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正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個問題,在曆史上有相當的重要和發展,又常為辯論精神物質者争持的武器,所以不能不借此提到。
我先聲明,從思想史上及科學系統的内部看去,所有的分類,雖然常有争論,但其本質,都是屬于心理的、便利的、而非邏輯的與嚴格質量的。
把知識分類最早的,莫過于柏拉圖了。
柏拉圖的分類,純粹是根據于他的心理學。
他的心理學,又是他假以建設他的理想政治之出發點。
他以為人類可分三個階級,而每個階級各有心理本量的賦與。
最高的為賢哲的輔導,重在理性;其次為勇邁的幹城,重在知覺;再其次為工作的技士,重在欲望沖動。
所以他分知識為三部分:第一是析辯學(Dialectics),屬于理性;第二是物理學(Physics),注52屬于官感的知覺;第三是倫理學(Ethics),屬于欲望沖動,且謀其管理。
柏拉圖是哲學界最富于理想力的人,他在析辯學上之大貢獻,至今還不磨滅,但是他的分類法,恐怕和他的階級制度一道過去了。
中古時代在神學空氣之中,對于科學的興趣很少;科學至多不過顯出上帝神奇的魔術,所以即有神學家而兼科學家之聖·托馬斯·阿奎那曾作分類的努力,但是無足重輕。
為近代吹“早上哨号”的培根,作科學分類,也是根據心理,頗像受着柏拉圖的暗示。
培根分知識為三種,是出自三項知量的。
曆史——分自然的與人事的——出自記憶(Memory)詩歌出自想象(Imagination)哲學或科學——分上帝,自然,與人生——出自理性(Reason)。
這個分法,三百年來,都很有影響。
但是他的根本錯誤,首在以記憶,想象與理性為可強分;繼在認定曆史,詩歌與理性皆各出一種知量。
其實,每種學問,沒有少得了培根所分的三種知量同時并用的。
至于強分這些知量,也如我當年在國内看見談心理學的,還畫一個空白的腦筋,這裡寫一個“知”字,那裡寫一個“情”字,再那裡寫一個“意”字一樣的辦法罷了。
哲學家洛克的分類,雖然少有人提及,但是在哲學方面卻有影響。
他也分科學為三種:一是為學理了解的,以物理學為代表;二是為“好”與“用”的,以倫理學為代表;三是輔助了解之發展的,以邏輯為代表。
他命邏輯為“唯名論科學”(Nominalisticscience)。
他的分法實較培根為妥,但是還不脫後者的“窠臼”。
法國的百科全書大家如達朗貝爾(d'Alembert)輩,是更受培根的影響了。
他分知識為學理的、實際的,及創造的。
首為玄學等,次為倫理學等,再次則為美術。
如以“詩歌”擴成“美術”,實足修正培根。
但是與培根同出一種錯誤的心理根據,所以我們不必另為批評。
實證主義的孔德分七種基本科學,不過是要擡高他的“社會學”的地位。
因為在他系統之中,除第七種最高道德科學而外,社會學就是一切科學的“塔頂”,足以籠罩一切科學。
他分其他五種為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其不妥之處,就多極了。
孔德的貢獻,在于喚起人注意各種科學間相互的關系;他的失敗,就在以“公式迷”的心理,用極端“目的論”的眼光去為這些科學造“世系表”。
如生物學雖與物理學和化學有關,但是從曆史上講起來,何曾是從物理學與化學裡演化出來的。
天文學又何以能被提出來,稱為比物理學化學更為基本呢? 最常說的分類,恐怕就是斯賓塞的。
他是批評孔德強造科學“世系”的人,但是結果他自己又造了一個“世系”。
他分科學為三大類:(1)抽象的科學,如邏輯與數學;(2)抽象—具體的,如力學、物理學,及化學;(3)具體的,如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
他的根本假定,還是以為這各組的科學間,仍有邏輯的倚靠。
所以他命第一組是講形(Forms)之定律的;第二組是講分子(Factors)之定律的;第三組是講結果(Products)之定律的。
