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1)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任何一個中世紀城市所沒有的。
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敬佩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
這個系統的主要特征在大街與小巷,無論在位置上或大小上,都有明确的分别;大街大緻分布成幾層合乎現代所采用的“環道”;由“環道”明确的有四向伸出的“輻道”。
結果主要的車輛自然會彙集在大街上流通,不至于無故地去竄小胡同,胡同裡的住宅得到了甯靜,就是為此。
所謂幾層的環道,最内環是緊繞宮城的東西長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景山前大街。
第二環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兩面仍是長安街和景山前大街。
第三環以東西交民巷、東單、東四,經過鐵獅子胡同、後門、北海後門、太平倉、西四、西單而完成。
這樣還可更向南延長,經宣武門、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而入崇文門。
近年來又逐步地開辟一個第四環,就是東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溝沿、北面的北新橋大街,鼓樓東大街,以達新街口。
但鼓樓與新街口之間因有什刹海的梗阻,要多少費點事。
南面則尚未成環(也許可與東交民巷銜接)。
這幾環中,雖然有多少尚待展寬或未完全打通的段落,但極易完成。
這是現代都市計劃學家近年來才發現的新原則。
歐美許多城市都在它們的彎曲雜亂或呆闆單調的街道中努力計劃開辟成環道,以适應控制大量汽車流通的迫切需要。
我們的北京卻可應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規模,隻須稍加展寬整理,便可成為最理想的街道系統。
這的确是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餘蔭”。
有許多人不滿北京的胡同,其實胡同的缺點不在其小,而在其泥濘和缺乏小型空場與樹木。
但它們都是安靜的住宅區,有它的一定優良作用。
在道路系統的分配上也是一種很優良的秩序。
這些便是以後我們發展的良好基礎,可以予以改進和提高的。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區 我們不敢說我們的祖先計劃北京城的時候,曾經計劃到它的土地使用或分區。
但我們若加以分析,就可看出它大體上是分了區的,而且在位置上大緻都适應當時生活的要求和社會條件。
内城除紫禁城為皇宮外,皇城之内的地區是内府官員的住宅區。
皇城以外,東西交民巷一帶是各衙署所在的行政區(其中東交民巷在《辛醜條約》之後被劃為“使館區”)。
而這些住宅的住戶,有很多就是各衙署的官員。
北城是貴族區,和供應他們的商店區,這區内王府特别多。
東西四牌樓是東西城的兩個主要市場;由它們附近街巷名稱就可看出。
如東四牌樓附近是豬市大街、小羊市、驢市(今改“禮士”)胡同等;西四牌樓則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胡同、缸瓦市等。
至于外城,大體地說,正陽門大街以東是工業區和比較簡陋的商業區,以西是最繁華的商業區。
前門以東以商業命名的街道有鮮魚口、瓜子店、果子市等;工業的則有打磨廠、梯子胡同等。
以西主要的是珠寶市、錢市胡同、大栅欄等,是主要商店所聚集,但也有糧食店、煤市街。
崇文門外則有巾帽胡同、木廠胡同、花市、草市、磁器口等,都表示着這一帶的土地使用性質。
宣武門外是京官住宅和各省府州縣會館區,會館是各省入京應試的舉人們的招待所,因此知識分子大量集中在這一帶。
應景而生的是他們的“文化街”,即供應讀書人的琉璃廠的書鋪集團,形成了一個“公共圖書館”;其中摻雜着許多古玩鋪,又正是供給知識分子觀摩的“公共文物館”。
其次要提到的就是文娛區;大多數的戲院都散布在前門外東西兩側的商業區中間。
大衆化的雜耍場集中在天橋。
至于騷人雅士們則常到先農壇迤西窪地中的陶然亭吟風詠月,飲酒賦詩。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往北京的土地使用,的确有分區的現象。
但是除皇城及它迤南的行政區是多少有計劃的之外,其他各區都是在發展中自然集中而劃分的。
這種分區情形,到民國初年還存在。
到現在,除去北城的貴族已不貴了,東交民巷又由“使館區”收複為行政區而仍然兼是一個有許多已建立邦交的使館或尚未建立邦交的使館所在區,和西交民巷成了銀行集中的商務區之外,大緻沒有大改變。
近二三十年來的改變,則在外城建立了幾處工廠。
