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1)
關燈
小
中
大
來預備作半日的勾留,如果錯過那末後一趟公共汽車回太原的話,也隻好聽天由命,晚上再設法露宿或住店!
在那種不便的情形下,帶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拼命心理,我們下了那擠到水洩不通的公共汽車,在大堆行李中撿出我們的“粗重細軟”——由杏花村的酒壇子到峪道河邊的蘭芝種子——累累贅贅的,背着掮着,到車站裡安頓時,我們幾乎埋怨到晉祠的建築太像樣——如果花花簇簇地來個乾隆重建,我們這些麻煩不全省了麼?
但是一進了晉祠大門,那一種說不出的美麗輝映的大花園,使我們驚喜愉悅,過于初時的期望。
無以名之,隻得叫它作花園。
其實晉祠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娑婆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所謂唐槐周柏,雖不能斷其為原物,但枝幹奇偉,虬曲橫卧,煞是可觀。
池水清碧,遊魚閑逸,還有後山石級小徑樓觀石亭各種襯托。
各殿雄壯,巍然其間,使初進園時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無所不适。
雖然再進去即發現近代名流所增建的中西合壁的醜怪小亭子等等,夾雜其間。
聖母廟為晉祠中間最大的一組建築。
除正殿外,尚有前面“飛梁”(即十字木橋),獻殿及金人台,牌樓等等,今分述如下: 正殿 晉祠聖母廟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幾成方形,在布置上,至為奇特。
殿身五間,副階周匝。
但是前廊之深為兩間,内槽深三間,故前廊異常空敞,在我們尚屬初見。
鬥拱的分配,至為疏朗。
在殿之正面,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側面則僅梢間用補間鋪作。
下檐鬥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雙下昂,補間出單抄單下昂。
上檐鬥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出雙抄單下昂,補間出單抄雙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飾以翼形拱。
但是在下昂的形式及用法上,這裡又是一種未曾得見的奇例。
柱頭鋪作上極長大的昂嘴兩層,與地面完全平行,與柱成正角,下面平,上面斫,并未将昂嘴向下斜斫或斜插,亦不求其與補間鋪作的真下昂平行,完全真率地坦然放在那裡,誠然是大膽誠實的做法。
在補間鋪作上,第一層昂昂尾向上挑起,第二層則将與令拱相交的耍頭加長斫成昂嘴形,并不與真昂平行的向外伸出。
這種做法與正定龍興寺摩尼殿鬥拱極相似,至于其豪放生動,似較之尤勝。
在轉角鋪作上,各層昂及由昂均水平的伸出,由下面望去,頗呈高爽之象。
山面除梢間外,均不用補間鋪作。
鬥拱彩畫與《營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裝”者極相似。
雖屬後世重裝,當是古法。
這殿鬥拱俱用單拱,泥道單拱上用柱頭枋四層,各層枋間用鬥墊托。
闌額狹而高,上施薄而寬的普拍枋。
角柱上隻普拍枋出頭,闌額不出。
平柱至角柱間,有顯著的生起。
梁架為普通平置的梁,殿内因黑暗,時間匆促,未得細查。
前殿因深兩間,故在四椽栿上立童柱,以承上檐,童柱與相對之内柱間,除鬥拱上之乳栿及劄牽外,柱頭上更用普拍枋一道以相固濟。
按衛聚賢《晉祠指南》,稱聖母廟為宋天聖年間建。
由結構法及外形姿勢看來,較《營造法式》所訂的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天聖之說當屬可靠。