各種科學間有相互的倚賴,無人否認。
但是斯氏所定的界限,仔細考察起來,是很難于劃清。
邏輯的形,是否能離開質,在邏輯内部就有争端。
力學與天文學在曆史上有難分的關系。
心理學談到思想,意識,下意識等問題,就不見得是通常所謂“具體的”之意義。
至于斯氏在所謂“抽象—具體的”科學之下,嘗以光學,電學等與物理學并列,更是常受批評的了。
皮爾遜的分法,要算是很完備的。
他分科學為抽象的與具體的。
抽象的包括邏輯、數學、統計學,及其他關于方法訓練之科學。
具體的分物質科學與生物科學兩部分。
物質科學分精确的(Precise)與統括的(Synoptic)兩種。
精确的為屬于熱、電、磁、光等之物理學及理論化學等。
統括的為化學、礦學、地質學等。
生物科學包括論形體、構造、進化的生物學等。
但是皮氏的分類對于近代數學與物理學等接近的現象沒有辦法,于是設一“應用數學”之名,作為抽象的科學與具體的科學間之連環。
他又對近代物理學和化學與生物學接近的現象沒有辦法,于是另立一“生物物理學”(Biophysics)之名,以為其間之媒介。
這都是無可如何的辦法。
他的分法雖然使人易于明了,但是若就嚴格而論,各種科學間的關系,也就不是可以這樣容易劃分的。
所謂介于二者之科學,于前後二者既無嚴格性質上的分别,則前後二者本身上之異點,難道還是性質的呢?抑僅是範圍的、機能的或是注重方面不同的呢? J.A.湯姆森嘗評論斯氏及皮氏諸家,頗有見到的地方;但是他自己也分科學為抽象的與具體的。
以玄學、邏輯、統計學及數學四種為抽象的;而具體的之中,又分普遍、特殊、兼有、應用四項。
他列玄學在科學之内,雖加以“最高的”(Supreme)名義,但如不加重要的保留與注意,注53便要生重大的誤解。
統計學能否與數學并立,尚系問題。
至于他對于具體的科學之四項分法,更難有嚴确的界限,不過供一種門面的裝飾罷了! 其餘的分類方法還多,但是較不重要。
如赫胥黎以“主觀的”與“客觀的”名義分類,而列玄學、數學、邏輯、神學為主觀的;曆史學、生理學、物理學為客觀的;而倫理學界于二者之間。
譬如以數學與邏輯為“主觀的”,恐怕近代唯實主義的數學家如羅素、懷特黑德等就要首先抗議。
又如曆史學就是完全所謂“客觀的”嗎?這種分法之不完備,自不必多說。
如亞曆山大·貝恩分科學為“基本的”、“倚賴的”與“實用的”三種,雖從機能上着想,但所謂“倚賴的”與“實用的”科學間,甚難區别。
更有幾位學者師承皮爾遜,常持“精确的”與“統括的”之說。
但是一回想時間進化的程序中,許多科學是由統括的而轉入精确的。
如在開普勒、牛頓、拉普拉斯之前,天文學何嘗是精确的?又有許多科學,其全體雖然不可遽加以精确的徽号,卻正在蛻化之中;看其逐漸改變,是最有趣味的曆史。
如在拉馬克(Lamarck)、達爾文等之前,近代的生物學可以說是并未成立。
到現在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精确的,但是其中講遺傳之孟德爾定律等,已經是很精确的了。
近代德國有派學者——以文德爾班為領袖——主張科學可以按照其邏輯的目的,而分為兩大類:一是要去求事實間之定律的,一是要去求了解個體的事實的。
前者可以物理學為代表,後者可以曆史學為代表。
但是仔細考察起來,其間很難區分。
難道求定律的離開了我們對于定律的了解,而曆史科學求對于事體之了解者,就沒有定律可求嗎?況且曆史不是真正間斷的,現在所謂千頭萬緒的曆史,表現紛雜的人類動作,固非簡單定律所能支配。
但是推上去就是人類學(Ethnology)、文地學、生物學……等。
看這些研究初民制度、環境與文化關系之科學,在近二十年來的進步,恐怕要使這種區分大大挫氣了。
總之,現象愈簡單而搜集愈完備,則求描寫的公式愈易,愈複雜而搜集愈不完備,則求描寫的公式愈難。
現在不能得到完備的定律,是一件事,而謂一種科學不求定律,或永久不能求定律,又是一件事。
那種分法,如謂為心理的,注重不同的,則未始不可,如謂為邏輯的,根本不同的,就不能免嚴重的批評了。
