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Ⅳ)尾聲
關燈
小
中
大
他國的學術界或聞之已熟。
隻是“一孔之士”,或好發“牛勁”的先生們,蔽于感情和成見,有時不肯公開的承認罷了! 玄學與科學并不是沖突對抗的,所以國内所謂“科學與玄學之論戰”,實在是很不幸而毫無根據的标題。
哲學的詩人柯勒律治有句著名的話,說是一個人生下來不屬于柏拉圖派,便屬于亞裡士多德派。
這句話裡有不磨的真理,不過他所引兩個學派的名字,還有不妥的地方;因為他真正的命意,是說每個人不為理性派,即為經驗派。
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秉賦,不偏向于理性,即偏向于經驗。
在哲學裡面派别雖然分歧,但是就全體考察起來,大概的偏向,還不外理性與經驗兩種。
哲學裡面理性與經驗兩派之争,經曆了數千年,為思想界開了多少新局,但是始終不曾解決;而且逆料将來當為思想開更光明的新局,其争端還是不能解決。
這種真正哲學上的争端,在近代中國思想界中還不曾開始,或者還不曾想見。
若是這次插身在所謂“玄學與科學之論戰”的諸君,移其不經濟的混戰之精力,而高豎“理性派”與“經驗派”之鮮明旗幟,從專門的與特殊的問題上着手,則不但可以為中國思想界開一新紀元;而且可以謀中國在世界哲學上的一點貢獻。
若是還持“科學與玄學之論戰”的名義,則不但浪費精力,而且障礙真理的本象。
我對于任何人求真理的精神,當然五體投地的佩服;但是不幸而至于使真理且受障礙,則我敢勸群公“偃旗息鼓”,而高呼“先生休矣!”不過我還是一心誠虔的希望中國有真正哲學内部理性派與經驗派之争端,繼續研究世界思想界研究多年而不曾解決的問題;請大家拿出中國人的天才來,為世界知識的總量作一點獨出心裁的貢獻。
我以為這個時代,是學術界最輝煌而最有精彩的一個時代。
在科學方面,則我們有數理與生物兩個隊伍,各自努力求勝。
如愛因斯坦學說的出現,尤為自牛頓以來所未有。
在哲學方面,則不但可以比拟希臘學術最盛的時代,而且精越過之。
我們有畢達哥拉斯式之羅素、懷特黑德;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式之詹姆士、杜威;有芝諾式之布拉德利;有赫拉克利特式之柏格森;……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的托身,或者仍在今日之繼續努力者。
他國的學術界正在多少的圖書館,研究室中不停的努力。
但是這種真正的學術的源流,還不曾引到中國。
從前洛克著《原知論》,緻書于讀者道:在這牛頓、博伊爾、惠更斯(Huygens)的時代,他的責任,隻想掃除一點障礙思想進行的塵磔。
曠野間有呼聲道:“預備主的路。
”我這一點小小的工作,原不敢以前人這種重大的責任自期;但是在炎夏的長途之中,塵沙四起,寂無行人,不免歇下行李挑擔水來,灑灑路陌,以待有緣的來者,也未始不是對于知識,對于人生,一點小小當做的事。
若是我這點不值什麼的工作,竟能使讀者略窺科學與玄學中無限的寶藏,康莊的大道,不斷的希望;使讀者竟能起一種研究的興趣,依着一點不離正軌的蛛絲馬迹,出發知識的遠征,則不但是此書求之不得的收獲,而且著者當泥首以謝有緣者讀此書所費的精力與時間了! 1923年10月10日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院圖書館 紐約,北美合衆國
隻是“一孔之士”,或好發“牛勁”的先生們,蔽于感情和成見,有時不肯公開的承認罷了! 玄學與科學并不是沖突對抗的,所以國内所謂“科學與玄學之論戰”,實在是很不幸而毫無根據的标題。
哲學的詩人柯勒律治有句著名的話,說是一個人生下來不屬于柏拉圖派,便屬于亞裡士多德派。
這句話裡有不磨的真理,不過他所引兩個學派的名字,還有不妥的地方;因為他真正的命意,是說每個人不為理性派,即為經驗派。
換句話說,每個人的秉賦,不偏向于理性,即偏向于經驗。
在哲學裡面派别雖然分歧,但是就全體考察起來,大概的偏向,還不外理性與經驗兩種。
哲學裡面理性與經驗兩派之争,經曆了數千年,為思想界開了多少新局,但是始終不曾解決;而且逆料将來當為思想開更光明的新局,其争端還是不能解決。
這種真正哲學上的争端,在近代中國思想界中還不曾開始,或者還不曾想見。
若是這次插身在所謂“玄學與科學之論戰”的諸君,移其不經濟的混戰之精力,而高豎“理性派”與“經驗派”之鮮明旗幟,從專門的與特殊的問題上着手,則不但可以為中國思想界開一新紀元;而且可以謀中國在世界哲學上的一點貢獻。
若是還持“科學與玄學之論戰”的名義,則不但浪費精力,而且障礙真理的本象。
我對于任何人求真理的精神,當然五體投地的佩服;但是不幸而至于使真理且受障礙,則我敢勸群公“偃旗息鼓”,而高呼“先生休矣!”不過我還是一心誠虔的希望中國有真正哲學内部理性派與經驗派之争端,繼續研究世界思想界研究多年而不曾解決的問題;請大家拿出中國人的天才來,為世界知識的總量作一點獨出心裁的貢獻。
我以為這個時代,是學術界最輝煌而最有精彩的一個時代。
在科學方面,則我們有數理與生物兩個隊伍,各自努力求勝。
如愛因斯坦學說的出現,尤為自牛頓以來所未有。
在哲學方面,則不但可以比拟希臘學術最盛的時代,而且精越過之。
我們有畢達哥拉斯式之羅素、懷特黑德;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式之詹姆士、杜威;有芝諾式之布拉德利;有赫拉克利特式之柏格森;……柏拉圖與亞裡士多德的托身,或者仍在今日之繼續努力者。
他國的學術界正在多少的圖書館,研究室中不停的努力。
但是這種真正的學術的源流,還不曾引到中國。
從前洛克著《原知論》,緻書于讀者道:在這牛頓、博伊爾、惠更斯(Huygens)的時代,他的責任,隻想掃除一點障礙思想進行的塵磔。
曠野間有呼聲道:“預備主的路。
”我這一點小小的工作,原不敢以前人這種重大的責任自期;但是在炎夏的長途之中,塵沙四起,寂無行人,不免歇下行李挑擔水來,灑灑路陌,以待有緣的來者,也未始不是對于知識,對于人生,一點小小當做的事。
若是我這點不值什麼的工作,竟能使讀者略窺科學與玄學中無限的寶藏,康莊的大道,不斷的希望;使讀者竟能起一種研究的興趣,依着一點不離正軌的蛛絲馬迹,出發知識的遠征,則不但是此書求之不得的收獲,而且著者當泥首以謝有緣者讀此書所費的精力與時間了! 1923年10月10日 哥倫比亞大學哲學院圖書館 紐約,北美合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