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與努力
關燈
小
中
大
梁啟超
今天所講的題目是“知命與努力”,知命同努力這兩件事,驟看似乎不易合并在一處,《列子·力命》篇中曾經說明力與命不能相容,我從前做的詩也有“百年力與命相持”之句,都是把知命同努力分開,而且以為兩者不能并存,可是,究竟是不是這樣呢?現在便要研究這個問題。
胡适之先生在歐洲演說中國文化,狠攻擊知命之說,以為知命是一種懶惰哲學,這種主張,能養成懶惰根性。
這話若不錯,那麼,我們這個懶惰人族,将來除了自然淘汰之一途外,真沒有别條路可走了。
但究竟是不是這樣呢?現在還當讨論。
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意思是說:凡人非有知命的功夫不能做君子。
君子二字在儒家的意義常是代表高尚人格的。
可以知道儒家的意見,是以知命為養成高尚人格的重要條件。
其他“五十而知命”等類的話很多,知命一事在儒家可謂重視極了。
再來返觀儒家以外的各家的态度怎樣呢?墨家樹起反對之幟,矯正儒家,所攻擊的,大半是儒家所重視的。
所以墨家自然不相信命,《墨子·非命》篇中便極端否認知命,在現在講,可算“打倒知命”了。
列子的意見,更可從《力命》篇中看出,他假設兩人對話,一名力,一名命,争論結果,偏重于命。
列子是代表道家的,可見道家的主張,是根本将命擡到最高的地位,而将力壓服在下面,和墨家重力黜命的宗旨恰恰相反。
可是儒家就不然,一面講命,一面亦講力,知命和努力,是同在一樣的重要的地位,即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句論,為君子便是努力,但卻以知命為必要條件,可知在儒家的眼光中兩者毫無軒轾了。
命字到底怎麼解呢?《論語》中的話很簡單,未曾把定義揭出來。
我們隻好在儒家後輩的書籍中尋解說,《孟子》《荀子》,《禮記》,這三種都是後來儒家的重要的書。
《孟子》說:“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意謂并不靠我們力量去促成,而它自己當然來的,便是命。
《荀子》說:“節遇謂之命。
”節是時節,意謂在某一時節偶然遇着的,便是命。
《禮記》說:“分于道之謂命。
”這一條戴東原解釋得最詳,他以為道是全體的統一的,在那全體的裡面,分一部分出來,部分對于全體,自然要受其支配,那叫作“分限”,便是命。
綜合這幾條,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行為,受了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的支配,偶然間遇着一個機會,或者被限制着隻許在一定範圍内自由活動,這便是命。
命的觀念,大概如此。
分限——命——的觀念既明,究竟有多少種類,經過詳密的分析,大約有下列四種:(一)自然界給予的分限:這類分限,極為明顯易知,如現在天暖,需服薄衣,轉眼秋冬來了,又要需用厚衣,這便是一種自然界的分限。
用外國語解釋,便是自然界對于人類行為,給的一個order,隻能在範圍内活動,想超過是不能的。
人類常常自誇,人力萬能征服了自然界,但是到底征服了多少,還是個問題,譬如前時舊金山和日本的地震,人類幾十年努力經營的結果,隻消自然界幾秒鐘的破壞,便消滅無餘,人類到底征服了自然界多少呢?近幾天,天文家又傳說彗星将與地球接近,星尾若掃到地面,便要發生危險,此事固未實現,然假設彗星尾與地面接觸了,那變化又何堪設想,彼時人類征服自然界的力量又如何呢?這樣便證明自然界的力量,委實比我們人類大得多,人類不得不在它給予的分限中讨生活的。
(二)社會給予的分限:凡是一個社會,必有它的時間的遺傳和空間的環境,這兩樣都能給予人們以重(變)〔要〕的分限。
無論如何強有力的人,在一個曆時很久的社會中,總不能使那若幹年遺傳的結果消滅,并且自身反要受它的影響。
即如我中華民國,挂上民治招牌已十六年了,實際上種種舉動,所以名實不副者,實在是完全受了數千年曆史(情)〔惰,下同〕所支配,不可自拔。
社會如此,個人亦如此,一人如此,衆人亦如此,不獨為世所诟病的軍閥官僚,難免此情力之支配,乃至現代蓬勃之青年,是否果能推翻情力,不受其支配,仔細思之,當然不敢自信。
吾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不為情力所幹涉者,實不多見的。
