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
關燈
小
中
大
海天中關于治哲學回想的一瞥
在大廳裡整理紛雜的稿子,目倦神離,乃出來憑在甲闆的欄上。
深碧的天空,帶着一縷黑煙的影子,恍惚表示我們經過的遺痕。
不停的,我們的船總是追着前面海天的接處,隻不見盡的時候。
海雲雜起,片片掠船飛過;我的回想,忽而也卷着過去經曆雜過殘雲。
把他寫下來,也是經驗流中的一種紀念。
并不要供他人參考;隻是有人當作參考之資——如果偶有值得參考之處——那我也就此就教了。
(一)治哲學是不能靠記憶,而大部分要靠反想的。
如果想在哲學界有點造就,必定是反想的結果。
不是要重述某人怎樣說,某人怎樣說……而當問我對于某人所說的起何反想。
治某派哲學的時候,不但要問他本身的一貫,而且要想到他與其他的系統是否相容。
這是批評的精神,也是玄想的态度;哲學裡新的觀念和系統,往往從此而出。
(二)治哲學的書籍,和治數理科學的書籍一樣,是極應當仔細的,有時非重讀一次或一次以上不為功。
我敢說無論讀者的天才如何,讀到斯賓諾莎的《倫理學》(Ethics)一類的書,僅讀一遍,是萬萬不能徹底了解的。
我自己讀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格林就經過多少次的試驗。
而且名詞及表現,尤當注意,因為一人有一人之特殊的用法和命義。
MaryW.Calkins說得好: 以治康德與黑格爾為例,一個人讀到康德與黑格爾,無異另學一種文字。
不問他知道多少德文,但是康德與黑格爾所用的,有時前後簡直是兩種文字。
注161 我有一次在普林斯頓與Prof.WarnerFite談到哲學的文字;我問他T.H.格林的哲學文字何以如此難讀:還是他不用這種艱深繁複的文字,不足以達他的意思,還是有意用這種文字以表現他意思的艱深繁複?Fite教授答道:著作如格林,不但你們外國學生覺着困難,就是我們大學的哲學教授,也同樣的覺得困難。
我治格林到30年的結論,覺得他非借這種文字,不能達出他的意思。
在哲學中要求文字精澈而引人入勝如羅素、詹姆士者竟有幾人呢! (三)要想治哲學的人,我一定勸他不要看了哲學史或對于某種哲學的評論(Commentatory)去談哲學。
最要緊的是讀哲學家本人的著作。
我們且不要管某人說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怎樣說的,我們隻先問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自己怎樣說的。
有時愈讀他人的解述,而對于本人的哲學愈覺混淆。
不問怎麼公允的哲學史家,他所表現的隻是他自己對于某種哲學的見解;有時為使讀者明了或合于自己的系統起見,竟确定的下最不确定的斷案;或是因對于某人的某方面當注重者不同,乃盡力放大此方面,而略去其他方面,甚或他人關于此方面之貢獻,亦因之抑而不張。
這都是最容易起誤解的地方。
我不妨本個人的經驗,各舉一個例以為說明。
(1)洛克之哲學,并不如柏拉圖、康德那樣繁複而易起争端的。
但是詹姆士·吉布森的“洛克的知識論及其曆史關系”把洛克解釋成一位理性主義者;而A.W.Moore's“TheFunctionalversustheRepresentativeTheoryofKnowledgeinLocke'sEssay”又把洛克變為經驗主義者,或竟為“實驗主義者”;但是我自己細讀洛克自己的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以後,對于洛克哲學的反想,又大大的與吉布森、穆爾不同。
如吉布森及穆爾的著作,都是極有名的;他們獨到的見解,固然可供我們參考;但是要靠着他們而忘了洛克自己,便發生極大的危險了。
(2)有如W.Turner'sHistoryofPhilosophy并不是一本沒有名的著作。
笛卡爾在他的Olympica裡記着他在1619年11月10日,驚喜失措,因為他發現一種“了不得的科學之基礎”。
這個“了不得的科學”,笛卡爾并未明言,而這件事對于笛卡爾思想發展上又如此重要,于是評論者的争端紛起。
Millet以為是笛卡爾系統的懷疑法及分析法之基礎(LesfondementsdelaMéthodetdesonAnalyse);Liard以為是笛卡爾方法及其“普遍數學”之發現(L'inventiondelaMéthod
