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正文(一)
關燈
小
中
大
y),(2)能于運用的時候,不與其他的觀念相違反(Consistentwithotherideas),已經夠了。
譬如工程師造房子他隻問以多少塊的磚石打房基,上面可以載多少重,造多少層,不緻傾倒。
至于磚石的構造是原子還是電子,則非工程師所當問,是屬于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範圍。
這個譬喻雖然粗淺,但是仔細觀察各種科學的基礎,何曾不是如此。
笛卡爾以為最穩固的幾何學,其全體美麗的系統,不過建設在幾條公理(Axioms)與假設(Postulates)之上。
“一根直線是兩點間之最短距離”,在舊式幾何學上是不能再真确的;但是這就是最後的真确嗎?在三進向的(Threedimensional)的宇宙裡還用得過去,但是在四進向的(Fourdimensional)——加上時間的進向——宇宙裡就完全不合了。
又如一切科學,都用着時間(Time)、空間(Space)、質(Matter)……種種觀念為基礎。
但是究竟什麼是時間、空間、質……呢?通常科學家是不必問到的。
一個實驗室裡的現象,經過了地球多少轉,或是鐘擺多少次,科學便說他經過多少時間。
但是這所記下的,難道是真正的時間,還隻是我們對于時間的一種記載?有反想的人是不容混淆的。
時間本身可以強分的嗎?還是與事實不可分的嗎?究竟什麼是時間?講到空間,科學家用一個标準去量東西,說是這東西占地位多少尺。
但是他量的是空間呢?還是占據在空間中之物質呢?有絕對可量的空間嗎?物質的标準可以得空間的準則嗎?根據以前的推論或實驗,科學家很難有武斷的回答。
再講到“質”,則互釋的難關所在,上文已經指出來了。
所以通常科學所問的,不是“時間”(Time)的本身,乃是“時間中的段落”(Intervalsoftime);不是真正的空間(Space),乃是“測定的度量”(Measuredlengths);不是“質”的本身,而是以已知喻未知的互釋。
難道這些根本問題不當追問嗎?有求知态度的人決不說是不當的。
不過這些問題,科學不必問到,注43就可以根據幾條根本的觀念,去建設他們的統治權。
因為科學不能待這些問題解決後方才成立——而且我相信這些問題是永不能有最後解決的——轉過身來,我們反可以借科學研究的幫助,無論是正号的或負号的,去促成這些問題比較圓滿的解答。
這是牽動科學全部基礎的地方,這是科學為玄學永久備下的問題,這也是科學與玄學應當攜手之處。
此處不便再說下去了,待我談到玄學的地方再讨論罷! 對于科學的限制和科學家所宜當心的地方,我們都是一無所隐,一無所偏的去研究。
我相信科學家如能留意到這些地方,于科學本身及人類知識的總量,都有重大的利益。
現在我們還有一件當做的事,就是解釋一般人對于科學的浮觀和誤解。
無論這些浮觀誤解是一時的,或是局部的,或是僅生于偏見的,但為知識的忠誠起見,能夠多掃除一點好一點。
對于科學的浮觀誤解,大約不外以下兩種: (一)因為科學是偏向于應付事實,所以是幹燥的,是缺乏美感的領會的,甚至于說他沒有新奇的。
這完全是淺薄的誤解。
科學原來不是堆積的事實可以冒充;而且科學的美性,是一種知識的美,不經過一個艱苦的訓練,還不能領略,因為經過一種艱苦的訓練,所以領略愈為深刻。
注44把自己的快樂的感情作客觀化,還不合乎美的原理嗎?注45在淩亂的事物裡面,看出他們的對稱、次序、聯系來,難道還不美嗎?科學本身的表現,雖然避去感情,而科學的訓練實在陶熔出深刻一層的感情。
這種經過鍛煉的感情,裡面自有知識的美性,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浮飄飄”的。
譬如談到做夢。
在初民時代,則大家“相驚伯有”,以為鬼神禍福的征兆。
