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
關燈
小
中
大
梁思成
也許在人類曆史中,從來沒有一個知識分子像中國的孔丘(前551至前479年)那樣,長時期地受到一個朝代接着一個朝代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尊崇。
他認為“一隻鳥能夠挑選一棵樹,而樹不能挑選過往的鳥”,所以周遊列國,想找一位能重用他的封建主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始終不得志。
事實上,“樹”能挑選鳥;卻沒有一棵“樹”肯要這隻姓孔名丘的“鳥”。
他有時在旅途中絕了糧,有時狼狽到“累累若喪家之犬”;最後隻得歎氣說:“吾道不行矣!”但是為了“自見于後世”,他晚年坐下來寫了一部《春秋》。
也許他自己也沒想到,他“自見于後世”的願望達到了,正如漢朝的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所以從漢朝起,曆代的統治者就一朝勝過一朝地利用這“聖人之道”來麻痹人民,統治人民。
盡管孔子生前是一個不得志的“布衣”,死後他的思想卻統治了中國兩千年。
他的“社會地位”也逐步上升,到了唐朝就已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連他的後代子孫也靠了他的“餘蔭”,在漢朝就被封為“褒成侯”,後代又升一級做“衍聖公”。
兩千年世襲的貴族,也算是曆史上僅有的現象了。
這一切也都在孔廟建築中反映出來。
今天全中國每一個過去的省城、府城、縣城都必然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紅牆黃瓦的孔廟,而其中最大的一座,就在孔子的家鄉——山東省曲阜,規模比首都北京的孔廟還大得多。
在廟的東邊,還有一座由大小幾十個院子組成的“衍聖公府”。
曲阜城北還有一片占地幾百畝、樹木蔥幽、叢林密茂的孔家墓地——孔林。
孔子以及他的七十幾代嫡長子孫都埋葬在這裡。
現在的孔廟是由孔子的小小的舊宅“發展”出來的。
他死後,他的學生就把他的遺物——衣、冠、琴、車、書——保存在他的故居,作為“廟”。
漢高祖劉邦就曾經在過曲阜時殺了一頭牛祭祀孔子。
西漢末年,孔子的後代受封為“褒成侯”,還領到封地來奉祀孔子。
到東漢末桓帝時(153年),第一次由國家為孔子建了廟。
随着朝代歲月的遞移,到了宋朝,孔廟就已發展成三百多間房的巨型廟宇。
曆代以來,孔廟曾經多次受到兵災或雷火的破壞,但是統治者總是把它恢複重建起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到了明朝中葉(16世紀初),孔廟在一次兵災中毀了之後,統治者不但重建了廟堂,而且為了保護孔廟,幹脆廢棄了原在廟東的縣城,而圍繞着孔廟另建新城——“移縣就廟”。
在這個曲阜縣城裡,孔廟正門緊挨在縣城南門裡,廟的後牆就是縣城北部,由南到北幾乎把縣城分割成為互相隔絕的東西兩半。
這就是今天的曲阜。
孔廟的規模基本上是那時重建後留下來的。
自從蕭何給漢高祖營建壯麗的未央宮,“以重天子之威”以後,統治階級就學會了用建築物來做政治工具。
因為“夫子之道”是可以利用來維護封建制度的最有用的思想武器,所以每一個新的皇朝在建國之初,都必然隆重祭孔,大修廟堂,以闡“文治”;在朝代衰末的時候,也常常重修孔廟,企圖宣揚“聖教”,扶危救亡。
1935年,國民黨政府就是企圖這樣做的最後一個,當然,蔣介石的“尊孔”,并不能阻止中國人民的解放運動;當時的重修計劃,也隻是一紙空文而已。
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對于孔子的重視,連孔子的子孫也沾了光,除了廟東那座院落重重、花園幽深的“衍聖公府”外,解放前,在縣境内還有大量的“祀田”,曆代的“衍聖公”,也就成了一代一代的惡霸地主。
曲阜縣知縣也必須是孔氏族人,而且必須由“衍聖公”推薦,“朝廷”才能任命。
除了孔廟的“發展”過程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曆史記錄”外,現存的建築物也可以看作中國近八百年來的“建築标本陳列館”。
這個“陳列館”一共占地将近十公頃,前後共有八“進”庭院,殿、堂、廊、庑,共六百二十餘間,其中最古的是金朝(1195年)的一座碑亭,以後元、明、清、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都有。
