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
關燈
小
中
大
竺可桢
諸位同學,這次中央任命本人來擔任本校校長。
我個人以前對大學教育雖也有相當淵源,但近年潛心研究事業,深恐對于這樣重大的責任,不勝負荷,因當局責以大義,才毅然來擔任了。
今天與諸位同學第一次見面,就來略談本人辦學的主要方針,和我對于本校與諸位同學的希望。
明了往史與現勢二條件 大概辦理教育事業,第一須明白過去的曆史,第二應了解目前的環境。
辦中國的大學,當然須知道中國的曆史,洞明中國的現狀。
我們應憑借本國的文化基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養成有用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必根據本國的現勢,審察世界的潮流,所養成人才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
可是我們講過去的曆史,一方面固然絕不能忘了本國民族的立場,也不能不措意于本地方的舊事和那地方文化的特色。
本校誠然是國立的大學,可是辦在浙江,所培植的學生又多數是浙江人,諸位将來又大緻多在浙江服務,所以我們也應得注意本省學術文化的背景。
浙江的開化與學術的發達 我們回溯浙江的往史,就容易聯想到浙江省是越王勾踐的故地;他那興國的事業,雪恥自強的教訓,深深地印入浙人的腦際。
自東晉民族南遷,五代時吳越錢氏保浙,于是浙水東西開發日廣,浙江文化與江南相并進。
南宋定都杭州以後,浙江尤成為衣冠人文荟萃之邦,學風盛極一時。
這其間既然發生許多極有貢獻的學者,而如南宋浙人的匡業與捍衛,明代于謙的定邊與浙海的抗倭,以及明季的匡複運動,常以一省的人文關系民族的安危存亡,尤足見本省的特殊精神。
這些遠的姑不具論,隻就近三百年的浙江學術史中,我們就可舉出兩位傑出的人物。
黃梨洲和朱舜水 他們承晚明敗壞之餘,而能矯然不阿,以其宏偉的學問、光明的人格,不但影響浙江,且推及全國,甚至播教于海外,并且影響不限一時,而且及于身後幾百年,這就是我們共知的黃梨洲先生(宗羲)和朱舜水先生(之瑜)。
黃梨洲因為圖謀抗清複明,被清廷指名緝捕至十一次之多。
匡複之謀不成,乃奮志著述講學。
他那部《明夷待訪錄》,包含了濃厚的革命思想,《原君》之作,早于盧梭的《民約論》一百年,實為近代民權思想的先覺。
他所至講學,著述極富,弟子光大其教,影響吾浙學風甚深。
朱舜水與梨洲是餘姚的同鄉,并且同是複明運動的健将,曾到安南、日本運動起義,事既不成,就隐遁日本,立誓不複明就不回國,因此終其身于異國。
那時日本人已傳入我們浙江大儒王陽明先生的學說,他的偉大人格也就引起他們的重視。
日本宰相德川光國尊之為師,講學論藝,啟導極多。
所以梁任公先生說,日本近二百年的文化,至少有一半是他造成的。
緻力學問與以身許國 梨洲舜水二位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一方為學問而努力,一方為民族而奮鬥。
因為他們并不僅為忠于一姓,推其抗清的熱忱,就是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我們不及詳說浙江其他偉大的學者,單說這二位先賢,已足為今日民族屈辱中我們所以報國的模範。
我們生在文化燦爛的中國,又是生在學術發達先行足式的浙江,應如何承先啟後,以精研學術,而且不忘緻用實行為國效勞的精神! 中國目前環境的艱危 其次講到中國“目前的環境”,我們有知識有血氣的青年早已感到今日國家情勢的危迫。
近百年來列強侵略進行不息,中國不能發奮自強,以緻近幾年國家已到了最嚴重的危機。
外患的迫切,一般人民風習之不振,較之明清間更有過之。
現在國内誠已統一,可是野心家不願見我們的統一進步。
他們可說是抱着“兩重标準”的觀念來任意行動。
所謂“兩重标準”,從前是指中國社會裡的男女道德問題;因為本着男女不平等的傳統觀念,所以法律容許男子納妾,而風教強迫女子于夫死守節,這可說是兩重标準。
現在國際間關系也是如此。
我們應知一國的強弱盛衰,并非偶然而緻,而有積久的自取的理由。
人和别的生物一樣,一定要适應環境,才能生存,否則就趨于衰敗或歸淘汰。
現在這世界是機械的世界,是科學的世界。
中國人對于科學的研究,雖有深遠的淵源,可是不久中衰,清季興學以來也繼起不力。
今後精研科學,充實國力,大學生固然應負極重大的責任,而尤其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組織和系統的精神。
我們知道現今的世界一切事物最重組織,可是中國社會的舊習慣與此很難契合。