現在中國有人主張“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之分,而且是争論的一個焦點,我所以不免提到。
從曆史的眼光看去,似受以上所說的那個德國學派的暗示。
但是以“精神”和“物質”兩個名義去形容科學,首先不妥。
沒有分類之前,請問如何诠定“精神”與“物質”?就是把“精神”、“物質”區分清楚,已經是哲學裡不曾解決的争端,何況再要借他們去解釋科學?所以在曆史上重要的幾派分類,或是借知量中的幾部分,或是用抽象的與具體的,或是用精确的與統括的,或是用求定律的與謀了解的諸名義,去避免本身意義不曾明了的“精神”、“物質”兩名詞。
他們的小心謹嚴,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若是就通常所認可以為官感所觸者為物質,不然者為精神,則純粹運用概念的數學,斷沒有人敢說他是“物質科學”;但自近代“數學的物理學”成立以來,數學與物理學融洽至此,使一部分的哲學家幾傾向于當年希臘畢達哥拉斯之說,以為宇宙之構成為“數”。
請問如何以“精神”、“物質”分數學呢?況且近代物理學分析“質”而最後成為“概念”,請問物理學究竟是“精神的”呢?還是“物質的”呢?心理學之生理的方面,與物理學及化學密切難分,而一方面講下意識及思想分析問題,又是另一重要部分。
究竟心理學是“精神的”呢?還是“物質的”呢?這種的例不可勝舉。
這種的區分也不攻自破。
洛克早就警告過我們:凡是用本身意義不曾确定明了的名詞,是最危險不過的了! 總之,上面各種的分類,僅認為應付一種需要,由于便利而設則可;若是認為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知識的本身,則沒有經得起批評的。
同是一個在時間空間系中的“事”(Event),由不同的方面看去,生出不同的描寫,得着不同的了解。
看的方面愈多,則了解的程度愈加。
思想的一動,與電子的一發射,未始不是同樣“真實的”(Real)一件“事”,本無可以強分軒轾的。
何況不問“參考系”的不同,而強用“割裂”的手段呢? 而且以方法而論,更難将科學強分。
各種科學雖有各自的安排;但是往往初次看去,各不相謀的方法,到時候由于研究的進步,竟能通用。
自笛卡爾、牛頓以後,物理學與數學的方法漸漸打通。
自生理的心理學成立以來,心理學竟應用化學、物理學的方法。
進化論的方法似乎隻是解釋生物現象的,而天文學家竟用以解釋星的演化,地質學家用以解釋地的構成,——這都是普通所謂“無生物界”。
我并不說凡是科學的方法,在現在已臻圓滿貫通之境;但是近代思想史上這種趨勢及其成效,是足使以武斷态度為科學劃界的人,沒有那樣容易說話了。
時間的流未止,知識界相互的系統,不停的發現。
我們斷難把科學定一個嚴确邏輯的區分。
而且,每種科學的範圍,随時因研究的進步而有伸縮。
設如将來知識相互的關系齊現,而我們能盡知自然的本體和全相,豈不是一件最痛快的事?(自然的進化不停,知識的天書不封,這恐怕是不會有的事;但觀察人類知識的進步,正如投石水中時的波痕,層層的擴大,一個包括一個,使我們不自然而然的發生這種希望向逼近最完備的境界掙紮。
)若要科學能向最完備的方向發展,卻有一種态度,為研究科學者所當存着的。
這種态度,可以借分科學為“純粹的”(Theoretical)與“實用的”(Practical)兩種來表現。
這種分法,心理學家而兼哲學家的雨果·明斯特爾貝格(HugoMünsterberg)也曾經主張,而我可以公開的贊同。
但是我緊急聲明道:這種分法,不是把科學本質作邏輯的劃分,乃是一種研究的态度。
這種态度如果混淆了,對于科學發展的将來實有障礙。
所以我的目的,隻不過為指示一種方向的便利起見。
若是照邏輯上講起來,則每種實用的科學,都有一種或數種基本的純粹科學做基礎,其本質上很難區分。
所以最實用的科學,追究到根本上,還是靠着幾條理論的定律。
