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色彩、形體和聲音
關燈
小
中
大
者并不覺得有這種聯想存在。
立普斯派學者用“視覺的移情作用”來解釋。
我們在第三章已見過,“移情作用”以類似聯想為基礎。
象征派文學家常覺得每個字音都有顔色,便是類似聯想的好例。
例如u的聲音常令人聯想到深藍的顔色。
聲音由聽覺得來,顔色由視覺得來,兩種經驗的内容絕不相同。
但是見藍色和聽u音時,兩種經驗在形式上卻有幾分類似;它們對于自我所生的影響都是很平靜的、嚴肅的、深長的,所以它們能發生聯想。
見到紅色感到豪爽的性格也由于這種形式上的類似,紅色和豪爽人所引起的情感是相同的。
見到紅色,喚起我的豪爽的情思,我于是本移情作用把豪爽看成顔色的性格。
布洛承認顔色的性格起于移情作用,而卻否認它起于類似聯想。
依他說,在見顔色具有性格時,我們先把物對于我所生的生理的影響移還到物的本身上去,然後再把物理的性質(如溫暖、沉重、力量等等)譯為心理的性格(如和藹、豪爽、狡猾等等)。
比如大紅色本有很強烈的刺激性,受驗的如果隻覺得這種強烈的刺激因而發生快感或不快感,他就隻屬于“生理類”。
“性格類”由“生理類”再進一步。
他把物我的界限忘去,把本來在我的印象混為物的本質,使強烈的刺激經“外射作用”移到顔色本身上去,于是本來在我的強烈刺激的感覺遂變為在顔色的力量。
這所謂“力量”還隻是一種物理的性質。
屬“性格類”者又把這種物理的性質譯為心理的性格,于是有“活躍”“豪爽”等等感覺。
同理,紅色本來是“暖”色,“暖”是在我的感覺,我把它移到色的本身上去,于是紅色便變為“暖”的東西,次又把這物理的“暖”譯為心理的性格,于是紅色便“富于同情心”了。
照這樣看,屬“性格類”者感覺顔色時恰能做到“物我的同一”。
他以整個的心靈去觀照顔色,而卻不自覺是在觀照顔色,以至于我的情緒和色的姿态融合一氣,這是真正的美感經驗。
所以布洛以為在上述四類人之中,“性格類”最能以美感的态度欣賞顔色。
以上都是個别顔色的研究。
藝術作品單用一種顔色的很少。
用顔色最多的藝術是圖畫,圖畫大半都是把許多顔色配合在一塊。
配合的次第和美感的關系亦極密切。
顔色的配合有一條極重要的原理,就是布洛所說的“重量原理”(Weightprinciple)。
依這個原理,較深的顔色應該擺在較淺的顔色之下,如果把淺色放在深色之下,我們就覺得上部太沉重,下部基礎太輕浮,好像站不穩似的。
比如把一丈高的牆壁從中腰平分,用深紅和淺紅兩種包紙來糊它,我們總歡喜把深紅糊在淺紅之下,如果深紅糊在淺紅之上,我們就嫌輕重倒置,覺得不爽快。
這個重量原理是畫家和裝飾家所必須注意的。
布洛常用各種顔色的形狀來試驗顔色的重量原理,比如有兩個面積角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甲和乙(如下圖),它們都從中腰平分,然後着兩種深淺不同的顔色,使在甲形占上半的淺色在乙形占下半,在甲形下半的深色在乙形占上半。
布洛使受驗者比較甲乙兩形,問他喜歡哪一個,并且叫他說出理由來。
他試驗過五十人,發現多數人都歡喜甲形而不歡喜乙形。
他們大半說甲形比較穩定,乙形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輕浮,令人生首尾倒置的感覺。
