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張伯苓

關燈
胡适 “我既無天才,又無特長,我終身努力小小的成就,無非因為我對教育有信仰有興趣而已。

    ”這句話是張伯苓的自述。

    他還常常喜歡引用一位朝鮮朋友的評語:“張伯苓是一個極其簡單的人,不能跟同時代的傑出人物争一日之長短,但是他腳踏實地地苦幹,在他的工作範圍裡,成就非凡。

    ” 他20歲就從事于教育,第一期學生不過5個人。

    1917年,他41歲,南開中學已有1000個學生。

    到了1936年,他60大壽的時候,南開大中小學共有學生3000名。

    1937年,天津校舍被毀于日軍,其時他早已在重慶設立南渝中學,不到幾年,學生增至1000多人,又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中學。

     嚴複的學生 張伯苓于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

    其父博學多能,愛好音樂,尤善琵琶和騎馬射箭,惜以沉溺于逸樂,以緻家産蕩然。

    續弦生伯苓時,已甚窮困,授徒以自給,深痛自己的不能振作,乃決計令伯苓受良好教育,嚴格的修身。

     伯苓年13,以家學淵源考入北洋海軍學校。

    該校系嚴複、伍光建等三五留英學生主持,伯苓每屆考試必列前茅。

    該校教師中有蘇格蘭人麥克禮者,講解透徹,更佐以日常人格的熏陶,受業諸生獲益匪淺,其于伯苓亦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伯苓于1894年以第一名畢業,時年還不過18歲。

     威海衛的刺激 是年,中國海軍于第一次中日戰争中大敗,幾乎全軍覆沒,甚至于不留一艦可供海軍學校畢業生實習之用。

    伯苓于是不得不回家靜候一年,然後得入海軍實習艦通濟号見習軍官三年。

    伯苓即在該艦遭遇他終身不忘的國恥,決心脫離海軍,從事教育救國事業。

     緣自中國敗于日本之後,歐洲帝國主義者在中國競相争奪勢力範圍,伯苓即于其時在威海衛親身經曆到中國所受恥辱的深刻。

    威海衛原為中國海軍軍港,中日之戰失敗後,即被日軍占領,旋由三國幹涉交還中國,轉租于英。

    伯苓目擊心傷,喟然歎曰:“我在那裡親眼目睹兩日之間三次易幟,取下太陽旗,挂起黃龍旗;第二次,我又看見取下黃龍旗,挂起米字旗。

    當時說不出的悲憤交集,乃深深覺得,我國欲在現代世界求生存,全靠新式教育,創造一代新人。

    我乃決計獻身于教育救國事業。

    ” 南開的濫觞 張氏此種覺悟,此種決心,足以反映當時普及全國的革新運動。

    戊戌政變就是這種運動的高潮,可惜這種新運動不敵慈禧太後的反動勢力而失敗了。

    伯苓時年22歲,欣然應嚴修之聘,在其天津住宅設私塾教授西學。

    嚴氏私塾名“嚴館”,學童為嚴修之子等5人。

    此為張氏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開端。

     伯苓結識嚴修,于後來南開的開辦與發展的影響很大。

    嚴修字範孫,為北方學術界重鎮,竭誠提倡新思潮新學說,不遺餘力,而且德高望重,極受津人的景仰。

    伯苓得其臂助,為南開奠定鞏固的始基。

    伯苓當時的教授法已極新穎,堪稱為現代教育而無愧色。

    所授課程且有英文、數學和自然的基本學識,尤注重學生的體育。

    伯苓且與學生混在一起共同做戶外運動,如騎腳踏車、跳高、跳遠和足球之類。

    同時注重科學和體育,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遊戲。

    張氏于此實為中國現代教育的鼻祖之一。

     1903年,張伯苓和嚴修赴日考察大中學校教育制度,帶回許多教育和科學的儀器。

    張嚴兩氏鹹以日本教育發達,深受感動。

    回國後,即以嚴氏一部分房屋,将私塾改為正式中學,名曰第一私立中學。

    1904年開學,學生73人,每月經費紋銀200兩,由嚴張兩家平均負擔。

    1906年,某富友捐贈天津近郊基地名“南開”者作為新校校址。

    從此,南開與張伯苓兩個名字,在中國教育史上永占光榮的一頁。

     73到3000 南開開辦之初,基地不過兩畝,不到幾年,即在附近添購一百畝以上,以供擴充。

    南開大學系于1919年開式開學,設文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