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自序

關燈
年來為學之大略如此。

    顧此五六年間,亦非能終日治學問,其為生活故而治他人之事,日少則二三時,多或三四時,其所用以讀書者,日多不逾四時,少不過二時。

    過此以往則精神渙散,非與朋友談論,則涉獵雜書。

    唯此二三時間之讀書,則非有大故,不稍間斷而已。

    夫以餘境之貧薄,而體之孱弱也,又每日為學時間之寡也,持之以恒,尚能小有所就,況财力精力之倍于餘者,循序而進,其所造豈有量哉!故書十年間之進步,非徒以為責他日進步之券,亦将以勵今之人使不自餒也。

    若夫餘之哲學上及文學上之撰述,其見識文采亦誠有過人者,此則汪氏中所謂“斯有天緻,非由人力,雖情符曩哲,未足多矜”者,固不暇為世告焉。

     二 前篇既述數年間為學之事,茲複就為學之結果述之:餘疲于哲學有日矣。

    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

    餘知真理,而餘又愛其謬誤。

    偉大之形而上學,高嚴之倫理學,與純粹之美學,此吾人所酷嗜也。

    然求其可信者,則甯在知識論上之實證論,倫理學上之快樂論,與美學上之經驗論。

    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于文學,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要之,餘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

    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 今日之哲學界,自赫爾德曼以後,未有敢立一家系統者也。

    居今日而欲自立一新系統,自創一新哲學,非愚則狂也。

    近二十年之哲學家,如德之芬德,英之斯賓塞,但搜集科學之結果,或古人之說而綜合之、修正之耳。

    此皆第二流之作者,又皆所謂可信而不可愛者也。

    此外所謂哲學家,則實哲學史家耳。

    以餘之力,加之以學問,以研究哲學史,或可操成功之券。

    然為哲學家,則不能;為哲學史,則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學之一原因也。

     近年嗜好之移于文學,亦有由焉,則填詞之成功是也。

    餘之于詞,雖所做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後,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餘者,則平日之所自信也。

    雖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詞人,餘愧有所不如,然此等詞人,亦未始無不及餘之處。

    因詞之成功,而有志于戲曲,此亦近日之奢願也。

    然詞之于戲曲,一抒情,一叙事,其性質既異,其難易又殊。

     又何敢因前者之成功,而遽冀後者乎?但餘所以有志于戲曲者,又自有故。

    吾中國文學之最不振者,莫戲曲若。

    元之雜劇,明之傳奇,存于今日者,尚以百數。

    其中之文字,雖有佳者,然其理想及結構,雖欲不謂至幼稚、至拙劣,不可得也。

    國朝之作者,雖略有進步,然比諸西洋之名劇,相去尚不能以道裡計。

    此餘所以自忘其不敏,而獨有志乎是也。

     然目與手不相謀,志與力不相副,此又後人之通病。

    故他日能為之與否,所不敢知,至為之而能成功與否,則愈不敢知矣。

    雖然,以餘今日研究之日淺,而修養之力乏,而遽絕望于哲學及文學,毋乃太早計乎!苟積畢生之力,安知于哲學上不有所得,而于文學上不終有成功之一日乎?即今一無成功,而得于局促之生活中,以思索玩賞為消遣之法,以自逭于聲色貨利之域,其益固已多矣。

    詩雲:“且以喜樂,且以永日。

    ”此吾輩才弱者之所有事也。

    若夫深湛之思,創造之力,苟一日集于餘躬,則俟諸天之所為欤!俟諸天之所為欤! (作于19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