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楔子
關燈
小
中
大
1830年8月2日的早晨,法國1830年7月大革命的消息傳到德國的魏瑪,一時大為震動。
人類曠代天才哥德(Goethe)的朋友蘇勒第(Soret)于那天下午去訪他。
客一進門的時候,哥德就說:“好,你對于這件事作何感想。
火山爆裂了,四處都是烈焰,再要關門妥協,是不成的了。
”蘇勒第以為他說的是法國大革命,應道:“真是一件恐怖的事,但是在這樣的景況,這般的政府之下,不把當代的王室推翻,還有什麼辦法。
”哥德說:“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像是彼此不相了解。
我并不是指那班人而言;我所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
我所說的,是居維葉(Cuvier)與若弗魯瓦·德·聖·伊萊爾(GeoffroydeSt.Hilaire)的辯論在法蘭西學院裡爆發了,這于科學是何等重要。
注1原來當時法國兩大派的生物學家——居維葉是重在根據事實分類以整理生物界之現象,聖·伊萊爾是重在從事實裡推求生物界之奧蘊——辯論生物的構成,是否有單一的統系和計劃之消息,也同時傳到魏瑪!可見學術界看事的标準,與市人不同之處了! 很湊巧的事,1923年5月間,黎元洪君出走的消息,與張君劢、丁在君二君辯論“科學與玄學”的消息同時傳到紐約。
黎君出走的電訊,不曾萦擾我五分鐘,而張、丁二君往返辯論的文字,倒費我半天的時間。
因為張、丁二君這次的辯論,比黎元洪出走一事,重要得多。
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我隐然自拟哥德。
不敢,不敢。
我決不敢拟哥德的天才于萬一。
但是丁、張二君的辯論,也決不如居維葉與聖·伊萊爾的辯論之獨出心裁,并沒有什麼發人未發的地方,足以為學術史上留一個地位。
不過當現在中國國内“八表同昏”的時候,居然有一個這樣的學術辯論,比較一個昏庸的黎元洪君的出走,真是重要多了! 這次的張、丁兩君的辯論,雖是很好的現象,是學術界元氣将蘇的一種征兆,注2但是内中也有許多危險病征。
如兩方争辯許久,而其主要的“争點”(Issue)始終使讀者不知所在——随意的讀者,徒覺看去痛快淋漓,而不知其真正命意;細心分析的人,則愈分析而愈覺五花八門,莫明其何者為所争之要點。
而且,不幸的是兩方面說了許多“玄學”、“科學”,卻始終不曾诠定“玄學”與“科學”之意義與範圍。
辯論本當“立題共許”,方能有“辯難析疑”的進步;不然,則雖弄長槍大戟,終屬一場“混戰”。
乃有更不幸的,就是兩方扯上“玄學與科學論戰”之大旗,其實内容并非真正玄學與科學之論戰,而僅系張君與丁君兩種意見之論戰。
一般的讀者不察,心中往往易于得一種印象,以為張君代表的是玄學,丁君代表的是科學。
結果必與真理以不幸。
況且中國人往往抱一種“擂台比武”的心理,強分勝敗,于是附張君的以為“玄學凱旋”,而存一種“科學破産”的心理;附丁君的以為“科學萬能”,生一種“玄學鬼混”的心思。
當現在中國科學既無萌芽,而玄學——指西洋純粹的玄學而言——又少人了解的時候,有“知識愛”的人方将培養修殖之不暇,若任一般人起一種無根據的蔑視,實于真理前途加上一層障礙,恐亦非求真理者之初心。
從仔細分析張、丁兩君幾篇正文之結果,注3我敢大膽地宣言:張、丁兩君所争,不是玄學與科學之争,也不能代表玄學與科學之争。
兩方面都涉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玄學的根本問題;兩方面也都涉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科學的根本問題。
于兩君千頭萬緒的大著之中,歸納起來,可以說是大概表示以下數派之争端: 這幾派複雜的内容,我不能而且不必在此地詳細說明;以後雖有提到之處,但是大家最好從各派原著裡去研究。
至于分析之當否,國内外自有研究哲學的人根據張、丁兩君原文去作客觀的評判,也無須申辯。
隻是有一點要說明的:國内有些人以為張君是推崇柏格森的為什麼我不舉柏格森。
不過我個人覺得張君論調中,倭铿與德裡施的空氣,較柏格森為重。
注4所以我僅舉德裡施與倭铿兩位。
德裡施的哲學,雖有他研究生物學的濃厚背景,然一方面取柏格森的浪漫觀,一方面融合康德的二元論,頗流于變形的“超象主義”。
