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廟
關燈
小
中
大
,由奎文閣、大成門、大成殿、寝殿、聖迹殿和大成殿兩側的東庑和西庑組成,大成殿一組也用四個角樓标志着,略似北京故宮前三殿一組的意思。
在中線組群兩側,東面是承聖殿、詩禮堂一組,西面是金絲堂、啟聖殿一組。
大成門之南,左右有碑亭十餘座。
此外還有些次要的組群。
奎文閣是一座兩層樓的大閣,是孔廟的藏書樓,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所建。
在它南面的中線上的幾道門也大多是同年所建。
大成殿一組,除杏壇和聖迹殿是明代建築外,全是清雍正年間(1724年至1735年)建造的。
今天到曲阜去參觀孔廟的人,若由南面正門進去,在穿過了蒼翠的古柏林和一系列的門堂之後,首先引起他興趣的大概會是奎文閣前的同文門。
這座門不大,也不開在什麼圍牆上,而是單獨地立在奎文閣前面。
它引人注意的不是它的石柱和四百五十多年的高齡,而是門内保存的許多漢魏碑石。
其中如史晨、孔宙、張猛龍等碑,是老一輩臨過碑帖練習書法的人所熟悉的。
現在,人民政府又把散棄在附近地區的一些漢畫像石集中到這裡。
原來在廟西雙相圃(校閱射禦的地方)的兩個漢刻石人像也移到廟園内,立在一座新建的亭子裡。
今天的孔廟已經具備了一個小型漢代雕刻陳列館的條件了。
奎文閣雖說是藏書樓,但過去是否真正藏過書,很成疑問。
它是大成殿主要組群前面“序曲”的高峰,高大僅次于大成殿;下層四周回廊全部用石柱,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
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像,兩側配祀顔回、曾參、孟轲等“十二哲”;它是一座雙層瓦檐的大殿,建立在雙層白石台基上,是孔廟最主要的建築物,重建于清初雍正年間雷火焚毀之後,1730年落成。
這座殿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前廊的十根精雕蟠龍石柱。
每根柱上雕出“雙龍戲珠”,“降龍”由上蟠下來,頭向上;“升龍”由下蟠上去,頭向下。
中間雕出寶珠;還有雲焰環繞襯托。
柱腳刻出行山,下面蓮瓣柱礎承托。
這些蟠龍不是一般的浮雕,而是附在柱身上的圓雕。
它在陽光閃爍下栩栩如生,是建築與雕刻相輔相成的傑出的範例。
大成門正中一對柱也用了同樣的手法。
殿兩側和後面的柱子是八角形石柱,也有精美的淺浮雕。
相傳大成殿原來的位置在現在殿前杏壇所在的地方,是1018年宋真宗時移建的。
現存台基的“禦路”雕刻是明代的遺物。
杏壇位置在大成殿前庭院正中,是一座亭子,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現存的建築也是明弘治十七年所建。
顯然是清雍正年間經雷火災後幸存下來的。
大成殿後的寝殿是孔子夫人的殿。
再後面的聖迹殿,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創建,現存的仍是原物,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畫石一百二十幅,其中有些出于名家手筆。
大成門前的十幾座碑亭是金元以來各時代的遺物;其中最古的已有七百七十多年的曆史。
孔廟現存的大量碑石中,比較特殊的是元朝的蒙漢文對照的碑和一塊明初洪武年間的語體文碑,都是語文史中可貴的資料。
1959年,人民政府對這個輝煌的建築組群進行修葺。
這次重修,本質上不同于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修:過去是為了維護和挽救反動政權,而今天則是我們對于曆史人物和對于具有曆史藝術價值的文物給予應得的評定和保護。
七月間,我來到了闊别二十四年的孔廟,看到工程已經順利開始,工人的勞動熱情都很高。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彩畫工人中有些年輕的姑娘,高高地在檐下做油飾彩畫工作,這是堅決主張重男輕女的孔丘所夢想不到的。
過去的“衍聖公府”已經成為人民的文物保管委員會辦公的地方,科學研究人員正在整理、研究“府”中存下的曆代檔案,不久即可開放。
更令人興奮的是,我上次來時,曲阜是一個頹垣敗壁、穢垢不堪的落後縣城,街上看到的,全是衣着褴褛、愁容滿面的饑寒交迫的人;今天的曲阜,不但市容十分整潔,連人也變了,往來于街頭巷尾的不論是胸佩校徽、邁着矯健步伐的學生,或是連唱帶笑、蹦蹦跳跳的紅領巾,以及徐步安詳的老人……都穿得幹淨齊整。
