想要先于百姓享受,就必須身體力行先為百姓考慮。
因為你不争搶,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什麼能和你争搶的。
《老子》對我國春秋以前古代辯證法的發展,作了曆史性的總結,不僅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還為一些儒家和法家的人物所津津樂道。
◎老子(一則) 其政悶悶[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孰知其極[5]?其無正[6]也。
正複為奇[7],善複為妖[8]。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9],廉而不刿[10],直而不肆[11],光而不耀[12]。
【注釋】 [1]悶悶:遲鈍、不清楚、不誇誇其談的樣子,含有寬厚寬泛的意思。
[2]淳淳:淳樸厚道的樣子。
[3]察察:看得清楚,非常計較的樣子,有嚴厲、苛刻的意思。
[4]缺缺:狡詐,不滿足。
[5]極:終點、盡頭。
[6]無正:沒有标準,不能下定論。
[7]正:正常的。
奇:奇怪的,奇特的,不正常的。
[8]善:善良的。
妖:邪惡的。
[9]方:方正,有原則。
割:堅硬,使人不舒服。
[10]廉:清廉、自律。
刿:傷害到别人。
[11]直:正直。
肆:胡作非為。
[12]光:光芒,做事有個性、有鋒芒。
耀:刺眼、耀眼。
用愛己之心愛他人 ◎以德服人,順應天命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在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中,孔子是唯一一個生卒年可考的人。
他一生的事迹,大多人都了解。
他的先世為宋國貴族,其曾祖父為了躲避宋國的内亂,逃到了魯國。
父親是魯國出名的勇士,母親生孔子時,因曾在尼丘祈禱,所以起名為丘,因為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世人又稱其“孔老二”。
孔子年少時,家境不是很好,為了養家糊口,他做過很多被當時的人們視為低賤的工作。
他學無常師,曾學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
後來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
他做過魯國的司空,當他做上魯國的司寇時,已經年近五十歲了。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他認為“仁”即“愛人”,仁,即是做人的道理。
“仁者人也”,做一個人須要能盡人道,能盡人道,便是仁。
因此,孔子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即自己都不希望别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以同樣的言行對待他人。
這就是所謂的“恕”。
從積極方面說,就是自己有某種要求需要滿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這種要求需要滿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也就是所謂“忠”。
綜合來講,“忠恕之道”正是孔子推行為仁之方。
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說起來很容易,實行起來困難,因為人們都是有欲望的,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态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他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孔子宣揚天命論,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他把天命、大人、聖人之言并列起來,認為三者都是可敬畏的,人的生死、貧富,以及成功、失敗,都是由天命決定的,承認有天命,順天命而行,就不需要求鬼神的幫助保護了。
《論語》記載,有一次孔丘病了,他的學生子路向“上天”禱告,請求幫助保護。
孔丘病好後,問子路有這件事沒有,子路說有。
孔丘說:“丘之禱久矣。
”意思就是說,他向來做事都是合乎禮的,他畏天命,順天命,這就是禱告。
他一直都在禱告,所以無需在有病時禱告。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活了72歲,這段話,講了他70歲以後的精神境界:“從容中道,聖人也。
”也就是說他的精神完全達到了自覺的程度。
◎教書育人,萬世師表 孟子說,孔子的時代是一個“邪說橫行,處士橫議”的時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這個時代的大緻情形,就是“天下無道”的樣子。
所以孔子才來回奔走,想要把無道變成有道。
他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十三年,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後來他見時勢不合,根本沒有行道的機會,便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全身心緻力于教育事業,創造了一整套教學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深遠影響的教育思想。
孔子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學态度,強調“學”與“思”的重要性,總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有效的學習方法。
他認為,學習時,首先應該采取虛心的、實事求是的老實态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次學習的知識面要廣泛,學習的途徑也要多樣化;同時,學與思兩者缺一不可。
有學無思,隻可記得許多沒有頭緒條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識。
有思無學,便沒有思的材料,隻是胡思亂想,也算不得知識。
在著述方面,孔子也有諸多建樹,他整理了《詩經》《尚書》等古代文獻,并删定《禮經》《樂經》,為《周易》作序,還編修了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使其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曆史著作…… 相傳孔子先後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賢人者七十二。
現存的《論語》一書,便記載了他和這些弟子的對話問答,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史料。
自西漢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深遠。
他在世時已被世人認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贊譽其為“天縱之聖”“千古聖人”,後世又尊稱其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