獻殿 獻殿在正殿之前,中隔放生池。
殿三間,歇山頂。
與正殿結構法手法完全是同一時代同一規制之下的。
鬥拱單拱五鋪作;柱頭鋪作雙下昂,補間鋪作單抄單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飾以小小翼形拱。
正面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間用補間鋪作。
柱頭鋪作的雙下昂,完全平置,後尾承托梁下,昂嘴與地面平行,如正殿的昂。
補間則下昂後尾挑起,耍頭與令拱相交,長長伸出,斫作昂嘴形。
兩殿鬥拱外面不同之點,唯在令拱之上,正殿用通長的挑檐枋,而獻殿則用替木。
鬥拱後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跳頭安梭形“拱”,單獨的昂尾挑在平槫之下。
至于柱頭普拍枋,與正殿完全相同。
獻殿的梁架,隻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故能經久不壞。
殿之四周均無牆壁,當心間前後辟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之上安直棂栅欄,如《營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當心間門扇亦為直棂栅欄門。
殿前階基上鐵獅子一對,極精美,筋肉真實,靈動如生。
左獅胸前文曰“太原文水弟子郭醜牛兄……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座後文為“靈石縣任章常柱任用段和定……”,右獅字不全,隻餘“樂善”二字。
飛梁 正殿與獻殿之間,有所謂“飛梁”者,橫跨魚沼之上。
在建築史上,這“飛梁”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唯一的孤例。
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一期中,劉敦桢先生在《石軸柱橋述要》一文中,對于石柱橋有詳細的伸述,并引《關中記》和《唐六典》中所記錄的石柱橋。
就晉祠所見,則在池中立方約三十公分的石柱若幹,柱上端微卷殺如殿宇之柱;柱上有普拍枋相交,其上置鬥,鬥上施十字拱相交,以承梁或額。
在形制上這橋誠然極古,當與正殿獻殿屬于同一時期。
而在名稱上尚保存着古名,謂之飛梁,這也是極罕貴值得注意的。
金人 獻殿前牌樓之前,有方形的台基,上面四角上各立鐵人一,謂之金人台。
四金人之中,有兩個是宋代所鑄,其西南角金人胸前鑄字,為宋故綿州魏城令劉植……等于紹聖四年立。
像塑法平庸,字體尚佳。
其中兩個近代補鑄,一清朝,一民國,塑鑄都同等地惡劣。
晉祠範圍以内,尚有唐叔虞祠、關帝廟等處,匆促未得入覽,隻好俟諸異日。
唐貞觀碑原石及後代另摹刻的一碑均存,且有碑亭妥為保護。
山西民居 門樓 山西的村落無論大小,很少沒有一個門樓的。
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圍牆,但是在大道入村處,必須建一座這種紀念性建築物,提醒旅客,告訴他又到一處村鎮了。
河北境内雖也有這種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築也非常複雜,由最簡單的穴居到村裡深邃富麗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緊湊細緻的講究房子,頗有許多特殊之點,值得注意的。
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隻能略舉一二,詳細分類研究,隻能等候以後的機會了。
穴居 穴居之風,盛行于黃河流域,散見于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諸省,龍非了先生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一期《穴居雜考》一文中,已讨論得極為詳盡。