雖然也造成種種有趣的神話,但是其間恐怖也夠受了。
到了詩人手裡,也不過是作“浮生若夢”的驚歎,成一時感情的發洩。
到登峰造極,也隻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名句: ...Wearesuchstuff Asdreamsaremadeon,andourlittlelife Isroundedwithasleep. 然而這種的好詩究竟有幾?而且真能領略其深一層的含義者又有幾?但是這些奇奇怪怪的夢,到科學家手上就又是一種看法了。
心理學家看了,就起了“意識”與“下意識”的研究。
弗洛伊德(Freud)等幾位先生,就以理性的解釋,綜合各種零碎的夢,造成“心理分析學”(Psychoanalysis),給我們一個“典麗矞皇”,意遊中的“大夢境”。
這難道不美嗎?我不是說他種的看法是不要的,我隻是說這種研究裡的美是不能否認的。
詩人柯勒律治(Coleridge)說得好: 一切知識始于奇,終于奇,但是始的奇是“無知”之産兒,終的奇是贊美之父母。
誰敢斷定說科學就不及藝術之有新奇呢?近代數學中之分析“無窮”(Infinity),還要多有新奇(Novelty)?至于生物科學的研究,更覺有“自然詩“(Nature-poem)在前面展開了。
如果有褊狹的藝術家以成見來從這方面攻擊科學,我卻要引一位當代有精深玄學系統而又以美學著稱的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GeorgeSantayana)的話道: 科學有一種理性的價值(Rationalvalue),使我們看法比現在的看法好,使在他種境遇之下方能看見的現在可以預見,是何等了不得的足以滿足好奇心而啟發行為。
同時科學的思想所起内部的驚奇,不減于生動的小說。
他把對于我興趣重要相關的事實,召集在我們前面,且較小說為尤多。
設科學而真完備,則此日因無他法滿足而借戲劇的情節以滿足之情感(Passions),将盡為之吸收。
……但是科學從事實的淩雜中以抽象,正如樂師從“亂音”之中披析其粗惡不經之程序,以求“雅正”;所以覺得幹燥而費力。
但一旦豁然,則忽遠達最後,忽近在目前,均無非樂趣。
有那一天,我們自能盡測所有關于我們的事實,而使我們的将來也受益無限。
隻是以思想作無訓練之娛樂的,不但可厭,而且示其所見不廣:适足以表現其性格上所受教育之不完備,甯甘懶惰而不取有意識的運動,甯取“浮光掠影”而不取“磐石貞堅”的思想。
注46 我在此地按真實以擁護科學,已盡我的力量。
但是如果科學家以為Appreciation之全體,盡在科學,則又大大的錯誤。
科學的目的和責任,終是偏向于“統治”的。
科學的美感,終究是局部的,知識的,一個系統以内的。
至于各個科學系統間的對稱(Symmetry)、次序(Order)和聯系(Relation)等——一個更大的美感範圍,——以及其對于人生宇宙各方面的關系和意義,那又不在科學的職分以内,科學當讓給玄學。
(二)其餘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科學是專講實用的,所以隻是功利的。
這種錯誤的觀念,在西洋工業社會之中,至今還不能免;而在中國現在震眩于所謂西洋“物質文明”的時候,更容易得這種印象,以為這就可以代表科學的性質。
火車,輪船,無線電……都是科學應用原理去發明的結果,是不錯的。
但是如有人隻認火車,輪船,無線電……為科學,那便是讀書到“發昏之第十一章”了。
科學本身是一種求真務确的精神之表現,他是一種純粹的“知識的探求”(Intellectualpersuit),他本身自有存在的價值,不必一定借應用為之表彰。
他的好處就在知識的探求成功了,則實際應用,也會跟着他來。
科學的本身,可以說是最不講功用的。
