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流
關燈
小
中
大
’養令翮成,置使飛去。
”(《言語》)又說:“王子敬(獻之)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言語》)這都是以他自己的情感,推到萬物,而又于萬物中,見到他自己的懷抱。
支道林自己是有淩霄之姿,不肯為人作耳目近玩。
他以此情感推之鶴,而又于鶴見到他自己的懷抱。
這些意思是藝術的精義,若簡文帝隻見“翳然林水”,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王子敬隻見“山川映發”,不覺“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他們所見的隻是客觀的世界。
照《世說新語》所說,他們見到客觀的世界,而又有甚深的感觸。
在此感觸中,主觀客觀,融成一片。
表示這種感觸,是藝術的極峰。
詩中的名句,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草無人随意綠”“空梁落燕泥”,皆不說情感而其中自有情感。
主要的情感是哀樂。
在以上所舉的例中,所說大都是哀的情感。
但是有玄心的人,若再有進一步的超越,他也就沒有哀了。
一個人若拘于“我”的觀點,他個人的祝福成敗,能使他有哀樂。
超越自我的人,站在一較高的觀點,以看“我”,則個人的祝福成敗,不能使他有哀樂。
但人生的及事物的無常,使他有更深切的哀。
他若從一更高的觀點從天或道的觀點,以看人生事物,則對于人生事物的無常,也就沒有哀了。
沒有哀樂,謂之忘情。
《世說新語》說:“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
王悲不自勝。
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簡服其言,更為之痛。
”(《傷逝》)能忘情與不能忘情,是晉人所常說的一個分别。
《世說新語》雲:“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慧,和并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恹。
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
和與俱至寺中。
見佛般涅磐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
和以問二孫。
去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
’敷曰:‘不然。
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言語》)能忘情比不能忘情高,這也是晉人所都承認的。
忘情則無哀樂。
無哀樂便另有一種樂。
此樂不是與哀相對的,而是超乎哀樂的樂。
陶潛有這種樂,他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樂,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詩所表示的樂,是超乎哀樂的樂。
這首詩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
在東晉名士中淵明的境界最高,但他并不狂肆。
他并不“作達”。
《世說新語》雲:“王平子(澄)胡毋彥國(輔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
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德行》淵明并不任放,他習已于名教中得到樂地了。
宋儒亦是于名教中求樂地。
他們教人求孔顔樂處,所樂何事。
《論語》曾皙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宋儒說曾子“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胸次悠然,上下與天地同流,有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朱子注)。
不管曾皙的原意如何,照宋儒所講,這确是一種最高的樂處,亦是最大的風流。
邵康節當時人稱為“風流人豪”。
他住在他的“安樂窩”裡,有一種樂。
但是程明道的境界,似乎更在康節之上,其風流亦更高于康節。
程明道詩雲:“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随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予心樂,将謂偷閑學少年。
”又說:“年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文集》卷一)這種豪雄,真可說是“風流人豪”。
康節詩雲:“盡快意時仍起舞,到忘言處隻讴歌。
賓朋莫怪無拘檢,真樂攻心不奈何。
”(《林下五吟》,《擊壤集》卷八)“花謝花開詩屢作,春歸春至酒頻斟。
情多不是強年少,和氣沖心何可任。
”(《喜春吟》,《擊壤集》卷十)攻心而使之無可奈何的樂,大概是與哀相對的樂。
與哀相對的不是真樂。
康節有點故意表示其樂,這就不夠風流。
(原載于1944年《哲學評論》第9卷第3期)
”(《言語》)又說:“王子敬(獻之)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言語》)這都是以他自己的情感,推到萬物,而又于萬物中,見到他自己的懷抱。
支道林自己是有淩霄之姿,不肯為人作耳目近玩。
他以此情感推之鶴,而又于鶴見到他自己的懷抱。
這些意思是藝術的精義,若簡文帝隻見“翳然林水”,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王子敬隻見“山川映發”,不覺“秋冬之際尤難為懷”,他們所見的隻是客觀的世界。
照《世說新語》所說,他們見到客觀的世界,而又有甚深的感觸。
在此感觸中,主觀客觀,融成一片。
表示這種感觸,是藝術的極峰。
詩中的名句,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草無人随意綠”“空梁落燕泥”,皆不說情感而其中自有情感。
主要的情感是哀樂。
在以上所舉的例中,所說大都是哀的情感。
但是有玄心的人,若再有進一步的超越,他也就沒有哀了。
一個人若拘于“我”的觀點,他個人的祝福成敗,能使他有哀樂。
超越自我的人,站在一較高的觀點,以看“我”,則個人的祝福成敗,不能使他有哀樂。
但人生的及事物的無常,使他有更深切的哀。
他若從一更高的觀點從天或道的觀點,以看人生事物,則對于人生事物的無常,也就沒有哀了。
沒有哀樂,謂之忘情。
《世說新語》說:“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
王悲不自勝。
簡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
’簡服其言,更為之痛。
”(《傷逝》)能忘情與不能忘情,是晉人所常說的一個分别。
《世說新語》雲:“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慧,和并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恹。
于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
和與俱至寺中。
見佛般涅磐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
和以問二孫。
去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
’敷曰:‘不然。
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言語》)能忘情比不能忘情高,這也是晉人所都承認的。
忘情則無哀樂。
無哀樂便另有一種樂。
此樂不是與哀相對的,而是超乎哀樂的樂。
陶潛有這種樂,他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樂,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詩所表示的樂,是超乎哀樂的樂。
這首詩表示最高的玄心,亦表現最大的風流。
在東晉名士中淵明的境界最高,但他并不狂肆。
他并不“作達”。
《世說新語》雲:“王平子(澄)胡毋彥國(輔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
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德行》淵明并不任放,他習已于名教中得到樂地了。
宋儒亦是于名教中求樂地。
他們教人求孔顔樂處,所樂何事。
《論語》曾皙言志:“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宋儒說曾子“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胸次悠然,上下與天地同流,有萬物各得其所之妙,故夫子歎息而深許之”(朱子注)。
不管曾皙的原意如何,照宋儒所講,這确是一種最高的樂處,亦是最大的風流。
邵康節當時人稱為“風流人豪”。
他住在他的“安樂窩”裡,有一種樂。
但是程明道的境界,似乎更在康節之上,其風流亦更高于康節。
程明道詩雲:“雲淡風輕近午天。
傍花随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予心樂,将謂偷閑學少年。
”又說:“年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文集》卷一)這種豪雄,真可說是“風流人豪”。
康節詩雲:“盡快意時仍起舞,到忘言處隻讴歌。
賓朋莫怪無拘檢,真樂攻心不奈何。
”(《林下五吟》,《擊壤集》卷八)“花謝花開詩屢作,春歸春至酒頻斟。
情多不是強年少,和氣沖心何可任。
”(《喜春吟》,《擊壤集》卷十)攻心而使之無可奈何的樂,大概是與哀相對的樂。
與哀相對的不是真樂。
康節有點故意表示其樂,這就不夠風流。
(原載于1944年《哲學評論》第9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