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法師
關燈
小
中
大
從眼鏡上方射出眼光來的樣子看人,嘴唇略微皺癟,大概六十左右了。
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并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幾位居士都歡喜佛法,有曾經看了禅宗的語錄的,今來見法師,請有所開示,慈悲,慈悲。
” 對于這“慈悲,慈悲”,感到深長的趣味。
“嗯,看了語錄。
看了什麼語錄?”印光法師的聲音帶有神秘味。
我想這話裡或者就藏着機鋒吧。
沒有人答應。
弘一法師就指石岑先生,說這位先生看了語錄的。
石岑先生因說也不專看哪幾種語錄,隻曾從某先生研究過法相宗的義理。
這就開了印光法師的話源。
他說學佛須要得實益,徒然嘴裡說說,做幾篇文字,沒有道理;他說人眼前最緊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險;他說某先生隻說自己才對,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應該。
他說來聲色有點兒嚴厲,間以呵喝。
我想這觸動他舊有的忿忿了。
雖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執”“法執”的涵蘊是怎樣,恐怕這樣就有點兒近似。
這使我未能滿意。
弘一法師再做第二次懇請,希望于儒說佛法會通之點給我們開示。
印光法師說二者本一緻,無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
不過儒家說這是人的天職,人若不守天職就沒有辦法。
佛家用因果來說,那就深奧得多。
行善就有福,行惡就吃苦。
人誰願意吃苦呢?——他的話語很多,有零星的插話,有應驗的故事,從其間可以窺見他的信仰與歡喜。
他顯然以傳道者自任,故遇有機緣不憚盡力宣傳;宣傳家必有所執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
弘一法師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樹,毫不愧怍地欣欣向榮,卻沒有淩駕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氣概。
在佛徒中,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極了,從他的文抄裡,見有許多的信徒懇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淨土的導引者。
這想來由于他有很深的造詣,不過我們不清楚。
但或者還有别一個原因。
一般信徒覺得那個“佛”太渺遠了,雖然一心皈依,總不免感到空虛;而印光法師卻是眼睛看得見的,認他就是現世的“佛”,虔敬崇奉,親接謦欬,這才覺得着實,滿足了信仰的欲望。
故可以說,印光法師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來裝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師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懇求時,是說這裡有講經義的書,可讓居士們“請”幾部回去。
這個“請”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間的右角裡,裝訂作坊似的,線裝、平裝的書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間紛紛飛散的那些宣傳品。
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黃智海演述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大圓居士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口義》,李榮祥編的《印光法師嘉言錄》三種。
中間《阿彌陀經白話解釋》最好,詳明之至。
于是弘一法師又屈膝拜伏,辭别。
印光法師點着頭,從不大敏捷的動作上顯露他的老态。
待我們都辭别了走出房間,弘一法師伸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
随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門内的包車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來。
弘一法師就要回到江灣子恺先生的家裡,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别。
這位帶有通常所謂仙氣的和尚,将使我永遠懷念了。
我們三個在電車站等車,滑稽地使用着“讀後感”三個字,互訴對于這兩位法師的感念。
就是這一點,已足證我們不能為宗教家了,我想。
(作于1927年10月8日,原載于《民铎》第9卷第1号)
弘一法師與印光法師并肩而坐,正是絕好的對比,一個是水樣的秀美,飄逸;一個是山樣的渾樸,凝重。
弘一法師合掌懇請了,“幾位居士都歡喜佛法,有曾經看了禅宗的語錄的,今來見法師,請有所開示,慈悲,慈悲。
” 對于這“慈悲,慈悲”,感到深長的趣味。
“嗯,看了語錄。
看了什麼語錄?”印光法師的聲音帶有神秘味。
我想這話裡或者就藏着機鋒吧。
沒有人答應。
弘一法師就指石岑先生,說這位先生看了語錄的。
石岑先生因說也不專看哪幾種語錄,隻曾從某先生研究過法相宗的義理。
這就開了印光法師的話源。
他說學佛須要得實益,徒然嘴裡說說,做幾篇文字,沒有道理;他說人眼前最緊要的事情是了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險;他說某先生隻說自己才對,别人念佛就是迷信,真不應該。
他說來聲色有點兒嚴厲,間以呵喝。
我想這觸動他舊有的忿忿了。
雖然不很清楚佛家的“我執”“法執”的涵蘊是怎樣,恐怕這樣就有點兒近似。
這使我未能滿意。
弘一法師再做第二次懇請,希望于儒說佛法會通之點給我們開示。
印光法師說二者本一緻,無非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
不過儒家說這是人的天職,人若不守天職就沒有辦法。
佛家用因果來說,那就深奧得多。
行善就有福,行惡就吃苦。
人誰願意吃苦呢?——他的話語很多,有零星的插話,有應驗的故事,從其間可以窺見他的信仰與歡喜。
他顯然以傳道者自任,故遇有機緣不憚盡力宣傳;宣傳家必有所執持又有所排抵,他自也不免。
弘一法師可不同,他似乎春原上一株小樹,毫不愧怍地欣欣向榮,卻沒有淩駕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氣概。
在佛徒中,這位老人的地位崇高極了,從他的文抄裡,見有許多的信徒懇求他的指示,仿佛他就是往生淨土的導引者。
這想來由于他有很深的造詣,不過我們不清楚。
但或者還有别一個原因。
一般信徒覺得那個“佛”太渺遠了,雖然一心皈依,總不免感到空虛;而印光法師卻是眼睛看得見的,認他就是現世的“佛”,虔敬崇奉,親接謦欬,這才覺得着實,滿足了信仰的欲望。
故可以說,印光法師乃是一般信徒用意想來裝塑成功的偶像。
弘一法師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懇求時,是說這裡有講經義的書,可讓居士們“請”幾部回去。
這個“請”字又有特别的味道。
房間的右角裡,裝訂作坊似的,線裝、平裝的書堆着不少:不禁想起外間紛紛飛散的那些宣傳品。
由另一位和尚分派,我分到黃智海演述的《阿彌陀經白話解釋》,大圓居士說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口義》,李榮祥編的《印光法師嘉言錄》三種。
中間《阿彌陀經白話解釋》最好,詳明之至。
于是弘一法師又屈膝拜伏,辭别。
印光法師點着頭,從不大敏捷的動作上顯露他的老态。
待我們都辭别了走出房間,弘一法師伸兩手,鄭重而輕捷地把兩扇門拉上了。
随即脫下那件大袖的僧衣,就人家停放在寺門内的包車上,方正平帖地把它摺好包起來。
弘一法師就要回到江灣子恺先生的家裡,石岑先生予同先生和我就向他告别。
這位帶有通常所謂仙氣的和尚,将使我永遠懷念了。
我們三個在電車站等車,滑稽地使用着“讀後感”三個字,互訴對于這兩位法師的感念。
就是這一點,已足證我們不能為宗教家了,我想。
(作于1927年10月8日,原載于《民铎》第9卷第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