事實是如此,它的理由何在呢?顔色何以使人生重量感覺呢?淺色在深色之下何以看起來不穩定呢?多數受驗者對于這種問題都茫然不能作答。
有一部分人說它起于聯想作用。
我們在自然界中常見深色在下,淺色在上,海的顔色通常較深于天的顔色,山腳的顔色通常較深于山頂的顔色。
我們對于上淺下深習以為常,猛然間看見習慣的次第颠倒過來,便不免感覺不快。
顔色的重量原理即起于此。
布洛舉出兩條理由,證明這種聯想說不能成立。
第一,在自然界中淺色并不常在深色之上。
例如一片金黃色的麥浪和一座蔥翠的叢林相鄰接,從這一方看,深色固然在淺色之下,可是從反對的方面看,深色卻在淺色之上。
淺色的牆壁上面蓋着深色的屋頂也是很尋常的。
第二,從實驗的結果看,重量原理和聯想原理也常相沖突。
例如,一個圓形上半着藍色,下半着青色,常使受驗者聯想到蔚藍的天空籠蓋着青綠的山水,可是在發生這種聯想時他就不覺得顔色有重量,就不覺得它上重下輕。
有時同一受驗者對于同樣的顔色配合可以發生兩種不同的反應。
他說:如果把它看作一個小坡,我覺得甲形和乙形沒有什麼分别,可是如果不起聯想,隻把它當作一種形體看,我卻歡喜甲形”,從此可知重量原理和聯想原理是不相容的。
依布洛的意見,重量原理完全起于數量的比較,與聯想作用并無關系。
在深紅中紅的顔料比在淺紅中的較多,深紅比淺紅更紅。
這種“較多”“更紅”的感覺就是引起重量感覺的。
我們無意中拿“重輕”來翻譯“多寡”。
不但深淺兩種顔色配合在一塊可以見出顔色的重量,就是個别的顔色單獨看起來也有輕重的分别。
黃色和青色比藍色和紫色較淺,所以單看起來黃色和青色是輕的,藍色和紫色是重的,顔色的性格也有時起于重量感覺。
金黃色是很輕的,所以看起來像是很靈活快樂;深藍色是很重的,所以看起來很嚴肅沉悶。
顔色的配合不僅要顧到上下左右的位置,還要顧到色調的種類。
據法國效佛洛爾(Chevreul)的研究,凡是顔色在獨立時看起來是一樣,在和其他顔色相配合時又另是一樣。
換句話說,兩種顔色相配合時,它們本來的色調都要經過若幹變化。
例如,紅色擺在黃色旁邊時,紅色便微帶紫色,黃色便微帶青色。
所以有些顔色宜于相配合,有些顔色不宜于相配合。
什麼顔色才宜于相配合呢?據一般科學家的研究,最宜于的配合的是互為補色的兩種顔色,補色(complementarycolour)就是兩種色光相合即成白色的顔色。
紅色和青色、藍色和黃色都是補色。
所以繪畫着色時,紅色和青色宜于擺在一塊,紅色和黃色不宜于擺在一塊。
畫家往往于青色山水的背景上面加上穿紅衫的婦女,就是要使全畫的色調帶有生氣。
冬天花瓶裡插冬青葉果,葉是青色,果為紅色,彼此相得益彰,所以非常雅觀。
如果隻有青葉,或是隻有紅果,印象便比較呆闆。
這就是補色相調和的道理。
補色何以能互相調和呢?我們何以歡喜看互為補色的顔色擺在一塊呢?據格蘭特·亞倫(GrantAllen)的解釋,補色的調和起于生理作用。
如果我們注視紅色物過久至于疲倦時移視白色天花闆,則在闆上仍能見出原物的“餘像”,不過它的顔色由紅變而為青。
反之,如果我們注視青色物過久至于疲倦時移視白色天花闆,則在闆上,亦仍能見出原物的“餘像”,不過它的顔色由青變而為紅。
這個事實就可以解釋補色相調劑的道理。