如講行星運行的力學與天文學,可以算是理論的了;而橋梁工程,卻是要用着他的。
數學可以算是純粹科學了,但是實用科學建築在他身上的還要多少?生物學上的遺傳律與進化論,未始不是純粹科學,但是現在的優生學、種植學、畜牧學等,誰不靠着他們?就以這些純粹科學發生的結果而論,難道可以說他們本身沒有實用的價值嗎?這是邏輯所能通的嗎? 但是從态度上說起來,卻是有重要的區别。
純粹科學與實用科學的區别,就是前者是一種為知識而求知識的搜讨,于研究的時候,不存一點功用的目的;而後者是由研究者取出一部分純粹的理論,應用在一些材料上,從事于一組人生需求的目的,有如凹鏡的聚光。
譬如開普勒與拉普拉斯等研究行星運行,隻是抱着一種求知識的态度去研究,并不想到後來會應用到橋梁工程。
但是一位工程師造橋,就要問到橋工如何經久,如何适用,及如何節省工料等等。
笛卡爾研究抛物線,不過以為其間有種知識的真美。
而現在兵工廠的炮師,就要算到發射品的遠近,攻要塞與攻飛機,在水面發射與在陸地發射之區别及其影響。
這何曾是笛卡爾所及料的呢?孟德爾的配殖豆種與達爾文的養蜂飼鴿,又何曾想到現在利用了去作人種改良和增進動植物的繁殖呢?此間态度的區别,可以說是影響效果大極了! 我們所以要覺悟這種态度的區别,是因為不如此,科學的全體都不會進步的。
幾何學不脫離埃及人的量地,決不會有歐幾裡德的幾何學。
沒有希臘人對于毫無用處的圓錐截面(Conicsection)之研究,則沒有拉普拉斯定律的發現,更沒有數學中的幾部分之發展,更不會應用到橋梁工程上去。
若是孟德爾先抱了一個“人種改良”的目的去研究遺傳,恐怕他也不做和尚去了!真正忠于科學的人,忠于求知識的人,難道能否認這種态度的重要嗎? 所以我借這個機會再鄭重聲明道:本篇上面所論的科學,都是以純粹科學為标準而言。
不然我所說的“科學是最不講功利的”,直系夢話。
我們決不那樣狹量的至于不認“實用科學”為科學。
他雖不能全合于純粹科學的條件,卻也能滿足科學許多的條件。
但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實用科學”實偏向“實用藝術”(Practicalarts)。
為人類需要的方面着想,我對“實用科學”和學他的人,同樣的十分尊重。
但是治“實用科學”的人為忠于科學和人類起見,也應當不尚成見,對于這種區分,有自覺的态度。
不免有人說:你既然認為這種分類是心理的,不是邏輯的;是态度的,不是本質的;是便利的,不是嚴格的——換句話說,除态度的不同,及其影響上應當注意而外,精确的分類為不可能,并且不當。
但是為什麼以前那班有學問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把分類當作那樣認真的一件事做呢? 我的回答是: 以前他們的分類,都是一種知識的努力,當着每種學問大進步的時代,把知識的全體做一種測量,指示新發現的可能,而引導大家的眼光向各種可能的方面去。
所以當希臘這些“自然科學家”(Naturalscientists)和“智者”(Sophists)貢獻大盛的時代,有柏拉圖的努力。
在文藝複興以後,近代曙光初破之時,有培根、洛克的努力。
有18世紀學術之繁盛,乃有“百科全書家”的努力。
自有19世紀中葉以後科學之大發展,而有斯賓塞、皮爾遜等各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哲學的興趣,一方面是向導知識發達的前途。
從思想史方面看過去,他們的努力自有他們各時代的位置。
就是我們現在得着這個暫時的結論,也是多謝最近許多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的。
他們的事業,正如在大洋中航行,有人測定經緯度,指示方向、潮流、暗礁等等,使這艘知識的巨舶,指着新的希望去謀發現。
若是望着圖上的經緯度,而遽認地球本身是切成方“豆腐塊”的,這恐怕不是畫經緯度者的錯誤,而是我們了解經緯度的錯誤了!