王府井大街因為東安市場之開辟,再加上供應東交民巷帝國主義外交官僚的消費,變成了繁盛的零售商店街,部分奪取了民國初年軍閥時代前門外的繁榮。
東西單牌樓之間則因長安街三座門之打通而繁榮起來,産生了沿街“洋式”店樓型制。
全城的土地使用,比清末民初時期顯然增加了雜亂錯綜的現象。
幸而因為北京以往并不是一個工商業中心,體形環境方面尚未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
北京城是一個具有計劃性的整體 北京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
元、明、清曆代的宮苑、壇廟、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曆史藝術意義,是不用說的。
要再指出的是:因為北京是一個先有計劃然後建造的城(當然,計劃所實現的都曾經因各時代的需要屢次修正,而不斷地發展的)。
它所特具的優點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的整體。
那宏偉而莊嚴的布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格,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而不僅在它内部許多個别建築物的豐富的曆史意義與藝術的表現。
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北京城部署骨幹的卓越,北京建築的整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
這是我們對北京城不可忽略的起碼認識。
就大多數的文物建築而論,也都不僅是單座的建築物,而往往是若幹座合組而成的整體,為極為寶貴的藝術創造,故宮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
其他如壇廟、園苑、府第,無一不是整組的文物建築,有它全體上的價值。
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别的一殿、一堂、一樓、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
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式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裡,受到不應有的宰割。
過去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我們不同體系、
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敬佩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
這個系統的主要特征在大街與小巷,無論在位置上或大小上,都有明确的分别;大街大緻分布成幾層合乎現代所采用的“環道”;由“環道”明确的有四向伸出的“輻道”。
結果主要的車輛自然會彙集在大街上流通,不至于無故地去竄小胡同,胡同裡的住宅得到了甯靜,就是為此。
所謂幾層的環道,最内環是緊繞宮城的東西長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景山前大街。
第二環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兩面仍是長安街和景山前大街。
第三環以東西交民巷、東單、東四,經過鐵獅子胡同、後門、北海後門、太平倉、西四、西單而完成。
這樣還可更向南延長,經宣武門、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而入崇文門。
近年來又逐步地開辟一個第四環,就是東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溝沿、北面的北新橋大街,鼓樓東大街,以達新街口。
但鼓樓與新街口之間因有什刹海的梗阻,要多少費點事。
南面則尚未成環(也許可與東交民巷銜接)。
這幾環中,雖然有多少尚待展寬或未完全打通的段落,但極易完成。
這是現代都市計劃學家近年來才發現的新原則。
歐美許多城市都在它們的彎曲雜亂或呆闆單調的街道中努力計劃開辟成環道,以适應控制大量汽車流通的迫切需要。
我們的北京卻可應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規模,隻須稍加展寬整理,便可成為最理想的街道系統。
這的确是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餘蔭”。
有許多人不滿北京的胡同,其實胡同的缺點不在其小,而在其泥濘和缺乏小型空場與樹木。