至于空間方面,亦複如是,現在中國經濟狀況,日趨貧乏,幾乎有全國國民皆有無食之苦的景況,若想用人的力量去改這種不幸的情形,不是這一端改好,那一端又發生毛病;便是那一端改好,這
胡适之先生在歐洲演說中國文化,狠攻擊知命之說,以為知命是一種懶惰哲學,這種主張,能養成懶惰根性。
這話若不錯,那麼,我們這個懶惰人族,将來除了自然淘汰之一途外,真沒有别條路可走了。
但究竟是不是這樣呢?現在還當讨論。
在《論語》裡面有一句話:“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意思是說:凡人非有知命的功夫不能做君子。
君子二字在儒家的意義常是代表高尚人格的。
可以知道儒家的意見,是以知命為養成高尚人格的重要條件。
其他“五十而知命”等類的話很多,知命一事在儒家可謂重視極了。
再來返觀儒家以外的各家的态度怎樣呢?墨家樹起反對之幟,矯正儒家,所攻擊的,大半是儒家所重視的。
所以墨家自然不相信命,《墨子·非命》篇中便極端否認知命,在現在講,可算“打倒知命”了。
列子的意見,更可從《力命》篇中看出,他假設兩人對話,一名力,一名命,争論結果,偏重于命。
列子是代表道家的,可見道家的主張,是根本将命擡到最高的地位,而将力壓服在下面,和墨家重力黜命的宗旨恰恰相反。
可是儒家就不然,一面講命,一面亦講力,知命和努力,是同在一樣的重要的地位,即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句論,為君子便是努力,但卻以知命為必要條件,可知在儒家的眼光中兩者毫無軒轾了。
命字到底怎麼解呢?《論語》中的話很簡單,未曾把定義揭出來。
我們隻好在儒家後輩的書籍中尋解說,《孟子》《荀子》,《禮記》,這三種都是後來儒家的重要的書。
《孟子》說:“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意謂并不靠我們力量去促成,而它自己當然來的,便是命。
《荀子》說:“節遇謂之命。
”節是時節,意謂在某一時節偶然遇着的,便是命。
《禮記》說:“分于道之謂命。
”這一條戴東原解釋得最詳,他以為道是全體的統一的,在那全體的裡面,分一部分出來,部分對于全體,自然要受其支配,那叫作“分限”,便是命。
綜合這幾條,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行為,受了一種不可抵抗的力量的支配,偶然間遇着一個機會,或者被限制着隻許在一定範圍内自由活動,這便是命。
命的觀念,大概如此。
分限——命——的觀念既明,究竟有多少種類,經過詳密的分析,大約有下列四種:(一)自然界給予的分限:這類分限,極為明顯易知,如現在天暖,需服薄衣,轉眼秋冬來了,又要需用厚衣,這便是一種自然界的分限。
用外國語解釋,便是自然界對于人類行為,給的一個order,隻能在範圍内活動,想超過是不能的。
人類常常自誇,人力萬能征服了自然界,但是到底征服了多少,還是個問題,譬如前時舊金山和日本的地震,人類幾十年努力經營的結果,隻消自然界幾秒鐘的破壞,便消滅無餘,人類到底征服了自然界多少呢?近幾天,天文家又傳說彗星将與地球接近,星尾若掃到地面,便要發生危險,此事固未實現,然假設彗星尾與地面接觸了,那變化又何堪設想,彼時人類征服自然界的力量又如何呢?這樣便證明自然界的力量,委實比我們人類大得多,人類不得不在它給予的分限中讨生活的。
(二)社會給予的分限:凡是一個社會,必有它的時間的遺傳和空間的環境,這兩樣都能給予人們以重(變)〔要〕的分限。
無論如何強有力的人,在一個曆時很久的社會中,總不能使那若幹年遺傳的結果消滅,并且自身反要受它的影響。
即如我中華民國,挂上民治招牌已十六年了,實際上種種舉動,所以名實不副者,實在是完全受了數千年曆史(情)〔惰,下同〕所支配,不可自拔。
社會如此,個人亦如此,一人如此,衆人亦如此,不獨為世所诟病的軍閥官僚,難免此情力之支配,乃至現代蓬勃之青年,是否果能推翻情力,不受其支配,仔細思之,當然不敢自信。
吾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不為情力所幹涉者,實不多見的。
至于空間方面,亦複如是,現在中國經濟狀況,日趨貧乏,幾乎有全國國民皆有無食之苦的景況,若想用人的力量去改這種不幸的情形,不是這一端改好,那一端又發生毛病;便是那一端改好,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