我先聲明,從思想史上及科學系統的内部看去,所有的分類,雖然常有争論,但其本質,都是屬于心理的、便利的、而非邏輯的與嚴格質量的。
把知識分類最早的,莫過于柏拉圖了。
柏拉圖的分類,純粹是根據于他的心理學。
他的心理學,又是他假以建設他的理想政治之出發點。
他以為人類可分三個階級,而每個階級各有心理本量的賦與。
最高的為賢哲的輔導,重在理性;其次為勇邁的幹城,重在知覺;再其次為工作的技士,重在欲望沖動。
所以他分知識為三部分:第一是析辯學(Dialectics),屬于理性;第二是物理學(Physics),注52屬于官感的知覺;第三是倫理學(Ethics),屬于欲望沖動,且謀其管理。
柏拉圖是哲學界最富于理想力的人,他在析辯學上之大貢獻,至今還不磨滅,但是他的分類法,恐怕和他的階級制度一道過去了。
中古時代在神學空氣之中,對于科學的興趣很少;科學至多不過顯出上帝神奇的魔術,所以即有神學家而兼科學家之聖·托馬斯·阿奎那曾作分類的努力,但是無足重輕。
為近代吹“早上哨号”的培根,作科學分類,也是根據心理,頗像受着柏拉圖的暗示。
培根分知識為三種,是出自三項知量的。
曆史——分自然的與人事的——出自記憶(Memory)詩歌出自想象(Imagination)哲學或科學——分上帝,自然,與人生——出自理性(Reason)。
這個分法,三百年來,都很有影響。
但是他的根本錯誤,首在以記憶,想象與理性為可強分;繼在認定曆史,詩歌與理性皆各出一種知量。
其實,每種學問,沒有少得了培根所分的三種知量同時并用的。
至于強分這些知量,也如我當年在國内看見談心理學的,還畫一個空白的腦筋,這裡寫一個“知”字,那裡寫一個“情”字,再那裡寫一個“意”字一樣的辦法罷了。
哲學家洛克的分類,雖然少有人提及,但是在哲學方面卻有影響。
他也分科學為三種:一是為學理了解的,以物理學為代表;二是為“好”與“用”的,以倫理學為代表;三是輔助了解之發展的,以邏輯為代表。
他命邏輯為“唯名論科學”(Nominalisticscience)。
他的分法實較培根為妥,但是還不脫後者的“窠臼”。
法國的百科全書大家如達朗貝爾(d'Alembert)輩,是更受培根的影響了。
他分知識為學理的、實際的,及創造的。
首為玄學等,次為倫理學等,再次則為美術。
如以“詩歌”擴成“美術”,實足修正培根。
但是與培根同出一種錯誤的心理根據,所以我們不必另為批評。
實證主義的孔德分七種基本科學,不過是要擡高他的“社會學”的地位。
因為在他系統之中,除第七種最高道德科學而外,社會學就是一切科學的“塔頂”,足以籠罩一切科學。
他分其他五種為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與生物學;其不妥之處,就多極了。
孔德的貢獻,在于喚起人注意各種科學間相互的關系;他的失敗,就在以“公式迷”的心理,用極端“目的論”的眼光去為這些科學造“世系表”。
如生物學雖與物理學和化學有關,但是從曆史上講起來,何曾是從物理學與化學裡演化出來的。
天文學又何以能被提出來,稱為比物理學化學更為基本呢? 最常說的分類,恐怕就是斯賓塞的。
他是批評孔德強造科學“世系”的人,但是結果他自己又造了一個“世系”。
他分科學為三大類:(1)抽象的科學,如邏輯與數學;(2)抽象—具體的,如力學、物理學,及化學;(3)具體的,如天文學、地質學、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
他的根本假定,還是以為這各組的科學間,仍有邏輯的倚靠。
所以他命第一組是講形(Forms)之定律的;第二組是講分子(Factors)之定律的;第三組是講結果(Products)之定律的。
各種科學間有相互的倚賴,無人否認。
但是斯氏所定的界限,仔細考察起來,是很難于劃清。