我嘗說,天上的行星和地上的矢橛,在科學研究的态度中,都是一律看待。
科學要講功用,反而糟了。
希臘人以純粹知識的興趣,去研究圓切體(Conicsection),當時何曾有點實用,但是十幾世紀以後,開普勒根據這種原理,發現火星的軌道,而建設近代天文學。
現在許多航海、建築的原理,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拉普拉斯論開普勒的發現道: 沒有希臘人對于圓切體所成曲線的玄想,這個優美的定律,作興至今還不能發現。
孟德爾(Mendel)以一個和尚,為了科學的興趣,在澳洲配養豆種一生,發現一條大大的遺傳定律。
他自己老貧而死,死後還沒有人注意到他這個大發現。
一直到1900年時,才由deVries,Correns,Tschermak三人幾乎同時的重行發現。
注47于是孟德爾定律(Mendelianlaw)成為近代生物學中的柱石,與達爾文進化論同争光芒。
将來人種如有改良之望,還要靠着他;這豈是當年一位老和尚的科學家所及料的?也豈是當年孟德爾所想的?孟德爾研究豆子,隻是為研究豆子有純粹知識的興趣而研究。
大動物學家SirRayLankester說得好: 科學托付他自己給我們,正如“誠信”,“偉大藝術”,及一切最好的思想與行為托身于我們一樣——不是一種收物質利益的政策,隻是因為他能滿足人類精神的愉快。
注48 所以治科學而要問“這有什麼用處”,這真是刍狗科學。
不但失去科學的真精神,而且要使科學化為“不毛之地”(Sterilization)。
思想史如果不騙我們,這是我們應當認清楚的。
我不是說科學定要與應用分離。
實用的經驗,往往能與科學原理以幫助,而且添許多思想上的新刺激。
但是有許多講實用過度的人,即在思想史範圍以内,也隻以實用問題去解釋科學之發展,則又錯誤。
譬如幾何學是由于埃及量地而起,是不錯的;但是量地不過是最初一個刺激,供給我們幾何學上一部分的張本。
若是說以後幾何學的發展,是為了量地,那真叫人“冠纓索絕”了! “實用科學”(Appliedscience)一個名詞,雖為赫胥黎所不願有;注49但是就事實而論,則與純粹科學縱無本質的差别,也有機能的差别。
老實說,實用科學雖具有好些科學的條件,我們不怎樣胸襟狹小的不承認其為科學,但是就他的性質而論,實在是以科學原理為基礎的實用藝術。
以一株大樹的枝幹比各種科學的培根,當年就指出科學的兩種結果,實在是有深刻的見解。
他分科學的結果,為“産生光明的”(Lucifera),與“産生實用的”(Fructifera)。
他說: 正如光的煥發,其本身的輝煌燦爛,實過于其多方面的用處;所以毫無疑義的,就事實的本相而加以純粹知識的企求,不雜入迷信,不強以任務,不流于錯謬與混淆,則其本身即屬可貴,遠過于其在發明方面收獲之總量。
我們雖然以社會的眼光,對于他們兩方面向人類所盡的責任,同樣尊重;但是我們以上論到科學精微的地方,乃是僅就純粹科學而言。
我們今天對于自然有這樣的統治,也還是從純粹科學裡面出來的。
能治人者必先下于人。
要征服自然,必先把自己臣服在自然下——或是忘記在自然裡,——洗去“萬物皆為我用”的心思,然後萬物才為我用。
這可以說是科學界辛苦得來的教訓了。
我寫到此地,想起英國皇家學會的态度,我想是可佩服的。
皇家學會是曆史上最有名的一個學會,選作他的會員是科學界一種榮譽。
皇家學會因為經當年牛頓、博伊爾等曆史上大人物造成的關系,所以會員的資格綦嚴。
要該會認為對于知識總量有根本貢獻的人,經公選以後,方能加入。
而于國外會員之推選尤嚴。
注50有年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Edison)的名字,被提出皇家學會評議會,拟舉為國外會員,卒遭否決,以為對于科學本身并無貢獻。
以發明(Inventions)如此之多——如電燈、電影、留聲機等——而對于我們物質生活貢獻如此之大的愛迪生,竟遭否決,而認為對于科學本身無貢獻,在衆人當然惑而大嘩。