這次在山西随處得見;穴内冬暖夏涼,住居頗為舒适,但空氣不流通,是一個極大的缺憾。
穴窯均作抛物線形,内部有裝飾極精者,窯壁抹灰,乃至用油漆護牆。
窯内除火炕外,更有衣櫥、桌椅等家具。
窯穴時常據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壯的風景畫,或有穴門權衡優美純淨,可在建築術中稱上品的。
磚窯 這并非北平所謂燒磚的窯,乃是指用磚發券的房子而言。
雖沒有向深處研究,我們若說磚窯是用磚來模仿崖旁的土窯,當不至于大錯。
這是因住慣了穴居的人,要脫去土窯的短處,如潮濕、土陷的危險等等,而保存其長處,如高度的隔熱力等,所以用磚砌成窯形,三眼或五眼,内部可以互通。
為要壓下券的推力,故在兩旁須用極厚的牆墩:為要使券頂堅固,故須用土作撞券。
這種極厚的牆壁,自然有極高的隔熱力的。
這種窯券頂上,均用磚墁平,在秋收的時候,可以用作曝曬糧食的露台。
或防匪時村中臨時城樓,因各家窯頂多相聯,為便于升上窯頂,所以窯旁均有階級可登。
山西的民居,無論貧富,什九以上都有磚窯或土窯的,乃至在寺廟建築中,往往也用這種做法。
在趙城至霍山途中,路過一所建築中的磚窯,頗饒趣味。
在這裡我們要特别介紹在霍山某民居門上所見的木版印門神,那種簡潔剛勁的筆法,是匠畫中所絕無僅有的。
磨坊 磨坊雖不是一種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卻别有風味。
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發動力,所以必須引水入庭院而入室下,推動機輪,然後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
因磨粉機不息的震動,所以房子不能用發券,而用特别粗大的梁架。
因求面粉潔淨,坊内均鋪光潤的地闆。
凡此種種,都使得磨坊成一種極舒适涼爽,又富有雅趣的住處,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間,世外桃源裡,難怪被洋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别墅。
由全部的布局上看來,山西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勢,就山崖的峻緩高下,層層疊疊,自然成畫!使建築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裡長出來,權衡适宜,不帶絲毫勉強,無意中得到建築術上極難得的優點。
農莊内民居 就是在很小的村莊之内,莊中富有的農人也常有極其講究的房子,這種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型,皆以“四合頭”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門、垂花門等等。
其與北平通常所見最不同處有四點: 一、在平面上,假設正房向南,東西廂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闊”的寬度以内,使正院成一南北長東西窄,狹長的一條,失去四方的形式。
這個布置在平面上當然是省了許多地盤,比将廂房移出正房通面闊以外經濟,且因其如此,正房及廂房的屋頂(多半平頂)極容易聯絡,石梯的位置,就可在廂房北頭,夾在正房與廂房之間,上到某程便可分兩面,一面旁轉上到廂房頂,又一面再上幾級可達正房頂。
二、雖說是瓦房,實仍為平頂磚窯,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
側面看去實像磚牆前加用“雨搭”。
