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色彩、形體和聲音
關燈
小
中
大
出姿韻和魄力,也是移情作用的結果。
我們見到柳公權的字,心中就浮起一種勁拔的意象,見到趙孟頫的字,心中就浮起一種秀媚的意象。
這個意象本在我的心裡,我卻把它移到筆畫本身上去。
移情作用是美感經驗的要素,凡是線形可以引起移情作用,大半都可以引起幾分美感。
二、以上都是說簡單的線形。
一條簡單的線所引起的情感,其原因已如此複雜,聯合數線而圍成一空間,其美感的因數自然更難分析了。
美的形體無論如何複雜,大概都含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平衡(balance)或勻稱(symmetry),這在自然中已可見出。
比如說人體,手足耳目都是左右相對稱的,鼻和口都隻有一個,所以居中不偏。
原始時代所用的器皿和布帛的圖案往往把人物的本來面目勉強改變過,使它們合于平衡原則。
我們看下列第八圖幾個拟物形的圖案就知道: 此外如希臘瓶以及中國彜鼎都是最能表現平衡原則的。
在雕刻、圖畫、建築和裝飾的藝術中,平衡原則都非常重要。
我們何以歡喜平衡、勻稱的圖形呢?有一派學者以為它像簡單的線形一樣,也應該拿筋肉感覺來解釋。
我們看勻稱的形體時,兩眼筋肉的運動也是勻稱的,沒有某一方特别多費力,所以我們覺得愉快。
這一說也被斯屈拉東辯駁過。
據他用快鏡攝影的結果,眼睛看勻稱形體時所走的路徑并不是勻稱的。
例如下列第九圖是眼睛看第十圖瓶形時運動的路徑,在第九圖中看不出第十圖的平衡原則,是很顯然的。
有一派學者以為我們歡喜勻稱,由于在潛意識中見出它的效理的關系。
這個學說發源于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美學思想上影響頗大。
實驗美學發源于斐西洛,斐西洛的實驗就是從研究形體的數量關系入手。
在各種形體中我們所最歡喜的是長方形,所以窗、門、書籍等等都是長方形。
長方形的兩邊的長短也各各不同,究竟長邊和短邊成什麼比例才能引起美感呢?從達&bull芬奇起,曆來畫家都以為在最美的長方形中,短邊和長邊的比例須與長邊和長短兩邊之和的比例相等,這就是說,短邊和長邊須成1:1.618或5:8(如第十一圖)。
他們把這種比例叫作“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
斐西洛用白紙闆剪成十個面積相同(64cm2)而兩邊長短有變化的方形(如第十二圖),把它們擺在黑闆上面,次序是随意定的,每試驗一次,次序即更換一次,使形體和部位的影響消去。
他叫受驗者在它們之中選擇一個最美的和一個最醜的出來。
每一次選擇算一分。
如果受驗者同時選擇兩個形狀,則每個形狀得半分,同時選擇三個形狀,則每個形狀得三分之一分,餘類推。
他費了許多年的精力,總共試驗男子二百二十八人,女子一百一十九人,結果如下表: 從這個結果看,多數人歡喜長短兩邊成34:21比例的長方形(表中用*符号标出的),這恰是“黃金分割”的比例。
斐西洛以後,韋特默(Witruer)、安基耶(Angier)、拉羅(Lalo)諸人依法實驗,所得的結果大緻相同。
多數人何以特别歡喜“黃金分割”呢?有一派學者說,我們歡喜兩邊含“黃金分割”的長方形,并非歡喜這形體本身而是歡喜它所含的數學的比例,我們在潛意識中把它的長短兩邊相加起來,和長邊比較,見出長短兩邊之和與長邊的比例,與長邊與短邊的比例适相等。
這種條理、秩序的發現就是快感的來源。
他們以為聽音樂所得的快感也是如此。
我們在潛意識中比較音波的震動數,發現它們的數量的比例,所以覺得高興。
這種學說顯然是很牽強的。
同是一個比例在形體中為美而在音樂中卻不一定為美。
比如有兩個音,一個震動數為一百二十八次,一個震動數為二百零七次。
這個比例很近于“黃金分割”,而它們在一塊卻不和諧。
這件簡單的事實即足推翻數理說了。
依我們看,“黃金分割”是最美的形體,因為它能表現“寓變化于整齊”這個基本原則。
太整齊的形體往往流于呆闆單調,變化太多的形體又往往流于散漫雜亂。
