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傑作(1)
關燈
小
中
大
不同格調的各型各式的所謂洋式樓房,所謂摩天高樓,模仿到家或不到家的歐美系統的建築物,龐雜淩亂地大量滲到我們的許多城市中來,長久地劈頭攔腰破壞了我們的建築情調,漸漸地麻痹了我們對于環境的敏感,使我們習慣于不調和的體形或習慣于看着自己優美的建築物被摒斥到委曲求全的夾縫中,而感到無可奈何。
我們今後在建設中,這種錯誤是應該予以糾正了。
代替這種蔓延野生的惡劣建築,必須是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比如明年,在天安門的前面,廣場的中央,将要出現一座莊嚴偉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幾年以後,廣場的外圍将要建起整齊壯麗的建築,将廣場襯托起來。
長安門(三座門)外将是綠蔭平闊的林蔭大道,一直通出城牆,使北京向東西城郊發展。
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将要更顯得雄偉美麗了。
總之,今後我們的建設,必須強調同環境配合,發展新的來保護舊的,這樣才能保存優良偉大的基礎,使北京城永遠保持着美麗、健康和年輕。
北京城内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贊美。
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産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曆史意義,是一個曆史現象辯證地發展的卓越标本,已經在上文叙述過了。
至于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别提到。
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璎珞了。
古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台——古代封建主的某些殿宇是築在高台上的,台和城牆有時不分——後來發展成為唐宋的閣與樓時,則是在城牆上含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半可供人民登臨。
前者如春秋戰國燕和趙的叢台,西漢的未央宮,漢末曹操和東晉石趙在邺城的先後兩個銅雀台,後者如唐宋以來由文字流傳後世的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等。
宋代的宮前門樓宣德樓的作用也還略像一個特殊的前殿,不隻是一個僅具形式的城樓。
北京嶙峙着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供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
但在過去的封建時代裡,因人民不得登臨,事實上是等于放棄了它的一個可貴的作用。
今後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它為廣大人民服務。
現在前門箭樓早已恰當地作為文娛之用。
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又有人建議用崇文門、宣武門兩個城樓做陳列館,以後不但各城樓部可以同樣地利用,并且我們應該把城牆上面的全部面積整理出來,盡量使它發揮它所具有的特長。
城牆上面面積寬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種花草,安設公園椅,每隔若幹距離的敵台上可建涼亭,供人遊息。
由城牆或城樓上俯視護城河,與郊外平原,遠望西山遠景或紫禁城宮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公園之一——一個全長達三九點七五公裡的立體環城公園!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龐大的偉大的傑作 中國人民的首都正在面臨着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市政建設高潮的前夕。
解放兩年以來,北京已在以遞加的速率改變,以适合不斷發展的需要。
今後一二十年之内,無數的新建築将要接踵地興建起來,街道系統将加以改善,千百條的大街小巷将要改觀,各種不同性質的區域将要劃分出來。
北京城是必須現代化的;同時北京城原有的整體文物性特征和多數個别的文物建築又是必須保存的。
我們必須“古今兼顧,新舊兩利”。
我們對這許多錯綜複雜問題應如何處理?是每一個熱愛中國人民首都的人所關切的問題。
如同在許多其他的建設工作中一樣,先進的蘇聯已為我們解答了這問題,立下了良好的榜樣。
在《蘇聯衛國戰争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中,蘇聯的建築史家N.窩羅甯教授說: “計劃一個城市的建築師必須顧到他所計劃的地區生活的曆史傳統和建築的傳統。
在他的設計中,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曆史價值的一切和在房屋類型和都市計劃中,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特征的一切;同時這城市或村莊必須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新計劃的城市的建築樣式必須避免呆闆硬性的規格化,因為它将掠奪城市的個性;它必須采用當地居民所珍貴的一切。
“人民在便利、經濟和美感方面的需要,他們在習俗與文化方面的需要,是重建計劃中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規則。
” 窩羅甯教授在他的書中舉了許多實例。
其中一個被稱為“俄羅斯的博物院”的諾夫哥羅德城,這個城的“曆史性文物建築比任何一個城都多”。
“它的重建是建築院院士舒舍夫負責的。
他的計劃做了依照古代都市計劃制度重建的準備——當然加上現代化的改善。
……在最卓越的曆史文物建築周圍的空地将布置成為花園,以便取得文物建築的觀景。
若幹組的文物建築群将被保留為國寶;…… “關于這城……的新建築樣式,建築師們很正确地拒絕了庸俗的‘市儈式’建築,而采取了被稱為‘地方性的拿破侖時代式’建築,因為它是該城原有建築中最典型的樣式。
“……建築學者們指出:在計劃重建新的諾夫哥羅德的設計中,要給予曆史性文物建築以有利的位置,使得在遠處近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原則的正确性。
“對于許多類似諾夫哥羅德的古俄羅斯城市之重建的這種研讨将要引導使問題得到最合理的解決,因為每一個意見都是對于以往的俄羅斯文物的熱愛的表現。