三、屋外觀印象與所謂三開間同,但内部卻仍為三窯眼,窯與窯間亦用發券門,印象完全不似尋常堂屋。
四、屋的後面女兒牆上做成城樓式的箭垛,所以整個房子後身由外面看去直成一座堡壘。
城市中民居 如介休靈石城市中民房與村落中講究的大同小異,但多有樓,如用窯造亦僅限于下層。
城中房屋栉篦,擁擠不堪,平面布置尤其經濟,不多占地盤,正院普通的更瘦窄。
一房與他房間多用夾道,大門多在曲折的夾道内,不像北平房子之莊重均衡,雖然内部則仍沿用一正兩廂的規模。
這種房子最特異之點,在瓦坡前後兩片不平均的分配。
房脊靠後許多,約在全進深四分之三的地方,所以前坡斜長,後坡短促,前檐玲珑,後牆高壘,作内秀外雄的樣子,倒極合理有趣。
趙城霍州的民房所占地盤較介休一般從容得多。
趙城房子的檐廊部分尤多繁富的木雕,院内真是畫梁雕棟琳琅滿目,房子雖大,聯絡甚好,因廂房與正屋多相連屬,可通行。
山莊财主的住房 這種房子在一個莊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令人想象到當日的氣焰。
其所占地面之大,外牆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别院之複雜,均出于我們意料之外甚多。
靈石往南,在汾水東西有幾個山莊,背山臨水,不宜耕種,其中富戶均經商别省,發财後回來築舍顯耀宗族的。
房子造法形式與其他山西講究房子相同,但較近于北平官式,做工極其完美。
外牆石造雄厚驚人,有所謂“百尺樓”者,即此種房子的外牆,依着山崖築造,樓居其上。
由莊外遙望,十數裡外猶可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築上之榮耀! 結論 這次晉汾一帶暑假的旅行,正巧遇着同蒲鐵路興工期間,公路被毀,給我們機會将三百餘裡的路程,慢慢地細看,假使坐汽車或火車,則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停留的機會,我們所錯過的古建,是如何的可惜。
山西因曆代争戰較少,故古建築保存得特别多。
我們以前在河北及晉北調查古建築所得的若幹見識,到太原以南的區域,若觀察不慎,時常有以今亂古的危險。
在山西中部以南,大個兒鬥拱并不稀罕,古制猶存。
但是明清期間山西的大鬥拱,拱鬥昂嘴的卷殺,極其彎矯,斜拱用得毫無節制,而鬥拱上加入纖細的三福雲一類的無謂雕飾,允其暴露後期的弱點,所以在時代的鑒别上,仔細觀察,還不十分擾亂。
殿宇的制度,有許多極大的寺觀,主要的殿宇都用懸山頂,如趙城廣勝下寺的正殿前殿,上寺的正殿等,與清代對于殿頂的觀念略有不同。
同時又有多種複雜的屋頂結構,如霍縣火星聖母廟、文水縣開栅鎮聖母廟等等,為明清以後官式建築中所少見。
有許多重要的殿宇,檐椽之上不用飛椽,有時用而極短。
明清以後的作品,雕飾偏于繁缛,尤其屋頂上的琉璃瓦,制瓦者往往為對于一件一題雕塑的興趣所驅,而忘卻了全部的布局,甚悖建築圖案簡潔的美德。
發券的建築,為山西一個重要的特征,其來源大概是由于穴居而起,所以民居廟宇莫不用之,而自成一種特征,如太原的永祚寺大雄寶殿,是中國發券建築中的主要作品,我們雖然懷疑它是受了耶稣會士東來的影響,但若沒有山西原有通用的方法,也不會形成那樣一種特殊的建築的。
在券上築樓,也是山西的一種特征,所以在古劇裡,凡以山西為背景的,多有上樓下樓的情形,可見其為一種極普遍的建築法。
趙城縣廣勝寺在結構上最特殊,寺旁明應王殿的壁畫,為壁畫不以佛道為題材的唯一孤例,所以我們在最近的将來,即将前往詳究。
晉祠聖母廟的正殿、飛梁、獻殿,為宋天聖間重要的遺構,我們也必須去作進一步的研究。
(1) 原載于1935年《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5卷3期,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2) 今為太原市。
無以名之,隻得叫它作花園。
