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風流
關燈
小
中
大
都不足以介其意。
《世說新語》說:“郗太傅(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
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
’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
惟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卧,如不聞。
’郗公雲:‘正此好。
’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雅量》)又說:“庾小征西(翼)嘗出未還。
婦母阮是劉萬安妻,與女上安陵城樓上。
俄頃,翼歸。
策良馬,盛輿衛。
阮語女:‘聞庾郎能騎,我何由得見?’婦告翼,翼便為于道開鹵簿盤馬,始兩轉,墜馬堕地,意色自若。
”(《雅量》)王羲之聞貴府擇婿而如不聞;庾翼于廣衆中,在妻及嶽母前表演馬術,墜馬而意色自若,這都是能不以成敗禍福介意的。
不過王羲之及庾翼所遇見的,還可以說是小事;謝安遇見大事,亦是如此。
《世說新語》說:“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客問淮上利害。
答曰:‘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雅量》)能如此,正是所謂達,不過如此的達,并不是可以“作”的。
就第二點說,真風流的人,必須有洞見。
所謂洞見,就是不借推理,專憑直覺,而得來的對于真理的知識。
洞見亦簡稱為“見”。
此“見”不是憑借推理得來的,所以表示“見”的言語,亦不須長篇大論,隻須幾句話或幾個字表示之。
此幾句話或幾個字即所謂名言隽語。
名言隽語,是風流的人的言語。
《世說新語》說:“阮宣子(修)有令聞。
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
’太尉善其言。
辟之為椽。
世謂‘三語椽’。
”(《文學》)《世說新語》亦常說晉人的清談,有長至數百言數千言,乃至萬餘言者。
例如:“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
(許詢,謝安,王濛)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
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
當共言詠,以寫其懷。
’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
謝看題,便各使四座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叙緻精麗,才藻奇拔,衆鹹稱善。
于是四座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謝後粗難,因自叙其意,作萬餘言,才峰秀逸,既自難幹,加意氣拟托,蕭然自得,四座莫不厭心。
”(《文學》)支道林謝安等的長篇大論,今既不傳,是不惋惜的。
但何以不傳?大概因為長篇大論,不如名言隽語之為當時人所重視。
《世說新語》謂:“客問樂令(樂廣)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樂辭約而旨達。
皆此類。
”(《文學》)又說張憑見劉真長,“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
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座判之。
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
”(《文學》)“言約旨遠”,或“詞約旨遠”,是當時人所注重的。
真風流的人的言語,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真風流的人談話,要“談言微中”“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若須長篇大論,以說一意,雖“文藻奇拔”,但不十分合乎風流的标準,所以不如“言約旨遠”的話之為人所重視。
就第三點說,真風流的人,必須有妙賞。
所謂妙賞,就是對于美的深切的感覺。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有些行為,初看似乎是很奇怪;但從妙賞的觀點,這些行為,亦是可以了解的。
如《世說新語》說:“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伊)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任誕》)王徽之與桓伊都可以說是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目的在于藝術并不在于人。
為藝術的目的既已達到,所以兩個人亦無須交言。
《世說新語》又說:“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稽康。
鐘要于時賢隽之士,俱往尋康。
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
康揚槌不辍,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
鐘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簡傲》)晉人本都是以風神氣度相尚。
鐘會稽康既已相見,如奇松遇見怪石
《世說新語》說:“郗太傅(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
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
’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或自矜持。
惟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卧,如不聞。
’郗公雲:‘正此好。
’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雅量》)又說:“庾小征西(翼)嘗出未還。
婦母阮是劉萬安妻,與女上安陵城樓上。
俄頃,翼歸。
策良馬,盛輿衛。
阮語女:‘聞庾郎能騎,我何由得見?’婦告翼,翼便為于道開鹵簿盤馬,始兩轉,墜馬堕地,意色自若。
”(《雅量》)王羲之聞貴府擇婿而如不聞;庾翼于廣衆中,在妻及嶽母前表演馬術,墜馬而意色自若,這都是能不以成敗禍福介意的。
不過王羲之及庾翼所遇見的,還可以說是小事;謝安遇見大事,亦是如此。
《世說新語》說:“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看書竟,默然無言徐向局。
客問淮上利害。
答曰:‘小兒輩大破賊。
’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雅量》)能如此,正是所謂達,不過如此的達,并不是可以“作”的。
就第二點說,真風流的人,必須有洞見。
所謂洞見,就是不借推理,專憑直覺,而得來的對于真理的知識。
洞見亦簡稱為“見”。
此“見”不是憑借推理得來的,所以表示“見”的言語,亦不須長篇大論,隻須幾句話或幾個字表示之。
此幾句話或幾個字即所謂名言隽語。
名言隽語,是風流的人的言語。
《世說新語》說:“阮宣子(修)有令聞。
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
’太尉善其言。
辟之為椽。
世謂‘三語椽’。
”(《文學》)《世說新語》亦常說晉人的清談,有長至數百言數千言,乃至萬餘言者。
例如:“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
(許詢,謝安,王濛)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
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
當共言詠,以寫其懷。
’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
謝看題,便各使四座通。
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叙緻精麗,才藻奇拔,衆鹹稱善。
于是四座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
’謝後粗難,因自叙其意,作萬餘言,才峰秀逸,既自難幹,加意氣拟托,蕭然自得,四座莫不厭心。
”(《文學》)支道林謝安等的長篇大論,今既不傳,是不惋惜的。
但何以不傳?大概因為長篇大論,不如名言隽語之為當時人所重視。
《世說新語》謂:“客問樂令(樂廣)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
樂辭約而旨達。
皆此類。
”(《文學》)又說張憑見劉真長,“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
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座判之。
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
”(《文學》)“言約旨遠”,或“詞約旨遠”,是當時人所注重的。
真風流的人的言語,要“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真風流的人談話,要“談言微中”“相視而笑,莫逆于心”。
若須長篇大論,以說一意,雖“文藻奇拔”,但不十分合乎風流的标準,所以不如“言約旨遠”的話之為人所重視。
就第三點說,真風流的人,必須有妙賞。
所謂妙賞,就是對于美的深切的感覺。
《世說新語》中的名士,有些行為,初看似乎是很奇怪;但從妙賞的觀點,這些行為,亦是可以了解的。
如《世說新語》說:“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伊)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
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
’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
弄畢,便上車去。
客主不交一言。
”(《任誕》)王徽之與桓伊都可以說是為藝術而藝術,他們的目的在于藝術并不在于人。
為藝術的目的既已達到,所以兩個人亦無須交言。
《世說新語》又說:“鐘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稽康。
鐘要于時賢隽之士,俱往尋康。
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
康揚槌不辍,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
鐘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簡傲》)晉人本都是以風神氣度相尚。
鐘會稽康既已相見,如奇松遇見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