整齊所以見紀律,變化所以激起新奇的興趣,二者須能互相調和。
“黃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齊的,因為兩對邊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變化,因為相鄰兩邊有長短的分别。
長邊比短邊較長的形體很多,而“黃金分割”的長邊卻恰長到好處,無太過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
它是有紀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費;同時它又有變化,所以興趣不緻停滞。
三、代替的平衡。
平衡的形體易引起美感,已如上述;但是有時不平衡的形體也很美觀。
在第一流的圖畫、雕刻之中,真正左右平衡、不偏不倚的居極少數。
不但如此,真正左右平衡、不偏不倚的作品往往呆闆無生氣。
然則平衡原則不是不可靠麼?依美國文藝心理學家帕弗爾(Puffer)的研究,凡是貌似不平衡的第一流作品其實都藏有平衡原則在裡面。
她把這種隐含的平衡叫作“代替的平衡”(substitutedsymmetry)。
“代替的平衡”在圖畫上極為重要,現在我們來詳加解釋。
我們先說帕弗爾的實驗。
她用一塊蒙着黑布的長方形木闆擺在受驗者的面前。
闆的左邊釘上一個長八厘米、寬一厘米的固定的白紙闆。
右邊另有一個長十六厘米、寬一厘米的可移動的白紙闆。
受驗者須将可移動的白紙闆擺得和固定的紙闆相平行。
遠近由他自己定奪,但是要使兩個紙闆所成的形體最美觀。
以後她又把長紙闆改為固定的,使受驗者依同法把短紙闆擺在最美觀的位置。
她試驗過許多人,發現他們大半把長紙闆擺得離中央較近,短紙闆擺得離中央較遠,有如第十三圖——這種擺法便含有代替的平衡。
好比一條長闆,中心安在一個石凳上面,左右恰相平衡,如果它一頭坐着一個小孩,另一頭坐着一個大漢子,大漢子須坐在離中心較近的位置,小孩須坐在離中心較遠的位置,木闆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
因此,帕弗爾把長闆叫作重線,短闆叫作輕線。
就表面說,長線和短線離中心的距離不等,不能算是平衡,但是根據機械的平衡原則,輕物本來比重物離中心須較遠才能保持平衡,所以長線比短線擺得離中心較近,實在還是遵守平衡原則的。
如果不用紙闆,一邊用簡單的畫片,一邊用面積相等的白紙,則大多數人把畫片擺得比白紙離中心較近;如果兩邊都用畫片,隻是畫中情景有簡繁的分别,則大多數人也把較繁的畫片擺得比較簡的畫片離中心較近。
這都由于簡單的東西較輕,繁複的東西較重。
用兩件東西擺在一個固定的平面之上,如果要把它們擺得美觀,輕的東西須離中心較遠,重的東西須離中心較近。
這就是“代替的平衡”的原則。
但是這個輕重标準是如何規定的呢?我們何以把長線叫作重,短線叫作輕,繁複的畫叫作重,簡單的畫叫作輕呢?我們何以看到這種輕重遠近相稱的布置就覺得愉快呢?帕弗爾的解釋以谷魯斯的“内模仿說”為根據。
依她看,美感的愉快都起于“同情的模仿”。
我們看形體,常不知不覺地依本能的沖動去描摹它的輪廓,沖動起于動作神經,傳布于筋肉,筋肉系統和神經系統都是左右對稱的。
平衡的形體所喚起的左右兩邊的沖動也是相稱的,神經和筋肉的活動都依天然的節奏,所以最能引起愉快,幾何的平衡之心理的解釋如此。
沖動的平衡就是左右筋肉動作的平衡,也就是注意力的平衡。
要達到注意力的平衡,形體的左右兩方大小遠近都相等,固然是一個辦法,但是大而近,小而遠,也是一個辦法。
較大的東西、較繁的東西或是較有趣味的東西(總而言之,較“重”的東西),比較小的東西、較簡的東西或是較乏味的東西(總而言之,較“輕”的東西)都較易引起注意力。
如果較輕的東西和較重的東西距離中心都相等,則注意力全在較重的東西上面,結果就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了。