倭铿的精神論,雖與柏格森學說同帶神秘性,但倭铿所謂“精神生活”,更覺接近宗教。
至于丁君雖略帶“實驗主
人類曠代天才哥德(Goethe)的朋友蘇勒第(Soret)于那天下午去訪他。
客一進門的時候,哥德就說:“好,你對于這件事作何感想。
火山爆裂了,四處都是烈焰,再要關門妥協,是不成的了。
”蘇勒第以為他說的是法國大革命,應道:“真是一件恐怖的事,但是在這樣的景況,這般的政府之下,不把當代的王室推翻,還有什麼辦法。
”哥德說:“親愛的朋友,我們今天像是彼此不相了解。
我并不是指那班人而言;我所指的,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
我所說的,是居維葉(Cuvier)與若弗魯瓦·德·聖·伊萊爾(GeoffroydeSt.Hilaire)的辯論在法蘭西學院裡爆發了,這于科學是何等重要。
注1原來當時法國兩大派的生物學家——居維葉是重在根據事實分類以整理生物界之現象,聖·伊萊爾是重在從事實裡推求生物界之奧蘊——辯論生物的構成,是否有單一的統系和計劃之消息,也同時傳到魏瑪!可見學術界看事的标準,與市人不同之處了! 很湊巧的事,1923年5月間,黎元洪君出走的消息,與張君劢、丁在君二君辯論“科學與玄學”的消息同時傳到紐約。
黎君出走的電訊,不曾萦擾我五分鐘,而張、丁二君往返辯論的文字,倒費我半天的時間。
因為張、丁二君這次的辯論,比黎元洪出走一事,重要得多。
大家不要誤會,以為我隐然自拟哥德。
不敢,不敢。
我決不敢拟哥德的天才于萬一。
但是丁、張二君的辯論,也決不如居維葉與聖·伊萊爾的辯論之獨出心裁,并沒有什麼發人未發的地方,足以為學術史上留一個地位。
不過當現在中國國内“八表同昏”的時候,居然有一個這樣的學術辯論,比較一個昏庸的黎元洪君的出走,真是重要多了! 這次的張、丁兩君的辯論,雖是很好的現象,是學術界元氣将蘇的一種征兆,注2但是内中也有許多危險病征。
如兩方争辯許久,而其主要的“争點”(Issue)始終使讀者不知所在——随意的讀者,徒覺看去痛快淋漓,而不知其真正命意;細心分析的人,則愈分析而愈覺五花八門,莫明其何者為所争之要點。
而且,不幸的是兩方面說了許多“玄學”、“科學”,卻始終不曾诠定“玄學”與“科學”之意義與範圍。
辯論本當“立題共許”,方能有“辯難析疑”的進步;不然,則雖弄長槍大戟,終屬一場“混戰”。
乃有更不幸的,就是兩方扯上“玄學與科學論戰”之大旗,其實内容并非真正玄學與科學之論戰,而僅系張君與丁君兩種意見之論戰。
一般的讀者不察,心中往往易于得一種印象,以為張君代表的是玄學,丁君代表的是科學。
結果必與真理以不幸。
況且中國人往往抱一種“擂台比武”的心理,強分勝敗,于是附張君的以為“玄學凱旋”,而存一種“科學破産”的心理;附丁君的以為“科學萬能”,生一種“玄學鬼混”的心思。
當現在中國科學既無萌芽,而玄學——指西洋純粹的玄學而言——又少人了解的時候,有“知識愛”的人方将培養修殖之不暇,若任一般人起一種無根據的蔑視,實于真理前途加上一層障礙,恐亦非求真理者之初心。
從仔細分析張、丁兩君幾篇正文之結果,注3我敢大膽地宣言:張、丁兩君所争,不是玄學與科學之争,也不能代表玄學與科學之争。
兩方面都涉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玄學的根本問題;兩方面也都涉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科學的根本問題。
于兩君千頭萬緒的大著之中,歸納起來,可以說是大概表示以下數派之争端: 這幾派複雜的内容,我不能而且不必在此地詳細說明;以後雖有提到之處,但是大家最好從各派原著裡去研究。
至于分析之當否,國内外自有研究哲學的人根據張、丁兩君原文去作客觀的評判,也無須申辯。
隻是有一點要說明的:國内有些人以為張君是推崇柏格森的為什麼我不舉柏格森。
不過我個人覺得張君論調中,倭铿與德裡施的空氣,較柏格森為重。
注4所以我僅舉德裡施與倭铿兩位。
德裡施的哲學,雖有他研究生物學的濃厚背景,然一方面取柏格森的浪漫觀,一方面融合康德的二元論,頗流于變形的“超象主義”。
倭铿的精神論,雖與柏格森學說同帶神秘性,但倭铿所謂“精神生活”,更覺接近宗教。
至于丁君雖略帶“實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