其實,從科學界内部看起來,并沒有什麼奇怪。
因愛迪生一生的工作,隻是把19世紀及其前後的物理學家所得的電學原理拿來,以“上當學乖”的辦法,條條按着應用方面去實驗,于是得着這樣光怪陸離的成績。
當然他有他的天才,非常人所能及。
但是沒有求這些基本原理的法拉第、馬克斯韋爾、J.J.湯姆森、拉莫爾等,就不能有今日的愛迪生;假設有千百個愛迪生而無法拉第、馬克斯韋爾、J.J.湯姆森、拉莫爾等,則愛迪生在這方面終歸無用。
可見一個大學術團體與常人見解不同之處。
誰近誰遠,讀者自己可以明白了。
我所以寫到此事,因為我想到“中國學術獨立”的基本問題。
我以為中國如果想在世界學術上有點貢獻,對于人類知識總量的基礎上有點增加,則非從純粹科學上着手不可。
就是要謀科學在中國有真正的實用,也須從此着手。
不然,則永久是向他人借貸,而不能自起爐竈。
微論近代應用科學是根據于純粹科學而來,即應用科學的因時制宜,也還離不了基本原理。
教會了野蠻民族扳手指按一增加數到五個,而不教他加法的原理,則告訴他二加三就沒有辦法。
一個沿海的水手雖然也有種種經驗,能預知該叚的風雨,一點不差。
但是他不懂天文學氣象學等的基本知識,則天象偶有變動,或潮流偶有遷移,就手足失措的沒有辦法。
這種例雖然不免有點粗俗(Crude),但是推開一層想,其間不過是程序的區分。
當然現在許多西洋關于實用方面已有的發明,為速成及節省精力起見,中國應當有人去學。
但是這種的發明是學不完的;而且他們“智珠在握”,是常常改進的。
譬如學電而不從物理學的基本上謀貢獻,僅學愛迪生式對于電的應用事業,則僅愛迪生工廠中千數百種之發明,已非材智之士一生所可畢事;就算畢事,也不定能有新的增加;何況他們各方面的發明日加無已呢?又如治心理學不從純粹的心理學去研究,而僅學“智慧測驗”——實用心理學的一部分,——也是犯這同樣的毛病。
不知現在美國這些所謂“智慧測驗”的權威,原是從純粹心理學出來的——如桑代克(Thorndike)最初以研究動物心理學聞于當代,其尤著者,——而且所謂“智慧測驗”,雖然見過實用的功效,卻還在最初試驗的時代。
内中發生根本疑問之處正多,心理學内部還有許多不能和他同意的。
若是要移植到中國去,則因文字符号、意義、思想、環境的不同——譬如文字符号與思想相互激應之關系,為心理學、言語學、人類學上不曾解決之重要問題,而且牽涉哲學,注51——其中不容武斷或忽略之點更多。
恐怕所謂“智慧測驗”在中國能通行的時候,美國桑代克等又把他變過樣子,中國又要派人來重學了。
我不是說這些就不當有人去學,而且學這些東西的人,願作現在中國“過渡時代”的犧牲,在我隻有佩服。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這是“過渡時代”的現象。
至于中國學術獨立的計劃,現在卻還少人問到。
我固且希望目前中國多有幾個人學會了愛迪生、桑代克,但是我更希望中國自己能産生許多愛迪生與桑代克;我尤希望中國能對于人類知識總量的基本上有點貢獻,為世界将來無數比愛迪生、桑代克偉大百十倍的人物開先路。
這不是誇誕的妄想,這是學術界正當的企望(Aspirations),這是學術獨立的精神,這是現在各國學者所奮鬥的目标!我以為現在中國學術界當有這種自覺,社會上真有眼光的,當有這種提創,以鼓舞治基本純粹科學的人。
不然,則一班一班的送留學生出來,數年以後,隻見他們一班一班的過去。
所謂等你磨尖鴨嘴,雞的價錢已經落了。
各國學術界之有今日,都是數十年,或數百年根本上的培養。
中國現在就着手做這種培養事業,已經比人家落後多時,而且至少須數十年後方才見一點萌芽。
若是現在還看不到此地,則數十年後更無希望。
而且一國的文化——立國的精神——不從學術獨立着手,是沒有根底的。