如果要使輕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和較重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恰相平衡,則較輕的東西一定須擺在離中心較遠的地位,因為距離中心愈遠,所需的注意力也愈大。
總而言之,近而重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是自然的,遠而輕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是勉強的,這兩種注意力質不同而量則相等,所以彼此能相平衡。
再拿前面近的畫片和遠的白紙為例,眼睛看近的畫片,自然能産生注意力,因為它本身有趣味;白紙平滑單調,不能引起自然的注意,所以須擺遠一點;距離既隔得較遠,眼睛看它時眼球的筋肉必須經過一番轉動,所以它所喚起的注意力能夠與畫片所引起的注意力相平衡。
代替的平衡在圖畫中極為重要。
帕弗爾曾經研究過一千幅名畫,發現每幅畫後面都含有代替平衡的原則。
各種圖畫之中大概都有五個要素。
一為體積(mass),指畫中人物所集中的地方,即着墨最多的一部分。
二為情趣(interest),即觀者注意力所最易集中的地方,例如人物的動作。
三為注意的方向(directionofattention),指畫中人物注意所指的方向,大半表現于視線。
四為線的方向(directionofline),畫中線紋大半是傾斜的,它向某一方傾斜,線的方向就集中在那一方。
五為遠景(vista),指距離較遠的背景。
如果在畫的中央定一條想象的垂直平分線,則這五種要素常平均分布左右兩方,使所引起的注意力左右平衡。
例如人事畫中體積偏左者則注意的方向往往偏右,風景畫中體積偏左者則遠景往往偏右,以求左右兩方無畸輕畸重的毛病,這就是用代替的平衡。
節選自《談美》,開明書店1933年初版 聲音美 一、英國文藝批評學者佩特(W.Pater)說過,一切藝術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樂;因為藝術須能泯滅實質與形式的分别,而達到這種天衣無縫的境界的隻有音樂。
這個道理是一般美學家所公認的。
叔本華把音樂認為最高的藝術,因為其他藝術隻能表現意象世界,而音樂則為意志的外射。
圖畫所不能描繪的,語言所不能傳達的,音樂往往能曲盡其蘊。
它的節奏的起伏,音調的宏纖,往往恰合人心的精微的變化。
個人的性格、民族的特征以及時代的精神都可以從音樂中窺出。
中國古時掌政教的人往往于音樂歌謠中觀民風國俗,就是這個道理。
音樂不但最能表現心靈,它也最能感動心靈。
其他藝術感動人心常不免先假道于理智,有了解然後有欣賞,音樂固然也含有理智的成分,但是到極精微的境界,它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鳴。
能受音樂感動的人不必明白音樂的技巧。
音樂所表現的往往是超乎理智所能分析的。
在諸藝術之中,音樂大概是最原始的,不但蒙昧民族已能欣賞音樂,即飛禽走獸也有音樂的嗜好。
瓠巴鼓瑟,遊魚出聽,這并不是不近情理的傳說。
但是音樂也是最難的藝術。
它的感動人心的力量大多數人都能體驗到;可是如果問它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精确的答案卻不易尋出。
一曲樂調奏完時,滿場人都表示滿意,可是滿意的理由彼此卻不一緻。
這個人說它喚起許多良辰美景的聯想,那個人說它引起柔和悱恻的情感,另一個人則誇獎它的抑揚開合布置得很周密、很完美。
各人所見到的美不同,于是音樂的美究竟何在,遂成為美學上的最大疑問。
曆來美學家對于音樂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表現派說,音樂之所以美者在能表現情感和思想。
形式派說,音樂之所以美者在它的本身形式之完備,情感和思想是偶然的、不必要的。
要了解音樂,第一關就要了解這個争執的意義。
我們姑且慢些講學理,先來研究近代實驗美學對于音樂所研究得來的證據。
