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法師

關燈
佛的人對于人生問題沒有研究,依通常的見解,至少是一句笑話。

    那麼,他有研究而不肯說嗎?隻看他那殷勤真摯的神情,見得這樣想時就是罪過,他的确沒有研究。

    研究雲者,自己站在這東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檢察這東西的意思。

    像弘一法師,他一心持律,一心念佛,再沒有站到外面去的餘裕。

    哪裡能有研究呢? 我想問他像他這樣的生活,覺得達到了怎樣一種境界,或者比較落實一點兒。

    然而健康的人不自覺健康,哀樂的當時也不能描狀哀樂;境界又豈是說得出的。

    我就把這意思遣開:從側面看弘一法師的長髯以及眼邊細密的皺紋,出神久之。

     飯後,他說約定了去見印光法師,誰願意去可同去。

    印光法師這個名字知道得很久了,并且見過他的文抄,是現代淨土宗的大師,自然也想見一見。

    同去者計七八人。

     決定不坐人力車,弘一法師拔腳就走,我開始驚異他步履的輕捷。

    他的腳是赤着的,穿一雙布縷纏成的行腳鞋。

    這是獨特健康的象征啊,同行的一群人哪裡有第二雙這樣的腳。

     慚愧,我這年輕人常常落在他背後。

    我在他背後這樣想: 他的行止笑語,真所謂純任自然,使人永不能忘。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極嚴謹的戒律。

    丏尊先生告訴我,他曾經歎息中國的律宗有待振起,可見他是持律極嚴的。

    他念佛,他過午不食,都為的持律。

    但持律而到達非由“外铄”的程度,人就隻覺得他一切純任自然了。

     似乎他的心非常之安,躁忿全消,到處自得;似乎他以為這世間十分平和,十分甯靜,自己處身其間,甚而至于會把它淡忘。

    這因為他把所謂萬象萬事劃開了一部分,而生活在留着的一部分内之故。

    這也是一種生活法,宗教家大概采用這種生活法。

     他與我們差不多處在不同的兩個世界。

    就如我,沒有他的宗教的感情與信念,要過他那樣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自以為有點兒了解他,而且真誠地敬服他那種純任自然的風度。

    哪一種生活法好呢?這是愚笨的無意義的問題。

    隻有自己的生活法好,别的都不行,誇妄的人卻常常這麼想。

    友人某君曾說他不曾遇見一個人他願意把自己的生活與這個人對調的,這是躊躇滿志的話。

    人本來應當如此,否則浮漂浪蕩,豈不像沒舵之舟。

    然而某君又說尤其要緊的是同時得承認别人也未必願意與我對調。

    這就與誇妄的人不同了;有這麼一承認,非但不菲薄别人,并且緻相當的尊敬。

    彼此因觀感而潛移默化的事是有的。

    雖說各有其生活法,究竟不是不可破的堅壁;所謂聖賢者轉移了什麼什麼人就是這麼一回事。

    但是闆着面孔專事菲薄别人的人絕不能轉移了誰。

     到新閘太平寺,有人家借這裡辦喪事。

    樂工以為吊客來了,預備吹打起來。

    及見我們中間有一個和尚,而且問起的也是和尚,才知道誤會,說道,“他們都是佛教裡的。

    ” 寺役去通報時,弘一法師從包袱裡取出一件大袖僧衣來(他平時穿的,袖子與我們的長衫袖子一樣),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間異樣地靜穆。

    我是歡喜四處看望的,見寺役走進去的沿街的那個房間裡,有個軀體碩大的和尚剛洗了臉,背部略微佝着,我想這一定就是了。

    果然,弘一法師頭一個跨進去時,就對這位和尚屈膝拜伏,動作嚴謹且安詳。

    我心裡肅然。

    有些人以為弘一法師該是和尚裡的浪漫派,看見這樣可知完全不對。

     印光法師的皮膚呈褐色,肌理頗粗,一望而知是北方人;頭頂幾乎全秃,發光亮;腦額很闊;濃眉底下一雙眼睛這時雖不戴眼鏡,卻用戴了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