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1)
關燈
小
中
大
他們擄劫的對象,所以汴梁的許多匠人曾被迫随着金軍到了北京,為金的統治階級服務。
金朝在北京曾不斷地營建,規模宏大,最重要的還有當時的離宮,今天的中海、北海。
遼以後,金在舊城基礎上擴充建設,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東面城牆還在現在的琉璃廠以西。
一二一五年元人破中都,中都的宮城同宋的東京一樣遭到劇烈破壞,隻有郊外的離宮大略完好。
一二六○年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數次到金故中都,都沒有進城而駐驿在離宮瓊華島上的宮殿裡。
這地方便成了今天北京的胚胎,因為到了一二六七年元代開始建城的時候,就以這離宮為核心建造了新首都。
元大都的皇宮是圍繞北海和中海而布置的,元代的北京城便圍繞着這皇宮成一正方形。
這樣,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了很多。
這新城的西南角同舊城的東北角差不多接壤,這就是今天的宣武門迤西一帶。
雖然金城的北面在現在的宣武門内,但當時元的新城最南一面卻隻到現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所以兩城還隔着一個小距離。
主要原因是當元建新城時,金的城牆還沒有拆掉之故。
元代這次新建設是非同小可的,城的全部是一個完整的布局。
在制度上有許多仍是承襲中都的傳統,隻是規模更大了。
如宮門樓觀、宮牆角樓、護城河、禦路、石橋、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都所有,且超過汴梁的規模。
還有特意恢複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後市”的形勢。
這一次新址發展的主要存在基礎不僅是有天然湖沼的離宮和它優良的水源,還有極好的糧運的水道。
什刹海曾是航運的終點,成了重要的市中心。
當時的城是近乎正方形的,北面在今日北城牆外約兩公裡,當時的鼓樓便位于全城的中心點上,在今什刹海北岸。
因為船隻可以在這一帶停泊,鐘鼓樓自然是那時熱鬧的商市中心。
這雖是地理條件所形成,但一向許多人說到元代北京形制,總以這“前朝後市”為嚴格遵循古制的證據。
元時建的尚是土城,沒有磚面,東、西、南,每面三門;唯有北面隻有兩門,街道引直,部署井然。
當時分全市為五十坊,鼓勵官吏人民從舊城遷來。
這便是遼以後北京第二次的大改建。
它的中心宮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與北海、中海。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次年就“縮城北五裡”,築了今天所見的北面城牆。
原因顯然是本來人口就稀疏的北城地區,到了這時,因航運滞塞,不能到達什刹海,因而更蕭條不堪,而商業則因金的舊城東壁原有的基礎漸在元城的南面郊外繁榮起來。
元的北城内地址自多曠廢無用,所以索性縮短五裡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因衙署不足,又沒有地址興修,一四一九年便将南面城牆向南展拓,由長安街線上移到現在的位置。
南、北兩牆改建的工程使整個北京城約略向南移動四分之一,這完全是經濟和政治的直接影響。
且為了元的故宮已故意被破壞過,重建時就又做了若幹修改。
最重要的是因不滿城中南北中軸線為什刹海所切斷,将宮城中線向東移了約一百五十公尺,正陽門、鐘鼓樓也随着東移,以取得由正陽門到鼓樓鐘樓中軸線的貫通,同時又以景山橫亘在皇宮北面如一道屏風。
這個變動使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成了全城南北的中心,替代了元朝的鼓樓的地位。
這五十年間陸續完成的三次大工程便是北京在遼以後的第三次改建。
這時的北京城就是今天北京的内城了。
明中葉以後,東北的軍事威脅逐漸強大,所以要在城的四面再築一圈外城。
原拟在北面利用元舊城,所以就決定内外城的距離照着原來北面所縮的五裡。