二、近代實驗美學所最注意的就是音樂,所以對于音樂研究的成績之豐富遠過于其他藝術。
關于音樂的實驗材料可區分為四大類:(一)關于聽音樂者的反應的分别;(二)關于音樂與想象的關系;(三)關于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四)關于音樂與生理的關系。
關于聽音樂者的類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堯斯(C.S.Myers)的工作最值得注意。
在前章讨論顔色美時,我們見過布洛的實驗,知道在顔色方面,審美者有四類的分别。
據馬堯斯的實驗,聽音樂者也可以分為同樣的四類。
他選出六種名曲的留聲機片在受驗者的背後開放。
每張片子都須聽過兩次。
受驗者于聽完第一次之後把音樂所引起的感想說出。
第二次開放時留聲機上附加一種機器,如果受驗者覺得某一段沒有聽清須再聽時,可以把該段重新開放一次。
這次他須用速記法把心中感想仔細記下。
從十五個受驗者内省所得的報告中,馬堯斯分析出下列四類:(一)主觀類,即布洛所說的生理類。
這一類人專注重音樂對于感覺情緒和意志的影響。
他們在報告裡說:“通篇都是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好像遊水似的,我仿佛想倒卧下來,順着水流去。
”“仿佛是臨死時的情境,我覺得生命向外流出。
”“感到非常愉快,身體内部随音樂擴張起來了,因此很興奮,呼吸忽然也停住了。
”(二)聯想類,這一類人專注意到音樂所引起的聯想。
音樂的美醜以聯想起來的事物愉快與否為斷。
他們在報告裡說:“我仿佛坐在皇後的大廳裡。
一位穿紅衣的女子在拉提琴,另外一位女子在對着琴譜唱歌。
那位拉琴者面容很凄慘,她生平一定有什麼失意的事。
”“開場時滿台都是人,顯出一種很輝煌喧擾的樣子。
他們都穿着戲裝。
後來一位歌者從室内走到台右,說了一段很生動的戀愛故事。
”(三)客觀類,這一類人專拿一種客觀的标準來批評音樂本身的技巧。
他們在報告裡說:“我覺得第二号角的聲音太洪亮。
到第三節有四弦琴時它又嫌不夠清朗。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我們應該注意他的極大的反稱,尤其是有動性的反稱。
他的‘上升調’是我最愛聽的。
”“這位提琴手用顫聲總是太過火。
”(四)性格類,這一類人把音樂加以拟人化,樂調都各有各的性格,有些是快樂的,有些是悲慘的,有些是神秘的。
他們在報告裡說:“它本想顯出高興的樣子,但是終于很悲慘。
”“有些部分帶着悔悼的聲
我們見到柳公權的字,心中就浮起一種勁拔的意象,見到趙孟頫的字,心中就浮起一種秀媚的意象。
這個意象本在我的心裡,我卻把它移到筆畫本身上去。
移情作用是美感經驗的要素,凡是線形可以引起移情作用,大半都可以引起幾分美感。
二、以上都是說簡單的線形。
一條簡單的線所引起的情感,其原因已如此複雜,聯合數線而圍成一空間,其美感的因數自然更難分析了。
美的形體無論如何複雜,大概都含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平衡(balance)或勻稱(symmetry),這在自然中已可見出。
比如說人體,手足耳目都是左右相對稱的,鼻和口都隻有一個,所以居中不偏。
原始時代所用的器皿和布帛的圖案往往把人物的本來面目勉強改變過,使它們合于平衡原則。
我們看下列第八圖幾個拟物形的圖案就知道: 此外如希臘瓶以及中國彜鼎都是最能表現平衡原則的。
在雕刻、圖畫、建築和裝飾的藝術中,平衡原則都非常重要。
我們何以歡喜平衡、勻稱的圖形呢?有一派學者以為它像簡單的線形一樣,也應該拿筋肉感覺來解釋。
我們看勻稱的形體時,兩眼筋肉的運動也是勻稱的,沒有某一方特别多費力,所以我們覺得愉快。
這一說也被斯屈拉東辯駁過。
據他用快鏡攝影的結果,眼睛看勻稱形體時所走的路徑并不是勻稱的。
例如下列第九圖是眼睛看第十圖瓶形時運動的路徑,在第九圖中看不出第十圖的平衡原則,是很顯然的。