◎論語(二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1]吾身:為人謀[2]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5]不習乎?” 子曰:“弟子[6]入[7]則孝,出[8]則弟,謹[9]而信,泛[10]愛衆而親仁[11]。
行有馀力[12],則以學文[13]。
” 【注釋】 [1]三省:三,這裡是多次的意思。
古人對于頻率密集,或是數量多,而且持續時間久的數字,都會用“三”來表示。
省:檢查、查看,這裡是檢查自己的作為,查找自己的缺點并改正的意思。
[2]謀:謀的本義是考慮、謀劃。
這裡當作辦事講。
[3]忠:本義是盡心竭力,忠誠無私。
這裡是盡心竭力的意思。
[4]信:在文中,“信”的意思是指能夠按照禮制的要求,人與人之間相互守信用。
“信”被儒家作為立國、治國的根本,是儒家道德修養的重要内容之一。
[5]傳:這裡作名詞講,指老師傳授的知識。
[6]弟子:這個詞在文中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學生,另一種是年紀小,身為兒子或是弟弟的人。
在這裡,采用第二種解釋比較合适。
[7]入:古時候,父母和子女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
“入”就是進入父母的住處。
[8]出:是相對與上面的“入”而言的,即走出自己的房間,或是出外求學。
[9]謹:在《說文解字》中,“謹”被解釋為“慎”。
文中帶有謹慎、少說話的意思。
[10]泛:廣泛。
[11]親仁:親,親近。
仁,指有仁德的人。
[12]行有馀力:有剩餘的精力、閑暇的時間。
[13]學文:這裡不單單指學習文字,還包括古代文獻,詩、書、禮、樂等方面的文化知識。
君子成人之美 ◎孝義行天下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人。
他在16歲時拜入孔子門下,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同時,也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
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的曾子,是鄫國太子的後代,先祖是治水有功的夏禹,姒姓。
大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于鄫地,建立鄫國,後為莒國所滅,所以,其後代用去掉偏旁的“曾”為姓氏,表示離開故城之意,這也是“曾”被用為姓氏的開始。
曾子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行著稱,是有名的孝子,而其父曾點則被後人稱頌為教子有方的典型。
曾點,字皙,太子巫的曾孫,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擁有狂者的氣質,行為不拘一格,敢作敢為。
曾點對兒子寄予厚望,從小就對他嚴加管教,不僅傳授他“六藝”知識,還常帶他去田間勞作。
一次,曾子在地裡鋤瓜,不小心鏟斷了瓜根。
曾點認為他做事不認真,很生氣,用棍子把他打倒在農地裡。
曾子起來後,沒有絲毫怨言,還詢問父親是否因為教育自己,而氣壞了身體。
随後曾子又彈琴唱歌,向父親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并沒有受傷。
這件事被後人傳誦下來,于是有了“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典故。
此外,“二十四孝”中“齧指痛心”的故事,講的也是曾子孝行的事迹。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勤學好問,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計地弄明白。
孔子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參也魯”,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質樸、憨厚。
孔子曾問自己的弟子,他的思想怎樣能做到“一以貫之”。
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非常滿意,認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傳。
作為後入門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學說比孔門其他弟子的學說成熟得晚,但他沉穩的性情與不懈的堅持,又使得孔子的學說得到了豐富與發展,比如“孝”與“禮”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時期發揚光大的。
他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 除了主張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外,曾子還十分重視自身道德品質的修養。
他認為個人的修養與學習是分不開的,提出了“修齊、治平、省身、慎獨”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方法。
他說:“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盡心力去幫助别人了?是否對朋友真誠相待了?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真溫習了?” 和孔子一樣,曾子也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
他認為士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
所以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德政的重任,入仕為官。
但是他的仕途和孔子一樣,充滿坎坷。
此時,他想起老師曾說過的一句話:“把自己的主張應用于政治,也就是參與了政治,何必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于是,他退居故裡,專心講學,晚年仍堅持踐行孔子的思想,做到老年著書、病中教徒、守禮至終三件頗具影響的事。
曾子離世前對弟子說:“君子愛人,是要成全别人的美德,而小人愛人,則是沒有原則的寬容,我能夠合情合理地死去,還能有什麼奢望呢?這就足夠了。
” 一代“宗聖”曾子,在留下他對老師的敬仰和《大學》《孝經》等儒家傳世經典後,就這樣故去了。
到西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得到了空前發展,而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儒家學派的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後世儒家将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