“昏暮向人乞水火”,水火是公共能有的東西,隻須自己費點氣力,在他人雖無“不與”,但是總是這樣“昏暮乞憐”的,自己不怕難為情嗎? Ⅳ 關于科學分類的問題,在我個人看去,則無論如何精密,也不過隻有裝飾的功用。
我對于他沒有什麼大的興趣。
不過這
譬如工程師造房子他隻問以多少塊的磚石打房基,上面可以載多少重,造多少層,不緻傾倒。
至于磚石的構造是原子還是電子,則非工程師所當問,是屬于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範圍。
這個譬喻雖然粗淺,但是仔細觀察各種科學的基礎,何曾不是如此。
笛卡爾以為最穩固的幾何學,其全體美麗的系統,不過建設在幾條公理(Axioms)與假設(Postulates)之上。
“一根直線是兩點間之最短距離”,在舊式幾何學上是不能再真确的;但是這就是最後的真确嗎?在三進向的(Threedimensional)的宇宙裡還用得過去,但是在四進向的(Fourdimensional)——加上時間的進向——宇宙裡就完全不合了。
又如一切科學,都用着時間(Time)、空間(Space)、質(Matter)……種種觀念為基礎。
但是究竟什麼是時間、空間、質……呢?通常科學家是不必問到的。
一個實驗室裡的現象,經過了地球多少轉,或是鐘擺多少次,科學便說他經過多少時間。
但是這所記下的,難道是真正的時間,還隻是我們對于時間的一種記載?有反想的人是不容混淆的。
時間本身可以強分的嗎?還是與事實不可分的嗎?究竟什麼是時間?講到空間,科學家用一個标準去量東西,說是這東西占地位多少尺。
但是他量的是空間呢?還是占據在空間中之物質呢?有絕對可量的空間嗎?物質的标準可以得空間的準則嗎?根據以前的推論或實驗,科學家很難有武斷的回答。
再講到“質”,則互釋的難關所在,上文已經指出來了。
所以通常科學所問的,不是“時間”(Time)的本身,乃是“時間中的段落”(Intervalsoftime);不是真正的空間(Space),乃是“測定的度量”(Measuredlengths);不是“質”的本身,而是以已知喻未知的互釋。
難道這些根本問題不當追問嗎?有求知态度的人決不說是不當的。
不過這些問題,科學不必問到,注43就可以根據幾條根本的觀念,去建設他們的統治權。
因為科學不能待這些問題解決後方才成立——而且我相信這些問題是永不能有最後解決的——轉過身來,我們反可以借科學研究的幫助,無論是正号的或負号的,去促成這些問題比較圓滿的解答。
這是牽動科學全部基礎的地方,這是科學為玄學永久備下的問題,這也是科學與玄學應當攜手之處。
此處不便再說下去了,待我談到玄學的地方再讨論罷! 對于科學的限制和科學家所宜當心的地方,我們都是一無所隐,一無所偏的去研究。
我相信科學家如能留意到這些地方,于科學本身及人類知識的總量,都有重大的利益。
現在我們還有一件當做的事,就是解釋一般人對于科學的浮觀和誤解。
無論這些浮觀誤解是一時的,或是局部的,或是僅生于偏見的,但為知識的忠誠起見,能夠多掃除一點好一點。
對于科學的浮觀誤解,大約不外以下兩種: (一)因為科學是偏向于應付事實,所以是幹燥的,是缺乏美感的領會的,甚至于說他沒有新奇的。
這完全是淺薄的誤解。
科學原來不是堆積的事實可以冒充;而且科學的美性,是一種知識的美,不經過一個艱苦的訓練,還不能領略,因為經過一種艱苦的訓練,所以領略愈為深刻。
注44把自己的快樂的感情作客觀化,還不合乎美的原理嗎?注45在淩亂的事物裡面,看出他們的對稱、次序、聯系來,難道還不美嗎?科學本身的表現,雖然避去感情,而科學的訓練實在陶熔出深刻一層的感情。
這種經過鍛煉的感情,裡面自有知識的美性,不是盲目的,也不是“浮飄飄”的。
譬如談到做夢。
在初民時代,則大家“相驚伯有”,以為鬼神禍福的征兆。
雖然也造成種種有趣的神話,但是其間恐怖也夠受了。
到了詩人手裡,也不過是作“浮生若夢”的驚歎,成一時感情的發洩。