有一派學者以為我們歡喜勻稱,由于在潛意識中見出它的效理的關系。
這個學說發源于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美學思想上影響頗大。
實驗美學發源于斐西洛,斐西洛的實驗就是從研究形體的數量關系入手。
在各種形體中我們所最歡喜的是長方形,所以窗、門、書籍等等都是長方形。
長方形的兩邊的長短也各各不同,究竟長邊和短邊成什麼比例才能引起美感呢?從達&bull芬奇起,曆來畫家都以為在最美的長方形中,短邊和長邊的比例須與長邊和長短兩邊之和的比例相等,這就是說,短邊和長邊須成1:1.618或5:8(如第十一圖)。
他們把這種比例叫作“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
斐西洛用白紙闆剪成十個面積相同(64cm2)而兩邊長短有變化的方形(如第十二圖),把它們擺在黑闆上面,次序是随意定的,每試驗一次,次序即更換一次,使形體和部位的影響消去。
他叫受驗者在它們之中選擇一個最美的和一個最醜的出來。
每一次選擇算一分。
如果受驗者同時選擇兩個形狀,則每個形狀得半分,同時選擇三個形狀,則每個形狀得三分之一分,餘類推。
他費了許多年的精力,總共試驗男子二百二十八人,女子一百一十九人,結果如下表: 從這個結果看,多數人歡喜長短兩邊成34:21比例的長方形(表中用*符号标出的),這恰是“黃金分割”的比例。
斐西洛以後,韋特默(Witruer)、安基耶(Angier)、拉羅(Lalo)諸人依法實驗,所得的結果大緻相同。
多數人何以特别歡喜“黃金分割”呢?有一派學者說,我們歡喜兩邊含“黃金分割”的長方形,并非歡喜這形體本身而是歡喜它所含的數學的比例,我們在潛意識中把它的長短兩邊相加起來,和長邊比較,見出長短兩邊之和與長邊的比例,與長邊與短邊的比例适相等。
這種條理、秩序的發現就是快感的來源。
他們以為聽音樂所得的快感也是如此。
我們在潛意識中比較音波的震動數,發現它們的數量的比例,所以覺得高興。
這種學說顯然是很牽強的。
同是一個比例在形體中為美而在音樂中卻不一定為美。
比如有兩個音,一個震動數為一百二十八次,一個震動數為二百零七次。
這個比例很近于“黃金分割”,而它們在一塊卻不和諧。
這件簡單的事實即足推翻數理說了。
依我們看,“黃金分割”是最美的形體,因為它能表現“寓變化于整齊”這個基本原則。
太整齊的形體往往流于呆闆單調,變化太多的形體又往往流于散漫雜亂。
整齊所以見紀律,變化所以激起新奇的興趣,二者須能互相調和。
“黃金分割”一方面是整齊的,因為兩對邊是相等的;一方面它又有變化,因為相鄰兩邊有長短的分别。
長邊比短邊較長的形體很多,而“黃金分割”的長邊卻恰長到好處,無太過不及的毛病,所以最能引起美感。
它是有紀律的,所以注意力不浪費;同時它又有變化,所以興趣不緻停滞。
三、代替的平衡。
平衡的形體易引起美感,已如上述;但是有時不平衡的形體也很美觀。
在第一流的圖畫、雕刻之中,真正左右平衡、不偏不倚的居極少數。
不但如此,真正左右平衡、不偏不倚的作品往往呆闆無生氣。
然則平衡原則不是不可靠麼?依美國文藝心理學家帕弗爾(Puffer)的研究,凡是貌似不平衡的第一流作品其實都藏有平衡原則在裡面。
她把這種隐含的平衡叫作“代替的平衡”(substitutedsymmetry)。
“代替的平衡”在圖畫上極為重要,現在我們來詳加解釋。
我們先說帕弗爾的實驗。
她用一塊蒙着黑布的長方形木闆擺在受驗者的面前。
闆的左邊釘上一個長八厘米、寬一厘米的固定的白紙闆。
右邊另有一個長十六厘米、寬一厘米的可移動的白紙闆。
受驗者須将可移動的白紙闆擺得和固定的紙闆相平行。
遠近由他自己定奪,但是要使兩個紙闆所成的形體最美觀。
以後她又把長紙闆改為固定的,使受驗者依同法把短紙闆擺在最美觀的位置。
她試驗過許多人,發現他們大半把長紙闆擺得離中央較近,短紙闆擺得離中央較遠,有如第十三圖——這種擺法便含有代替的平衡。
