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張伯苓

關燈
三科,翌年增設礦科。

    經濟所則系于1931年設立,下一年又增設化學研究所。

    南開中學女子部則系于1923年設立,并于1928年設立實驗小學。

    到了1932年,南開已完成了五個部門,即大學部、研究院、男子中學、女子中學及小學。

    在毀于日軍的前幾年,學生總數已達3000人。

     欠債辦學新理論 南開之有此成績,須歸功于張伯苓先生之領導,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

    他常對友人說:“一個教育機關應當常常欠債。

    任何學校的經費,如在年終,在銀行裡還有存款,那就是守财奴,失去了用錢做事的機會。

    ”他開辦學校可說是白手起家,他不怕支出超過預算。

    他常是不息地籌謀發展新計劃,不因缺少經費而阻斷他謀發展的美夢。

    他對前途常是樂觀的。

    他說:“我有方法自騙自。

    ”其實,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結果呢,确實常常有人幫助他實行新計劃。

     張氏在他的自傳裡說:“南開學校誕生于國難,所以當以改革舊習慣、教導青年救國為宗旨。

    ”他還說中國的弱點有五,即1.體弱多病;2.迷信,缺乏科學知識;3.貧弱;4.不能團結;5.自私自利。

     張氏為改良中國的弱點,因而提出五項教育改革方針。

    他主張新教育,第一,必須改善個人的體格,使宜于做事;第二,必須以現代科學的結果和方法訓練青年;第三,必須使學生能組織起來,積極參加各種團體生活,共同合作;第四,必須有活潑的道德修養;第五,必須感化每一個人都有為國宣勞的精神。

     由今日視之,這些不免是老生常談,然而,張氏使這些精神貫注于其學校的生活,成為不可分離的部分,實在是張氏辦教育的極大成就。

     校長先生演話劇 此外,除教會學校之外,南開在中國人自辦的學校中間,以體育最出名最有成績,無論在全國運動會或遠東遠動會,南開的運動選手成績都很好。

    自1920年來,張氏在疊次全國運動會中被聘為裁判長。

    這些都得力于他終身提倡體育及在各種運動比賽中着重運動道德的緣故。

    南開還以訓練團體生活共同合作著稱。

    南開最有名的學生活動,就是他的新劇社。

    早在1909年,張氏即已鼓勵學生演劇了。

    他還親自為他們寫作劇本,指導他們表演。

    他還以校長身份不惜擔任劇中主要角色,使外界觀之驚駭不止,認為有失體統。

    後來,他的胞弟張彭春先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學和戲劇歸國,接受他的衣缽,導演幾本新劇,公演成績非常可觀。

    易蔔生的《玩偶家庭》和《人民公敵》,由張氏導演,極得好評。

     炸不毀的南開 南開的遭遇日軍炸毀,在張氏及其同僚原屬意料中事。

    1935年,張氏早已到四川各地查勘适宜的地址,俾做遷校之計。

    數個月後,他又派南開中學教務主任到華西去考察是否有設立華西分校的可能,不久決定在重慶近郊興建校舍。

    1936年的9月新校開學,名南渝中學;1938年,應南開同學會的建議,改稱重慶南開中學。

    南開則從教育部建議,與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合并,在長沙開學,校名聯合大學。

    迄至1937年,長沙被敵機轟炸,聯大奉命遷往昆明,校名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當其時,張氏大部分時間都留在重慶南開中學。

    南開新校舍又被日機轟炸。

    1940年8月,南開新校舍落下巨型炸彈30枚,但是被毀校舍旋即修複,弦歌始終未曾中辍。

     張氏愛國,對于國家政治的發展自然極為注意。

    唯恐天下不亂政府屢以要職,且曾邀其出任教育部長及天津市長,均被婉辭謝絕,以便有機會以全副精神實現南開的教育理想。

    及至戰時,國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乃投身政治。

    1938年,國民參政會成立,張氏當選副議長,疊次出席會議,不常發表議論,其力量則在駐會委員會發揮之。

    張氏希望教他每個學生都有政治的覺醒,雖則不一定人人參加政府。

     (作于1947年,原文系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