注視紅色物過久時,視網膜上感受紅色的神經就要疲倦,但是周圍感受青色的神經仍未使用,仍甚靈活,所以移視天花闆時,感受紅色的神經因疲倦而休息,而感受青色(紅色的補色)的神經則繼之活動,所以原物的“餘像”為青色。
換句話說,青色可以救濟感受紅色神經的疲倦,紅色也可以救濟感受青色神經的疲倦。
因此,任何兩種補色擺在一塊時,視神經可以受最大量的刺激而生極小量的疲倦,所以補色的配合容易引起快感。
節選自《談美》,開明書店1933年初版 形體美 一、嚴格地說,凡是美的事物都必具有一種形體。
圖畫、雕刻、人物、風景,固不用說,就是音樂的節奏也可以說是形體的變象,所不同者形體是空間上的配合,節奏是時間上的配合而已。
形體的單位為線。
線雖單純,也可以分别美醜,在藝術上的位置極為重要。
建築風格的變化就是以線為中心。
希臘式建築多用直線,羅馬式建築多用弧線,“哥特式”建築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線,這是最顯著的例子。
同是一樣線形,粗細、長短、曲直不同,所生的情感也就因之而異。
據畫家霍加斯(Hogarth)的意見,線中最美的是有波紋的曲線。
近代實驗雖沒有完全證實這個說法,曲線比較能引起快感,是大多數人所公認的。
同是單純的線,何以有些能引起快感,有些不能引起快感呢?最普通的解釋是筋肉感覺說。
依這一說,眼球在看曲線時比較看直線不費力,所以曲線的筋肉感覺比較直線的筋肉感覺為舒暢。
如果這一說可靠,則形體美的欣賞完全是感官的快感。
但是斯屈拉東(Stratton)和瓦倫汀(Valentine)都反對這一說。
他們舉了三個反證。
第一,我們尋常對于眼球運動并不能意識到。
比如深夜裡有一微光射在牆壁上,光雖然是固定的,我們看來卻常覺它移動,這就由于我們把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眼球運動誤認為光的運動。
如果我們對于眼球筋肉的一動一靜都能意識到,就不會發生這種錯覺。
第二,我們把眼睛閉起,随意轉動眼球,無論轉得如何輕便,我們也絕不能得到欣賞美線形的快感。
這也可以證明筋肉感覺和美感是兩件事。
第三,斯屈拉東曾用照相機攝取眼球在看曲線的運動路徑,發現它并不循曲線運動的軌道(如第一圖),而是跳來跳去,忽斷忽續,忽曲忽直,結果有如第二圖。
第一圖是所看的曲線,它是很秀美的;第二圖是看這條曲線時眼球運動所成的線形,它是很零亂的。
如果所看的曲線如第三圖,則眼球運動所成的線形如第四圖。
第三圖曲線頗陋劣,與第一圖曲線相差頗遠,但是第四圖的線形和第二圖的線形卻沒有多大分别。
這些事實都足證明筋肉感覺說不能解釋從美線形所得的快感。
縱或筋肉感覺是這種快感的一種助力,卻不能成為主因。
然則單純的線形所引起的快感和不快感究應如何解釋呢?它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第一,它是節省注意的結果。
有規律的線比雜亂無章的線容易了解,所耗費的注意力較少,所以比較能引起快感。
有規律的線是首尾一緻的。
看到它的首部如此,我們便預期它的尾部也是如此;後來看到它的尾部果然如此,恰中了我們的預期,注意力不須改變方向,所以不知不覺地感到快感。
醜陋的線沒有規律,我們看到某一部分時,不能預期其他部分應該如何,各部分無意義地湊合在一起,彼此并沒有必然的關聯,我們預期如此,而結果卻如彼。