其實晉祠布置又像廟觀的院落,又像華麗的宮苑,全部兼有開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樓閣在古樹娑婆池流映帶之間,實像個放大的私家園亭。
所謂唐槐周柏,雖不能斷其為原物,但枝幹奇偉,虬曲橫卧,煞是可觀。
池水清碧,遊魚閑逸,還有後山石級小徑樓觀石亭各種襯托。
各殿雄壯,巍然其間,使初進園時的印象,感到俯仰堂皇,左右秀媚,無所不适。
雖然再進去即發現近代名流所增建的中西合壁的醜怪小亭子等等,夾雜其間。
聖母廟為晉祠中間最大的一組建築。
除正殿外,尚有前面“飛梁”(即十字木橋),獻殿及金人台,牌樓等等,今分述如下: 正殿 晉祠聖母廟大殿,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平面幾成方形,在布置上,至為奇特。
殿身五間,副階周匝。
但是前廊之深為兩間,内槽深三間,故前廊異常空敞,在我們尚屬初見。
鬥拱的分配,至為疏朗。
在殿之正面,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側面則僅梢間用補間鋪作。
下檐鬥拱五鋪作,單拱出兩跳;柱頭出雙下昂,補間出單抄單下昂。
上檐鬥拱六鋪作,單拱出三跳,柱頭出雙抄單下昂,補間出單抄雙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飾以翼形拱。
但是在下昂的形式及用法上,這裡又是一種未曾得見的奇例。
柱頭鋪作上極長大的昂嘴兩層,與地面完全平行,與柱成正角,下面平,上面斫,并未将昂嘴向下斜斫或斜插,亦不求其與補間鋪作的真下昂平行,完全真率地坦然放在那裡,誠然是大膽誠實的做法。
在補間鋪作上,第一層昂昂尾向上挑起,第二層則将與令拱相交的耍頭加長斫成昂嘴形,并不與真昂平行的向外伸出。
這種做法與正定龍興寺摩尼殿鬥拱極相似,至于其豪放生動,似較之尤勝。
在轉角鋪作上,各層昂及由昂均水平的伸出,由下面望去,頗呈高爽之象。
山面除梢間外,均不用補間鋪作。
鬥拱彩畫與《營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裝”者極相似。
雖屬後世重裝,當是古法。
這殿鬥拱俱用單拱,泥道單拱上用柱頭枋四層,各層枋間用鬥墊托。
闌額狹而高,上施薄而寬的普拍枋。
角柱上隻普拍枋出頭,闌額不出。
平柱至角柱間,有顯著的生起。
梁架為普通平置的梁,殿内因黑暗,時間匆促,未得細查。
前殿因深兩間,故在四椽栿上立童柱,以承上檐,童柱與相對之内柱間,除鬥拱上之乳栿及劄牽外,柱頭上更用普拍枋一道以相固濟。
按衛聚賢《晉祠指南》,稱聖母廟為宋天聖年間建。
由結構法及外形姿勢看來,較《營造法式》所訂的做法的确更古拙豪放,天聖之說當屬可靠。
獻殿 獻殿在正殿之前,中隔放生池。
殿三間,歇山頂。
與正殿結構法手法完全是同一時代同一規制之下的。
鬥拱單拱五鋪作;柱頭鋪作雙下昂,補間鋪作單抄單下昂,第一跳偷心,但飾以小小翼形拱。
正面每間用補間鋪作一朵,山面唯正中間用補間鋪作。
柱頭鋪作的雙下昂,完全平置,後尾承托梁下,昂嘴與地面平行,如正殿的昂。
補間則下昂後尾挑起,耍頭與令拱相交,長長伸出,斫作昂嘴形。
兩殿鬥拱外面不同之點,唯在令拱之上,正殿用通長的挑檐枋,而獻殿則用替木。
鬥拱後尾唯下昂挑起,全部偷心,第二跳跳頭安梭形“拱”,單獨的昂尾挑在平槫之下。
至于柱頭普拍枋,與正殿完全相同。
獻殿的梁架,隻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故能經久不壞。
殿之四周均無牆壁,當心間前後辟門,其餘各間在堅厚的檻牆之上安直棂栅欄,如《營造法式》小木作中之叉子,當心間門扇亦為直棂栅欄門。
殿前階基上鐵獅子一對,極精美,筋肉真實,靈動如生。
左獅胸前文曰“太原文水弟子郭醜牛兄……政和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座後文為“靈石縣任章常柱任用段和定……”,右獅字不全,隻餘“樂善”二字。