深碧的天空,帶着一縷黑煙的影子,恍惚表示我們經過的遺痕。
不停的,我們的船總是追着前面海天的接處,隻不見盡的時候。
海雲雜起,片片掠船飛過;我的回想,忽而也卷着過去經曆雜過殘雲。
把他寫下來,也是經驗流中的一種紀念。
并不要供他人參考;隻是有人當作參考之資——如果偶有值得參考之處——那我也就此就教了。
(一)治哲學是不能靠記憶,而大部分要靠反想的。
如果想在哲學界有點造就,必定是反想的結果。
不是要重述某人怎樣說,某人怎樣說……而當問我對于某人所說的起何反想。
治某派哲學的時候,不但要問他本身的一貫,而且要想到他與其他的系統是否相容。
這是批評的精神,也是玄想的态度;哲學裡新的觀念和系統,往往從此而出。
(二)治哲學的書籍,和治數理科學的書籍一樣,是極應當仔細的,有時非重讀一次或一次以上不為功。
我敢說無論讀者的天才如何,讀到斯賓諾莎的《倫理學》(Ethics)一類的書,僅讀一遍,是萬萬不能徹底了解的。
我自己讀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格林就經過多少次的試驗。
而且名詞及表現,尤當注意,因為一人有一人之特殊的用法和命義。
MaryW.Calkins說得好: 以治康德與黑格爾為例,一個人讀到康德與黑格爾,無異另學一種文字。
不問他知道多少德文,但是康德與黑格爾所用的,有時前後簡直是兩種文字。
注161 我有一次在普林斯頓與Prof.WarnerFite談到哲學的文字;我問他T.H.格林的哲學文字何以如此難讀:還是他不用這種艱深繁複的文字,不足以達他的意思,還是有意用這種文字以表現他意思的艱深繁複?Fite教授答道:著作如格林,不但你們外國學生覺着困難,就是我們大學的哲學教授,也同樣的覺得困難。
我治格林到30年的結論,覺得他非借這種文字,不能達出他的意思。
在哲學中要求文字精澈而引人入勝如羅素、詹姆士者竟有幾人呢! (三)要想治哲學的人,我一定勸他不要看了哲學史或對于某種哲學的評論(Commentatory)去談哲學。
最要緊的是讀哲學家本人的著作。
我們且不要管某人說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怎樣說的,我們隻先問柏拉圖、亞裡士多德自己怎樣說的。
有時愈讀他人的解述,而對于本人的哲學愈覺混淆。
不問怎麼公允的哲學史家,他所表現的隻是他自己對于某種哲學的見解;有時為使讀者明了或合于自己的系統起見,竟确定的下最不确定的斷案;或是因對于某人的某方面當注重者不同,乃盡力放大此方面,而略去其他方面,甚或他人關于此方面之貢獻,亦因之抑而不張。
這都是最容易起誤解的地方。
我不妨本個人的經驗,各舉一個例以為說明。
(1)洛克之哲學,并不如柏拉圖、康德那樣繁複而易起争端的。
但是詹姆士·吉布森的“洛克的知識論及其曆史關系”把洛克解釋成一位理性主義者;而A.W.Moore's“TheFunctionalversustheRepresentativeTheoryofKnowledgeinLocke'sEssay”又把洛克變為經驗主義者,或竟為“實驗主義者”;但是我自己細讀洛克自己的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以後,對于洛克哲學的反想,又大大的與吉布森、穆爾不同。
如吉布森及穆爾的著作,都是極有名的;他們獨到的見解,固然可供我們參考;但是要靠着他們而忘了洛克自己,便發生極大的危險了。
(2)有如W.Turner'sHistoryofPhilosophy并不是一本沒有名的著作。
笛卡爾在他的Olympica裡記着他在1619年11月10日,驚喜失措,因為他發現一種“了不得的科學之基礎”。
這個“了不得的科學”,笛卡爾并未明言,而這件事對于笛卡爾思想發展上又如此重要,于是評論者的争端紛起。
Millet以為是笛卡爾系統的懷疑法及分析法之基礎(LesfondementsdelaMéthodetdesonAnalyse);Liard以為是笛卡爾方法及其“普遍數學”之發現(L'inventiondelaMé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