” 怎樣建設“中國的博物院”的北京城,上面引錄的原則是正确的。
讓我們向諾夫哥羅德看齊,向舒舍夫學習。
(1) 原載于1951年4月《新觀察》第2卷7~8期,署名梁思成,但梁先生附注了“本文雖是作者答應擔任下來的任務,但在實際寫作進行中,都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幹部分還偏勞了她”的聲明。
故此,本篇文章也一并收入。
我們今後在建設中,這種錯誤是應該予以糾正了。
代替這種蔓延野生的惡劣建築,必須是有計劃、有重點地發展,比如明年,在天安門的前面,廣場的中央,将要出現一座莊嚴偉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幾年以後,廣場的外圍将要建起整齊壯麗的建築,将廣場襯托起來。
長安門(三座門)外将是綠蔭平闊的林蔭大道,一直通出城牆,使北京向東西城郊發展。
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将要更顯得雄偉美麗了。
總之,今後我們的建設,必須強調同環境配合,發展新的來保護舊的,這樣才能保存優良偉大的基礎,使北京城永遠保持着美麗、健康和年輕。
北京城内城外無數的文物建築,尤其是故宮、太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社稷壇(中山公園)、天壇、先農壇、孔廟、國子監、頤和園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們的贊美。
但是一件極重要而珍貴的文物,竟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視,那就是偉大的北京城牆。
它的産生,它的變動,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滿了曆史意義,是一個曆史現象辯證地發展的卓越标本,已經在上文叙述過了。
至于它的樸實雄厚的壁壘,宏麗嶙峋的城門樓、箭樓、角樓,也正是北京體形環境中不可分離的藝術構成部分,我們還需要首先特别提到。
蘇聯人民稱斯摩林斯克的城牆為蘇聯的頸鍊,我們北京的城牆,加上那些美麗的城樓,更應稱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華人民的璎珞了。
古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台——古代封建主的某些殿宇是築在高台上的,台和城牆有時不分——後來發展成為唐宋的閣與樓時,則是在城牆上含有紀念性的建築物,大半可供人民登臨。
前者如春秋戰國燕和趙的叢台,西漢的未央宮,漢末曹操和東晉石趙在邺城的先後兩個銅雀台,後者如唐宋以來由文字流傳後世的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等。
宋代的宮前門樓宣德樓的作用也還略像一個特殊的前殿,不隻是一個僅具形式的城樓。
北京嶙峙着許多壯觀的城樓角樓,站在上面俯瞰城郊,遠覽風景,可以供人娛心悅目,舒暢胸襟。
但在過去的封建時代裡,因人民不得登臨,事實上是等于放棄了它的一個可貴的作用。
今後我們必須好好利用它為廣大人民服務。
現在前門箭樓早已恰當地作為文娛之用。
在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中,又有人建議用崇文門、宣武門兩個城樓做陳列館,以後不但各城樓部可以同樣地利用,并且我們應該把城牆上面的全部面積整理出來,盡量使它發揮它所具有的特長。
城牆上面面積寬敞,可以布置花池,栽種花草,安設公園椅,每隔若幹距離的敵台上可建涼亭,供人遊息。
由城牆或城樓上俯視護城河,與郊外平原,遠望西山遠景或紫禁城宮殿,它将是世界上最特殊公園之一——一個全長達三九點七五公裡的立體環城公園!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龐大的偉大的傑作 中國人民的首都正在面臨着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市政建設高潮的前夕。
解放兩年以來,北京已在以遞加的速率改變,以适合不斷發展的需要。
今後一二十年之内,無數的新建築将要接踵地興建起來,街道系統将加以改善,千百條的大街小巷将要改觀,各種不同性質的區域将要劃分出來。
北京城是必須現代化的;同時北京城原有的整體文物性特征和多數個别的文物建築又是必須保存的。
我們必須“古今兼顧,新舊兩利”。
我們對這許多錯綜複雜問題應如何處理?是每一個熱愛中國人民首都的人所關切的問題。
如同在許多其他的建設工作中一樣,先進的蘇聯已為我們解答了這問題,立下了良好的榜樣。
在《蘇聯衛國戰争被毀地區之重建》一書中,蘇聯的建築史家N.窩羅甯教授說: “計劃一個城市的建築師必須顧到他所計劃的地區生活的曆史傳統和建築的傳統。
在他的設計中,必須保留合理的、有曆史價值的一切和在房屋類型和都市計劃中,過去的經驗所形成的特征的一切;同時這城市或村莊必須成為自然環境中的一部分。
……新計劃的城市的建築樣式必須避免呆闆硬性的規格化,因為它将掠奪城市的個性;它必須采用當地居民所珍貴的一切。
“人民在便利、經濟和美感方面的需要,他們在習俗與文化方面的需要,是重建計劃中所必須遵守的第一條規則。
” 窩羅甯教授在他的書中舉了許多實例。
其中一個被稱為“俄羅斯的博物院”的諾夫哥羅德城,這個城的“曆史性文物建築比任何一個城都多”。
“它的重建是建築院院士舒舍夫負責的。
他的計劃做了依照古代都市計劃制度重建的準備——當然加上現代化的改善。
……在最卓越的曆史文物建築周圍的空地将布置成為花園,以便取得文物建築的觀景。
若幹組的文物建築群将被保留為國寶;…… “關于這城……的新建築樣式,建築師們很正确地拒絕了庸俗的‘市儈式’建築,而采取了被稱為‘地方性的拿破侖時代式’建築,因為它是該城原有建築中最典型的樣式。
“……建築學者們指出:在計劃重建新的諾夫哥羅德的設計中,要給予曆史性文物建築以有利的位置,使得在遠處近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原則的正确性。
“對于許多類似諾夫哥羅德的古俄羅斯城市之重建的這種研讨将要引導使問題得到最合理的解決,因為每一個意見都是對于以往的俄羅斯文物的熱愛的表現。
” 怎樣建設“中國的博物院”的北京城,上面引錄的原則是正确的。
讓我們向諾夫哥羅德看齊,向舒舍夫學習。
(1) 原載于1951年4月《新觀察》第2卷7~8期,署名梁思成,但梁先生附注了“本文雖是作者答應擔任下來的任務,但在實際寫作進行中,都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幹部分還偏勞了她”的聲明。
故此,本篇文章也一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