注意力常須改變方向,所以不免失望。
這個道理可以拿第五、第六兩圖來說明。
第五圖是不能引起快感的,它起首是弧線,是有規律的。
我們看到A部時自然預期它以後還是照這個規律進行,可是它到B、C、D、E各部屢改方向,與預期恰相反,所以引起不快的感覺。
不過規律和變化并不是相妨的。
浪費心力固然容易引起厭倦,心力無所活動仍是不免厭倦。
所以規律之中寓變化,變化之中有規律,是藝術上一條基本原理。
比如第六圖就是在制圖案時所常用的線形。
它從A起到B止,是守直線的規律的,由B點它忽然離開這個規律,轉走另一方向,這是和預期相反,不免惹起若幹驚異。
不過它到了C點随即取A-B的方向和長度走到D,心力也因之由活動而恢複平衡。
這樣寓變化于規律時,變化的結果不是失望,不是挫折注意力,而是打消單調,提醒注意力。
第二,線形所生的快感有時由于暗示的影響。
我們歡喜秀美的線紋而不歡喜拙劣的線紋,因為秀美的線紋所表現的是自然靈活的運動,拙劣的線紋所表現的是不受意志支配而時遭挫折的運動。
比如乘腳踏車或劃船,在初學時都不免轉動不如人意,本來可以走直路,因為手腳不靈活,往往不免東歪西倒;但是練習既久,手腕娴熟之後,便可駕輕就熟、縱橫如意了。
生活中一切活動都可以作如是觀。
有時環境如煉鋼,可以在指頭回繞;有時能力不可應付環境,一舉一動都不免流露醜拙。
我們看到秀美的線覺得快意,就因為它提醒我們的駕輕就熟、縱橫自如的感覺;看到拙劣的線覺得不快,就因為它提醒我們的東歪西倒、一無是處的感覺。
這都由于潛意識的暗示作用。
第三,我們已經說過,知覺事物常伴着模仿該事物的運動,看線形也是如此。
例如看曲線時筋肉就不知不覺地模仿曲線運動,看直線時筋肉就不知不覺地模仿直線運動。
筋肉運動有難易,所生的情感即随此為轉移;易則生快感,難則生不快感。
例如第七圖A和B同是斜線,而多數人卻覺得A比B較易生快感;C和D同是曲線,而多數人也覺得C比D較易生快感。
這就因為它們有順反的分别,筋肉因為習慣的關系,描畫A和C比描畫B和D較順便。
不過據馬丁(J.Martin)的實驗,模仿動作對于線形所生的情感究竟能影響到如何程度,還是一個疑問。
她曾叫一百個學生畫側面人形,結果有八十八個學生都把面孔畫得向左。
原始民族的畫像也大半是面孔朝左。
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事實斷定朝左的畫易起快感麼?她又常拿作幻燈影片的側面像叫五十個學生看,先使它們向左,後又把它翻轉過來向右,問他們最歡喜哪一種,結果有二十五人歡喜朝左的,十五人歡喜朝右的,餘十人不覺到分别。
她檢查過五十三冊名畫集,發現朝左的像和朝右的像在數目上相差并不甚遠。
照這樣看,模仿動作雖有影響也很微細,它可以作助力,不可以作主因。
第四,我們雖不贊成舊心理學家以聯想作用解釋一切美感經驗,但是卻不否認聯想可以影響美感。
在看線形時,聯想作用常是一個要素。
據塞格爾(J.Segal)的實驗,同是一個線形讓同一個人去看,所生的聯想不同,所生的情感也就随之而異。
例如第七圖斜直線A或B,在把它看作畫歪了的垂直線時,受驗者覺到不快感;在把它看作向上斜飛的箭頭時,他就覺到快感。
這裡顯然可以見出聯想的影響了。
第五,立普斯所說的“移情作用”對于線形所生的情感影響也頗大。
