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
關燈
小
中
大
蔣夢麟
新年裡常常有些小販到村子裡賣畫片,有些畫的是國家大事,有的則是戲中情節。
有一年新春假期裡,有一套新鮮的圖畫引起小孩子們的濃厚興趣。
這套五彩圖畫繪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戰争的故事。
其中有一張畫的是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
圖中還畫着幾百個同樣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
這種瓦罐,就是當時民間所通用的夜壺,夜間小便時使用的。
另一幅畫中則畫着一群帶了铐鍊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裡。
中國打了大勝仗了!自然,那隻是紙上的勝仗,但是我們小孩子們卻深信不疑。
後來我年紀大一點以後,我才知道我國實際上是被日本打敗了。
一個夏天的傍晚,一位臨時雇工氣喘如牛地從我父親的書房裡跑了出來。
他說在書房裡聽到一陣叮當的聲音,但是房裡找不到人影。
他說那一定是鬼在作怪。
後來一追究,原來是時鐘在報時。
從無可稽考的年代起,鄉下人一直利用刀片敲擊火石來取火,現在忽然有人從上海帶來了幾盒火柴。
大人們對這種簡便的取火方法非常高興。
小孩們也很開心,在黑暗的角落,手上火柴一擦,就可以發出螢火蟲一樣的光亮。
火柴在當時叫“自來火”,因為一擦就着;也叫“洋火”,因為它是從外洋運進來的。
時鐘實際上并無必要,因為在鄉村裡,時間算得再準也沒有用處。
早二三個鐘頭,遲二三個鐘頭又有什麼關系?鄉下人計時間是以天和月作單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時來計算。
火柴其實也是奢侈品——用刀片火石不也是一直過得很好嗎?至于煤油,那可又當别論了,煤油燈可以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這與菜油燈的昏暗燈光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别。
美孚洋行是把中國從“黑暗時代”導引到現代文明的執炬者。
大家買火柴、時鐘是出于好奇,買煤油卻由于生活上的必要。
但事情并不到此為止。
煤油既然成為必需品,那麼,取代信差的電報以及取代舢舨和帆船的輪船又何嘗不是必需品呢?依此類推,必需的東西也就愈來愈多。
很少人能夠在整體上發現細微末節的重要性。
當我們毫不在意地玩着火柴或享受煤油燈的時候,誰也想不到是在玩火,這點星星之火終于使全中國烈焰燭天。
火柴和煤油是火山爆發前的迹象,這個“火山”爆發以後,先是破壞了蔣村以及其他村莊的和平和安甯,最後終于震撼了全中國。
基督教傳教士曾在無意中把外國貨品介紹到中國内地。
傳教士們不顧艱難險阻,瘴疠瘟疫,甚至生命危險,遍曆窮鄉僻壤,去拯救不相信上帝的中國人的靈魂。
他們足迹所至,随身攜帶的煤油、洋布、鐘表、肥皂等等也就到了内地。
一般老百姓似乎對這些東西比對福音更感興趣。
這些舶來品開拓了中國老百姓的眼界,同時也激起了國人對物質文明的向往。
傳教士原來的目的是傳布耶稣基督的福音,結果卻無意中為洋貨開拓了市場。
我不是說傳教士應對中國現代商業的成長負主要責任,但是他們至少在這方面擔任了一個角色,而且是重要的一角,因為他們深入到中國内地的每一角落。
主角自然還是西方列強的商船和兵艦。
基督教傳教士加上兵艦,終于逼使文弱的、以農為本的古老中國步上現代工商業的道路。
我曾經目睹買辦階級的成長以及士大夫階級的沒落。
我自己也幾乎參加了士大夫的行列,但是最後總算偷偷地溜掉了。
所謂買辦階級,就是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之間的中國人。
外國商人把貨運到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埠,這些貨品再通過買辦,從大商埠轉銷到各城鎮村莊。
買辦們在轉手之間就可以大筆地賺錢,因此吃這一行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事業心比較強、際遇比較好的人,紛紛加入直接間接買賣外國貨的新行業。
有的人發大财,有的人則豐衣足食。
際遇比較差的可就落了伍,有的依舊種田耕地,有的則守在舊行業裡謀生。
田地的出息有限,舊行業在外國競争之下又一落千丈,于是舊有的經濟制度很快地就開始崩潰了。
結果是一大群人無可避免地失了謀生糊口的機會。
這些不幸的人,一方面嫉妒新興的暴發戶,一方面又不滿于舊日的行業,或者根本喪失了舊有的職業,結果就铤而走險。
曹娥江大潮正在沖擊着水閘,象征着即将破壞蔣村安甯的動亂正在奔騰澎湃。
一個秋天的下午,我正在田野裡追逐嬉戲,我忽然聽到一陣緊急狂驟的鑼聲。
敲鑼的人一面狂奔着,一面高喊堤塘已經沖塌了,洪水正向村中漫過來。
我拼命跑回家裡,并把這消息告訴路上所碰到的一切人。
