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法師
關燈
小
中
大
葉聖陶
在到功德林去會見弘一法師的路上,懷着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也可以說帶着渴望,不過與希冀看一出著名的電影劇等的渴望并不一樣。
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國初年。
那時上海有一種《太平洋報》,其藝術副刊由李先生主編,我對于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
遊西湖時,在西泠印社石壁上見到李先生的“印藏”。
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畫》,丏尊先生給它做序文,說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詳明些;就從這時起,知道李先生現在稱弘一了。
于是不免向子恺先生詢問關于弘一法師的種種。
承他詳細見告。
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就向子恺先生說了。
“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
”子恺先生的聲調永遠是這樣樸素而真摯的。
以後遇見子恺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雲雲,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别的尊稱。
前此一星期,飯後去上工,劈面來三輛人力車。
最先是個和尚,我并不措意。
第二是子恺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點頭。
我也點頭,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
人力車夫跑得很快,第三輛一霎經過時,我見坐着的果然是個和尚,清癯的臉,颔下有稀疏的長髯。
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這樣想着,屢屢回頭望那越去越遠的車篷的後影。
第二天,就接到子恺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會見。
是深深嘗了世間味,探了藝術之宮的,卻回過來過那種通常以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
因此,在帶着渴望的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裡,還摻着些惝恍的成分。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導引進那房間時,近十位先到的恬靜地起立相迎。
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着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顔,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
丏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
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着手裡的念珠。
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
本來沒有什麼話要向他談,見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态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
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舊友,或是他的學生,在這難得的會晤時,似乎該有好些抒情的話與他談,然而不然,大家也隻默然不多開口。
未必因僧俗殊途,塵淨異緻,而有所矜持吧。
或許他們以為這樣默對一二小時,已勝于十年的晤談了。
晴秋的午前的時光在恬然的靜默中經過,覺得有難言的美。
随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
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心願。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
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這碟子是醬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這個日本的居士要。
”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于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于人生的意見。
“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
” 以學
弘一法師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國初年。
那時上海有一種《太平洋報》,其藝術副刊由李先生主編,我對于副刊所載他的書畫篆刻都中意。
以後數年,聽人說李先生已經出了家,在西湖某寺。
遊西湖時,在西泠印社石壁上見到李先生的“印藏”。
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畫》,丏尊先生給它做序文,說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詳明些;就從這時起,知道李先生現在稱弘一了。
于是不免向子恺先生詢問關于弘一法師的種種。
承他詳細見告。
十分感興趣之餘,自然來了見一見的願望,就向子恺先生說了。
“好的,待有機緣,我同你去見他。
”子恺先生的聲調永遠是這樣樸素而真摯的。
以後遇見子恺先生,他常常告訴我弘一法師的近況;記得有一次給我看弘一法師的來信,中間有“葉居士”雲雲,我看了很覺慚愧,雖然“居士”不是什麼特别的尊稱。
前此一星期,飯後去上工,劈面來三輛人力車。
最先是個和尚,我并不措意。
第二是子恺先生,他驚喜似地向我點頭。
我也點頭,心裡就閃電般想起“後面一定是他”。
人力車夫跑得很快,第三輛一霎經過時,我見坐着的果然是個和尚,清癯的臉,颔下有稀疏的長髯。
我的感情有點激動,“他來了!”這樣想着,屢屢回頭望那越去越遠的車篷的後影。
第二天,就接到子恺先生的信,約我星期日到功德林去會見。
是深深嘗了世間味,探了藝術之宮的,卻回過來過那種通常以為枯寂的持律念佛的生活,他的态度該是怎樣,他的言論該是怎樣,實在難以懸揣。
因此,在帶着渴望的似乎從來不曾有過的潔淨的心情裡,還摻着些惝恍的成分。
走上功德林的扶梯,被侍者導引進那房間時,近十位先到的恬靜地起立相迎。
靠窗的左角,正是光線最明亮的地方,站着那位弘一法師,帶笑的容顔,細小的眼眸子放出晶瑩的光。
丏尊先生給我介紹之後,叫我坐在弘一法師的側邊。
弘一法師坐下來之後,就悠然數着手裡的念珠。
我想一顆念珠一聲“阿彌陀佛”吧。
本來沒有什麼話要向他談,見這樣更沉入近乎催眠狀态的凝思,言語是全不需要了。
可怪的是在座一些人,或是他的舊友,或是他的學生,在這難得的會晤時,似乎該有好些抒情的話與他談,然而不然,大家也隻默然不多開口。
未必因僧俗殊途,塵淨異緻,而有所矜持吧。
或許他們以為這樣默對一二小時,已勝于十年的晤談了。
晴秋的午前的時光在恬然的靜默中經過,覺得有難言的美。
随後又來了幾位客,向弘一法師問幾時來的,到什麼地方去那些話。
他的回答總是一句短語;可是殷勤極了,有如傾訴整個心願。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
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這碟子是醬油吧?” 以為他要醬油,某君想把醬油碟子移到他前面。
“不,是這個日本的居士要。
” 果然,這位日本人道謝了,弘一法師于無形中體會到他的願欲。
石岑先生愛談人生問題,著有《人生哲學》,席間他請弘一法師談些關于人生的意見。
“慚愧,”弘一法師虔敬地回答,“沒有研究,不能說什麼。
” 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