我們往往把意想的活動移到線形身上去,好像線形自己在活動一樣,于是線形可以具有人的姿态和性格。
例如直線挺拔端正如偉丈夫,曲線柔媚窈窕如美女。
中國講究書法者在一點一劃之中都要見
立普斯派學者用“視覺的移情作用”來解釋。
我們在第三章已見過,“移情作用”以類似聯想為基礎。
象征派文學家常覺得每個字音都有顔色,便是類似聯想的好例。
例如u的聲音常令人聯想到深藍的顔色。
聲音由聽覺得來,顔色由視覺得來,兩種經驗的内容絕不相同。
但是見藍色和聽u音時,兩種經驗在形式上卻有幾分類似;它們對于自我所生的影響都是很平靜的、嚴肅的、深長的,所以它們能發生聯想。
見到紅色感到豪爽的性格也由于這種形式上的類似,紅色和豪爽人所引起的情感是相同的。
見到紅色,喚起我的豪爽的情思,我于是本移情作用把豪爽看成顔色的性格。
布洛承認顔色的性格起于移情作用,而卻否認它起于類似聯想。
依他說,在見顔色具有性格時,我們先把物對于我所生的生理的影響移還到物的本身上去,然後再把物理的性質(如溫暖、沉重、力量等等)譯為心理的性格(如和藹、豪爽、狡猾等等)。
比如大紅色本有很強烈的刺激性,受驗的如果隻覺得這種強烈的刺激因而發生快感或不快感,他就隻屬于“生理類”。
“性格類”由“生理類”再進一步。
他把物我的界限忘去,把本來在我的印象混為物的本質,使強烈的刺激經“外射作用”移到顔色本身上去,于是本來在我的強烈刺激的感覺遂變為在顔色的力量。
這所謂“力量”還隻是一種物理的性質。
屬“性格類”者又把這種物理的性質譯為心理的性格,于是有“活躍”“豪爽”等等感覺。
同理,紅色本來是“暖”色,“暖”是在我的感覺,我把它移到色的本身上去,于是紅色便變為“暖”的東西,次又把這物理的“暖”譯為心理的性格,于是紅色便“富于同情心”了。
照這樣看,屬“性格類”者感覺顔色時恰能做到“物我的同一”。
他以整個的心靈去觀照顔色,而卻不自覺是在觀照顔色,以至于我的情緒和色的姿态融合一氣,這是真正的美感經驗。
所以布洛以為在上述四類人之中,“性格類”最能以美感的态度欣賞顔色。
以上都是個别顔色的研究。
藝術作品單用一種顔色的很少。
用顔色最多的藝術是圖畫,圖畫大半都是把許多顔色配合在一塊。
配合的次第和美感的關系亦極密切。
顔色的配合有一條極重要的原理,就是布洛所說的“重量原理”(Weightprinciple)。
依這個原理,較深的顔色應該擺在較淺的顔色之下,如果把淺色放在深色之下,我們就覺得上部太沉重,下部基礎太輕浮,好像站不穩似的。
比如把一丈高的牆壁從中腰平分,用深紅和淺紅兩種包紙來糊它,我們總歡喜把深紅糊在淺紅之下,如果深紅糊在淺紅之上,我們就嫌輕重倒置,覺得不爽快。
這個重量原理是畫家和裝飾家所必須注意的。
布洛常用各種顔色的形狀來試驗顔色的重量原理,比如有兩個面積角度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甲和乙(如下圖),它們都從中腰平分,然後着兩種深淺不同的顔色,使在甲形占上半的淺色在乙形占下半,在甲形下半的深色在乙形占上半。
布洛使受驗者比較甲乙兩形,問他喜歡哪一個,并且叫他說出理由來。
他試驗過五十人,發現多數人都歡喜甲形而不歡喜乙形。
他們大半說甲形比較穩定,乙形上半太沉重,下半太輕浮,令人生首尾倒置的感覺。