到登峰造極,也隻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名句: ...Wearesuchstuff Asdreamsaremadeon,andourlittlelife Isroundedwithasleep. 然而這種的好詩究竟有幾?而且真能領略其深一層的含義者又有幾?但是這些奇奇怪怪的夢,到科學家手上就又是一種看法了。
心理學家看了,就起了“意識”與“下意識”的研究。
弗洛伊德(Freud)等幾位先生,就以理性的解釋,綜合各種零碎的夢,造成“心理分析學”(Psychoanalysis),給我們一個“典麗矞皇”,意遊中的“大夢境”。
這難道不美嗎?我不是說他種的看法是不要的,我隻是說這種研究裡的美是不能否認的。
詩人柯勒律治(Coleridge)說得好: 一切知識始于奇,終于奇,但是始的奇是“無知”之産兒,終的奇是贊美之父母。
誰敢斷定說科學就不及藝術之有新奇呢?近代數學中之分析“無窮”(Infinity),還要多有新奇(Novelty)?至于生物科學的研究,更覺有“自然詩“(Nature-poem)在前面展開了。
如果有褊狹的藝術家以成見來從這方面攻擊科學,我卻要引一位當代有精深玄學系統而又以美學著稱的哲學家——喬治·桑塔亞納(GeorgeSantayana)的話道: 科學有一種理性的價值(Rationalvalue),使我們看法比現在的看法好,使在他種境遇之下方能看見的現在可以預見,是何等了不得的足以滿足好奇心而啟發行為。
同時科學的思想所起内部的驚奇,不減于生動的小說。
他把對于我興趣重要相關的事實,召集在我們前面,且較小說為尤多。
設科學而真完備,則此日因無他法滿足而借戲劇的情節以滿足之情感(Passions),将盡為之吸收。
……但是科學從事實的淩雜中以抽象,正如樂師從“亂音”之中披析其粗惡不經之程序,以求“雅正”;所以覺得幹燥而費力。
但一旦豁然,則忽遠達最後,忽近在目前,均無非樂趣。
有那一天,我們自能盡測所有關于我們的事實,而使我們的将來也受益無限。
隻是以思想作無訓練之娛樂的,不但可厭,而且示其所見不廣:适足以表現其性格上所受教育之不完備,甯甘懶惰而不取有意識的運動,甯取“浮光掠影”而不取“磐石貞堅”的思想。
注46 我在此地按真實以擁護科學,已盡我的力量。
但是如果科學家以為Appreciation之全體,盡在科學,則又大大的錯誤。
科學的目的和責任,終是偏向于“統治”的。
科學的美感,終究是局部的,知識的,一個系統以内的。
至于各個科學系統間的對稱(Symmetry)、次序(Order)和聯系(Relation)等——一個更大的美感範圍,——以及其對于人生宇宙各方面的關系和意義,那又不在科學的職分以内,科學當讓給玄學。
(二)其餘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以為科學是專講實用的,所以隻是功利的。
這種錯誤的觀念,在西洋工業社會之中,至今還不能免;而在中國現在震眩于所謂西洋“物質文明”的時候,更容易得這種印象,以為這就可以代表科學的性質。
火車,輪船,無線電……都是科學應用原理去發明的結果,是不錯的。
但是如有人隻認火車,輪船,無線電……為科學,那便是讀書到“發昏之第十一章”了。
科學本身是一種求真務确的精神之表現,他是一種純粹的“知識的探求”(Intellectualpersuit),他本身自有存在的價值,不必一定借應用為之表彰。
他的好處就在知識的探求成功了,則實際應用,也會跟着他來。
科學的本身,可以說是最不講功用的。
我嘗說,天上的行星和地上的矢橛,在科學研究的态度中,都是一律看待。
科學要講功用,反而糟了。
希臘人以純粹知識的興趣,去研究圓切體(Conicsection),當時何曾有點實用,但是十幾世紀以後,開普勒根據這種原理,發現火星的軌道,而建設近代天文學。
