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流的教育家

關燈
陶行知

    我們常見的教育家有三種:一種是政客的教育家,他隻會運動,把持,說官話;一種是書生的教育家,他隻會讀書,教書,做文章;一種是經驗的教育家,他隻會盲行,盲動,悶起頭來,辦……辦……辦。第一種不必說了,第二、第三兩種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來,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兩種要素當中得了一種,方才可以算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我們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膽量太小,對于一切新理,大驚小怪。如同小孩子見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子遇了黑房,怕走進去。究其結果,他的一舉一動,不是乞靈古人,就是仿效外國。也如同一個小孩子吃飯、穿衣,都要母親幫助,走幾步路,也要人扶着,真是可憐。我們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進步,就須膽量放大,将試驗精神,向那未發明的新理貫射過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礙,不怕失敗,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奧妙新理,一個個地發現出來。這是何等的魄力,教育界有這種魄力的人,不愧受我們崇拜!

    (二)敢入未開化的邊疆

    從前的秀才以為“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久而久之,“不出門”就變作“不敢出門”了。我們現在的學子,還沒有解脫這種風氣,試将各學校的《同學錄》拿來一看,畢業生多半是在本地服務,那在外省服務的,已經不可多得,邊疆更不必說了。一般有志辦學的人,也專門在有學校的地方湊熱鬧,把那邊疆和内地的教育,都置之度外。推原其故,隻有一個病根,這病根就是怕。怕難,怕苦,怕孤,怕死,就好好地埋沒了一生。我們還要進一步看,這些地方的教育究竟是誰的責任?我們要曉得國家有一塊未開化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們沒盡到責任。責任明白了,就放大膽量,單身匹馬,大刀闊斧,做個邊疆教育的先鋒,把那邊疆的門戶,一扇一扇地都給它打開。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這種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們崇拜。

    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起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大丈夫不能舍身試驗室,亦當埋骨邊疆塵,豈宜随便過去!但是這種人才,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出現?究竟要由什麼學校造就?究竟要用什麼方法養成?可算是我們現在最關心的問題。

    (原載于1919年4月21日《時報·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