事實是如此,它的理由何在呢?顔色何以使人生重量感覺呢?淺色在深色之下何以看起來不穩定呢?多數受驗者對于這種問題都茫然不能作答。
有一部分人說它起于聯想作用。
我們在自然界中常見深色在下,淺色在上,海的顔色通常較深于天的顔色,山腳的顔色通常較深于山頂的顔色。
我們對于上淺下深習以為常,猛然間看見習慣的次第颠倒過來,便不免感覺不快。
顔色的重量原理即起于此。
布洛舉出兩條理由,證明這種聯想說不能成立。
第一,在自然界中淺色并不常在深色之上。
例如一片金黃色的麥浪和一座蔥翠的叢林相鄰接,從這一方看,深色固然在淺色之下,可是從反對的方面看,深色卻在淺色之上。
淺色的牆壁上面蓋着深色的屋頂也是很尋常的。
第二,從實驗的結果看,重量原理和聯想原理也常相沖突。
例如,一個圓形上半着藍色,下半着青色,常使受驗者聯想到蔚藍的天空籠蓋着青綠的山水,可是在發生這種聯想時他就不覺得顔色有重量,就不覺得它上重下輕。
有時同一受驗者對于同樣的顔色配合可以發生兩種不同的反應。
他說:如果把它看作一個小坡,我覺得甲形和乙形沒有什麼分别,可是如果不起聯想,隻把它當作一種形體看,我卻歡喜甲形”,從此可知重量原理和聯想原理是不相容的。
依布洛的意見,重量原理完全起于數量的比較,與聯想作用并無關系。
在深紅中紅的顔料比在淺紅中的較多,深紅比淺紅更紅。
這種“較多”“更紅”的感覺就是引起重量感覺的。
我們無意中拿“重輕”來翻譯“多寡”。
不但深淺兩種顔色配合在一塊可以見出顔色的重量,就是個别的顔色單獨看起來也有輕重的分别。
黃色和青色比藍色和紫色較淺,所以單看起來黃色和青色是輕的,藍色和紫色是重的,顔色的性格也有時起于重量感覺。
金黃色是很輕的,所以看起來像是很靈活快樂;深藍色是很重的,所以看起來很嚴肅沉悶。
顔色的配合不僅要顧到上下左右的位置,還要顧到色調的種類。
據法國效佛洛爾(Chevreul)的研究,凡是顔色在獨立時看起來是一樣,在和其他顔色相配合時又另是一樣。
換句話說,兩種顔色相配合時,它們本來的色調都要經過若幹變化。
例如,紅色擺在黃色旁邊時,紅色便微帶紫色,黃色便微帶青色。
所以有些顔色宜于相配合,有些顔色不宜于相配合。
什麼顔色才宜于相配合呢?據一般科學家的研究,最宜于的配合的是互為補色的兩種顔色,補色(complementarycolour)就是兩種色光相合即成白色的顔色。
紅色和青色、藍色和黃色都是補色。
所以繪畫着色時,紅色和青色宜于擺在一塊,紅色和黃色不宜于擺在一塊。
畫家往往于青色山水的背景上面加上穿紅衫的婦女,就是要使全畫的色調帶有生氣。
冬天花瓶裡插冬青葉果,葉是青色,果為紅色,彼此相得益彰,所以非常雅觀。
如果隻有青葉,或是隻有紅果,印象便比較呆闆。
這就是補色相調和的道理。
補色何以能互相調和呢?我們何以歡喜看互為補色的顔色擺在一塊呢?據格蘭特·亞倫(GrantAllen)的解釋,補色的調和起于生理作用。
如果我們注視紅色物過久至于疲倦時移視白色天花闆,則在闆上仍能見出原物的“餘像”,不過它的顔色由紅變而為青。
反之,如果我們注視青色物過久至于疲倦時移視白色天花闆,則在闆上,亦仍能見出原物的“餘像”,不過它的顔色由青變而為紅。
這個事實就可以解釋補色相調劑的道理。
注視紅色物過久時,視網膜上感受紅色的神經就要疲倦,但是周圍感受青色的神經仍未使用,仍甚靈活,所以移視天花闆時,感受紅色的神經因疲倦而休息,而感受青色(紅色的補色)的神經則繼之活動,所以原物的“餘像”為青色。