孔廟的八“進”庭院中,前面(即南面)三“進”庭院都是柏樹林,每一進都有牆垣環繞,正中是穿過柏樹林和重重的牌坊、門道的甬道。
第三進以北才開始布置建築物。
這一部分用四個角樓标志出來,略似北京紫禁城,但具體而微。
在中線上的是主要建築組群
他認為“一隻鳥能夠挑選一棵樹,而樹不能挑選過往的鳥”,所以周遊列國,想找一位能重用他的封建主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始終不得志。
事實上,“樹”能挑選鳥;卻沒有一棵“樹”肯要這隻姓孔名丘的“鳥”。
他有時在旅途中絕了糧,有時狼狽到“累累若喪家之犬”;最後隻得歎氣說:“吾道不行矣!”但是為了“自見于後世”,他晚年坐下來寫了一部《春秋》。
也許他自己也沒想到,他“自見于後世”的願望達到了,正如漢朝的大史學家司馬遷所說:“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所以從漢朝起,曆代的統治者就一朝勝過一朝地利用這“聖人之道”來麻痹人民,統治人民。
盡管孔子生前是一個不得志的“布衣”,死後他的思想卻統治了中國兩千年。
他的“社會地位”也逐步上升,到了唐朝就已被稱為“大成至聖文宣王”,連他的後代子孫也靠了他的“餘蔭”,在漢朝就被封為“褒成侯”,後代又升一級做“衍聖公”。
兩千年世襲的貴族,也算是曆史上僅有的現象了。
這一切也都在孔廟建築中反映出來。
今天全中國每一個過去的省城、府城、縣城都必然還有一座規模宏大、紅牆黃瓦的孔廟,而其中最大的一座,就在孔子的家鄉——山東省曲阜,規模比首都北京的孔廟還大得多。
在廟的東邊,還有一座由大小幾十個院子組成的“衍聖公府”。
曲阜城北還有一片占地幾百畝、樹木蔥幽、叢林密茂的孔家墓地——孔林。
孔子以及他的七十幾代嫡長子孫都埋葬在這裡。
現在的孔廟是由孔子的小小的舊宅“發展”出來的。
他死後,他的學生就把他的遺物——衣、冠、琴、車、書——保存在他的故居,作為“廟”。
漢高祖劉邦就曾經在過曲阜時殺了一頭牛祭祀孔子。
西漢末年,孔子的後代受封為“褒成侯”,還領到封地來奉祀孔子。
到東漢末桓帝時(153年),第一次由國家為孔子建了廟。
随着朝代歲月的遞移,到了宋朝,孔廟就已發展成三百多間房的巨型廟宇。
曆代以來,孔廟曾經多次受到兵災或雷火的破壞,但是統治者總是把它恢複重建起來,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到了明朝中葉(16世紀初),孔廟在一次兵災中毀了之後,統治者不但重建了廟堂,而且為了保護孔廟,幹脆廢棄了原在廟東的縣城,而圍繞着孔廟另建新城——“移縣就廟”。
在這個曲阜縣城裡,孔廟正門緊挨在縣城南門裡,廟的後牆就是縣城北部,由南到北幾乎把縣城分割成為互相隔絕的東西兩半。
這就是今天的曲阜。
孔廟的規模基本上是那時重建後留下來的。
自從蕭何給漢高祖營建壯麗的未央宮,“以重天子之威”以後,統治階級就學會了用建築物來做政治工具。
因為“夫子之道”是可以利用來維護封建制度的最有用的思想武器,所以每一個新的皇朝在建國之初,都必然隆重祭孔,大修廟堂,以闡“文治”;在朝代衰末的時候,也常常重修孔廟,企圖宣揚“聖教”,扶危救亡。
1935年,國民黨政府就是企圖這樣做的最後一個,當然,蔣介石的“尊孔”,并不能阻止中國人民的解放運動;當時的重修計劃,也隻是一紙空文而已。
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對于孔子的重視,連孔子的子孫也沾了光,除了廟東那座院落重重、花園幽深的“衍聖公府”外,解放前,在縣境内還有大量的“祀田”,曆代的“衍聖公”,也就成了一代一代的惡霸地主。
曲阜縣知縣也必須是孔氏族人,而且必須由“衍聖公”推薦,“朝廷”才能任命。
除了孔廟的“發展”過程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曆史記錄”外,現存的建築物也可以看作中國近八百年來的“建築标本陳列館”。
這個“陳列館”一共占地将近十公頃,前後共有八“進”庭院,殿、堂、廊、庑,共六百二十餘間,其中最古的是金朝(1195年)的一座碑亭,以後元、明、清、民國各時期的建築都有。
孔廟的八“進”庭院中,前面(即南面)三“進”庭院都是柏樹林,每一進都有牆垣環繞,正中是穿過柏樹林和重重的牌坊、門道的甬道。
第三進以北才開始布置建築物。
這一部分用四個角樓标志出來,略似北京紫禁城,但具體而微。
在中線上的是主要建築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