邏輯的形,是否能離開質,在邏輯内部就有争端。
力學與天文學在曆史上有難分的關系。
心理學談到思想,意識,下意識等問題,就不見得是通常所謂“具體的”之意義。
至于斯氏在所謂“抽象—具體的”科學之下,嘗以光學,電學等與物理學并列,更是常受批評的了。
皮爾遜的分法,要算是很完備的。
他分科學為抽象的與具體的。
抽象的包括邏輯、數學、統計學,及其他關于方法訓練之科學。
具體的分物質科學與生物科學兩部分。
物質科學分精确的(Precise)與統括的(Synoptic)兩種。
精确的為屬于熱、電、磁、光等之物理學及理論化學等。
統括的為化學、礦學、地質學等。
生物科學包括論形體、構造、進化的生物學等。
但是皮氏的分類對于近代數學與物理學等接近的現象沒有辦法,于是設一“應用數學”之名,作為抽象的科學與具體的科學間之連環。
他又對近代物理學和化學與生物學接近的現象沒有辦法,于是另立一“生物物理學”(Biophysics)之名,以為其間之媒介。
這都是無可如何的辦法。
他的分法雖然使人易于明了,但是若就嚴格而論,各種科學間的關系,也就不是可以這樣容易劃分的。
所謂介于二者之科學,于前後二者既無嚴格性質上的分别,則前後二者本身上之異點,難道還是性質的呢?抑僅是範圍的、機能的或是注重方面不同的呢? J.A.湯姆森嘗評論斯氏及皮氏諸家,頗有見到的地方;但是他自己也分科學為抽象的與具體的。
以玄學、邏輯、統計學及數學四種為抽象的;而具體的之中,又分普遍、特殊、兼有、應用四項。
他列玄學在科學之内,雖加以“最高的”(Supreme)名義,但如不加重要的保留與注意,注53便要生重大的誤解。
統計學能否與數學并立,尚系問題。
至于他對于具體的科學之四項分法,更難有嚴确的界限,不過供一種門面的裝飾罷了! 其餘的分類方法還多,但是較不重要。
如赫胥黎以“主觀的”與“客觀的”名義分類,而列玄學、數學、邏輯、神學為主觀的;曆史學、生理學、物理學為客觀的;而倫理學界于二者之間。
譬如以數學與邏輯為“主觀的”,恐怕近代唯實主義的數學家如羅素、懷特黑德等就要首先抗議。
又如曆史學就是完全所謂“客觀的”嗎?這種分法之不完備,自不必多說。
如亞曆山大·貝恩分科學為“基本的”、“倚賴的”與“實用的”三種,雖從機能上着想,但所謂“倚賴的”與“實用的”科學間,甚難區别。
更有幾位學者師承皮爾遜,常持“精确的”與“統括的”之說。
但是一回想時間進化的程序中,許多科學是由統括的而轉入精确的。
如在開普勒、牛頓、拉普拉斯之前,天文學何嘗是精确的?又有許多科學,其全體雖然不可遽加以精确的徽号,卻正在蛻化之中;看其逐漸改變,是最有趣味的曆史。
如在拉馬克(Lamarck)、達爾文等之前,近代的生物學可以說是并未成立。
到現在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精确的,但是其中講遺傳之孟德爾定律等,已經是很精确的了。
近代德國有派學者——以文德爾班為領袖——主張科學可以按照其邏輯的目的,而分為兩大類:一是要去求事實間之定律的,一是要去求了解個體的事實的。
前者可以物理學為代表,後者可以曆史學為代表。
但是仔細考察起來,其間很難區分。
難道求定律的離開了我們對于定律的了解,而曆史科學求對于事體之了解者,就沒有定律可求嗎?況且曆史不是真正間斷的,現在所謂千頭萬緒的曆史,表現紛雜的人類動作,固非簡單定律所能支配。
但是推上去就是人類學(Ethnology)、文地學、生物學……等。
看這些研究初民制度、環境與文化關系之科學,在近二十年來的進步,恐怕要使這種區分大大挫氣了。
總之,現象愈簡單而搜集愈完備,則求描寫的公式愈易,愈複雜而搜集愈不完備,則求描寫的公式愈難。
現在不能得到完備的定律,是一件事,而謂一種科學不求定律,或永久不能求定律,又是一件事。