換句話說,青色可以救濟感受紅色神經的疲倦,紅色也可以救濟感受青色神經的疲倦。
因此,任何兩種補色擺在一塊時,視神經可以受最大量的刺激而生極小量的疲倦,所以補色的配合容易引起快感。
節選自《談美》,開明書店1933年初版 形體美 一、嚴格地說,凡是美的事物都必具有一種形體。
圖畫、雕刻、人物、風景,固不用說,就是音樂的節奏也可以說是形體的變象,所不同者形體是空間上的配合,節奏是時間上的配合而已。
形體的單位為線。
線雖單純,也可以分别美醜,在藝術上的位置極為重要。
建築風格的變化就是以線為中心。
希臘式建築多用直線,羅馬式建築多用弧線,“哥特式”建築多用相交成尖角的斜線,這是最顯著的例子。
同是一樣線形,粗細、長短、曲直不同,所生的情感也就因之而異。
據畫家霍加斯(Hogarth)的意見,線中最美的是有波紋的曲線。
近代實驗雖沒有完全證實這個說法,曲線比較能引起快感,是大多數人所公認的。
同是單純的線,何以有些能引起快感,有些不能引起快感呢?最普通的解釋是筋肉感覺說。
依這一說,眼球在看曲線時比較看直線不費力,所以曲線的筋肉感覺比較直線的筋肉感覺為舒暢。
如果這一說可靠,則形體美的欣賞完全是感官的快感。
但是斯屈拉東(Stratton)和瓦倫汀(Valentine)都反對這一說。
他們舉了三個反證。
第一,我們尋常對于眼球運動并不能意識到。
比如深夜裡有一微光射在牆壁上,光雖然是固定的,我們看來卻常覺它移動,這就由于我們把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眼球運動誤認為光的運動。
如果我們對于眼球筋肉的一動一靜都能意識到,就不會發生這種錯覺。
第二,我們把眼睛閉起,随意轉動眼球,無論轉得如何輕便,我們也絕不能得到欣賞美線形的快感。
這也可以證明筋肉感覺和美感是兩件事。
第三,斯屈拉東曾用照相機攝取眼球在看曲線的運動路徑,發現它并不循曲線運動的軌道(如第一圖),而是跳來跳去,忽斷忽續,忽曲忽直,結果有如第二圖。
第一圖是所看的曲線,它是很秀美的;第二圖是看這條曲線時眼球運動所成的線形,它是很零亂的。
如果所看的曲線如第三圖,則眼球運動所成的線形如第四圖。
第三圖曲線頗陋劣,與第一圖曲線相差頗遠,但是第四圖的線形和第二圖的線形卻沒有多大分别。
這些事實都足證明筋肉感覺說不能解釋從美線形所得的快感。
縱或筋肉感覺是這種快感的一種助力,卻不能成為主因。
然則單純的線形所引起的快感和不快感究應如何解釋呢?它的原因是很複雜的。
第一,它是節省注意的結果。
有規律的線比雜亂無章的線容易了解,所耗費的注意力較少,所以比較能引起快感。
有規律的線是首尾一緻的。
看到它的首部如此,我們便預期它的尾部也是如此;後來看到它的尾部果然如此,恰中了我們的預期,注意力不須改變方向,所以不知不覺地感到快感。
醜陋的線沒有規律,我們看到某一部分時,不能預期其他部分應該如何,各部分無意義地湊合在一起,彼此并沒有必然的關聯,我們預期如此,而結果卻如彼。
注意力常須改變方向,所以不免失望。
這個道理可以拿第五、第六兩圖來說明。
第五圖是不能引起快感的,它起首是弧線,是有規律的。
我們看到A部時自然預期它以後還是照這個規律進行,可是它到B、C、D、E各部屢改方向,與預期恰相反,所以引起不快的感覺。