現在許多航海、建築的原理,都是從這裡出來的。
拉普拉斯論開普勒的發現道: 沒有希臘人對于圓切體所成曲線的玄想,這個優美的定律,作興至今還不能發現。
孟德爾(Mendel)以一個和尚,為了科學的興趣,在澳洲配養豆種一生,發現一條大大的遺傳定律。
他自己老貧而死,死後還沒有人注意到他這個大發現。
一直到1900年時,才由deVries,Correns,Tschermak三人幾乎同時的重行發現。
注47于是孟德爾定律(Mendelianlaw)成為近代生物學中的柱石,與達爾文進化論同争光芒。
将來人種如有改良之望,還要靠着他;這豈是當年一位老和尚的科學家所及料的?也豈是當年孟德爾所想的?孟德爾研究豆子,隻是為研究豆子有純粹知識的興趣而研究。
大動物學家SirRayLankester說得好: 科學托付他自己給我們,正如“誠信”,“偉大藝術”,及一切最好的思想與行為托身于我們一樣——不是一種收物質利益的政策,隻是因為他能滿足人類精神的愉快。
注48 所以治科學而要問“這有什麼用處”,這真是刍狗科學。
不但失去科學的真精神,而且要使科學化為“不毛之地”(Sterilization)。
思想史如果不騙我們,這是我們應當認清楚的。
我不是說科學定要與應用分離。
實用的經驗,往往能與科學原理以幫助,而且添許多思想上的新刺激。
但是有許多講實用過度的人,即在思想史範圍以内,也隻以實用問題去解釋科學之發展,則又錯誤。
譬如幾何學是由于埃及量地而起,是不錯的;但是量地不過是最初一個刺激,供給我們幾何學上一部分的張本。
若是說以後幾何學的發展,是為了量地,那真叫人“冠纓索絕”了! “實用科學”(Appliedscience)一個名詞,雖為赫胥黎所不願有;注49但是就事實而論,則與純粹科學縱無本質的差别,也有機能的差别。
老實說,實用科學雖具有好些科學的條件,我們不怎樣胸襟狹小的不承認其為科學,但是就他的性質而論,實在是以科學原理為基礎的實用藝術。
以一株大樹的枝幹比各種科學的培根,當年就指出科學的兩種結果,實在是有深刻的見解。
他分科學的結果,為“産生光明的”(Lucifera),與“産生實用的”(Fructifera)。
他說: 正如光的煥發,其本身的輝煌燦爛,實過于其多方面的用處;所以毫無疑義的,就事實的本相而加以純粹知識的企求,不雜入迷信,不強以任務,不流于錯謬與混淆,則其本身即屬可貴,遠過于其在發明方面收獲之總量。
我們雖然以社會的眼光,對于他們兩方面向人類所盡的責任,同樣尊重;但是我們以上論到科學精微的地方,乃是僅就純粹科學而言。
我們今天對于自然有這樣的統治,也還是從純粹科學裡面出來的。
能治人者必先下于人。
要征服自然,必先把自己臣服在自然下——或是忘記在自然裡,——洗去“萬物皆為我用”的心思,然後萬物才為我用。
這可以說是科學界辛苦得來的教訓了。
我寫到此地,想起英國皇家學會的态度,我想是可佩服的。
皇家學會是曆史上最有名的一個學會,選作他的會員是科學界一種榮譽。
皇家學會因為經當年牛頓、博伊爾等曆史上大人物造成的關系,所以會員的資格綦嚴。
要該會認為對于知識總量有根本貢獻的人,經公選以後,方能加入。
而于國外會員之推選尤嚴。
注50有年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ThomasEdison)的名字,被提出皇家學會評議會,拟舉為國外會員,卒遭否決,以為對于科學本身并無貢獻。
以發明(Inventions)如此之多——如電燈、電影、留聲機等——而對于我們物質生活貢獻如此之大的愛迪生,竟遭否決,而認為對于科學本身無貢獻,在衆人當然惑而大嘩。
其實,從科學界内部看起來,并沒有什麼奇怪。
因愛迪生一生的工作,隻是把19世紀及其前後的物理學家所得的電學原理拿來,以“上當學乖”的辦法,條條按着應用方面去實驗,于是得着這樣光怪陸離的成績。
當然他有他的天才,非常人所能及。