那種分法,如謂為心理的,注重不同的,則未始不可,如謂為邏輯的,根本不同的,就不能免嚴重的批評了。
現在中國有人主張“精神科學”與“物質科學”之分,而且是争論的一個焦點,我所以不免提到。
從曆史的眼光看去,似受以上所說的那個德國學派的暗示。
但是以“精神”和“物質”兩個名義去形容科學,首先不妥。
沒有分類之前,請問如何诠定“精神”與“物質”?就是把“精神”、“物質”區分清楚,已經是哲學裡不曾解決的争端,何況再要借他們去解釋科學?所以在曆史上重要的幾派分類,或是借知量中的幾部分,或是用抽象的與具體的,或是用精确的與統括的,或是用求定律的與謀了解的諸名義,去避免本身意義不曾明了的“精神”、“物質”兩名詞。
他們的小心謹嚴,是我們應當注意的。
若是就通常所認可以為官感所觸者為物質,不然者為精神,則純粹運用概念的數學,斷沒有人敢說他是“物質科學”;但自近代“數學的物理學”成立以來,數學與物理學融洽至此,使一部分的哲學家幾傾向于當年希臘畢達哥拉斯之說,以為宇宙之構成為“數”。
請問如何以“精神”、“物質”分數學呢?況且近代物理學分析“質”而最後成為“概念”,請問物理學究竟是“精神的”呢?還是“物質的”呢?心理學之生理的方面,與物理學及化學密切難分,而一方面講下意識及思想分析問題,又是另一重要部分。
究竟心理學是“精神的”呢?還是“物質的”呢?這種的例不可勝舉。
這種的區分也不攻自破。
洛克早就警告過我們:凡是用本身意義不曾确定明了的名詞,是最危險不過的了! 總之,上面各種的分類,僅認為應付一種需要,由于便利而設則可;若是認為可以從性質上劃分知識的本身,則沒有經得起批評的。
同是一個在時間空間系中的“事”(Event),由不同的方面看去,生出不同的描寫,得着不同的了解。
看的方面愈多,則了解的程度愈加。
思想的一動,與電子的一發射,未始不是同樣“真實的”(Real)一件“事”,本無可以強分軒轾的。
何況不問“參考系”的不同,而強用“割裂”的手段呢? 而且以方法而論,更難将科學強分。
各種科學雖有各自的安排;但是往往初次看去,各不相謀的方法,到時候由于研究的進步,竟能通用。
自笛卡爾、牛頓以後,物理學與數學的方法漸漸打通。
自生理的心理學成立以來,心理學竟應用化學、物理學的方法。
進化論的方法似乎隻是解釋生物現象的,而天文學家竟用以解釋星的演化,地質學家用以解釋地的構成,——這都是普通所謂“無生物界”。
我并不說凡是科學的方法,在現在已臻圓滿貫通之境;但是近代思想史上這種趨勢及其成效,是足使以武斷态度為科學劃界的人,沒有那樣容易說話了。
時間的流未止,知識界相互的系統,不停的發現。
我們斷難把科學定一個嚴确邏輯的區分。
而且,每種科學的範圍,随時因研究的進步而有伸縮。
設如将來知識相互的關系齊現,而我們能盡知自然的本體和全相,豈不是一件最痛快的事?(自然的進化不停,知識的天書不封,這恐怕是不會有的事;但觀察人類知識的進步,正如投石水中時的波痕,層層的擴大,一個包括一個,使我們不自然而然的發生這種希望向逼近最完備的境界掙紮。
)若要科學能向最完備的方向發展,卻有一種态度,為研究科學者所當存着的。
這種态度,可以借分科學為“純粹的”(Theoretical)與“實用的”(Practical)兩種來表現。
這種分法,心理學家而兼哲學家的雨果·明斯特爾貝格(HugoMünsterberg)也曾經主張,而我可以公開的贊同。
但是我緊急聲明道:這種分法,不是把科學本質作邏輯的劃分,乃是一種研究的态度。
這種态度如果混淆了,對于科學發展的将來實有障礙。
所以我的目的,隻不過為指示一種方向的便利起見。
若是照邏輯上講起來,則每種實用的科學,都有一種或數種基本的純粹科學做基礎,其本質上很難區分。
所以最實用的科學,追究到根本上,還是靠着幾條理論的定律。
如講行星運行的力學與天文學,可以算是理論的了;而橋梁工程,卻是要用着他的。
