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流
關燈
小
中
大
,你不能希望奇松怪石會相說話。
鐘會見所見而去,他已竟見其所見,也就是此行不虛了。
劉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說:鐘會因稽康不為禮,“深銜之,後因呂安事,而遂谮康焉。
”如果如此,鐘會真是夠不上風流。
《世說新語》說:“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垆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
阮醉,便眠其婦側。
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任誕》)又說:“山公(濤)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
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負羁之妻,亦親觀狐趙,意與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窺之,達旦忘返。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緻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
’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賢媛》)阮籍與韓氏的行為,與所謂好色而不淫又是不同。
因為好色尚包含有男女關系的意識,而阮籍與韓氏直是專從審美的眼光以看鄰婦及嵇阮。
所以他們雖處嫌疑,而能使鄰婦之夫及山濤,不疑其有他。
《世說新語》又雲:“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車騎(謝玄)對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言語》)子弟欲其佳,并不是欲望其能使家門富貴,隻是如芝蘭玉樹,人自願其生于階庭。
此亦是專從審美的眼光以看佳子弟。
《世說新語》又說:“支道林常養數匹馬。
或言:‘道人畜馬不韻。
’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言語》)他養馬并不一定是要騎。
他隻是從審美的眼光,愛其神駿。
就第四點說,真風流的人,必有深情。
《世說新語》說:“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言語》)又說:“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
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言語》)又說:“王長史(廞)登茅山,大痛哭曰:‘琅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任誕》)桓溫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八個字表示出人對于人生無常的情感。
後來庾信《枯樹賦》雲:“桓大司馬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逢搖落,凄怆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雖然隻有二十四個字,但是主要的還隻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八個字。
桓溫看見他所栽的樹,有對于人生無常的情感,衛玠看見長江,“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他大概也是有對于無常的情感。
不過他所感到的無常,不是人生的無常,而是一切事物的無常。
後來陳子昂《登幽州台》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這都是所謂“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也是《世說新語》中的話。
《世說新語》謂:“桓子野每聞清歌,辄喚奈何。
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桓子野喚奈何,因為有一種情感,叫他受不了。
這就是王所以痛哭的原因。
他将終為情死,就是他也是受不了。
這是對于人生有情的情感。
真正風流的人有深情。
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雖有情而無我,所以其情都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不是為他自己歎老嗟卑。
桓溫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他是說“人何以堪”,不是說“我何以堪?”假使他說“木猶如此,我何以堪”,他的話的意義風味就大減,而他也就不夠風流。
王廞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他說到他自己。
但是他此話與桓溫衛玠的話,層次不同。
桓溫衛玠是說他們自己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王廞是說他自己對于情感的情感。
他所有的情感,也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所以他說到對于情感的情感時,雖說到他自己,而其話的意義風味,并不減少。
真正風流的人,有情而無我,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
他對于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
《世說新語》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言語》)又說:“支公好鶴,有人遺其雙鶴。
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鶴軒翥不複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
鐘會見所見而去,他已竟見其所見,也就是此行不虛了。
劉孝标注引《魏氏春秋》說:鐘會因稽康不為禮,“深銜之,後因呂安事,而遂谮康焉。
”如果如此,鐘會真是夠不上風流。
《世說新語》說:“阮公鄰家婦有美色,當垆酤酒,阮與王安豐常從婦飲酒。
阮醉,便眠其婦側。
夫始殊疑之,伺察終無他意。
”(《任誕》)又說:“山公(濤)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于常交,問公。
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
’妻曰:‘負羁之妻,亦親觀狐趙,意與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窺之,達旦忘返。
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緻殊不如,正當以識度相友耳。
’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賢媛》)阮籍與韓氏的行為,與所謂好色而不淫又是不同。
因為好色尚包含有男女關系的意識,而阮籍與韓氏直是專從審美的眼光以看鄰婦及嵇阮。
所以他們雖處嫌疑,而能使鄰婦之夫及山濤,不疑其有他。
《世說新語》又雲:“謝太傅問諸子侄:‘子弟亦何預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車騎(謝玄)對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階庭耳?’”(《言語》)子弟欲其佳,并不是欲望其能使家門富貴,隻是如芝蘭玉樹,人自願其生于階庭。
此亦是專從審美的眼光以看佳子弟。
《世說新語》又說:“支道林常養數匹馬。
或言:‘道人畜馬不韻。
’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言語》)他養馬并不一定是要騎。
他隻是從審美的眼光,愛其神駿。
就第四點說,真風流的人,必有深情。
《世說新語》說:“衛洗馬初欲渡江,形神慘悴,語左右雲:‘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
苟未免有情,亦複誰能遣此!’”(《言語》)又說:“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
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言語》)又說:“王長史(廞)登茅山,大痛哭曰:‘琅琊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任誕》)桓溫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八個字表示出人對于人生無常的情感。
後來庾信《枯樹賦》雲:“桓大司馬曰:‘昔年種柳,依依漢南。
今逢搖落,凄怆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雖然隻有二十四個字,但是主要的還隻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八個字。
桓溫看見他所栽的樹,有對于人生無常的情感,衛玠看見長江,“見此芒芒,不覺百端交集”,他大概也是有對于無常的情感。
不過他所感到的無常,不是人生的無常,而是一切事物的無常。
後來陳子昂《登幽州台》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這都是所謂“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也是《世說新語》中的話。
《世說新語》謂:“桓子野每聞清歌,辄喚奈何。
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桓子野喚奈何,因為有一種情感,叫他受不了。
這就是王所以痛哭的原因。
他将終為情死,就是他也是受不了。
這是對于人生有情的情感。
真正風流的人有深情。
但因其亦有玄心,能超越自我,所以他雖有情而無我,所以其情都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不是為他自己歎老嗟卑。
桓溫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他是說“人何以堪”,不是說“我何以堪?”假使他說“木猶如此,我何以堪”,他的話的意義風味就大減,而他也就不夠風流。
王廞說,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他說到他自己。
但是他此話與桓溫衛玠的話,層次不同。
桓溫衛玠是說他們自己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王廞是說他自己對于情感的情感。
他所有的情感,也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情感。
所以他說到對于情感的情感時,雖說到他自己,而其話的意義風味,并不減少。
真正風流的人,有情而無我,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
他對于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
《世說新語》說:“簡文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言語》)又說:“支公好鶴,有人遺其雙鶴。
少時翅長欲飛,支意惜之,乃铩其翮。
鶴軒翥不複能飛,乃反顧翅,垂頭視之,如有懊喪意。
林曰:‘既有淩霄之姿,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