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育之主要方針
關燈
小
中
大
民族自由重于個人自由
今後我們的問題,就是:“個人的自由要緊呢?還是全民族自由要緊?”我們大家對此應加以深切考慮。
如果明白了“民族沒有自由,個人合理的自由也失去保障”,我們就必須以實心實力共來完成民族的自由。
浙江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地位都極重要,浙江大學的學生就“目前的環境”一層上着想,尤應刻苦砥砺,才無負本省過去光榮的地位,與今後神聖的使命。
以上就過去曆史和目前環境兩方面來讨論中國和浙江省的地位,來證明本校所負的曆史的和時代的使命;而同時也将我對于本校教育方面的宗旨和趨向說明了。
現在再從學校教科等各方面來略說我個人的意見,并且就此提及我們今後想走的途徑。
教授人選的充實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
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假使大學裡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教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
我們中國之有現代式的大學,雖還隻是近四十年間事,但曆史上的國子監實際上近乎國立大學,而許多大書院也具有一時私立大學的規模。
南宋國子監就是在杭州城西紀家橋,而萬松嶺的萬松書院,到清代改敷文書院,源深流長,并可見浙省淵源之早。
書院教育,最有“尊師重道”的精神,往往因一兩位大師而造成那書院的光彩。
例如講到白鹿書院就令人聯想到朱晦庵,鵝湖書院就因陸象山講學而出名。
近代的大學也正是如此。
例如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之所以出名,就因為J.J.湯姆遜、盧瑟福幾位教授。
三十年前美國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吸引了許多國内外的學生去研究哲學,就因為有了J.羅伊斯、桑塔亞那、W.詹姆斯諸教授的主講。
俄國出了一位巴甫洛夫教授,使俄國的生理學聞名于世。
所以有了博學的教授,不但是學校的佳譽,并且也是國家的光榮;而作育人才以為國用,流澤更是被于無窮。
現在中國的大學太缺乏标準,但幾個著名的大學也多賴若幹良教授而造就甚宏。
不過要荟萃一群好教授,不是短時期内所能辦到,而必須相當的歲月,尤須學校有安定的環境。
因為教授在校有相當的年份,方能漸漸實現其研究計劃,發揮其教育效能;而且對學術感情日增,甚至到終身不願離開的程度,這才對學術教育能有較大的貢獻。
本人決将竭誠盡力,豁然大公,以禮增聘國内專門的學者,以充實本校的教授。
尤希望學生對于教師,必須有敬意與信仰,接受教師的指導,方能發揮教師誨人不倦的精神。
圖書儀器設備的重要 其次講到設備。
人才誠然重要,可是圖書儀器等設備也是學校所不能忽視的,尤其是從事高深研究的大學。
一個大學必有衆多超卓的學者,才能感得圖書設備的重要,而且會擴充合用的圖書;也惟有豐富的圖書,方能吸引專家學者,而且助成他們的研究與教導事業。
簡言之,人才與設備二者之間是必然輔車相依,相得益彰的。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教授學生欲利其研究,必須充實其圖書儀器各項的設備。
現在中國許多大學有一共通的弊病,即在經常費中,教職員薪給之比例太高,而圖書設備費的比率太低。
在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優良教授也無所施其技,且設科太繁,或職員人數太多,結果連一個院或系都不能健全發展。
我們聽到一部分大學近年頗緻力擴充其圖書館,固為可喜的現象,然而圖書究是一般的貧薄。
據我所知,除清華大學藏書廿八萬餘冊,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各約二十七萬冊,北京大學二十三萬冊,已算最多。
次則中央大學、金陵、嶺南、南開也都在十五萬冊以上。
此外則圖書在五萬冊以上的大學,已是寥寥,甚至還有圖書不及萬冊的也居然稱學院或專校了。
我們若就歐美舉一二個例,柏林大學圖書館藏書達二百萬冊,且得普魯士邦立圖書館(藏書二百五十萬冊)的協助。
哈佛大學圖書館現有圖書三百七十萬冊,去年一年增加新書五萬餘冊。
可惜中國大學多不知重視圖書之充實,而猶诩然自負為“最高學府”。
19世紀英國文學家加萊爾說:“一個好的圖書館就是大學。
”公共圖書館尚且如此,大學圖書館自更有高尚的學術價值了。