好比一條長闆,中心安在一個石凳上面,左右恰相平衡,如果它一頭坐着一個小孩,另一頭坐着一個大漢子,大漢子須坐在離中心較近的位置,小孩須坐在離中心較遠的位置,木闆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
因此,帕弗爾把長闆叫作重線,短闆叫作輕線。
就表面說,長線和短線離中心的距離不等,不能算是平衡,但是根據機械的平衡原則,輕物本來比重物離中心須較遠才能保持平衡,所以長線比短線擺得離中心較近,實在還是遵守平衡原則的。
如果不用紙闆,一邊用簡單的畫片,一邊用面積相等的白紙,則大多數人把畫片擺得比白紙離中心較近;如果兩邊都用畫片,隻是畫中情景有簡繁的分别,則大多數人也把較繁的畫片擺得比較簡的畫片離中心較近。
這都由于簡單的東西較輕,繁複的東西較重。
用兩件東西擺在一個固定的平面之上,如果要把它們擺得美觀,輕的東西須離中心較遠,重的東西須離中心較近。
這就是“代替的平衡”的原則。
但是這個輕重标準是如何規定的呢?我們何以把長線叫作重,短線叫作輕,繁複的畫叫作重,簡單的畫叫作輕呢?我們何以看到這種輕重遠近相稱的布置就覺得愉快呢?帕弗爾的解釋以谷魯斯的“内模仿說”為根據。
依她看,美感的愉快都起于“同情的模仿”。
我們看形體,常不知不覺地依本能的沖動去描摹它的輪廓,沖動起于動作神經,傳布于筋肉,筋肉系統和神經系統都是左右對稱的。
平衡的形體所喚起的左右兩邊的沖動也是相稱的,神經和筋肉的活動都依天然的節奏,所以最能引起愉快,幾何的平衡之心理的解釋如此。
沖動的平衡就是左右筋肉動作的平衡,也就是注意力的平衡。
要達到注意力的平衡,形體的左右兩方大小遠近都相等,固然是一個辦法,但是大而近,小而遠,也是一個辦法。
較大的東西、較繁的東西或是較有趣味的東西(總而言之,較“重”的東西),比較小的東西、較簡的東西或是較乏味的東西(總而言之,較“輕”的東西)都較易引起注意力。
如果較輕的東西和較重的東西距離中心都相等,則注意力全在較重的東西上面,結果就是心理上的不平衡了。
如果要使輕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和較重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恰相平衡,則較輕的東西一定須擺在離中心較遠的地位,因為距離中心愈遠,所需的注意力也愈大。
總而言之,近而重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是自然的,遠而輕的東西所引起的注意力是勉強的,這兩種注意力質不同而量則相等,所以彼此能相平衡。
再拿前面近的畫片和遠的白紙為例,眼睛看近的畫片,自然能産生注意力,因為它本身有趣味;白紙平滑單調,不能引起自然的注意,所以須擺遠一點;距離既隔得較遠,眼睛看它時眼球的筋肉必須經過一番轉動,所以它所喚起的注意力能夠與畫片所引起的注意力相平衡。
代替的平衡在圖畫中極為重要。
帕弗爾曾經研究過一千幅名畫,發現每幅畫後面都含有代替平衡的原則。
各種圖畫之中大概都有五個要素。
一為體積(mass),指畫中人物所集中的地方,即着墨最多的一部分。
二為情趣(interest),即觀者注意力所最易集中的地方,例如人物的動作。
三為注意的方向(directionofattention),指畫中人物注意所指的方向,大半表現于視線。
四為線的方向(directionofline),畫中線紋大半是傾斜的,它向某一方傾斜,線的方向就集中在那一方。
五為遠景(vista),指距離較遠的背景。
如果在畫的中央定一條想象的垂直平分線,則這五種要素常平均分布左右兩方,使所引起的注意力左右平衡。
例如人事畫中體積偏左者則注意的方向往往偏右,風景畫中體積偏左者則遠景往往偏右,以求左右兩方無畸輕畸重的毛病,這就是用代替的平衡。
節選自《談美》,開明書店1933年初版 聲音美 一、英國文藝批評學者佩特(W.Pater)說過,一切藝術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樂;因為藝術須能泯滅實質與形式的分别,而達到這種天衣無縫的境界的隻有音樂。
這個道理是一般美學家所公認的。