中國人民積習最喜個人放任無拘的自由,試問我們以散沙一盤的許多個人來和有組織有規律的現代國家對敵,必無勝理。
我個人以前對大學教育雖也有相當淵源,但近年潛心研究事業,深恐對于這樣重大的責任,不勝負荷,因當局責以大義,才毅然來擔任了。
今天與諸位同學第一次見面,就來略談本人辦學的主要方針,和我對于本校與諸位同學的希望。
明了往史與現勢二條件 大概辦理教育事業,第一須明白過去的曆史,第二應了解目前的環境。
辦中國的大學,當然須知道中國的曆史,洞明中國的現狀。
我們應憑借本國的文化基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養成有用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必根據本國的現勢,審察世界的潮流,所養成人才才能合乎今日的需要。
可是我們講過去的曆史,一方面固然絕不能忘了本國民族的立場,也不能不措意于本地方的舊事和那地方文化的特色。
本校誠然是國立的大學,可是辦在浙江,所培植的學生又多數是浙江人,諸位将來又大緻多在浙江服務,所以我們也應得注意本省學術文化的背景。
浙江的開化與學術的發達 我們回溯浙江的往史,就容易聯想到浙江省是越王勾踐的故地;他那興國的事業,雪恥自強的教訓,深深地印入浙人的腦際。
自東晉民族南遷,五代時吳越錢氏保浙,于是浙水東西開發日廣,浙江文化與江南相并進。
南宋定都杭州以後,浙江尤成為衣冠人文荟萃之邦,學風盛極一時。
這其間既然發生許多極有貢獻的學者,而如南宋浙人的匡業與捍衛,明代于謙的定邊與浙海的抗倭,以及明季的匡複運動,常以一省的人文關系民族的安危存亡,尤足見本省的特殊精神。
這些遠的姑不具論,隻就近三百年的浙江學術史中,我們就可舉出兩位傑出的人物。
黃梨洲和朱舜水 他們承晚明敗壞之餘,而能矯然不阿,以其宏偉的學問、光明的人格,不但影響浙江,且推及全國,甚至播教于海外,并且影響不限一時,而且及于身後幾百年,這就是我們共知的黃梨洲先生(宗羲)和朱舜水先生(之瑜)。
黃梨洲因為圖謀抗清複明,被清廷指名緝捕至十一次之多。
匡複之謀不成,乃奮志著述講學。
他那部《明夷待訪錄》,包含了濃厚的革命思想,《原君》之作,早于盧梭的《民約論》一百年,實為近代民權思想的先覺。
他所至講學,著述極富,弟子光大其教,影響吾浙學風甚深。
朱舜水與梨洲是餘姚的同鄉,并且同是複明運動的健将,曾到安南、日本運動起義,事既不成,就隐遁日本,立誓不複明就不回國,因此終其身于異國。
那時日本人已傳入我們浙江大儒王陽明先生的學說,他的偉大人格也就引起他們的重視。
日本宰相德川光國尊之為師,講學論藝,啟導極多。
所以梁任公先生說,日本近二百年的文化,至少有一半是他造成的。
緻力學問與以身許國 梨洲舜水二位先生留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一方為學問而努力,一方為民族而奮鬥。
因為他們并不僅為忠于一姓,推其抗清的熱忱,就是抵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我們不及詳說浙江其他偉大的學者,單說這二位先賢,已足為今日民族屈辱中我們所以報國的模範。
我們生在文化燦爛的中國,又是生在學術發達先行足式的浙江,應如何承先啟後,以精研學術,而且不忘緻用實行為國效勞的精神! 中國目前環境的艱危 其次講到中國“目前的環境”,我們有知識有血氣的青年早已感到今日國家情勢的危迫。
近百年來列強侵略進行不息,中國不能發奮自強,以緻近幾年國家已到了最嚴重的危機。
外患的迫切,一般人民風習之不振,較之明清間更有過之。
現在國内誠已統一,可是野心家不願見我們的統一進步。
他們可說是抱着“兩重标準”的觀念來任意行動。
所謂“兩重标準”,從前是指中國社會裡的男女道德問題;因為本着男女不平等的傳統觀念,所以法律容許男子納妾,而風教強迫女子于夫死守節,這可說是兩重标準。
現在國際間關系也是如此。
我們應知一國的強弱盛衰,并非偶然而緻,而有積久的自取的理由。
人和别的生物一樣,一定要适應環境,才能生存,否則就趨于衰敗或歸淘汰。
現在這世界是機械的世界,是科學的世界。
中國人對于科學的研究,雖有深遠的淵源,可是不久中衰,清季興學以來也繼起不力。
今後精研科學,充實國力,大學生固然應負極重大的責任,而尤其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組織和系統的精神。
我們知道現今的世界一切事物最重組織,可是中國社會的舊習慣與此很難契合。
中國人民積習最喜個人放任無拘的自由,試問我們以散沙一盤的許多個人來和有組織有規律的現代國家對敵,必無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