飛梁 正殿與獻殿之間,有所謂“飛梁”者,橫跨魚沼之上。
在建築史上,這“飛梁”是我們現在所知的唯一的孤例。
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一期中,劉敦桢先生在《石軸柱橋述要》一文中,對于石柱橋有詳細的伸述,并引《關中記》和《唐六典》中所記錄的石柱橋。
就晉祠所見,則在池中立方約三十公分的石柱若幹,柱上端微卷殺如殿宇之柱;柱上有普拍枋相交,其上置鬥,鬥上施十字拱相交,以承梁或額。
在形制上這橋誠然極古,當與正殿獻殿屬于同一時期。
而在名稱上尚保存着古名,謂之飛梁,這也是極罕貴值得注意的。
金人 獻殿前牌樓之前,有方形的台基,上面四角上各立鐵人一,謂之金人台。
四金人之中,有兩個是宋代所鑄,其西南角金人胸前鑄字,為宋故綿州魏城令劉植……等于紹聖四年立。
像塑法平庸,字體尚佳。
其中兩個近代補鑄,一清朝,一民國,塑鑄都同等地惡劣。
晉祠範圍以内,尚有唐叔虞祠、關帝廟等處,匆促未得入覽,隻好俟諸異日。
唐貞觀碑原石及後代另摹刻的一碑均存,且有碑亭妥為保護。
山西民居 門樓 山西的村落無論大小,很少沒有一個門樓的。
村落的四周,并不一定都有圍牆,但是在大道入村處,必須建一座這種紀念性建築物,提醒旅客,告訴他又到一處村鎮了。
河北境内雖也有這種布局,但究竟不如山西普遍。
山西民居的建築也非常複雜,由最簡單的穴居到村裡深邃富麗的财主住宅院落,到城市中緊湊細緻的講究房子,頗有許多特殊之點,值得注意的。
但限于篇幅及不多的相片,隻能略舉一二,詳細分類研究,隻能等候以後的機會了。
穴居 穴居之風,盛行于黃河流域,散見于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諸省,龍非了先生在本刊(《中國營造學社彙刊》)五卷一期《穴居雜考》一文中,已讨論得極為詳盡。
這次在山西随處得見;穴内冬暖夏涼,住居頗為舒适,但空氣不流通,是一個極大的缺憾。
穴窯均作抛物線形,内部有裝飾極精者,窯壁抹灰,乃至用油漆護牆。
窯内除火炕外,更有衣櫥、桌椅等家具。
窯穴時常據在削壁之旁,成一幅雄壯的風景畫,或有穴門權衡優美純淨,可在建築術中稱上品的。
磚窯 這并非北平所謂燒磚的窯,乃是指用磚發券的房子而言。
雖沒有向深處研究,我們若說磚窯是用磚來模仿崖旁的土窯,當不至于大錯。
這是因住慣了穴居的人,要脫去土窯的短處,如潮濕、土陷的危險等等,而保存其長處,如高度的隔熱力等,所以用磚砌成窯形,三眼或五眼,内部可以互通。
為要壓下券的推力,故在兩旁須用極厚的牆墩:為要使券頂堅固,故須用土作撞券。
這種極厚的牆壁,自然有極高的隔熱力的。
這種窯券頂上,均用磚墁平,在秋收的時候,可以用作曝曬糧食的露台。
或防匪時村中臨時城樓,因各家窯頂多相聯,為便于升上窯頂,所以窯旁均有階級可登。
山西的民居,無論貧富,什九以上都有磚窯或土窯的,乃至在寺廟建築中,往往也用這種做法。
在趙城至霍山途中,路過一所建築中的磚窯,頗饒趣味。
在這裡我們要特别介紹在霍山某民居門上所見的木版印門神,那種簡潔剛勁的筆法,是匠畫中所絕無僅有的。
磨坊 磨坊雖不是一種普通的民居,但是住着卻别有風味。
磨坊利用急流的溪水做發動力,所以必須引水入庭院而入室下,推動機輪,然後再循着水道出去流入山溪。
因磨粉機不息的震動,所以房子不能用發券,而用特别粗大的梁架。
因求面粉潔淨,坊内均鋪光潤的地闆。
凡此種種,都使得磨坊成一種極舒适涼爽,又富有雅趣的住處,尤其是峪道河深山深溪之間,世外桃源裡,難怪被洋人看中做消夏最合宜的别墅。
由全部的布局上看來,山西村野的民居,最善利用地勢,就山崖的峻緩高下,層層疊疊,自然成畫!使建築在它所在的地上,如同自然由地裡長出來,權衡适宜,不帶絲毫勉強,無意中得到建築術上極難得的優點。
農莊内民居 就是在很小的村莊之内,莊中富有的農人也常有極其講究的房子,這種房子和北方城市中的“瓦房”同一模型,皆以“四合頭”為基本,分配的形式,中加屏門、垂花門等等。