所以我以為大學經常費,關于行政費應竭力節省,教職員薪金所占不能超過70%,而圖書儀器設備費應占20%或至少15%。
本校因擴充成立為時尚近,聽說圖書僅六萬冊
如果明白了“民族沒有自由,個人合理的自由也失去保障”,我們就必須以實心實力共來完成民族的自由。
浙江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地位都極重要,浙江大學的學生就“目前的環境”一層上着想,尤應刻苦砥砺,才無負本省過去光榮的地位,與今後神聖的使命。
以上就過去曆史和目前環境兩方面來讨論中國和浙江省的地位,來證明本校所負的曆史的和時代的使命;而同時也将我對于本校教育方面的宗旨和趨向說明了。
現在再從學校教科等各方面來略說我個人的意見,并且就此提及我們今後想走的途徑。
教授人選的充實 一個學校實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的人選、圖書儀器等設備和校舍建築。
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實,最為重要。
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
假使大學裡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教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
我們中國之有現代式的大學,雖還隻是近四十年間事,但曆史上的國子監實際上近乎國立大學,而許多大書院也具有一時私立大學的規模。
南宋國子監就是在杭州城西紀家橋,而萬松嶺的萬松書院,到清代改敷文書院,源深流長,并可見浙省淵源之早。
書院教育,最有“尊師重道”的精神,往往因一兩位大師而造成那書院的光彩。
例如講到白鹿書院就令人聯想到朱晦庵,鵝湖書院就因陸象山講學而出名。
近代的大學也正是如此。
例如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之所以出名,就因為J.J.湯姆遜、盧瑟福幾位教授。
三十年前美國哈佛大學之所以能吸引了許多國内外的學生去研究哲學,就因為有了J.羅伊斯、桑塔亞那、W.詹姆斯諸教授的主講。
俄國出了一位巴甫洛夫教授,使俄國的生理學聞名于世。
所以有了博學的教授,不但是學校的佳譽,并且也是國家的光榮;而作育人才以為國用,流澤更是被于無窮。
現在中國的大學太缺乏标準,但幾個著名的大學也多賴若幹良教授而造就甚宏。
不過要荟萃一群好教授,不是短時期内所能辦到,而必須相當的歲月,尤須學校有安定的環境。
因為教授在校有相當的年份,方能漸漸實現其研究計劃,發揮其教育效能;而且對學術感情日增,甚至到終身不願離開的程度,這才對學術教育能有較大的貢獻。
本人決将竭誠盡力,豁然大公,以禮增聘國内專門的學者,以充實本校的教授。
尤希望學生對于教師,必須有敬意與信仰,接受教師的指導,方能發揮教師誨人不倦的精神。
圖書儀器設備的重要 其次講到設備。
人才誠然重要,可是圖書儀器等設備也是學校所不能忽視的,尤其是從事高深研究的大學。
一個大學必有衆多超卓的學者,才能感得圖書設備的重要,而且會擴充合用的圖書;也惟有豐富的圖書,方能吸引專家學者,而且助成他們的研究與教導事業。
簡言之,人才與設備二者之間是必然輔車相依,相得益彰的。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所以教授學生欲利其研究,必須充實其圖書儀器各項的設備。
現在中國許多大學有一共通的弊病,即在經常費中,教職員薪給之比例太高,而圖書設備費的比率太低。
在這種情形之下,就是有優良教授也無所施其技,且設科太繁,或職員人數太多,結果連一個院或系都不能健全發展。
我們聽到一部分大學近年頗緻力擴充其圖書館,固為可喜的現象,然而圖書究是一般的貧薄。
據我所知,除清華大學藏書廿八萬餘冊,中山大學、燕京大學各約二十七萬冊,北京大學二十三萬冊,已算最多。
次則中央大學、金陵、嶺南、南開也都在十五萬冊以上。
此外則圖書在五萬冊以上的大學,已是寥寥,甚至還有圖書不及萬冊的也居然稱學院或專校了。
我們若就歐美舉一二個例,柏林大學圖書館藏書達二百萬冊,且得普魯士邦立圖書館(藏書二百五十萬冊)的協助。
哈佛大學圖書館現有圖書三百七十萬冊,去年一年增加新書五萬餘冊。
可惜中國大學多不知重視圖書之充實,而猶诩然自負為“最高學府”。
19世紀英國文學家加萊爾說:“一個好的圖書館就是大學。
”公共圖書館尚且如此,大學圖書館自更有高尚的學術價值了。
所以我以為大學經常費,關于行政費應竭力節省,教職員薪金所占不能超過70%,而圖書儀器設備費應占20%或至少15%。
本校因擴充成立為時尚近,聽說圖書僅六萬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