但是沒有求這些基本原理的法拉第、馬克斯韋爾、J.J.湯姆森、拉莫爾等,就不能有今日的愛迪生;假設有千百個愛迪生而無法拉第、馬克斯韋爾、J.J.湯姆森、拉莫爾等,則愛迪生在這方面終歸無用。
可見一個大學術團體與常人見解不同之處。
誰近誰遠,讀者自己可以明白了。
我所以寫到此事,因為我想到“中國學術獨立”的基本問題。
我以為中國如果想在世界學術上有點貢獻,對于人類知識總量的基礎上有點增加,則非從純粹科學上着手不可。
就是要謀科學在中國有真正的實用,也須從此着手。
不然,則永久是向他人借貸,而不能自起爐竈。
微論近代應用科學是根據于純粹科學而來,即應用科學的因時制宜,也還離不了基本原理。
教會了野蠻民族扳手指按一增加數到五個,而不教他加法的原理,則告訴他二加三就沒有辦法。
一個沿海的水手雖然也有種種經驗,能預知該叚的風雨,一點不差。
但是他不懂天文學氣象學等的基本知識,則天象偶有變動,或潮流偶有遷移,就手足失措的沒有辦法。
這種例雖然不免有點粗俗(Crude),但是推開一層想,其間不過是程序的區分。
當然現在許多西洋關于實用方面已有的發明,為速成及節省精力起見,中國應當有人去學。
但是這種的發明是學不完的;而且他們“智珠在握”,是常常改進的。
譬如學電而不從物理學的基本上謀貢獻,僅學愛迪生式對于電的應用事業,則僅愛迪生工廠中千數百種之發明,已非材智之士一生所可畢事;就算畢事,也不定能有新的增加;何況他們各方面的發明日加無已呢?又如治心理學不從純粹的心理學去研究,而僅學“智慧測驗”——實用心理學的一部分,——也是犯這同樣的毛病。
不知現在美國這些所謂“智慧測驗”的權威,原是從純粹心理學出來的——如桑代克(Thorndike)最初以研究動物心理學聞于當代,其尤著者,——而且所謂“智慧測驗”,雖然見過實用的功效,卻還在最初試驗的時代。
内中發生根本疑問之處正多,心理學内部還有許多不能和他同意的。
若是要移植到中國去,則因文字符号、意義、思想、環境的不同——譬如文字符号與思想相互激應之關系,為心理學、言語學、人類學上不曾解決之重要問題,而且牽涉哲學,注51——其中不容武斷或忽略之點更多。
恐怕所謂“智慧測驗”在中國能通行的時候,美國桑代克等又把他變過樣子,中國又要派人來重學了。
我不是說這些就不當有人去學,而且學這些東西的人,願作現在中國“過渡時代”的犧牲,在我隻有佩服。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這是“過渡時代”的現象。
至于中國學術獨立的計劃,現在卻還少人問到。
我固且希望目前中國多有幾個人學會了愛迪生、桑代克,但是我更希望中國自己能産生許多愛迪生與桑代克;我尤希望中國能對于人類知識總量的基本上有點貢獻,為世界将來無數比愛迪生、桑代克偉大百十倍的人物開先路。
這不是誇誕的妄想,這是學術界正當的企望(Aspirations),這是學術獨立的精神,這是現在各國學者所奮鬥的目标!我以為現在中國學術界當有這種自覺,社會上真有眼光的,當有這種提創,以鼓舞治基本純粹科學的人。
不然,則一班一班的送留學生出來,數年以後,隻見他們一班一班的過去。
所謂等你磨尖鴨嘴,雞的價錢已經落了。
各國學術界之有今日,都是數十年,或數百年根本上的培養。
中國現在就着手做這種培養事業,已經比人家落後多時,而且至少須數十年後方才見一點萌芽。
若是現在還看不到此地,則數十年後更無希望。
而且一國的文化——立國的精神——不從學術獨立着手,是沒有根底的。
“昏暮向人乞水火”,水火是公共能有的東西,隻須自己費點氣力,在他人雖無“不與”,但是總是這樣“昏暮乞憐”的,自己不怕難為情嗎? Ⅳ 關于科學分類的問題,在我個人看去,則無論如何精密,也不過隻有裝飾的功用。
我對于他沒有什麼大的興趣。
不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