數學可以算是純粹科學了,但是實用科學建築在他身上的還要多少?生物學上的遺傳律與進化論,未始不是純粹科學,但是現在的優生學、種植學、畜牧學等,誰不靠着他們?就以這些純粹科學發生的結果而論,難道可以說他們本身沒有實用的價值嗎?這是邏輯所能通的嗎? 但是從态度上說起來,卻是有重要的區别。
純粹科學與實用科學的區别,就是前者是一種為知識而求知識的搜讨,于研究的時候,不存一點功用的目的;而後者是由研究者取出一部分純粹的理論,應用在一些材料上,從事于一組人生需求的目的,有如凹鏡的聚光。
譬如開普勒與拉普拉斯等研究行星運行,隻是抱着一種求知識的态度去研究,并不想到後來會應用到橋梁工程。
但是一位工程師造橋,就要問到橋工如何經久,如何适用,及如何節省工料等等。
笛卡爾研究抛物線,不過以為其間有種知識的真美。
而現在兵工廠的炮師,就要算到發射品的遠近,攻要塞與攻飛機,在水面發射與在陸地發射之區别及其影響。
這何曾是笛卡爾所及料的呢?孟德爾的配殖豆種與達爾文的養蜂飼鴿,又何曾想到現在利用了去作人種改良和增進動植物的繁殖呢?此間态度的區别,可以說是影響效果大極了! 我們所以要覺悟這種态度的區别,是因為不如此,科學的全體都不會進步的。
幾何學不脫離埃及人的量地,決不會有歐幾裡德的幾何學。
沒有希臘人對于毫無用處的圓錐截面(Conicsection)之研究,則沒有拉普拉斯定律的發現,更沒有數學中的幾部分之發展,更不會應用到橋梁工程上去。
若是孟德爾先抱了一個“人種改良”的目的去研究遺傳,恐怕他也不做和尚去了!真正忠于科學的人,忠于求知識的人,難道能否認這種态度的重要嗎? 所以我借這個機會再鄭重聲明道:本篇上面所論的科學,都是以純粹科學為标準而言。
不然我所說的“科學是最不講功利的”,直系夢話。
我們決不那樣狹量的至于不認“實用科學”為科學。
他雖不能全合于純粹科學的條件,卻也能滿足科學許多的條件。
但是“打開天窗說亮話”,“實用科學”實偏向“實用藝術”(Practicalarts)。
為人類需要的方面着想,我對“實用科學”和學他的人,同樣的十分尊重。
但是治“實用科學”的人為忠于科學和人類起見,也應當不尚成見,對于這種區分,有自覺的态度。
不免有人說:你既然認為這種分類是心理的,不是邏輯的;是态度的,不是本質的;是便利的,不是嚴格的——換句話說,除态度的不同,及其影響上應當注意而外,精确的分類為不可能,并且不當。
但是為什麼以前那班有學問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把分類當作那樣認真的一件事做呢? 我的回答是: 以前他們的分類,都是一種知識的努力,當着每種學問大進步的時代,把知識的全體做一種測量,指示新發現的可能,而引導大家的眼光向各種可能的方面去。
所以當希臘這些“自然科學家”(Naturalscientists)和“智者”(Sophists)貢獻大盛的時代,有柏拉圖的努力。
在文藝複興以後,近代曙光初破之時,有培根、洛克的努力。
有18世紀學術之繁盛,乃有“百科全書家”的努力。
自有19世紀中葉以後科學之大發展,而有斯賓塞、皮爾遜等各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哲學的興趣,一方面是向導知識發達的前途。
從思想史方面看過去,他們的努力自有他們各時代的位置。
就是我們現在得着這個暫時的結論,也是多謝最近許多科學的發展告訴我們的。
他們的事業,正如在大洋中航行,有人測定經緯度,指示方向、潮流、暗礁等等,使這艘知識的巨舶,指着新的希望去謀發現。
若是望着圖上的經緯度,而遽認地球本身是切成方“豆腐塊”的,這恐怕不是畫經緯度者的錯誤,而是我們了解經緯度的錯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