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尾聲
關燈
小
中
大
玄學與科學的合作,無論是為知識或為人生,都是不可少的。
強為分離,則不但兩者同受災害,而且失卻兩方面真正的意義。
萊茵河上流的斯華茨的森林,原不是成于一兩株樹木。
沒有單株良好的樹木,我們不能盼望整齊優秀的森林;但是我們所以愛森林,卻不是僅愛單株的樹木,而愛在森林的全景。
壯麗的哥特式之建築,固且要靠堅勁的磚石,層層積累。
在常人看去,增減磚石,原不算一回事;一到建築家的眼中,注158則一塊磚石的增減,便更移全部建築的Perspective。
科學為我們建設各種知識的系統,造就比較常識更為堅實的材料;玄學進而問材料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關系,以建設知識、宇宙、人生之全景而給以意義。
所以要有了真正的科學以後,才有精澈的玄學可言;有了真正的玄學以後,科學才能了解其本身的意義和位置。
從人類知識發展的曆史方面看去,科學的促成玄學,玄學的幫助科學,是顯著的事實,也是知識界最得意的一件事。
從哲學方面看,則多少哲學家都是出身科學;這類的例,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哲學這個名詞的來曆,原來出于一動詞“哲學化”(Philosophize);所以必定要有經驗張本,才有“化”之可言。
從科學方面看,則近代純粹科學的進步,實在受多少玄學的暗示和啟示。
即如19世紀中葉以後“休谟精神”的流入科學,便起科學界一個大大的自覺,放棄武斷的成見,而作深入一層的審察。
近50年來,物理科學中對于物質(Matter)的“缇騎大索”,純粹是根據玄學的精神,因為這班帶哲學态度的科學家所要知道的,就是“究竟什麼是物質”。
追問的成績,竟為物理學界辟一新天地。
今日的現象,竟如羅素所謂以前研究心的科學,愈趨而愈向物質,而物理學中的物質,乃愈分析而愈變為玄學的概念。
注159況且科學至今而漸趨“批評”,而漸顧全“一貫”,所受玄學的裨益,正非普通的詞令可以形容的呢! 況且現在學術界最好的現象,就是科學内部起了多少大的綜合,注重相互的關系,哲學的系統,也總是用科學的知識為張本。
現在決沒有哲學家如謝林(Schelling)所說: 自從培根把哲學弄得堕落,博伊爾把物理學弄得堕落以後,于是盲目的與不思的考察自然之态度,乃普遍的成立。
而科學家如馬赫也常正式宣告: 物理科學并不自以為是一個宇宙的全象;他隻聲明在謀将來的這種全象上做點工作。
注160 這種情形,就是表示玄學與科學已漸次各自認定應有的地位。
分工的地方固能分道揚镳,而協力的地方正須通力合作。
我們要知道“分”,我們也要知道“全”。
我們不要“拖泥帶水”的知識,我們也不要“鑽入牛角心裡”的思想。
我們要“統治”,我們也要“領略”。
而且我們的領略,不僅是一種浮淺的官感之領略——這種的領略,烏鴉站在桅稈上似乎也曾辦到——乃是深入一層的觀念之領略。
玄學與科學各有各的機能,各有各的領土,不但不可強分,而且同不可少。
我敢大聲的宣告: 現在沒有Respectable科學家敢看不起玄學;也沒有Respectable玄學家敢看不起科學。
這并不是什麼新奇的聲明,在
強為分離,則不但兩者同受災害,而且失卻兩方面真正的意義。
萊茵河上流的斯華茨的森林,原不是成于一兩株樹木。
沒有單株良好的樹木,我們不能盼望整齊優秀的森林;但是我們所以愛森林,卻不是僅愛單株的樹木,而愛在森林的全景。
壯麗的哥特式之建築,固且要靠堅勁的磚石,層層積累。
在常人看去,增減磚石,原不算一回事;一到建築家的眼中,注158則一塊磚石的增減,便更移全部建築的Perspective。
科學為我們建設各種知識的系統,造就比較常識更為堅實的材料;玄學進而問材料的本質,及其相互之關系,以建設知識、宇宙、人生之全景而給以意義。
所以要有了真正的科學以後,才有精澈的玄學可言;有了真正的玄學以後,科學才能了解其本身的意義和位置。
從人類知識發展的曆史方面看去,科學的促成玄學,玄學的幫助科學,是顯著的事實,也是知識界最得意的一件事。
從哲學方面看,則多少哲學家都是出身科學;這類的例,可以說是舉不勝舉。
哲學這個名詞的來曆,原來出于一動詞“哲學化”(Philosophize);所以必定要有經驗張本,才有“化”之可言。
從科學方面看,則近代純粹科學的進步,實在受多少玄學的暗示和啟示。
即如19世紀中葉以後“休谟精神”的流入科學,便起科學界一個大大的自覺,放棄武斷的成見,而作深入一層的審察。
近50年來,物理科學中對于物質(Matter)的“缇騎大索”,純粹是根據玄學的精神,因為這班帶哲學态度的科學家所要知道的,就是“究竟什麼是物質”。
追問的成績,竟為物理學界辟一新天地。
今日的現象,竟如羅素所謂以前研究心的科學,愈趨而愈向物質,而物理學中的物質,乃愈分析而愈變為玄學的概念。
注159況且科學至今而漸趨“批評”,而漸顧全“一貫”,所受玄學的裨益,正非普通的詞令可以形容的呢! 況且現在學術界最好的現象,就是科學内部起了多少大的綜合,注重相互的關系,哲學的系統,也總是用科學的知識為張本。
現在決沒有哲學家如謝林(Schelling)所說: 自從培根把哲學弄得堕落,博伊爾把物理學弄得堕落以後,于是盲目的與不思的考察自然之态度,乃普遍的成立。
而科學家如馬赫也常正式宣告: 物理科學并不自以為是一個宇宙的全象;他隻聲明在謀将來的這種全象上做點工作。
注160 這種情形,就是表示玄學與科學已漸次各自認定應有的地位。
分工的地方固能分道揚镳,而協力的地方正須通力合作。
我們要知道“分”,我們也要知道“全”。
我們不要“拖泥帶水”的知識,我們也不要“鑽入牛角心裡”的思想。
我們要“統治”,我們也要“領略”。
而且我們的領略,不僅是一種浮淺的官感之領略——這種的領略,烏鴉站在桅稈上似乎也曾辦到——乃是深入一層的觀念之領略。
玄學與科學各有各的機能,各有各的領土,不但不可強分,而且同不可少。
我敢大聲的宣告: 現在沒有Respectable科學家敢看不起玄學;也沒有Respectable玄學家敢看不起科學。
這并不是什麼新奇的聲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