城外農村裡,也是一片繁榮景象,男的都穿着潔白的襯衫,青年婦女都穿着印花布的衣服,在麥粒堆積如山的曬場上愉快地勞動。
(原載于1959年《旅行家》雜志第9期)
在中線組群兩側,東面是承聖殿、詩禮堂一組,西面是金絲堂、啟聖殿一組。
大成門之南,左右有碑亭十餘座。
此外還有些次要的組群。
奎文閣是一座兩層樓的大閣,是孔廟的藏書樓,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年)所建。
在它南面的中線上的幾道門也大多是同年所建。
大成殿一組,除杏壇和聖迹殿是明代建築外,全是清雍正年間(1724年至1735年)建造的。
今天到曲阜去參觀孔廟的人,若由南面正門進去,在穿過了蒼翠的古柏林和一系列的門堂之後,首先引起他興趣的大概會是奎文閣前的同文門。
這座門不大,也不開在什麼圍牆上,而是單獨地立在奎文閣前面。
它引人注意的不是它的石柱和四百五十多年的高齡,而是門内保存的許多漢魏碑石。
其中如史晨、孔宙、張猛龍等碑,是老一輩臨過碑帖練習書法的人所熟悉的。
現在,人民政府又把散棄在附近地區的一些漢畫像石集中到這裡。
原來在廟西雙相圃(校閱射禦的地方)的兩個漢刻石人像也移到廟園内,立在一座新建的亭子裡。
今天的孔廟已經具備了一個小型漢代雕刻陳列館的條件了。
奎文閣雖說是藏書樓,但過去是否真正藏過書,很成疑問。
它是大成殿主要組群前面“序曲”的高峰,高大僅次于大成殿;下層四周回廊全部用石柱,是一座很雄偉的建築物。
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像,兩側配祀顔回、曾參、孟轲等“十二哲”;它是一座雙層瓦檐的大殿,建立在雙層白石台基上,是孔廟最主要的建築物,重建于清初雍正年間雷火焚毀之後,1730年落成。
這座殿最引人注意的是它前廊的十根精雕蟠龍石柱。
每根柱上雕出“雙龍戲珠”,“降龍”由上蟠下來,頭向上;“升龍”由下蟠上去,頭向下。
中間雕出寶珠;還有雲焰環繞襯托。
柱腳刻出行山,下面蓮瓣柱礎承托。
這些蟠龍不是一般的浮雕,而是附在柱身上的圓雕。
它在陽光閃爍下栩栩如生,是建築與雕刻相輔相成的傑出的範例。
大成門正中一對柱也用了同樣的手法。
殿兩側和後面的柱子是八角形石柱,也有精美的淺浮雕。
相傳大成殿原來的位置在現在殿前杏壇所在的地方,是1018年宋真宗時移建的。
現存台基的“禦路”雕刻是明代的遺物。
杏壇位置在大成殿前庭院正中,是一座亭子,相傳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現存的建築也是明弘治十七年所建。
顯然是清雍正年間經雷火災後幸存下來的。
大成殿後的寝殿是孔子夫人的殿。
再後面的聖迹殿,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創建,現存的仍是原物,中有孔子周遊列國的畫石一百二十幅,其中有些出于名家手筆。
大成門前的十幾座碑亭是金元以來各時代的遺物;其中最古的已有七百七十多年的曆史。
孔廟現存的大量碑石中,比較特殊的是元朝的蒙漢文對照的碑和一塊明初洪武年間的語體文碑,都是語文史中可貴的資料。
1959年,人民政府對這個輝煌的建築組群進行修葺。
這次重修,本質上不同于曆史上的任何一次重修:過去是為了維護和挽救反動政權,而今天則是我們對于曆史人物和對于具有曆史藝術價值的文物給予應得的評定和保護。
七月間,我來到了闊别二十四年的孔廟,看到工程已經順利開始,工人的勞動熱情都很高。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彩畫工人中有些年輕的姑娘,高高地在檐下做油飾彩畫工作,這是堅決主張重男輕女的孔丘所夢想不到的。
過去的“衍聖公府”已經成為人民的文物保管委員會辦公的地方,科學研究人員正在整理、研究“府”中存下的曆代檔案,不久即可開放。
更令人興奮的是,我上次來時,曲阜是一個頹垣敗壁、穢垢不堪的落後縣城,街上看到的,全是衣着褴褛、愁容滿面的饑寒交迫的人;今天的曲阜,不但市容十分整潔,連人也變了,往來于街頭巷尾的不論是胸佩校徽、邁着矯健步伐的學生,或是連唱帶笑、蹦蹦跳跳的紅領巾,以及徐步安詳的老人……都穿得幹淨齊整。
城外農村裡,也是一片繁榮景象,男的都穿着潔白的襯衫,青年婦女都穿着印花布的衣服,在麥粒堆積如山的曬場上愉快地勞動。
(原載于1959年《旅行家》雜志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