不過規律和變化并不是相妨的。
浪費心力固然容易引起厭倦,心力無所活動仍是不免厭倦。
所以規律之中寓變化,變化之中有規律,是藝術上一條基本原理。
比如第六圖就是在制圖案時所常用的線形。
它從A起到B止,是守直線的規律的,由B點它忽然離開這個規律,轉走另一方向,這是和預期相反,不免惹起若幹驚異。
不過它到了C點随即取A-B的方向和長度走到D,心力也因之由活動而恢複平衡。
這樣寓變化于規律時,變化的結果不是失望,不是挫折注意力,而是打消單調,提醒注意力。
第二,線形所生的快感有時由于暗示的影響。
我們歡喜秀美的線紋而不歡喜拙劣的線紋,因為秀美的線紋所表現的是自然靈活的運動,拙劣的線紋所表現的是不受意志支配而時遭挫折的運動。
比如乘腳踏車或劃船,在初學時都不免轉動不如人意,本來可以走直路,因為手腳不靈活,往往不免東歪西倒;但是練習既久,手腕娴熟之後,便可駕輕就熟、縱橫如意了。
生活中一切活動都可以作如是觀。
有時環境如煉鋼,可以在指頭回繞;有時能力不可應付環境,一舉一動都不免流露醜拙。
我們看到秀美的線覺得快意,就因為它提醒我們的駕輕就熟、縱橫自如的感覺;看到拙劣的線覺得不快,就因為它提醒我們的東歪西倒、一無是處的感覺。
這都由于潛意識的暗示作用。
第三,我們已經說過,知覺事物常伴着模仿該事物的運動,看線形也是如此。
例如看曲線時筋肉就不知不覺地模仿曲線運動,看直線時筋肉就不知不覺地模仿直線運動。
筋肉運動有難易,所生的情感即随此為轉移;易則生快感,難則生不快感。
例如第七圖A和B同是斜線,而多數人卻覺得A比B較易生快感;C和D同是曲線,而多數人也覺得C比D較易生快感。
這就因為它們有順反的分别,筋肉因為習慣的關系,描畫A和C比描畫B和D較順便。
不過據馬丁(J.Martin)的實驗,模仿動作對于線形所生的情感究竟能影響到如何程度,還是一個疑問。
她曾叫一百個學生畫側面人形,結果有八十八個學生都把面孔畫得向左。
原始民族的畫像也大半是面孔朝左。
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事實斷定朝左的畫易起快感麼?她又常拿作幻燈影片的側面像叫五十個學生看,先使它們向左,後又把它翻轉過來向右,問他們最歡喜哪一種,結果有二十五人歡喜朝左的,十五人歡喜朝右的,餘十人不覺到分别。
她檢查過五十三冊名畫集,發現朝左的像和朝右的像在數目上相差并不甚遠。
照這樣看,模仿動作雖有影響也很微細,它可以作助力,不可以作主因。
第四,我們雖不贊成舊心理學家以聯想作用解釋一切美感經驗,但是卻不否認聯想可以影響美感。
在看線形時,聯想作用常是一個要素。
據塞格爾(J.Segal)的實驗,同是一個線形讓同一個人去看,所生的聯想不同,所生的情感也就随之而異。
例如第七圖斜直線A或B,在把它看作畫歪了的垂直線時,受驗者覺到不快感;在把它看作向上斜飛的箭頭時,他就覺到快感。
這裡顯然可以見出聯想的影響了。
第五,立普斯所說的“移情作用”對于線形所生的情感影響也頗大。
我們往往把意想的活動移到線形身上去,好像線形自己在活動一樣,于是線形可以具有人的姿态和性格。
例如直線挺拔端正如偉丈夫,曲線柔媚窈窕如美女。
中國講究書法者在一點一劃之中都要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