這時正陽門外已非常繁榮,西邊宣武門外是金中都東門内外的熱鬧區域,東邊崇文門外受航運終點的影響,工商業也發展起來。
所以工程由南面開始,先築南城。
開工之後,發現費用太大,尤其是城牆由明代開始改用磚,較過去土牆所費更大,所以就改變計劃,僅築南城一面了。
外城東西僅比内城寬出六七百公尺,便折而向北,止于内城西南、東南兩角上,即今西便門、東便門之處。
這是在唐幽州基礎上遼以後北京第四次的大改建。
北京今天的凸字形狀的城牆就是這樣在一五五三年完成的。
假使這外城按原計劃完成,則東面城牆将在二閘,西面差不多到了公主墳,現在的東嶽廟、大鐘寺、五塔寺、西郊公園、天甯寺、白雲觀便都要在外城之内了。
清朝承繼了明朝的北京,雖然個别的建築單位許多經過了重建,對整個布局體系則未改動,一直到了今天。
民國以後,北京市内雖然有不少的局部改建,尤其是道路系統,為适合近代使用,有了很多變更,但對于北京的全部規模則尚保存原來秩序,沒有大的損害。
由那四次的大改建,我們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城牆的存在也并不能阻礙城區某部分一定的發展,也不能防止某部分的衰落。
全城各部分是随着政治、軍事、經濟的需要而有所興廢。
北京過去在體形的發展上,沒有被它的城牆限制過它必要的展拓和所展拓的方向,就是一個明證。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從元建大都以來,北京城就有了一個問題,不斷地需要完滿解決,到了今天同樣問題也仍然存在。
那就是北京城的水源問題。
這問題的解決與否在有鐵路和自來水以前的時代裡更嚴重地影響着北京的經濟和全市居民的健康。
在有鐵路以前,北京與南方的糧運完全靠運河。
由北京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一段,順着西高東低的地勢,須靠由西北來的水源。
這水源還須供給什刹海、三海和護城河,否則它們會立即枯竭,反成孕育病疫的水窪。
水源可以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北京近郊的玉泉山的泉源雖然是“天下第一”,但水量到底有限;供給池沼和飲料雖足夠,但供給航運則不足了。
遼金時代航運水道曾利用高梁河水,元初則大規模地重新計劃。
起初曾經引永定河水東行,但因夏季山洪暴發,控制困難,不久即放棄。
當時的河渠故道在現在西郊新區之北,至今仍可辨認。
廢棄這條水道之後的計劃是另找泉源。
于是便由昌平縣神山泉引水南下,
金朝在北京曾不斷地營建,規模宏大,最重要的還有當時的離宮,今天的中海、北海。
遼以後,金在舊城基礎上擴充建設,便是北京第一次的大改建,但它的東面城牆還在現在的琉璃廠以西。
一二一五年元人破中都,中都的宮城同宋的東京一樣遭到劇烈破壞,隻有郊外的離宮大略完好。
一二六○年以後,元世祖忽必烈數次到金故中都,都沒有進城而駐驿在離宮瓊華島上的宮殿裡。
這地方便成了今天北京的胚胎,因為到了一二六七年元代開始建城的時候,就以這離宮為核心建造了新首都。
元大都的皇宮是圍繞北海和中海而布置的,元代的北京城便圍繞着這皇宮成一正方形。
這樣,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了很多。
這新城的西南角同舊城的東北角差不多接壤,這就是今天的宣武門迤西一帶。
雖然金城的北面在現在的宣武門内,但當時元的新城最南一面卻隻到現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線上,所以兩城還隔着一個小距離。
主要原因是當元建新城時,金的城牆還沒有拆掉之故。
元代這次新建設是非同小可的,城的全部是一個完整的布局。
在制度上有許多仍是承襲中都的傳統,隻是規模更大了。
如宮門樓觀、宮牆角樓、護城河、禦路、石橋、千步廊的制度,不但保留中都所有,且超過汴梁的規模。
還有特意恢複一些古制的,如“左祖右社”的格式,以配合“前朝後市”的形勢。
這一次新址發展的主要存在基礎不僅是有天然湖沼的離宮和它優良的水源,還有極好的糧運的水道。
什刹海曾是航運的終點,成了重要的市中心。
當時的城是近乎正方形的,北面在今日北城牆外約兩公裡,當時的鼓樓便位于全城的中心點上,在今什刹海北岸。
因為船隻可以在這一帶停泊,鐘鼓樓自然是那時熱鬧的商市中心。
這雖是地理條件所形成,但一向許多人說到元代北京形制,總以這“前朝後市”為嚴格遵循古制的證據。