大家馬上忙作一團。
我們趕快準備好船隻、木浴盆,以及所有可以浮得起來的東西,以便應付即将來臨的災難。
有的人則決定爬到大樹上去暫避。
第二天早晨,洪水已經沖進我家的大門,水頭像巨蟒一樣奔進院子。
到了中午時,小孩已經坐上浴盆,在大廳裡劃來劃去了。
堤塘缺口終于用沙包堵住,曹娥江也不再泛濫了
有一年新春假期裡,有一套新鮮的圖畫引起小孩子們的濃厚興趣。
這套五彩圖畫繪的是一八九四年(甲午年)中日戰争的故事。
其中有一張畫的是渤海上的海戰場面,日本艦隊中的一艘軍艦已被幾罐裝滿火藥的大瓦罐擊中起火,軍艦正在下沉。
圖中還畫着幾百個同樣的大瓦罐在海上漂浮。
這種瓦罐,就是當時民間所通用的夜壺,夜間小便時使用的。
另一幅畫中則畫着一群帶了铐鍊的日本俘虜,有的則關在籠子裡。
中國打了大勝仗了!自然,那隻是紙上的勝仗,但是我們小孩子們卻深信不疑。
後來我年紀大一點以後,我才知道我國實際上是被日本打敗了。
一個夏天的傍晚,一位臨時雇工氣喘如牛地從我父親的書房裡跑了出來。
他說在書房裡聽到一陣叮當的聲音,但是房裡找不到人影。
他說那一定是鬼在作怪。
後來一追究,原來是時鐘在報時。
從無可稽考的年代起,鄉下人一直利用刀片敲擊火石來取火,現在忽然有人從上海帶來了幾盒火柴。
大人們對這種簡便的取火方法非常高興。
小孩們也很開心,在黑暗的角落,手上火柴一擦,就可以發出螢火蟲一樣的光亮。
火柴在當時叫“自來火”,因為一擦就着;也叫“洋火”,因為它是從外洋運進來的。
時鐘實際上并無必要,因為在鄉村裡,時間算得再準也沒有用處。
早二三個鐘頭,遲二三個鐘頭又有什麼關系?鄉下人計時間是以天和月作單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時來計算。
火柴其實也是奢侈品——用刀片火石不也是一直過得很好嗎?至于煤油,那可又當别論了,煤油燈可以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晝,這與菜油燈的昏暗燈光比起來真有天淵之别。
美孚洋行是把中國從“黑暗時代”導引到現代文明的執炬者。
大家買火柴、時鐘是出于好奇,買煤油卻由于生活上的必要。
但事情并不到此為止。
煤油既然成為必需品,那麼,取代信差的電報以及取代舢舨和帆船的輪船又何嘗不是必需品呢?依此類推,必需的東西也就愈來愈多。
很少人能夠在整體上發現細微末節的重要性。
當我們毫不在意地玩着火柴或享受煤油燈的時候,誰也想不到是在玩火,這點星星之火終于使全中國烈焰燭天。
火柴和煤油是火山爆發前的迹象,這個“火山”爆發以後,先是破壞了蔣村以及其他村莊的和平和安甯,最後終于震撼了全中國。
基督教傳教士曾在無意中把外國貨品介紹到中國内地。
傳教士們不顧艱難險阻,瘴疠瘟疫,甚至生命危險,遍曆窮鄉僻壤,去拯救不相信上帝的中國人的靈魂。
他們足迹所至,随身攜帶的煤油、洋布、鐘表、肥皂等等也就到了内地。
一般老百姓似乎對這些東西比對福音更感興趣。
這些舶來品開拓了中國老百姓的眼界,同時也激起了國人對物質文明的向往。
傳教士原來的目的是傳布耶稣基督的福音,結果卻無意中為洋貨開拓了市場。
我不是說傳教士應對中國現代商業的成長負主要責任,但是他們至少在這方面擔任了一個角色,而且是重要的一角,因為他們深入到中國内地的每一角落。
主角自然還是西方列強的商船和兵艦。
基督教傳教士加上兵艦,終于逼使文弱的、以農為本的古老中國步上現代工商業的道路。
我曾經目睹買辦階級的成長以及士大夫階級的沒落。
我自己也幾乎參加了士大夫的行列,但是最後總算偷偷地溜掉了。
所謂買辦階級,就是本國商人和外國商人之間的中國人。
外國商人把貨運到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埠,這些貨品再通過買辦,從大商埠轉銷到各城鎮村莊。
買辦們在轉手之間就可以大筆地賺錢,因此吃這一行飯的人也就愈來愈多。
事業心比較強、際遇比較好的人,紛紛加入直接間接買賣外國貨的新行業。
有的人發大财,有的人則豐衣足食。
際遇比較差的可就落了伍,有的依舊種田耕地,有的則守在舊行業裡謀生。
田地的出息有限,舊行業在外國競争之下又一落千丈,于是舊有的經濟制度很快地就開始崩潰了。
結果是一大群人無可避免地失了謀生糊口的機會。
這些不幸的人,一方面嫉妒新興的暴發戶,一方面又不滿于舊日的行業,或者根本喪失了舊有的職業,結果就铤而走險。
曹娥江大潮正在沖擊着水閘,象征着即将破壞蔣村安甯的動亂正在奔騰澎湃。
一個秋天的下午,我正在田野裡追逐嬉戲,我忽然聽到一陣緊急狂驟的鑼聲。
敲鑼的人一面狂奔着,一面高喊堤塘已經沖塌了,洪水正向村中漫過來。
我拼命跑回家裡,并把這消息告訴路上所碰到的一切人。
大家馬上忙作一團。
我們趕快準備好船隻、木浴盆,以及所有可以浮得起來的東西,以便應付即将來臨的災難。
有的人則決定爬到大樹上去暫避。
第二天早晨,洪水已經沖進我家的大門,水頭像巨蟒一樣奔進院子。
到了中午時,小孩已經坐上浴盆,在大廳裡劃來劃去了。
堤塘缺口終于用沙包堵住,曹娥江也不再泛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