叔本華把音樂認為最高的藝術,因為其他藝術隻能表現意象世界,而音樂則為意志的外射。
圖畫所不能描繪的,語言所不能傳達的,音樂往往能曲盡其蘊。
它的節奏的起伏,音調的宏纖,往往恰合人心的精微的變化。
個人的性格、民族的特征以及時代的精神都可以從音樂中窺出。
中國古時掌政教的人往往于音樂歌謠中觀民風國俗,就是這個道理。
音樂不但最能表現心靈,它也最能感動心靈。
其他藝術感動人心常不免先假道于理智,有了解然後有欣賞,音樂固然也含有理智的成分,但是到極精微的境界,它能直接引起心弦的共鳴。
能受音樂感動的人不必明白音樂的技巧。
音樂所表現的往往是超乎理智所能分析的。
在諸藝術之中,音樂大概是最原始的,不但蒙昧民族已能欣賞音樂,即飛禽走獸也有音樂的嗜好。
瓠巴鼓瑟,遊魚出聽,這并不是不近情理的傳說。
但是音樂也是最難的藝術。
它的感動人心的力量大多數人都能體驗到;可是如果問它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精确的答案卻不易尋出。
一曲樂調奏完時,滿場人都表示滿意,可是滿意的理由彼此卻不一緻。
這個人說它喚起許多良辰美景的聯想,那個人說它引起柔和悱恻的情感,另一個人則誇獎它的抑揚開合布置得很周密、很完美。
各人所見到的美不同,于是音樂的美究竟何在,遂成為美學上的最大疑問。
曆來美學家對于音樂有兩種不同的意見:表現派說,音樂之所以美者在能表現情感和思想。
形式派說,音樂之所以美者在它的本身形式之完備,情感和思想是偶然的、不必要的。
要了解音樂,第一關就要了解這個争執的意義。
我們姑且慢些講學理,先來研究近代實驗美學對于音樂所研究得來的證據。
二、近代實驗美學所最注意的就是音樂,所以對于音樂研究的成績之豐富遠過于其他藝術。
關于音樂的實驗材料可區分為四大類:(一)關于聽音樂者的反應的分别;(二)關于音樂與想象的關系;(三)關于音樂與情感的關系;(四)關于音樂與生理的關系。
關于聽音樂者的類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堯斯(C.S.Myers)的工作最值得注意。
在前章讨論顔色美時,我們見過布洛的實驗,知道在顔色方面,審美者有四類的分别。
據馬堯斯的實驗,聽音樂者也可以分為同樣的四類。
他選出六種名曲的留聲機片在受驗者的背後開放。
每張片子都須聽過兩次。
受驗者于聽完第一次之後把音樂所引起的感想說出。
第二次開放時留聲機上附加一種機器,如果受驗者覺得某一段沒有聽清須再聽時,可以把該段重新開放一次。
這次他須用速記法把心中感想仔細記下。
從十五個受驗者内省所得的報告中,馬堯斯分析出下列四類:(一)主觀類,即布洛所說的生理類。
這一類人專注重音樂對于感覺情緒和意志的影響。
他們在報告裡說:“通篇都是一種很平靜的感覺,好像遊水似的,我仿佛想倒卧下來,順着水流去。
”“仿佛是臨死時的情境,我覺得生命向外流出。
”“感到非常愉快,身體内部随音樂擴張起來了,因此很興奮,呼吸忽然也停住了。
”(二)聯想類,這一類人專注意到音樂所引起的聯想。
音樂的美醜以聯想起來的事物愉快與否為斷。
他們在報告裡說:“我仿佛坐在皇後的大廳裡。
一位穿紅衣的女子在拉提琴,另外一位女子在對着琴譜唱歌。
那位拉琴者面容很凄慘,她生平一定有什麼失意的事。
”“開場時滿台都是人,顯出一種很輝煌喧擾的樣子。
他們都穿着戲裝。
後來一位歌者從室内走到台右,說了一段很生動的戀愛故事。
”(三)客觀類,這一類人專拿一種客觀的标準來批評音樂本身的技巧。
他們在報告裡說:“我覺得第二号角的聲音太洪亮。
到第三節有四弦琴時它又嫌不夠清朗。
”“在貝多芬的作品中我們應該注意他的極大的反稱,尤其是有動性的反稱。
他的‘上升調’是我最愛聽的。
”“這位提琴手用顫聲總是太過火。
”(四)性格類,這一類人把音樂加以拟人化,樂調都各有各的性格,有些是快樂的,有些是悲慘的,有些是神秘的。
他們在報告裡說:“它本想顯出高興的樣子,但是終于很悲慘。
”“有些部分帶着悔悼的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