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1)

關燈
建造了一條石渠,将水引到甕山泊(昆明湖)再由一道石渠東引入城,先到什刹海,再流到通惠河。

    這兩條石渠在西北郊都有殘迹,城中由什刹海到二閘的南北河道就是現在南北河沿和禦河橋一帶。

    元時所引玉泉山的水是與由昌平南下經同昆明湖入城的水分流的。

    這條水名金水河,沿途嚴禁老百姓使用,專引入宮苑地沼,主要供皇室的飲水和栽花養魚之用。

    金水河由宮中流到護城河,然後同昆明湖、什刹海那一股水彙流入通惠河。

    元朝對水源計劃之苦心,水道建設規模之大,後代都不能及。

    城内地下暗溝也是那時留下絕好的基礎,經明增設,到現在還是最可貴的下水道系統。

     明朝先都南京,昌平水渠破壞失修,竟然廢掉不用。

    由昆明湖出來的水與由玉泉山出來的水也不兩河分流,事實上水源完全靠玉泉山的水。

    因此水量頓減,航運當然不能入城。

     到了清初建設時,曾作補救計劃,将西山碧雲寺、卧佛寺同香山的泉水都加入利用,引到昆明湖。

    這段水渠又破壞失修後,北京水量一直感到幹澀不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若幹年中,三海和護城河淤塞情形是愈來愈嚴重,人民健康曾大受影響。

    龍須溝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九五○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疏浚北京河道,包括三海和什刹海,同時疏通各種溝渠,并在西直門外增鑿深井,增加水源。

    這樣大大地改善了北京的環境衛生,是北京水源史中又一次新的紀錄。

    現在我們還可以期待永定河上遊水利工程,眼看着将來再努力溝通京津水道航運的事業。

    過去偉大的通惠運河仍可再用,是我們有利的發展基礎。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征 如上文所曾講到,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發展而來。

    它在十六世紀中葉完成了現在的特殊形狀。

    城内的全部布局則是由中國曆代都市的傳統制度,通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實際情況而發展的具體形式。

    這個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襲過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于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條件相結合所産生出來的變化運用。

    北京的體形大部分是由于實際用途而來,又曾經過藝術的處理而達到高度成功的。

    所以北京的總平面是經得起分析的。

    過去雖然曾很好地為封建時代服務,今天它仍然能很好地為新民主主義時代的生活服務,并還可以再作社會主義時代的都城,毫不阻礙一切有利的發展。

    它的累積的創造成績是永遠可以使我們驕傲的。

     大略地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内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内城核心,也是全城的布局重心。

    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

    但貫通這全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

    一根長達八公裡,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

    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之後,才面向着内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

    在門前百餘公尺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

    但這還隻是一個序幕。

    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民國初年已拆除)禦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着建築重點的安排。

    這個當時曾經為封建帝王據為己有的禁地,今天是多麼恰當地回到人民手裡,成為人民自己的廣場!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

    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着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

    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

    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

    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

    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

    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将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

    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布局,以這樣的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在中線的東西兩側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幹,東西單牌樓和東西四牌樓是四個熱鬧商市的中心。

    在城的四周,在宮城的四角上,在内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門上,立着十幾個環衛的突出點。

    這些城門上的門樓,箭樓及角樓又增強了全城三度空間的抑揚頓挫和起伏高下。

    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島嶼所産生的不規則布局,和因瓊華島塔和妙應寺白塔所産生的突出點,以及許多壇廟園林的錯落,也都增強了規則的布局和不規則變化的對比。

    在有了飛機的時代,由空中俯瞰,或僅由各個城樓上或景山頂上遙望,都可以看到北京傑出成就的優異。

    這是一份偉大的遺産,它是我們人民最寶貴的财産,還有人感覺不到嗎? 北京的交通系統及街道系統 北京是華北平原通到蒙古高原、熱河山地和東北的幾條大路的分岔點,所以在曆史上它一向是一個政治、軍事重鎮。

    北京在元朝成為大都以後,因為運河的開鑿,以取得東南的糧食,才增加了另一條東面的南北交通線。

    一直到今天,北京與南方聯系的兩條主要鐵路幹線都沿着這兩條曆史的舊路修築;而京包、京熱兩線也正築在我們祖先的足迹上。

    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的。

    因此,北京便很自然地成了華北北部最重要的鐵路銜接站。

    自從汽車運輸發達以來,北京也成了一個公路網的中心。

    西苑、南苑兩個飛機場已使北京對外的空運有了站驿。

    這許多市外的交通網同市區的街道是息息相關、互相銜接的,所以北京城是會每日增加它的現代效果和價值的。

     今天所存在的城内的街道系統,用現代都市計劃的原則來分析,是一個極其合理、完全适合現代化使用的系統。

    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