元時建的尚是土城,沒有磚面,東、西、南,每面三門;唯有北面隻有兩門,街道引直,部署井然。
當時分全市為五十坊,鼓勵官吏人民從舊城遷來。
這便是遼以後北京第二次的大改建。
它的中心宮城基本上就是今天北京的故宮與北海、中海。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滅了元朝,次年就“縮城北五裡”,築了今天所見的北面城牆。
原因顯然是本來人口就稀疏的北城地區,到了這時,因航運滞塞,不能到達什刹海,因而更蕭條不堪,而商業則因金的舊城東壁原有的基礎漸在元城的南面郊外繁榮起來。
元的北城内地址自多曠廢無用,所以索性縮短五裡了。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因衙署不足,又沒有地址興修,一四一九年便将南面城牆向南展拓,由長安街線上移到現在的位置。
南、北兩牆改建的工程使整個北京城約略向南移動四分之一,這完全是經濟和政治的直接影響。
且為了元的故宮已故意被破壞過,重建時就又做了若幹修改。
最重要的是因不滿城中南北中軸線為什刹海所切斷,将宮城中線向東移了約一百五十公尺,正陽門、鐘鼓樓也随着東移,以取得由正陽門到鼓樓鐘樓中軸線的貫通,同時又以景山橫亘在皇宮北面如一道屏風。
這個變動使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成了全城南北的中心,替代了元朝的鼓樓的地位。
這五十年間陸續完成的三次大工程便是北京在遼以後的第三次改建。
這時的北京城就是今天北京的内城了。
明中葉以後,東北的軍事威脅逐漸強大,所以要在城的四面再築一圈外城。
原拟在北面利用元舊城,所以就決定内外城的距離照着原來北面所縮的五裡。
這時正陽門外已非常繁榮,西邊宣武門外是金中都東門内外的熱鬧區域,東邊崇文門外受航運終點的影響,工商業也發展起來。
所以工程由南面開始,先築南城。
開工之後,發現費用太大,尤其是城牆由明代開始改用磚,較過去土牆所費更大,所以就改變計劃,僅築南城一面了。
外城東西僅比内城寬出六七百公尺,便折而向北,止于内城西南、東南兩角上,即今西便門、東便門之處。
這是在唐幽州基礎上遼以後北京第四次的大改建。
北京今天的凸字形狀的城牆就是這樣在一五五三年完成的。
假使這外城按原計劃完成,則東面城牆将在二閘,西面差不多到了公主墳,現在的東嶽廟、大鐘寺、五塔寺、西郊公園、天甯寺、白雲觀便都要在外城之内了。
清朝承繼了明朝的北京,雖然個别的建築單位許多經過了重建,對整個布局體系則未改動,一直到了今天。
民國以後,北京市内雖然有不少的局部改建,尤其是道路系統,為适合近代使用,有了很多變更,但對于北京的全部規模則尚保存原來秩序,沒有大的損害。
由那四次的大改建,我們認識到一個事實,就是城牆的存在也并不能阻礙城區某部分一定的發展,也不能防止某部分的衰落。
全城各部分是随着政治、軍事、經濟的需要而有所興廢。
北京過去在體形的發展上,沒有被它的城牆限制過它必要的展拓和所展拓的方向,就是一個明證。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從元建大都以來,北京城就有了一個問題,不斷地需要完滿解決,到了今天同樣問題也仍然存在。
那就是北京城的水源問題。
這問題的解決與否在有鐵路和自來水以前的時代裡更嚴重地影響着北京的經濟和全市居民的健康。
在有鐵路以前,北京與南方的糧運完全靠運河。
由北京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一段,順着西高東低的地勢,須靠由西北來的水源。
這水源還須供給什刹海、三海和護城河,否則它們會立即枯竭,反成孕育病疫的水窪。
水源可以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北京近郊的玉泉山的泉源雖然是“天下第一”,但水量到底有限;供給池沼和飲料雖足夠,但供給航運則不足了。
遼金時代航運水道曾利用高梁河水,元初則大規模地重新計劃。
起初曾經引永定河水東行,但因夏季山洪暴發,控制困難,不久即放棄。
當時的河渠故道在現在西郊新區之北,至今仍可辨認。
廢棄這條水道之後的計劃是另找泉源。
于是便由昌平縣神山泉引水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