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自述

關燈
梁啟超 “風雲入世多,日月擲人急。

    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此餘今年正月二十六日在日本東海道汽車中所做《三十初度·口占十首》之一也。

    人海奔走,年光蹉跎,所志所事,百未一就,攬鏡據鞍,能無悲慚?擎一既結集其文,複欲為做小傳。

    餘謝之曰:“若某之行誼經曆,曾何足有記載之一值。

    若必不獲已者,則人知我,何如我之自知?吾死友譚浏陽曾做《三十自述》,吾毋甯效颦焉。

    ”做《三十自述》。

     餘鄉人也,于赤縣神州,有當秦漢之交,屹然獨立群雄之表數十年,用其地,與其人,稱蠻夷大長,留英雄之名譽于曆史上之一省。

    于其省也,有當宋元之交,我黃帝子孫與北狄血戰不勝,君臣殉國,自沉崖山,留悲憤之記念于曆史上之一縣。

    是即餘之故鄉也。

    鄉名熊子,距崖山七裡強,當西江入南海交彙之沖,其江口列島七,而熊子宅其中央,餘實中國極南之一島民也。

    先世自宋末由福州徙南雄,明末由南雄徙新會,定居焉,數百年栖于山谷。

    族之伯叔兄弟,且耕且讀,不問世事,如桃源中人。

    顧聞父老口碑所述,吾大王父最富于陰德,力耕所獲,一粟一帛,辄以分惠諸族黨之無告者。

    王父諱維清,字鏡泉,為郡生員,例選廣文,不就。

    王母氏黎。

    父名寶瑛,字蓮澗,夙教授于鄉裡。

    母氏趙。

     餘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實太平國亡于金陵後十年,清大學士曾國藩卒後一年,普法戰争後三年,而意大利建國羅馬之歲也。

    生一月而王母黎卒。

    逮事王父者十九年。

    王父及見之孫八人,而愛餘尤甚。

    三歲仲弟啟勳生,四五歲就王父及母膝下授四子書、《詩經》,夜則就睡王父榻,日與言古豪傑哲人嘉言懿行,而尤喜舉亡宋、亡明國難之事,津津道之。

    六歲後,就父讀,受中國略史,五經卒業。

    八歲學為文。

    九歲能綴千言。

    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日治帖括,雖心不慊之,然不知天地間于帖括外,更有所謂學也,辄埋頭鑽研,顧頗喜詞章。

    王父、父母時授以唐人詩,嗜之過于八股。

    家貧無書可讀,唯有《史記》一、《綱鑒易知錄》一,王父、父日以課之,故至今《史記》之文,能成誦者八九。

    父執有愛其慧者,贈以《漢書》一、姚氏《古文辭類纂》一,則大喜,讀之卒業焉。

    父慈而嚴,督課之外,使之勞作,言語舉動稍不謹,辄呵斥不少假借,常訓之曰:“汝自視乃如常兒乎!”至今誦此語不敢忘。

    十三歲始知有段、王訓诂之學,大好之,漸有棄帖括之志。

    十五歲,母趙恭人見背,以四弟之産難也。

    餘方遊學省會,而時無輪舶,奔喪歸鄉,已不獲親含殓,終天之恨,莫此為甚。

    時肄業于省會之學海堂,堂為嘉慶間前總督阮元所立,以訓诂詞章課粵人者也。

    至是乃決舍帖括以從事于此,不知天地間于訓诂詞章之外,更有所謂學也。

    己醜,年十七,舉于鄉,主考為李尚書端棻、王鎮江仁堪。

    年十八計偕入京師,父以其稚也,挈與偕行,李公以其妹許字焉。

    下第歸,道上海,從坊間購得《瀛環志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且見上海制造局譯出西書若幹種,心好之,以無力不能購也。

     其年秋,始交陳通甫。

    通甫時亦肄業學海堂,以高材生聞。

    既而通甫相語曰:“吾聞南海康先生上書請變法,不達,新從京師歸,吾往谒焉,其學乃為吾與子所未夢及,吾與子今得師矣。

    ”于是乃因通甫修弟子禮事南海先生。

    時餘以少年科第,且于時流所推重之訓诂詞章學,頗有所知,辄沾沾自喜。

    先生乃以大海潮音,做獅子吼,取其所挾持之數百年無用舊學更端駁诘,悉舉而摧陷廓清之。

    自辰入見,及戌始退,冷水澆背,當頭一棒,一旦盡失其故壘,惘惘然不知所從事,且驚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懼,與通甫聯床竟夕不能寐。

    明日再谒,請為學方針,先生乃教以陸王心學,而并及史學、西學之梗概。

    自是決然舍去舊學,自退出學海堂,而間日請業南海之門。

    生平知有學自茲始。

     辛卯,餘年十九,南海先生始講學于廣東省城長興裡之萬木草堂,徇通甫與餘之請也。

    先生為講中國數千年來學術源流,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萬國以比例推斷之。

    餘與諸同學日劄記其講義,一生學問之得力,皆在此年。

    先生又常為語佛學之精奧博大,餘夙根淺薄,不能多所受。

    先生時方著《公理通》《大同學》等書,每與通甫商榷,辨析入微,餘辄侍末席,有聽受,無問難,蓋知其美而不能通其故也。

    先生著《新學僞經考》,從事校勘;著《孔子改制考》,從事分纂。

    日課則《宋元明儒學案》、二十四史、《文獻通考》等。

    而草堂頗有藏書,得恣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