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祖國的建築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1)

關燈
兩年多以前,解放了的中國人民就開始了全國性的建設工作。

    從那時到今天這短短的時間内,全國人民所建造的房屋面積比以往五千年曆史中任何一個三年都多。

    土地改革後的農村中出現了數以百萬計的新農舍;城市中出現了無數的工廠、學校、托兒所、醫院、辦公樓、工人住宅和市民住宅。

    通過這樣龐大規模的工作,全國的建築工人、建築師和工程師都不斷地提高了自己的政治覺悟,以最愉快的心情和高度的熱情接受了全國人民交給他們的光榮任務——全心全意地進行一切和平建設,為美好的社會主義社會打下基礎。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國沿海岸的大城市赤裸裸地反映了半殖民地的可恥的特性。

    上海是倫敦東頭的縮影,青島和大連的建築完全反映日耳曼和日本的氣氛。

    官僚地主喪失了民族自尊心,買辦們崇拜外國商人在我們的土地上所蠻橫地建造的“洋樓”,大城市的建築工人也被迫放棄了自己的傳統和藝術,為所謂“洋式建築”服務。

    我國原有的建築不但被鄙視,并且大量地被毀滅,城市原有的完整性,藝術風格上的一緻性,被強暴地破壞了。

    帝國主義的軍事、經濟、文化的侵略本質,在我們許多城市中的建築上顯著而具體地表現了出來。

     建築本來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現之一;新時代的建築必須建築在民族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這已是今天中國大多數建築師們所承認的原則。

    凡是參加城市建築設計的建築師們都負有三重艱巨任務:他們必須肅清許多城市中過去半殖民地的可恥的醜惡面貌,必須恢複我們建築上的民族特性,發揚光大祖國高度藝術性的建築體系,同時又必須吸收外國的,尤其是蘇聯的先進經驗,以滿足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中衆多而繁複的需求,真正地表現新時代的中國精神。

     在人類各民族的建築大家庭中,中華民族的建築是一個獨特的體系。

    我們祖先采用了一個極其智慧的方法:在一個台基上用木材先樹立構架以負荷上部的重量;牆壁隻做分隔内外的作用而不必負重,因而門窗的大小和位置都能取得最大的自由,不受限制。

    這個建築體系能夠适應任何氣候,适用于從亞熱帶到亞寒帶的廣大地區。

    這種構架法正符合現代的鋼架或鋼筋水泥構架的原則,如果中國建築采用這類現代材料和技術,在大體上是毫不矛盾的。

    這也是保持中國風格的極有利條件。

     我們古代的建築匠師們積累了世代使用木材的特别經驗,創造了在柱頭之上用層疊的挑梁,以承托上面的橫梁,使得屋頂部分出檐深遠,瓦坡的輪廓優美。

    用層疊挑出的木材所構成的每一個組合稱作“鬥拱”。

    “鬥拱”和它們所承托的莊嚴的屋頂,都是中國建築上獨有的特征,和歐洲教堂石骨發券結構一樣,都是人類在建築上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性的工程。

    我們古代的匠師們還巧妙地利用保護木材的油漆,大膽地把不同的顔色組成美麗的彩畫、圖案。

    不但用在建築内部,并且用在建築外部檐下的枋上,取得外表上的優異的效果。

    在屋瓦上,我們也利用有色的琉璃瓦。

    這種用顔色的藝術是中國建築體系的一個顯著特征。

    在應用色調和裝潢方面,中國匠師表現出極強的控制能力,在建築上所取得的總效果都表現着适當的富麗而又趨向于簡練。

    另外還有一個特點:在中國建築中,每一個露在外面的結構部分同時也就是它的裝飾部分;那就是說,每一件裝飾品都是加工了的結構部分。

    中國建築的裝飾與結構是完全統一的。

    天安門就是這一切優點的卓越的典型範例。

     在平面布置上,一所房屋是由若幹座個别的廳堂廊庑和由它們圍繞着而形成的庭院或若幹庭院組合而成的。

    建築物和它們所圍繞而成的庭院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設計的。

    在處理空間的藝術上也達到了最高度的成就。

     中國的建築體系至遲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已經形成,至遲到漢朝(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二二○年)就已經完全成熟。

    木結構的形式,包括梁柱、鬥拱和屋頂,已經被“翻譯”到石建築上去了。

    中國建築雖然也采用磚石建造一些重要的工程和紀念性的建築物,但仍以木結構為主,繼續發展它的特長,使它日臻完善,這樣成功地賦予純粹木構建築以宏大的氣魄,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所沒有的現象。

     這種莊重堂皇的建築物最卓越顯著的範例莫如北京的宮殿,那是所有到過北京的人們所熟悉的。

    當然,還有各地的許多廟宇衙署也都具有相同的品質。

    它們都以廳堂、門樓、廊庑,以及它們所圍繞着的庭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雄偉壯麗,它們能給人以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