但它們都是安靜的住宅區,有它的一定優良作用。
在道路系統的分配上也是一種很優良的秩序。
這些便是以後我們發展的良好基礎,可以予以改進和提高的。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區 我們不敢說我們的祖先計劃北京城的時候,曾經計劃到它的土地使用或分區。
但我們若加以分析,就可看出它大體上是分了區的,而且在位置上大緻都适應當時生活的要求和社會條件。
内城除紫禁城為皇宮外,皇城之内的地區是内府官員的住宅區。
皇城以外,東西交民巷一帶是各衙署所在的行政區(其中東交民巷在《辛醜條約》之後被劃為“使館區”)。
而這些住宅的住戶,有很多就是各衙署的官員。
北城是貴族區,和供應他們的商店區,這區内王府特别多。
東西四牌樓是東西城的兩個主要市場;由它們附近街巷名稱就可看出。
如東四牌樓附近是豬市大街、小羊市、驢市(今改“禮士”)胡同等;西四牌樓則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羊肉胡同、缸瓦市等。
至于外城,大體地說,正陽門大街以東是工業區和比較簡陋的商業區,以西是最繁華的商業區。
前門以東以商業命名的街道有鮮魚口、瓜子店、果子市等;工業的則有打磨廠、梯子胡同等。
以西主要的是珠寶市、錢市胡同、大栅欄等,是主要商店所聚集,但也有糧食店、煤市街。
崇文門外則有巾帽胡同、木廠胡同、花市、草市、磁器口等,都表示着這一帶的土地使用性質。
宣武門外是京官住宅和各省府州縣會館區,會館是各省入京應試的舉人們的招待所,因此知識分子大量集中在這一帶。
應景而生的是他們的“文化街”,即供應讀書人的琉璃廠的書鋪集團,形成了一個“公共圖書館”;其中摻雜着許多古玩鋪,又正是供給知識分子觀摩的“公共文物館”。
其次要提到的就是文娛區;大多數的戲院都散布在前門外東西兩側的商業區中間。
大衆化的雜耍場集中在天橋。
至于騷人雅士們則常到先農壇迤西窪地中的陶然亭吟風詠月,飲酒賦詩。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以往北京的土地使用,的确有分區的現象。
但是除皇城及它迤南的行政區是多少有計劃的之外,其他各區都是在發展中自然集中而劃分的。
這種分區情形,到民國初年還存在。
到現在,除去北城的貴族已不貴了,東交民巷又由“使館區”收複為行政區而仍然兼是一個有許多已建立邦交的使館或尚未建立邦交的使館所在區,和西交民巷成了銀行集中的商務區之外,大緻沒有大改變。
近二三十年來的改變,則在外城建立了幾處工廠。
王府井大街因為東安市場之開辟,再加上供應東交民巷帝國主義外交官僚的消費,變成了繁盛的零售商店街,部分奪取了民國初年軍閥時代前門外的繁榮。
東西單牌樓之間則因長安街三座門之打通而繁榮起來,産生了沿街“洋式”店樓型制。
全城的土地使用,比清末民初時期顯然增加了雜亂錯綜的現象。
幸而因為北京以往并不是一個工商業中心,體形環境方面尚未受到不可挽回的損害。
北京城是一個具有計劃性的整體 北京是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文物建築最多的城。
元、明、清曆代的宮苑、壇廟、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曆史藝術意義,是不用說的。
要再指出的是:因為北京是一個先有計劃然後建造的城(當然,計劃所實現的都曾經因各時代的需要屢次修正,而不斷地發展的)。
它所特具的優點主要就在它那具有計劃性的城市的整體。
那宏偉而莊嚴的布局,在處理空間和分配重點上創造出卓越的風格,同時也安排了合理而有秩序的街道系統,而不僅在它内部許多個别建築物的豐富的曆史意義與藝術的表現。
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認識到北京城部署骨幹的卓越,北京建築的整個體系是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繼續有傳統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貴的藝術傑作。
這是我們對北京城不可忽略的起碼認識。
就大多數的文物建築而論,也都不僅是單座的建築物,而往往是若幹座合組而成的整體,為極為寶貴的藝術創造,故宮就是最顯著的一個例子。
其他如壇廟、園苑、府第,無一不是整組的文物建築,有它全體上的價值。
我們愛護文物建築,不僅應該愛護個别的一殿、一堂、一樓、一塔,而且必須愛護它的周圍整體和鄰近的環境。
我們不能坐視,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組壯麗的建築物遭受到各種各式直接或間接的破壞,使它們委曲在不調和的周圍裡,受到不應有的宰割。
過去因為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我們不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