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

關燈
之譜,雖說省立圖書館近在咫尺,可助應用,但那邊究以舊書為多,所以專門的中西文新書以及基本名著,本校實大有充實之必要。

    本人已在考量擴充圖書館的地位,下年度起并将謀增加購書經費。

    就是各系儀器,也當陸續添補,以發揮增高研究實驗的效率。

    至于如何酌減學生上課的時間,促進利用圖書館和自由研究的習慣,或增進教師對學生課外的指導,凡此種種,還得和各教授共同研究,力謀以圖書館實驗室來輔助大學教育的成功。

     校舍的最低标準 複次,是校舍問題。

    我們對于現今社會之過重屋宇的建築,固然有些懷疑;如大學校舍已有相當基礎,而竟不知充實設備,隻求大規模的興築新宇,我曾謂為是缺乏辦學的常識。

    可是一個大學的環境原也重要,相當完整的校舍也是決不容忽視的。

    我今天視察了本校文理學院、工學院房子之後,才覺得浙大校舍需要改建和添建的迫切。

    大概要建築校舍,第一需有具體的計劃,計劃既定,步步進行,這樣建築的形式,才能調和,而不緻相互枘鑿。

    第二,房屋要求其堅固合用,最好更能相對的顧及美觀,但不必求其講究奢華。

    目前全國各國立大學中,浙大的校舍恐怕要算最簡陋;除一小部分外,大都是陳舊不整齊而且不敷應用。

    郭校長在任的時期,在華家池新建了農學院新舍、文理學院裡的新教室和其他幾所小房子,終算立了相當的基礎,但為适應目前的需要,修建的要求還很迫切。

    現在中央财政的艱绌,在此非常時期中教育經費開源誠極不易;然而一個大學,如欲使其存在發展,最低限度的校舍建築是不可少的。

    我此刻确已感到校舍修理和增築的必要,此後自當設法進行臨時費,從事規劃,以逐漸實現最低限度的本校校舍,改善諸君讀書的環境。

     貧寒子弟的求學機會 為了獎勵貧寒好學的子弟,我已訂定了在本校設置公費生的辦法。

    對此一事,我以為有極充分的理由。

    在從前科舉取士及書院通行的時代,中國的教育可還說是機會均等的,所以我們在曆史上常聽到由寒士登科而成名立業的,在清代書院養士制度下也造就了不少的貧寒子弟。

    自從學校制興,有學費的明白規定,情形就漸漸不同了。

    近來國民經濟的低落,與學校收費及生活費的提高,恰恰成了反比例,因此這問題就更見嚴重。

    中國讀書已非每年五十元或一百元不辦,等到一進大學,每年連個人日用有需四五百元以上者,至少也得要二三百元之則。

    大學變成有資産的子女所享受,聰穎好學但是資力不足的人家完全沒有同樣機會。

    這樣的教育制度,不但是對人民的不公允,并且因為埋沒了許多優良青年,對于社會與國家更是莫可挽回的損失。

    我以為天才盡多生在貧寒人家,而貧困的環境又往往能孕育刻苦力學的精神。

    所以如何選拔貧寒的優秀學生使能續學,實在是一國教育政策中之一種要圖。

     運用自己思想的重要 關于諸同學的學業指導和人格訓練的各方面,個人雖還有許多意見,可是匆促之間,不能充分講明。

    不過有一點在此刻不能不一提的,就是希望諸君能運用自己的思想。

    我們受高等教育的人,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缜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然後在學時方不緻害己累人,出而立身處世方能不負所學。

    大學所施的教育,本來不是供給傳授現成的知識,而重在開辟基本的途徑,提示獲得知識的方法,并且培養學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學者有自動求智和不斷研究的能力。

    大學生不應仍如中學生時代之頭腦比較簡單,或者常賴被動的指示,而必須注意其精神的修養,俾能對于一切事物有精細的觀察、慎重的考慮、自動的取舍之能力。

    我們固不肯為傳統的不合理的習慣所拘束,尤不應被一時感情所沖動,被社會不健全潮流所轉移,或者受少數人的利用。

    今後賴許多教授的指導和人格感化,希望諸位更能善于運用自己的思想,不肯作輕率浮動的行為。

    十年廿年以後的諸君,都可成社會的中堅分子,而中國今後是最需要頭腦清楚、善用思想的人物。

     總之,我希望諸位同學要深切體念在今日中國受高等教育者的稀少,因此益自覺其所負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學業、道德、體格各方面的修養,而尤須具缜密深沉的思考習慣。

    一個學校的健全發展,自然有賴教授校長之領導有方,同時尤需要全體學生有深切的自覺與實際的努力。

     本人願以最大的誠意與專注的精神,來力謀浙江大學的進展,而要達到相當的成功,必然期待諸位的合作和努力。

     (原載于1936年4月25日《國立浙江大學校刊》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