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自述

關燈
獵,學稍進矣。

    其年始交康幼博。

    十月,入京師,結婚李氏。

    明年壬辰,年二十,王父棄養。

    自是學于草堂者凡三年。

     甲午年二十二,客京師,于京國所謂名士者多所往還。

    六月,日本戰事起,惋憤時局,時有所吐露,人微言輕,莫之聞也。

    顧益讀譯書,治算學、地理、曆史等。

    明年乙未,和議成,代表廣東公車百九十人,上書陳時局。

    既而南海先生聯公車三千人,上書請變法,餘亦從其後奔走焉。

    其年七月,京師強學會開,發起之者,為南海先生,贊之者為郎中陳熾、郎中沈曾植、編修張孝謙、浙江溫處道袁世凱等。

    餘被委為會中書記員。

    不三月,為言官所劾,會封禁。

    而餘居會所數月,會中于譯出西書購置頗備,得以餘日盡浏覽之,而後益斐然有述作之志。

    其年始交譚複生、楊叔峤,吳季清、鐵樵、子發父子。

     京師之開強學會也,上海亦踵起。

    京師會禁,上海會亦廢。

    而黃公度倡議續其餘緒,開一報館,以書見招。

    三月去京師,至上海,始交公度。

    七月《時務報》開,餘專任撰述之役,報館生涯自茲始,著《變法通議》《西學書目表》等書。

    其冬,公度簡出使德國大臣,奏請偕行,會公度使事辍,不果。

    出使美、日、秘大臣伍廷芳,複奏派為參贊,力辭之。

    伍固請,許以來年往,既而終辭,專任報事。

    丁酉四月,直隸總督王文韶、湖廣總督張之洞、大理寺卿盛宣懷,連銜奏保,有旨交鐵路大臣差遣,餘不之知也。

    既而以劄來,粘奏折上谕焉,以不願被人差遣辭之。

    張之洞屢招邀,欲緻之幕府,固辭。

    時譚複生宦隐金陵,間月至上海,相過從,連輿接席。

    複生著《仁學》,每成一篇,辄相商榷,相與治佛學,複生所以砥砺之者良厚。

    十月,湖南陳中丞寶箴,江督學标,聘主湖南時務學堂講席,就之。

    時公度官湖南按察使,複生亦歸湘助鄉治,湘中同志稱極盛。

    未幾,德國割據膠州灣事起,瓜分之憂,震動全國,而湖南始創南學會,将以為地方自治之基礎,餘頗有所贊畫。

    而時務學堂于精神教育,亦三緻意焉。

    其年始交劉裴邨、林暾谷、唐绂丞,及時務學堂諸生李虎村、林述唐、田均一、蔡樹珊等。

     明年戊戌,年二十六。

    春,大病幾死,出就醫上海,既痊,乃入京師。

    南海先生方開保國會,餘多所贊畫奔走。

    四月,以徐侍郎緻靖之薦,總理衙門再薦,被召見,命辦大學堂譯書局事務。

    時朝廷銳意變法,百度更新,南海先生深受主知,言聽谏行,複生、暾谷、叔峤、裴邨,以京卿參預新政,餘亦從諸君子之後,黾勉盡瘁。

    八月政變,六君子為國流血,南海以英人仗義出險,餘遂乘日本大島兵艦而東。

    去國以來,忽忽四年矣。

     戊戌九月至日本,十月與橫濱商界諸同志謀設《清議報》。

    自此居日本東京者一年,稍能讀東文,思想為之一變。

    己亥七月,複與濱人共設高等大同學校于東京,以為内地留學生預備科之用,即今之清華學校是也。

    其年美洲商界同志,始有中國維新會之設,由南海先生所鼓舞也。

    冬間,美洲人招往遊,應之。

    以十一月首途,道出夏威夷島,其地華商二萬餘人,相絷留,因暫住焉,創夏威夷維新會。

    适以治疫故,航路不通,遂居夏威夷半年。

    至庚子六月,方欲入美,而義和國變已大起,内地消息,風聲鶴唳,一日百變。

    已而屢得内地函電,促歸國,遂回馬首而西,比及日本,已聞北京失守之報。

    七月急歸滬,方思有所效,抵滬之翌日,而漢口難作,唐、林、李、蔡、黎、傅諸烈,先後就義,公私皆不獲有所救。

    留滬十日,遂去,适香港,既而渡南洋,谒南海,遂道印度,遊澳洲,應彼中維新會之招也。

    居澳半年,由西而東,環洲曆一周而還。

    辛醜四月,複至日本。

     爾來蟄居東國,忽又歲餘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唯日日為文字之奴隸,空言喋喋,無補時艱。

    平旦自思,隻有慚悚。

    顧自審我之才力,及我今日之地位,舍此更無術可以盡國民責任于萬一。

    茲事雖小,亦安得已。

    一年以來,頗竭綿薄,欲草一中國通史以助愛國思想之發達,然荏苒日月,至今猶未能成十之二。

    唯于今春為《新民叢報》,冬間複創刊《新小說》,述其所學所懷抱者,以質于當世達人志士,冀以為中國國民遒铎之一助。

    嗚呼!國家多難,歲月如流,眇眇之身,力小任重。

    吾友韓孔廣詩雲:“舌下無英雄,筆底無奇士。

    ”嗚呼,筆舌生涯,已催我中年矣!此後所以報國民之恩者,未知何如?每一念及,未嘗不驚心動魄,抑塞而誰語也? 孔子紀元二千四百五十三年壬寅十一月,任公自述。

     (作于190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