其與北平通常所見最不同處有四點: 一、在平面上,假設正房向南,東西廂房的位置全在北房“通面闊”的寬度以内,使正院成一南北長東西窄,狹長的一條,失去四方的形式。
這個布置在平面上當然是省了許多地盤,比将廂房移出正房通面闊以外經濟,且因其如此,正房及廂房的屋頂(多半平頂)極容易聯絡,石梯的位置,就可在廂房北頭,夾在正房與廂房之間,上到某程便可分兩面,一面旁轉上到廂房頂,又一面再上幾級可達正房頂。
二、雖說是瓦房,實仍為平頂磚窯,僅留前廊或前檐部分用斜坡青瓦。
側面看去實像磚牆前加用“雨搭”。
三、屋外觀印象與所謂三開間同,但内部卻仍為三窯眼,窯與窯間亦用發券門,印象完全不似尋常堂屋。
四、屋的後面女兒牆上做成城樓式的箭垛,所以整個房子後身由外面看去直成一座堡壘。
城市中民居 如介休靈石城市中民房與村落中講究的大同小異,但多有樓,如用窯造亦僅限于下層。
城中房屋栉篦,擁擠不堪,平面布置尤其經濟,不多占地盤,正院普通的更瘦窄。
一房與他房間多用夾道,大門多在曲折的夾道内,不像北平房子之莊重均衡,雖然内部則仍沿用一正兩廂的規模。
這種房子最特異之點,在瓦坡前後兩片不平均的分配。
房脊靠後許多,約在全進深四分之三的地方,所以前坡斜長,後坡短促,前檐玲珑,後牆高壘,作内秀外雄的樣子,倒極合理有趣。
趙城霍州的民房所占地盤較介休一般從容得多。
趙城房子的檐廊部分尤多繁富的木雕,院内真是畫梁雕棟琳琅滿目,房子雖大,聯絡甚好,因廂房與正屋多相連屬,可通行。
山莊财主的住房 這種房子在一個莊中可有兩三家,遙遙相對,仍可以令人想象到當日的氣焰。
其所占地面之大,外牆之高,磚石木料上之工藝,樓閣别院之複雜,均出于我們意料之外甚多。
靈石往南,在汾水東西有幾個山莊,背山臨水,不宜耕種,其中富戶均經商别省,發财後回來築舍顯耀宗族的。
房子造法形式與其他山西講究房子相同,但較近于北平官式,做工極其完美。
外牆石造雄厚驚人,有所謂“百尺樓”者,即此種房子的外牆,依着山崖築造,樓居其上。
由莊外遙望,十數裡外猶可見,百尺矗立,崔嵬奇偉,足鎮山河,為建築上之榮耀! 結論 這次晉汾一帶暑假的旅行,正巧遇着同蒲鐵路興工期間,公路被毀,給我們機會将三百餘裡的路程,慢慢地細看,假使坐汽車或火車,則有許多地方都沒有停留的機會,我們所錯過的古建,是如何的可惜。
山西因曆代争戰較少,故古建築保存得特别多。
我們以前在河北及晉北調查古建築所得的若幹見識,到太原以南的區域,若觀察不慎,時常有以今亂古的危險。
在山西中部以南,大個兒鬥拱并不稀罕,古制猶存。
但是明清期間山西的大鬥拱,拱鬥昂嘴的卷殺,極其彎矯,斜拱用得毫無節制,而鬥拱上加入纖細的三福雲一類的無謂雕飾,允其暴露後期的弱點,所以在時代的鑒别上,仔細觀察,還不十分擾亂。
殿宇的制度,有許多極大的寺觀,主要的殿宇都用懸山頂,如趙城廣勝下寺的正殿前殿,上寺的正殿等,與清代對于殿頂的觀念略有不同。
同時又有多種複雜的屋頂結構,如霍縣火星聖母廟、文水縣開栅鎮聖母廟等等,為明清以後官式建築中所少見。
有許多重要的殿宇,檐椽之上不用飛椽,有時用而極短。
明清以後的作品,雕飾偏于繁缛,尤其屋頂上的琉璃瓦,制瓦者往往為對于一件一題雕塑的興趣所驅,而忘卻了全部的布局,甚悖建築圖案簡潔的美德。
發券的建築,為山西一個重要的特征,其來源大概是由于穴居而起,所以民居廟宇莫不用之,而自成一種特征,如太原的永祚寺大雄寶殿,是中國發券建築中的主要作品,我們雖然懷疑它是受了耶稣會士東來的影響,但若沒有山西原有通用的方法,也不會形成那樣一種特殊的建築的。
在券上築樓,也是山西的一種特征,所以在古劇裡,凡以山西為背景的,多有上樓下樓的情形,可見其為一種極普遍的建築法。
趙城縣廣勝寺在結構上最特殊,寺旁明應王殿的壁畫,為壁畫不以佛道為題材的唯一孤例,所以我們在最近的将來,即将前往詳究。
晉祠聖母廟的正殿、飛梁、獻殿,為宋天聖間重要的遺構,我們也必須去作進一步的研究。
(1) 原載于1935年《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5卷3期,署名:林徽因、梁思成。
(2) 今為太原市。